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他徐陆传奇不一样的是,这本陈建华著的《陆小曼(1927上海)(精)》以陆小曼为中心。她来到上海膺有“交际界名媛领袖”的名衔,这名衔是什么意思?
呈现在本书中的是无数视点,如古时说的一种“平视”——平等的对视,既单一又互动,跃动着市民大众的日常欲望,在政治、时尚的背景里交杂着美丑妍媸的审美趣尚与价值判断,不仅富于戏剧性与表演性,戏里戏外、屏前幕后,也无不生动鲜活。
| 书名 | 陆小曼(1927上海)(精)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陈建华 |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与其他徐陆传奇不一样的是,这本陈建华著的《陆小曼(1927上海)(精)》以陆小曼为中心。她来到上海膺有“交际界名媛领袖”的名衔,这名衔是什么意思? 呈现在本书中的是无数视点,如古时说的一种“平视”——平等的对视,既单一又互动,跃动着市民大众的日常欲望,在政治、时尚的背景里交杂着美丑妍媸的审美趣尚与价值判断,不仅富于戏剧性与表演性,戏里戏外、屏前幕后,也无不生动鲜活。 内容推荐 不同于近年来一般的陆小曼传记或影视作品,陈建华著的《陆小曼(1927上海)(精)》依据报纸杂志而获得的第一手材料讲述1927年陆小曼与徐志摩在上海的故事,不仅对于陆小曼而且对于上海都市文化史将带来一种新的认识。主要围绕陆小曼与小报传媒、云裳时装公司与戏剧舞台表演描绘妇女服装的流变、南北伶人的舞台竞争、消费时尚与交际花的社会功能。包括代表南京新政权的高层军官夫人们如何在上海组织游艺会进行政治动员,涉及蔡元培、郑毓秀、胡适等文化名人的不同表现。在叙述陆小曼与徐志摩、翁瑞午之间的感情纠葛时,分析文人戏谑风气与小报的传播方式。全书约八万字,配置数十幅历史性图像,故事性强,高潮迭起,对于各种回忆录或流行传记的不实之处作辩证考订,也是对于“新文化史”书写的一种尝试。 目录 自序 陆小曼“风景”内外 云裳公司必杀史 1927年上海戏台风云 附录 小官,徐志摩 自述的几句话,陆小曼 请看小兰芬的三天好戏,陆小曼 试读章节 陆小曼“风景”内外 近数年来有关陆小曼的书相继见世,有写有编,和以前《人间四月天》等相比,虽然仍然辗转于徐志摩、林徽因、张幼仪之间,但是既把陆小曼置于舞台中心,故事的讲法应有所不同。这类书的出现,从大环境说,不外乎对于民国文化的怀旧想象,尤其是对于上海,正如《人间四月天》的作者最近又推出了张爱玲和胡兰成的传奇,原先题为《她从海上来》,后来改成《上海往事》,更具地域怀旧的色彩。怀旧作为文化心理的表现,蕴含着某些现下价值方面的缺失。这两位绝世才女,各领一时之风骚,在爱情上却皆以悲剧告终。无论是超越是局限,她们不惜惊世骇俗,却恪守窈窕淑女的规范。也许因为我们做不到。于是在“此情可待成追忆”之际,给她们的悲剧披上了光环。 1926年10月徐、陆在北京成婚,为媒体聚焦的是陆小曼。先是《北洋画报》在10月、11月先后在头版刊出陆的照片,标题为“徐志摩先生之新夫人,交际大家陆小曼女士”。一为侧面头像,发际别一朵大花,似烟花绽放。另一张为半身像,倚窗回首,一脸稚气。次年两人移居上海,陆的特写照片见诸《良友》《上海漫画》等刊物上,其生活隐私也成为小报追踪嚼舌的材料。特别是《上海画报》,在头版刊登她的玉照多达十余次,其锋头之健,大约后来的张爱玲也难以比肩,尽管是表面文章。胡适说:“陆小曼是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她到了上海之后即成为公众人物,的确是一道不得不看的风景,而她的镜像世界也足以令人瞩目。 小曼与志摩一见倾心,爱得死去活来,各自离婚再婚,费尽周折,轰轰烈烈,传为美谈或笑谈。但婚后小曼为徐家所不容,遂迁往沪地,不久两人生了裂隙。小曼沉溺于阿芙蓉,当中又生出第三者,而志摩的灵魂中也不止一个女人,至1931年他飞机失事,小曼更是离群索居。对于这些我们耳熟能详,本文就《上海画报》对小曼的不寻常“捧角”之举摘取一些细节,以资谈助。她这一生命中的黄金时段,看似题外话,却也让人想见其为人,当然也影响到与志摩的情感。至于其间涉及二十年代末新旧文化融会交杂而打造都市文化新景观的契机,读者或不无兴趣。 徐陆结婚后不久,10月21日《上海画报》上刊出寄自北京的《徐志摩再婚记》一文,说“鼎鼎大名自命诗圣的徐志摩先生”和“也是鼎鼎大名声震京津的陆小曼女士”,如何各自经历了婚姻破裂,最后说道:“从此徐先生无妻而有妻,陆女士离夫却有夫。真是一时佳话,多么可喜。”文中对社会名流夸张、肉麻又讽嘲,也使本地读者获知徐陆在京中的名气。12月6日上海最有影响的小报《晶报》刊出《记陆小曼》一文,说陆小曼前夫王赓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在北京任路警总局副局长,收入不够小曼花销,“盖小曼眭素豪侈,每晚必高朋满座,男女杂沓,为乐靡涯,又常跳舞于北京六国诸饭店”,王赓“初则规戒,继以争闹,卒至提出离婚案”。又说实际上“以小曼钟情于志摩故也”。这篇稿子也来自北京,文末有报纸编辑的按语:“作者王如龙君,自言小曼为其前嫂,所记当无不确,故采录之。”王如龙属王赓至亲,文中寥寥勾画出陆小曼的奢靡和别恋的形象,当然带有负面评判,编辑也相信,这颇能反映当时一般的观感。 P1-5 序言 上世纪末的一个暑假,我从美国回来收集与周瘦鹃有关的资料,除周末天天泡在开放不久的上图新馆的近代文献阅览室里。那时,民国时期的报纸杂志一般还能够看到原件;有几天在翻《上海画报》见到许多周瘦鹃的文章,欣喜不己。这是“鸳鸯蝴蝶派”文人办的一份画报,流行于二十年代后半期,从名流明星、八卦轶闻、鼎彝字画、新剧旧戏到三教九流应有尽有,图文穿插夹七杂八,排字密麻老式标点,大约我去国已久积聚了不少乡愁,又受了张迷的魅染,对于充塞其间的“雾苏”相见怪不怪,好像是嗅到了从前灶片间到亭子间的弄堂生活的气息。 翻着翻着,不断映入眼帘的是陆小曼的照片,刊登在头版,多为半身像,仪态万方,端的是美人,与画报刊登的其他名嫒淑女相比,别具气质和风韵。她的照片集中出现在二十年代末的数年问,其时她与徐志摩结婚之后都住在上海。我一面翻着一面纳闷,陆小曼与这份旧派小报殊为亲昵,总觉得不那么搭配。 影像中的陆小曼大多天真而清新,但有一张很特别,乍见之下心头一颤。背景、头发与衣服全呈深褐色,头发剪短如俊男,高光衬出脸部,从衣领看是正面坐着,脸朝右侧九十度显得紧张,耳坠悬铃,目光略朝下,神色凝重,鼻子线条清晰柔和,有一种说不出的悲剧意味。 当时不暇细究,连同周瘦鹃的材料一起复印了带回了美国。不久进入新千禧年,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之后不断煽起徐、陆的话题。那时我已在香港教书,觉得《上海画报》上陆小曼的情况没人谈过,就写了一篇《陆小曼“风景”内外》的文章,刊登在《书城》上。不料美人阴魂不散,十年之后又写了六七万字,多半为应付学术会议,也因为接触了几张小报,不觉身陷其中,不写出来又觉得可惜,于是成了现在这本小书。 新写的围绕陆小曼与云裳公司及登台唱戏之事,材料基本上得自有“四金刚”之称的小报——《晶报》《金钢钻》《福尔摩斯》和《罗宾汉》。也是凑巧,2014年因为香港城市大学李金铨先生的推荐,要去台湾世新大学成舍我研究中心参加近代报刊与传媒研讨会,于是做了个徐志摩、陆小曼与二十年代末上海小报的题目。至于这四金刚小报,得感谢我的老友现在交大的同事曹树基,他的历史系的资料库给我提供了便利,否则要我去图书馆看缩微胶卷实在是难以做到的。 读小报费工夫,为考查几个戏单子在各张小报之间切换、并置、编排,弄清了陆小曼到底演了几场戏,又从陈小蝶《春申旧闻》到多种有关陆小曼的著作一一核对,遂为独家发现而自喜起来。这不过是无数细节中的一个,眼医的叮嘱被丢在脑后,蛊于历史的八卦,不免自嘲一种书虫的快乐。 …… 江冬秀如何?朱安又如何?妇女解放也好,人道主义也好,真正做起来不容易。陆小曼也是这样,却更有一番女性的艰辛,个人情感受到现世法制与习俗的制约,古今中外皆然,所谓新旧之分多了一重自设的枷锁。论才学与幸运,陆小曼或不及林徽因,多半拜赐于梁启超的旧传统,林得以一世安稳,虽然偶尔会惊现其内心的微澜波动。陆小曼则不然,敢于在孽海情天中打跌翻滚,一灵不泯坚守自我,不忌新旧,而集新女性旧传统于一身,皆臻至极致,也不愧人生精彩。如她的捧角为坤伶张目,在体制内部翻转旧戏的性别传统,与张丹翁等人不同,与骂梅兰芳要把旧戏一锅端的五四一派又不同,因此不能等闲视之。或如1941年与翁瑞午的画展所示,两人借山水笔墨一皴一皴地互递情愫,修炼涵养,其所建构空灵静谧的往古天地在乱世苟安之中别有一种悲壮的意味。 世新大学的近代传媒研讨会之后,2015年7月在沈阳的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6年4月在昆山杜克大学的“文学与新闻”工作坊、6月在香港公开大学的“清末民初文学文化”研讨会、8月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城市文化与文学”暑期班、9月在杭州枫林晚书店都做过与本书内容有关的讲座或报告,在此向主办方与听众谨表谢忱。学海无涯,带着谋食之具行走人生,从不同渠道得到的反馈与批评犹如汲取多种营养,能如此也不失为一种有益身心的锻炼。 2016年12月3日于海上大寂居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