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棣所著的《进入黎明的漫长旅程》,小说里的每个人物都过着极其丰富的生活,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无数奇妙的角落——这是解决无聊的方法,也是感受奇妙的方式。……小说和电影组合起了作者的人生。它们互为避难所,让作者有机会从一处逃至另一处,由彼时潜回此刻。
| 书名 | 进入黎明的漫长旅程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唐棣 |
|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唐棣所著的《进入黎明的漫长旅程》,小说里的每个人物都过着极其丰富的生活,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无数奇妙的角落——这是解决无聊的方法,也是感受奇妙的方式。……小说和电影组合起了作者的人生。它们互为避难所,让作者有机会从一处逃至另一处,由彼时潜回此刻。 内容推荐 《进入黎明的漫长旅程》是唐棣的最新短故事集,包括《择日拜访》《夜的门》《云下的日子》《有故事的人》《满洲里来的人》等。16个极具画面感的故事,源自故乡、记忆,以及残酷生活。那里面有隐秘的绝望,也有温热的光芒,决绝的恨与深切的爱纠缠着,绝望中饱含希望。作者记录它们的过程是写作,也是“拍摄”。所以它们又是“电影小说”,通往影像与文字两个场域。借助它们,“可以进入两个世界,体验两种艺术之韵”。 目录 序 进入黎明的漫长旅程 择日拜访 夜的门 马河淹死了一只苍蝇 马舟街少年轶事 雾码头 云下的日子 后窗 在清秋与初春时 有故事的人 三人行,必有传奇 葡萄、美酒与月光 第四堵墙 塔诺是一个乐园 小南方的话题 满洲里来的人 附录:站在人物这边——电影《满洲里来的人》创作日记 后记:小说的皮囊,小丑的天真 试读章节 透过咖啡馆的窗口,就可以看得到那道夹缝了。夹缝向上延伸,两侧正对阳台隔着这道狭长的区域几乎都无法开窗。 去往咖啡馆有很多条路。申东海喜欢从这条最危险的路上穿过。以前,他都会一直抬着头,就怕什么东西突然从随便哪个阳台上落下来。后来,两侧住户为了安全起见,纷纷用铝合金网把窗口罩住了。 现在是下午三点十五分。有人冲到面前时,申东海在咖啡馆对面的街上,正用手去掸着衣服上的灰土。 他微微睁了一下眼睛说:“反正,走过去,就是海了!” 拿明信片问路的人,把疑惑表现成愣愣地折回车里,一路仍在四处乱看,他一句话也没说,就开车离开了。之后,路上只剩申东海独自晃荡。海上没有帆船,天上没有海鸥,这就导致几乎分不清天地。海边的沙滩上竖着一把暗红色的遮阳伞,伞的边缘露出一条褐色的小腿。剩下的空旷是浅灰基调的一种蓝色在飘荡——墙上的这张风景画下坐着一个人。 “你这人好奇怪。”敏丽又从柜台边的过道走了出来,一边走,一边说,“那里多危险。” 桌子上摆着一个屏幕刚黑下来的手机。 “没事吧?” 他坐在那里有一会儿了。他看到她的手在胳膊上摸索,刚才小孩撞了她一下。一串小孩的跑动声又从身后传了出来。 她还是一边走一边说:“就觉得——危险。” 短信内容包括一个地址和一句话:“这周在海边同学会,一定来。” 他抬头:“这周得把小说交出版社了。” 敏丽说:“写得比以前好多了。” “对了,不一样是怎么样?”申东海看向窗外,“这么晚了。” 三年前,咖啡馆老板老陆(以前是矿区的勤务警察)突然有一天走到桌前时说了一句:“今天,先别走。” 申东海合上电脑,想着空空荡荡的房间,心里不是滋味:“这么晚了,这周得把小说交出版社了。” 申东海和他谈的最多的是女人乏味、爱情无聊、生活虚无。突然之间,就在眼前,三个主题,一并灰飞烟灭。 现在的老陆抱着新出生的孩子跟他说话。申东海在同一张桌上写作第三本也许根本卖不出去的长篇小说。他有点心不在焉,或者说,他觉得还接受不了他的转变——老陆已经没法理解他那种有点说不上来的古怪心情了。 视线穿过玻璃窗随一个身影来到门口。风有点冷,老陆不时把毯子往小孩的脸上盖。六分钟三十秒后,一个女人随老陆进门,前后十五秒。为了使桌子显得不那么拥挤,申东海把电脑包从桌上拿到了玻璃窗的台子上。 “我看,雨要来了。”老陆看向窗外。 天气预报说这几天有雨,可一直没有下起来。 “我看过你的书,写了一个女人……” 申东海的书很难买到,即使有的书店在卖,也少人问津。 对方继续说:“是写一个伤心的女人躲在卫生间,你说她的心被抽水马桶,轻轻地,抽走了。” 现在也觉得这句话有点土了,当初是编辑托了托眼镜说:我觉得吧,有点虚假。 本来就是虚假的。那次,他硬着头皮去磨第一本书拖欠的稿酬,好容易把房租交上,房东脸色由阴转晴,还送了他一瓶酒,他当晚大醉,这段往事说明他自己这几年没什么变化。 P2-4 序言 序 认识唐棣是从他的电影开始。一部《满洲里来的人》,观后不禁赞叹:“可谓集审丑之大成,把人性可能企及的邪恶通过跳脱诡异的镜头掰开了揉碎了然后再血淋淋脏兮兮地砸到观众脸上,堪称邪典奇葩。可惜没拿到龙标,幸亏没拿到龙标。”然后是待字闺中的《巫山一夜》,看罢剧本便送了他一个英文片名“Ado to Undo”:建构只图解构,折腾皆为不再折腾,见光就不怕见光死,怎么理解都行。一瓶未曾品尝的老酒,在彼此的秘窖中珍藏多年,相约巫山共同开启,结果却是ado to undo。 唐棣说,这个剧本有小说原型。于是,便要求看小说,然后再惊,不知是在看小说,还是在看电影,还是在读诗,还是在欣赏一幅幅老旧褪色的摄影作品?恰如其处女作电影,小说也给人一种颠覆性的邪典冲击:时空,场景,人物,情绪,叙述,对白,散乱,跳跃,而其散而有序、乱而有致、拼接艺术般的意象组合却向我们展示了构建生活本身的碎片图景,其所拼缀的正是我们人生的瞬间,无以数计的瞬间,在其间,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或多或少地找到我们自己。从小说的场景调度和时空处理,我们屡能窥见其电影感悟。读之,像诗,像文,更像画;品之,则能在其或文或诗的字里行间,在其如诗如画的意境之外,领略到作者灰、冷、暗的悲悯情怀。正是被这种诡谲的诱惑引领,我们会努力去求索小说中意欲挑战我们智商的时间关系、空间关系和人文关系,主动进入作者的主观视野。 于是我们会欣喜地发现,作者以其颠覆的形式、另类的笔触和边缘化的内容,有边有锋,边锋毕露地向我们所揭示的小宇宙,皆为我们能够同情以至于移情的小地方、小人物、小心思、小情怀和小视野,其所披露的是人性隐秘花园中的隐秘龌龊、隐秘猥琐和隐秘淫邪,并据此而试图挖掘出深藏于其中的青涩与纯真,凌厉,凛冽,戳心,彻骨。这难道不是剥去了温情脉脉面纱之后的人性的原貌和生命的原点? 回望原点,探求原貌,是一种痛,更是一种真,是无奈,更是无助。唐棣一改粉饰青春的传统溢美文风,“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以其怀真抱素的勇猛,还青涩青春以本来面目,使其悔不当初的困惑与混乱跃然纸上、晓谕行间。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唐棣便堪称一位敢越雷池的文苑猛士! 周铁东 2016年8月28日 后记 后记 小说的皮囊,小丑的天真 我从2003年开始写作。坚持一件事很难,同样难的是写作带给我的兴奋与失落也都记不起来了。自己这些年就是写啊写。现在,觉得不过是披上了小说的皮囊,装模作样地享受一下另一种人生而已。其实,我骨子里没什么志向,干一行爱一行吧,不敢愧对热爱。后来,被某些朋友们曲解成藏有某种“文学野心”都是意外收获。 我有一个习惯,吃饭时拿筷子,手指在筷子最下方,这导致经常无法夹取食物,动作也显得呆板而可笑。我们老家这边,称这种人走不远,按“大丈夫志在四方”的理论,很快即得出此人并无什么出息的结论。有趣的是,我小说里的每个人物都过着极其丰富的生活,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无数奇妙的角落——这是解决无聊的方法,也是感受奇妙的方式。 当初,有人说我既没有学历,又没有阅历,写作是走不远的,我还很生气。这也是我一直写到现在的一个原因,没有别的,写下去总会有的。那时,我的生活只有写作,于是只能买书乱翻,在村里外面乱转。阅历的贫乏逼得想象力不得不撒欢儿野跑,眼下的这些文字就是烟尘散去,落定的尘土。 2008年,我和我的小说被有些人言中了。我跑得精疲力尽。为了摆脱坏心情,我开始自己鼓捣短片,八年又过去了。 现在,小说和电影看样子组合起了我的人生。它们互为避难所,让我有机会从一处逃至另一处,由彼时潜回此刻。一边是写作,一边是拍摄。有时,它们不一样,有时它们又是一样的。这几年的自己有点像跳来跳去的小丑,好就好在自己终于可以掩饰内心的尴尬了。 这本书所选的作品都是从一个个画面萌生的。对于这些文字的成篇,我所做的就是闭上眼,大胆地让这些画面在脑子里跑马灯。记录它们的过程是写作,也是“拍摄”。我为了省事,把它们称之为“电影小说”,只是概括一种表面的联系。我觉得,更深的关系我还不懂,但它的确吸引着我去写去拍。 最后,我想感谢那些给予我帮助的人,尤其是对我在电影路上多有知遇的周铁东老师,以及那些给予我冷眼的人。这种话还是有机会说就说一下,免得又被批评不懂事。很多时候,我就担心被太多“懂事的人”赞美,超过“不懂事的人”非议,可见本人有点矫情。只有赞美,使人害羞。对很多事,我一定心存感激,作为一个作者,能做什么?唯有继续感受。 2016年7月干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唐棣的电影里有小说的思维力,小说里又有电影的镜头感,场景转换迅捷,语言短促,叙述极其简洁,让我猜想他是否像海明威那样支着单条腿写作?但他小说的腔调更像卡佛。 ——陈希我(著名作家) 唐棣具有两种笔墨,抒情是如此本质地列属于他的性格,叙事是如此内在地列属于他的气质,这让他的笔致拥有无与伦比的言情之美和故事之趣。他是一个真正的言说圣手。 ——葛红兵(著名评论家) 作为具有作家和导演双重身份的摄影师,唐棣的照片总是会把人带去到某种情境里,就如他的小说一般,坠入到黑暗黎明的迷雾中。 ——那日松(著名策展人)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