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音乐是一种活态的遗产,它与文学典籍不一样。一个剧本刻印出来,就不会变了,可以一直传到今天。而戏曲艺人们用什么样的腔调去唱它,就会有很大的变异。不同的声腔,固然要变。就是不同时代的演员去唱,也要变。沈明祥著的《胭脂湖》这个小说以海盐腔为文化背景,反映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海盐腔的前世今生。
| 书名 | 胭脂湖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沈明祥 |
| 出版社 | 西泠印社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戏曲音乐是一种活态的遗产,它与文学典籍不一样。一个剧本刻印出来,就不会变了,可以一直传到今天。而戏曲艺人们用什么样的腔调去唱它,就会有很大的变异。不同的声腔,固然要变。就是不同时代的演员去唱,也要变。沈明祥著的《胭脂湖》这个小说以海盐腔为文化背景,反映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海盐腔的前世今生。 内容推荐 《胭脂湖》以小说的形式反映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海盐腔的前世今生。海盐腔是一种汉族戏曲声腔。因形成于明代成化年间的浙江海盐而得名,与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并称为明代南戏四大声腔。作者沈明祥著,海盐作家,师范毕业后当了中学语文老师,工作之余喜欢文学创作。 目录 序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胭脂湖?”气质美妇翕动红唇,声似蚁语,睁大还很明亮的丹凤眼,神思恍惚。 胭脂湖,名字是够美的了。然而,眼前却无岸无水,只有一地零星碎石,碎石缝隙间偶尔挺出一丛丛萋萋芳草,倒富生机。唯一让人感受到这儿曾是声名远播的胭脂湖的是两株高龄的垂柳,万千支柳条,随风飘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春天呵,真像孩儿脸,说变即变。刚才还是阳光明媚,霎时间却已乌云成堆,远处还传来隐隐的雷声,真有点儿大煞风景哦。 陪同前来凭吊胭脂湖遗址的大帅哥秋林,似乎也有点儿心神不定,耳闻气质美妇的疑问,当即精神一振,靠近气质美妇,口尊“吴老师”,充当讲解员,他说:“吴老师,确凿地说,这儿是胭脂湖遗址……” 倏然,“轰隆”一声惊雷,打断了秋林的下文。接着,春雷挟着闪电滚滚而来,气质美妇吴老师双手紧捂两耳,修长的身子摇晃着,姿态却很曼妙。秋林慌忙搀住吴老师,关切地问:“吴老师,您没事吧。” 吴老师没有作答,喃喃自语:“胭脂湖?胭脂湖……” “是的,吴老师。”秋林继续做解释,“据《澉水新志》记载,胭脂湖清澈见底,湖岸垂柳点水,锦鲤游弋,湖底一层胭脂色,景色十分旖旎。直到民国,胭脂湖还有一泓秋水,本世纪70年代,才把胭脂湖彻底填满……” “轰隆”,又一个春雷,中断了秋林的介绍。 待雷声过后,秋林继续娓娓而谈:“吴老师您看,两岸的石帮岸还隐约可见……”“轰隆”一声响雷,在胭脂湖上空炸响。 吴老师“啊”的一声惊叫,身子摇摇欲坠,秋林急忙一把搀住她,只见她凤眼紧合,脸上露出惊疑、慌惑的神情。 “吴老师怎么啦?”七八个帅哥靓女围了过来。秋林马上拨通手机,向120求救:“喂,是120吗?请派车来澉水镇中心小学……好像是受了某种刺激……谢谢!” 这位昏迷的吴老师,是赣江高腔剧团的当家花旦。如今,文艺界流行“老师”的称呼——吴老师单名敏,德艺双馨,被尊称老师是当之无愧的。赣江高腔剧团为何不远数千里来到杭州湾畔浙江海盐呢?用剧团南国志团长的话来说,是“回娘家来了”!这回娘家一说比较复杂,简而言之是由海盐腔所结的缘分。 海盐腔,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一书中是这样注释的——海盐腔:戏曲声腔、剧种。因形成于浙江海盐而得名,与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并称南戏四大声腔。一说源于海盐的南北歌调,经元杨梓加工后发展而形成(见元姚桐寿《乐郊私语》)。一说南宋末期即已形成,系寓居海盐之张镃所创(见明李日华《紫桃轩杂缀》)。一说形成于明成化年间(见明陆容《菽园杂记》)。嘉靖年间曾在嘉兴、湖州、台州(治今浙江临海)等地流行。联曲体结构。在发展过程中,对弋阳腔、昆山腔的演变曾有一定影响。万历以后日趋衰落。 海盐腔到底由谁创制的,《辞海》未作定论。但是海盐是海盐腔的故乡,却是毋庸置疑的。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声腔,一个剧种,都是经几代人的努力,才逐渐形成的。比方说国粹京剧,只有两百多年历史,若要说是由谁创制的,恐怕谁也下不了定论,只能说是经程长庚、谭鑫培、梅兰芳等加以改革和发展,逐步形成相当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体系,对各种剧种影响很大。况且,当年也不称京剧,是戏班子南下上海演出,由上海文人及媒体将它命名为京剧的,一直延用至今。同样的道理,海盐人将元代杨梓当作海盐腔奠基人,也是可以理解的。 杨家是当地以海运起家的豪门富室,经常招待客商仕宦,设家宴举行各种演奏,故而拥有杨氏家乐。杨梓当年曾建楼十楹以贮歌姬家僮,谓之梳妆楼。歌姬家僮们将洗下的胭脂花粉剩水倾人楼旁湖中,水尽染色,冬去春来,星转斗移,胭脂花粉日益沉淀,将河底染成一片胭脂色,老百姓就称它为胭脂湖,名副其实呵。 当然,赣江高腔剧团并非只为凭吊胭脂湖遗址而特地来到海盐澉水镇的。这澉水镇西边,有一国家AAAA级风景区——南北湖。南北?这“南北”仿佛与澉水镇结下了不解之缘。不是吗?海盐腔是由元代杨梓根据“南北”歌调加工后发展而成的,这湖又称南北湖,或许这纯属巧合,但据老辈传下来说,当年杨梓确凿常携家乐班,来南北湖白鹭州演唱。湖面上倒映着歌姬们轻歌曼舞的倩影,湖畔的乡民经常能免费聆听戏曲大餐,大饱耳福呐。 南北湖风景区有山的伟岸、海的大气、湖的秀丽,是国内为数不多的融湖、山、海自然景观于一体的旅游胜地。《春天的故事》传唱以来,海盐县委、县政府每年春季或秋季都在南北湖举行一次规模宏大的中国·海盐南北湖旅游节,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今天上午九时整,是旅游节开幕式。开幕式上文艺演出,已成了惯例。今天的这场演出非但丰富多彩,而且意义非同一般——这就是赣江高腔剧团的演出。这是海盐腔迷失数百年后,第一次以海盐腔名义在海盐舞台上亮相,找到了回故乡之路。难怪南团长不无激动地说:“回娘家啦!” 近十几年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抢救和发掘的深入,海盐腔引起了县委和县府的高度重视。他们认识到,海盐腔是海盐独一无二、无可争辩的全国文化名牌,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不像有媒体戏谑称:某两县为争夺那个牵强附会的武大郎坟墓的归属,也争得面红耳赤脖子粗。而海盐腔有史实依据,且具有深远的文化底蕴,打好海盐腔这张“牌”,可以极大地提高海盐县的知名度,推进文化先进县的建设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于是,他们经过慎重研究决定,从筹建海盐腔艺术馆着手来抓这项“非遗”工作,通过几年努力,使海盐县逐步成为全国海盐腔的资料中心、信息中心、展示中心和研究中心。P1-3 序言 《胭脂湖》要出版了,有幸读到它的校样,这是件很愉快的事。作者沈明祥要我写序,有些盛情难却。按说,小说出版,是不必写序的。没有序,读者也会有自己的评判,往往更加公允。即使众说纷纭,也没关系。大概是因为《胭脂湖》这个小说以海盐腔为文化背景,而海盐腔又是许多人都比较陌生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明祥才想到了我,要让我来说几句话。也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我不得不接受了这个嘱托。就算是一种导读吧,读者在阅读这个小说之前,对于原先比较陌生的海盐腔如果预先能够有个大致印象,可能比较容易进入阅读的氛围,所以虽然有些犹豫,后来还是提起笔来了。 2013年7月1日,在香港举行了一次“探索明代南戏四大声腔之今存”的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分别就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的渊源、流变以及今存的情形作了发言,讨论颇为热烈。配合这次学术研讨,同期举办的戏曲节还有不少剧团献演,给香港观众留下颇深的印象。当时,我也应邀赴会,就海盐腔的问题谈了些自己的看法。我的论文题目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海盐腔》。 说到底,海盐腔是个戏曲音乐史的话题,它和戏剧文学还不是一回事。我国的古典戏剧,作为文献,大量保存至今,争议并不太多。然而作为戏曲音乐,情况就不一样了。它主要是靠师徒间口耳相传的方式世代相传的,当然也有一些记谱资料留了下来,可以作为佐证。明代四大声腔中的昆山腔和弋阳腔,都有相关的艺人世代相传至今。尽管剧种的名称大多有所变更,人们却并不会怀疑它们之间的渊源关系。尤其是从昆山腔发展而来的昆曲,现在已经进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声大噪,世人皆知。而海盐腔的情况却并不乐观,它的传承脉络是怎样的?学者们尚在苦苦地寻觅之中。迄今为止,已有不少戏曲音乐方面的专家提出了他们自己的观点,以为海盐腔的遗音还保存在至今尚存活的某个戏曲音乐或是民间音乐中间。当然,这样的工作还只是刚刚起步,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戏曲音乐是一种活态的遗产,它与文学典籍不一样。一个剧本刻印出来,就不会变了,可以一直传到今天。而戏曲艺人们用什么样的腔调去唱它,就会有很大的变异。不同的声腔,固然要变。就是不同时代的演员去唱,也要变。时至今日,一些经典民歌从一些青年歌手的嘴里唱出来,就已经大不一样了。历史上的戏曲声腔其实也是如此。古人就说过,戏曲的腔调“每三十年一变”,变是很正常的事情。海盐腔有些迷失了,有许多有识之士在努力寻找它的遗音。要想方设法把历史的线索重新连接起来。这样的工作是有意义的,同时又是十分艰难的。 小说《胭脂湖》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里创作出来的。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毕竟是两个不同的领域,读者大可不必“对号入座”,从中寻找学术研究的素材。然而这部小说的意义却又是不可低估的。正如作者沈明祥在给我的信中所说,他是想告诉大家,我们曾为海盐腔作过一份努力;而不是告诉读者,海盐腔是怎么唱、怎么演的。作者的立意很清楚,小说写的是人,是人的喜怒哀乐,是人世间的甜酸苦辣。至于学术研究,那是另一回事,我在这里也不必多费口舌了。 我年轻时曾经在海盐县文化馆工作过很长一段时间,交了很多朋友。沈明祥就是其中的一个好朋友。他退休以后依旧十分勤奋,写出了不少好作品,我也为他高兴。《胭脂湖》要出版了,写下以上一段文字作为助兴,就算是个序吧。 顾希佳 2014年7月6日 后记 2012年春天,听了不少有关海盐腔的传说,又特意去凭吊了胭脂湖遗址,于是,我有了创作《胭脂湖》的冲动。 我写《胭脂湖》,只是想告诉后人:我们这一代人,曾为海盐腔尽了一份力。 我写《胭脂湖》,只是想告诉读者:寻找、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向先人索求名和利,而是付出,付出财力和精力。只有具备“付出”的精神,才能发扬光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我写《胭脂湖》,不是告诉读者:海盐腔怎么唱,怎么演。因为我不是戏曲工作者,只是一个退休的乡村教师,一个乡下老头儿,一个外行,因此,肯定说了不少外行话,乃至错误的话,恳请读者不吝指正。. 《胭脂湖》写作过程中,得到了海盐县文联、海盐腔研究会的鼎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沈明祥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