《格林童话(全译典藏版2.0)(精)/经典名著大家名译》由德国民间文学研究家格林兄弟搜集、加工、整理而成,是欧洲各国中搜集、编写最早,篇幅最长,系统性最强的一部童话集,也是世界儿童文学作品中最著名的童话全集之一。书中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将花草树木、飞禽走兽人格化,将自然神化,并通过象征的手法和奇妙夸张的幻想,塑造出似幻尤真,绚丽多彩的艺术境界。质朴清新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力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纯洁的世界。
本书能够帮助青少年更好的解读名著,汲取其中的精华,还能使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受益终生的优秀品质。
《格林童话(全译典藏版2.0)(精)/经典名著大家名译》包括百余篇简单的童话故事,由19世纪德国语文学家、古文化研究家格林兄弟雅各布·格林和威廉·格林搜集、整理。《格林童话》自从问世以来被译成数十种语言,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一份永放异彩的瑰宝。《格林童话》里塑造的是人(有的以动物形象出现)的环境与冲突,如斗争、诡计、帮助、医治、拯救、婚姻等;人物不是个性化的,但明显地分为善和恶,美和丑;并含有相应的道德教训。如白雪公主的故事里,按白雪公主遭继母迫害到四处躲藏这一事件为叙述顺序,讲述了善良的人终究会有好报的道理。《格林童话》无论是题材、内容还是艺术表现形式,都十分投合孩子们的审美趣味。
玛丽亚的孩子
导读:天堂里有十三扇门,只有第十三扇门是禁止打开的。小女孩没有听取圣母玛丽亚的嘱咐,偷偷打开了第十三扇门,结果她的手变成金色,怎么洗都洗不掉。
有一个樵夫和他的妻子住在一片大森林前面,他们只有一个三岁的独生女儿。他们穷得连每天要吃的面包也没有,不知道怎样才能养活自己的孩子。一天早晨,樵夫忧心忡忡地走出家门,到森林里干活。他正砍柴的时候,眼前忽然出现一个高大美丽的女子,头戴星光灿烂的冠冕,对他说:“我是圣母玛丽亚,耶稣基督的母亲。你这么贫苦,把孩子给我吧,我要带走她,做她的母亲,照料她。”樵夫遵命,把孩子领来交给圣母玛丽亚,圣母玛丽亚就带着她到天上去了。在天堂里,小姑娘生活得很幸福,她吃糖面包,喝甜牛奶,穿的衣服是金子做的,小天使们和她一起玩。她长到了十四岁,有一天,圣母玛丽亚把她叫到跟前,对她说:“好孩子,我要做一次长途旅行,你要保管好开天堂十三个门的钥匙。其中的十二个门你都可以打开,进去看看里面的美妙景象,但不许你用这把小钥匙开第十三个门。要当心,不要去开那扇门,不然就会大难临头。”小姑娘答应听她的话。圣母玛丽亚走后,她就开始看天国的住房,每天打开一处住所的房门,一直到十二所住房全看遍了。每一所住房里都坐着一个使徒,沐浴在一片灿烂的光辉里。看到所有这一切神奇美妙的景象,小姑娘很高兴,一直陪伴她的小天使们也同她一样高兴。现在只剩下不许打开的那扇门了。她非常想知道那里面究竟藏着什么东西,她对小天使们说:“我不想把这扇门完全打开,也不进去,我只想把门开个小缝,往里面看上一眼。”
“啊,别开,别开!”小天使们说,“那是罪孽,圣母玛丽亚禁止开这扇门,你开了会大难临头的。”小姑娘默不作声,但她心中的好奇并未熄灭,反而啮噬(nieshi,咬,比喻折磨)着她的心,使她不得安宁。有一次,小天使们都到外面去了,她心想:“现在就我一个人在这里,可以进去看看,我进去看了谁也不会知道的。”她找出那把钥匙,钥匙一拿在手上,就插进锁眼里,插进去后就转动钥匙。门一下子敞开,她看见烈火灵辉中坐着“三位一体(在基督教中,把圣父、圣子、圣灵称为三位一体)”。她站了一会儿,惊讶地打量一切,随后用一根手指稍微接触一下火光,手指立刻变成金色。她顿时惊恐万分,使劲关上门,拔腿就跑。她怎么也无法减轻心中的恐惧,一颗心怦怦直跳,惴惴不安。无论她怎么擦洗,都无法去除手指上的黄金。
没过多久,圣母玛丽亚旅行归来了。她把小姑娘叫来,要她交回天国的钥匙。她递给她那串钥匙,圣母注视她的眼睛,说:“你打开了第十三扇门了?”
“没有。”她回答说。圣母把手放在小姑娘心口上,感到她的心怦怦直跳,知道她违背了她的戒律,开了那扇门,于是又问一遍:“你真的没打开过那扇门?”
“没有。”小姑娘第二次这样回答。这时圣母玛丽亚看见她因为触到天火变成金子的手指,知道她分明有罪过,便第三次问她:“真的没开过?”
“没有。”小姑娘第三次这样回答。
于是圣母玛丽亚说:“你不听我的话,并且还撒谎,你不配继续留在天堂。”
于是小姑娘坠入深沉的睡梦中,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已经躺在尘世荒野之中。她想喊,喊不出声音;想跑开,但无论向哪个方向跑,总被带刺的树篱拦住,无法穿越过去。她被困在荒野,站在一棵空心的古树下,只得把这棵树当作自己的住所。黑夜来临,她爬进里面睡觉;暴风雨天气,她在里面躲避风雨。这是多么悲惨的生活!每当她想起在天堂里的生活多么美妙,想起天使们和她一同嬉戏,她就伤心痛苦。草根和森林里的野莓是她唯一的食物,还得费力去寻找。秋天,她收集树上掉下的坚果和树叶,搬进树洞。坚果是她冬天的食物。下雪结冰,她就像可怜的小动物一样爬到树叶堆里,免得挨冻。不久她的衣服就破烂不堪,一块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当太阳又温暖地照耀万物时,她爬出树洞,坐在古树前面,长长的头发遮蔽她整个身子,如同一件长大衣。她就这样过了一年又一年,感受了人世的悲凉和苦难。
树木又披上了新绿。有一天,国王在森林里打猎,追逐一只小鹿,小鹿逃进了一片灌木丛里。国王下马,披荆斩棘,开出一条路。他终于穿过了灌木丛,看见一位美丽绝伦的姑娘坐在树下,一头金发遮住她的全身,直至脚趾。国王静静地站着,非常惊讶,把她打量一番,然后问她:“你是谁?为什么坐在这荒凉的地方?”可是她没有回答,因为她张不开口。国王又说:“你愿意跟我去我的王宫里吗?”她微微点一点头。国王就把她抱到马上,骑马带她回家。一到王宫,就让她穿上美丽的衣裳,什么东西都给她,而且给了很多。虽然她说不了话,但她美丽又温柔,国王由衷地爱她,不久便同她结婚了。
大约一年以后,王后生了一个儿子。当天夜里,她独自一人躺在床上,圣母玛丽亚出现在她面前,说:“如果你肯讲实话,承认开了那扇禁止打开的门,我就能让你张开口,还你说话的能力。如果你不肯悔过,顽固抵赖,我就带走你新生的婴儿。”王后这时能开口说话,她说:“不,我没打开过那扇禁止打开的门。”于是圣母玛丽亚从她怀里抱走了初生的婴儿。第二天早晨,孩子不见了,人们窃窃私语,说王后是吃人的妖精,杀了自己的亲生儿子。这一切她都听到了,但她无法辩白,不过国王非常爱她,不相信这些话。
一年后,王后又生了一个儿子。夜里,圣母玛丽亚又来到宫中找她,说:“如果你肯承认开过那扇禁止打开的门,我就把孩子还给你,让你能开口说话。可是,如果你不悔改,继续否认,我就把这个初生的婴儿也带走。”王后仍然说:“不,我没有开过那扇禁止打开的门。”圣母从她怀里抱走婴儿,带他上天。第二个孩子又失踪了,早晨人们纷纷大声议论,说孩子是被王后吞了,大臣们要求治她的罪。但国王非常爱她,不愿相信有这回事,并且下令要大臣们绝口不提此事,违令者要处以死刑。
又过了一年,王后生了一个漂亮的女儿。夜里圣母玛丽亚第三次出现在她面前,说:“跟我走。”拉着她的手,领她上天堂看她的孩子,他们正在玩地球仪,见了她都笑了。王后非常高兴,圣母玛利亚说:“你的心还那么硬吗?如果你承认开过那扇禁止打开的门,我就把这两个孩子还给你。”可是王后第三次的回答仍然是:“不,我没有开过那扇禁止打开的门。”于是圣母又让她落到尘世,并且带走她的第三个孩子。
第二天早晨,事情传开了,所有的人们都大声呼喊:“王后是个吃人精,一定要将她判刑!”国王无法再拒绝大臣们的要求,于是对她进行审判。她既不能回答讯问,又不能为自己辩护,便被判处在火刑柱上烧死。木柴堆放好了,她被绑在火刑柱上,四周火焰开始熊熊地燃烧。这时,骄傲的坚冰融化了,悔恨震撼她的心灵,她心里想道:“要是在临死前我还能有机会承认开过那扇禁止打开的门,那就好了!”就在这时,她忽然能出声说话了,于是她高声叫喊:“是的,玛丽亚,我开过那扇门!”霎时间,天降大雨浇灭了烈焰,在她的上方,射出一道光,圣母玛丽亚降临,怀里抱着初生的女婴,两个男孩站在她两边。她和蔼地对她说:“谁忏悔和承认自己的罪孽,谁就会得到宽恕。”她把三个孩子交给王后,让她又能开口说话,赐予了她终生的幸福。
P7-10
19世纪德国语文学家、古文化研究家雅各布·格林(1785—1863)和威廉·格林(1786—1859)搜集、整理的童话问世之后,被译成数十种语言,传遍了世界各国,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一份永放异彩的瑰宝,一代又一代读者喜爱的读物。
雅各布·格林和威廉·格林分别于1785年1月4日和1786年2月24日出生在德国黑森的哈瑙。他们的父亲曾在施瑙泰任司法官,1796年去世后,格林一家顿时陷入经济困境。母亲无力抚养五个儿子,于是十一岁的雅各布和十岁的威廉一起投奔住在卡塞尔的姑母,并在当地的一所女子中学就读。兄弟二人先后于1802年和1803年进入马尔堡大学攻读法学,并对日耳曼语言和历史研究产生浓厚兴趣。不久,格林兄弟结识了海德堡浪漫派诗人克莱门斯·布伦塔诺(1778—1842)和阿西姆·封·阿尔尼姆(1781—1813)。他们两人搜集整理的德国民歌集《男童的神奇号角》(1806—1808)给予格林兄弟很大启发。从1806年起,格林兄弟便开始以自己的家乡哈瑙为中心,在黑森、美茵河和金齐河一带热心搜集和整理童话。1808年,雅各布·格林在拿破仑的弟弟、威斯特法伦国王热罗默·波拿巴在卡塞尔的私人图书馆工作,不久又在国家图书馆兼职。威廉·格林也于1814年到卡塞尔图书馆工作。1816年春,雅各布·格林受聘担任该图书馆第二馆长,由此开始了格林兄弟一生中最勤奋、最愉快,也最富有成果的学术研究时期。十三年后,格林兄弟二人相继被聘任为哥廷根大学教授。1837年,格林兄弟同哥廷根大学另外五位教授联名抗议汉诺威国王破坏宪法,国王下令解除七名抗议者的教授职务,并将他们驱逐出境,这就是震惊全德的“哥廷根七教授事件”。1841年,格林兄弟应普鲁士国王之召出任柏林大学教授,同年被选为柏林科学院院士。他们发起成立日耳曼学会,第一届日耳曼学者大会于1846年在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召开,雅各布·格林当选为主席。威廉·格林和雅各布·格林先后于1859年12月16日和1863年9月20日在柏林去世。
格林兄弟一生致力学术研究,著作宏富。自1808年起,他们开始搜集、编辑德国古老的民间故事,于1816 1818年出版两卷本《德意志传说》,共585篇,被后世公认为欧洲文化的珍贵财富。雅各布·格林发表的《德意志古代法律》《德意志神话》等著作至今仍是研究古德意志文化的重要参考书。他的四卷本《德语语法》和两兄弟合力编纂的《德语大辞典》是德语研究领域开拓性的、划时代的丰碑。为了潜心编纂《德语大辞典》,格林兄弟不惜辞去教授职务。《德语大辞典》的编纂是一项极其浩大的工程,格林兄弟十余年夜以继日辛勤劳作,才进行到字母F部。他们去世之后,这部辞书由柏林科学院继续编纂,至1962年方始大体完成。威廉·格林除了致力于与胞兄合作的研究课题,还独力完成了《德意志英雄传说》一书。自1815年起,继续搜集、整理格林童话的工作几乎全部由他一人承担。格林兄弟毕生联手勤奋研究和著述,数十年如一日,他们种种手足情谊感人至深的事迹闪耀着这两位正直学者高尚的人格光辉。格林兄弟生前虽然在德国语文学和古日耳曼文化研究领域备受尊崇,他们寂寞的学术研究工作和辉煌成就毕竟只在狭小的专业范围内为人所知,但由于他们编辑了《儿童和家庭童话》(俗称“格林童话”),格林兄弟的名字随之四海传扬,并在去世一百多年后获得被尊为世界文化名人的殊荣。如今提起格林兄弟,人们往往只知格林童话,对他们倾注了毕生精力的学术研究及其成果则不甚了了,足见格林童话传播之广,影响之深。
1812年圣诞节前夕,格林兄弟搜集、整理的童话书《儿童和家庭童话》(一卷)在柏林首次出版,大受欢迎。他们继续搜集新的童话,分别于1815年、1819年、1825年出版,各版均有所修订。经威廉·格林最后修订的1857年第七版,全书共收进童话和故事212篇,可以说,这一版体现了格林兄弟最后的意志。
据雅各布·格林考证,古代德意志童话是经过改造的、缩小了的神话;有些学者认为童话的出现甚至早于神话;还有些学者认为童话和神话是同时产生,并行发展的。有一点并无异议:童话是古日耳曼民族的一种口头文学创作,一种在民间口头流传的散文体叙事作品。童话所叙述的事件(故事),不受现实世界中时间、空间和因果关系等范畴的制约,它的内容往往是超自然的,神奇的,不可信的。然而童话里塑造的又是人的环境与冲突(有的以动物形象出现),如斗争、诡计、帮助、医治、解救、拯救、求婚、婚姻等;情节是单一的,单线发展的,没有次要情节;时间和地点是不确定的(如:“在遥远的古代……”“在某个王国里……”);人物不是个性化的,但明显分为善的和恶的、美的和丑的;并一般含有相应的道德教训。这就是《儿童和家庭童话》中那些故事的特色。格林童话的故事着力宣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良必将战胜邪恶,好人终将有好报”的思想观念,赞美勇敢、机智、勤劳、诚实、不怕困难等品质,表现出了古代德意志人的智慧、理性和丰富的人生经验,表现出了他们的喜怒哀乐、风俗民情和宗教信仰。这些童话讲述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未能实现的梦,它所体现的道德准则符合千百万善良的人们“心中的道德律”,它又充满浪漫的诗意,令人惊异的想象和夸张,许多篇并含有深刻的哲理,这诸多元素的参与与融合造就了格林童话恒久不衰的魅力。
格林兄弟以《儿童和家庭童话》作为他们的童话书的书名,明显表示此书不单是为儿童的,也是为成人的。不具备阅读能力的幼童需要经由父母诵读或讲述才能明白。丹麦的童话大师安徒生(1805—1875)也持相同观点。在哥本哈根市中心有一座安徒生独坐沉思的铜像。铜像最初的设计图样是这样的:一群小孩子,有的爬在安徒生背上,有的坐在他的膝上,有的靠在他的腿上。安徒生看后,非常生气地说,他的童话是“写给成年人和儿童看的,儿童只能听懂故事的外层,唯有人生阅历丰富的成年人方能领悟故事的深长意蕴”。安徒生童话如此,格林童话亦然。
格林童话的语言简洁、朴素、自然,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强烈的感染力。以如此纯粹、纯洁的美的语言叙述一个个曲折离奇、感人至深的故事,于是阅读过程在不知不觉之间变成了一种不可多得的精神享受,令读者一旦开卷,便不忍释手。然而这看似简单浅近的语言风格绝不是轻易便能达致的。自1806年格林兄弟着手搜集整理童话起,到1857年威廉·格林最后修订的第七版问世,《儿童和家庭童话》的搜集、编辑工作长达半个世纪。除了为适应时代精神和处于上升时期的市民阶层的要求对童话的篇什和内容持续有所调整之外,格林兄弟对童话语言的推敲、润色成为历次修改、加工不变的重点。威廉·格林一篇篇、一次次地修改、琢磨,以求达到简洁、朴素、流畅、自然的极致,不落斧凿、琢磨的痕迹,为此耗费了难以估量的时间和精力。
格林兄弟身为德国语文学和古日耳曼文化学的一代宗师,却绝不小瞧童话这种被时下有些国人轻率地称为“小儿科”的文学体裁,他们呕心沥血,不懈追求童话文本的完美,犹如艺术大师苦苦探索,不创作出精妙绝伦的稀世珍品绝不罢休。
《儿童和家庭童话》自1812年问世至今,已经两百多年了。回顾格林兄弟搜集、编辑此书的历程,也许从中可以得到若干有益的启示。
潘子立
于天津大学北五村
我从一个很边远的小地方走出来,没有很高的学历,但是我读了很多书。我觉得读一本优秀的书,相当于自己多话了一辈子。
——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阿来
一辈子读过一本经典和没读过一本经典的人生整个都不一样,我不敢劝你们读一辈子的经典,但是希望你们至少认认真真读一本经典。
——同济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作家 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