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480491位用户关注,220次回答,346842次赞同认证。陈海贤老师(动机在杭州)用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和娓娓道来的温暖文字,带着我们穿越内心的匮乏与不安,学会与自我和解。
你是在努力,还是在模仿努力?远方是诗和田野,还是逃离当下的幻觉?该选择自我接纳还是不甘平庸?该如何结束,又该如何重新开始?如果你也有这样的困惑,那么你需要打开这本《幸福课(不完美人生的解答书)》。
都说“如果她涉世未深,带她去看世事繁华;如果她历尽沧桑,带她去坐旋转木马”。这本书无论你处在什么样的年龄,正在从事着什么样的工作,都可以在里面看到属于你自己的影子,找到你想知道的关于“不完美人生”的幸福答案。
10个有关成长的经典心理学问题深度探讨、12封咨询者来信与温暖解答,《幸福课(不完美人生的解答书)》作者陈海贤带领我们一起穿越内心的匮乏与不安,学会与自我和解。
在心理咨询领域一直有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把接纳自我当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其实,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活在当下的我们,有越来越多的不满,越来越难感受到幸福?为什么会有自卑、焦虑、匮乏、敏感、拖延等等一系列的困惑?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越来越自我苛责,越来越难以接纳自我。
其实真正的进步不是那么焦虑的自我怀疑,而是带着自我接纳体会进步的喜悦;真正的进步不是被对自己的不满和焦虑驱赶着,而是被美好目标吸引着;真正的进步都不那么着急,我们默默努力耕种,耐心等着它开花结果。如果我们真有病,我们也是带着症状投入地生活,相信成长会自然而然地发生。
就像,如果把追求幸福比喻为登山,登顶只是瞬间的事,而攀爬的过程却艰辛而漫长。我正爬我的山,你也有你的山要爬。有时候,你爬的那座山,我恰好也爬过。有时候你爬的那座山,我虽然没爬过,但从我所在的地方望过去,能够看到你攀爬的山上,哪里有路,哪里有坑。
我想指给你看。
假想中的完美自我
感到安全时,人天生就有探索世界、接受挑战的冲动,这是我们做事的内在动机。但是,这种内在动机很容易被破坏。
我女儿一岁多的时候,我们给她买了个玩具。这个玩具需要她把大小不同的圆柱塞回架子上大小不一的孔里,她把它叫作“让圆柱宝宝回家”。那时候,她协调性不好,很难把几个小的圆柱塞回去,她就一遍遍地试,还不许我帮忙。终于把所有圆柱都放回圆柱孔了,她会得意地自言自语:“再来一遍吧!”
现在,假设这不是一个游戏,而是某种考试。为了让女儿做得更好,我经常跟她说以下这些话,会对她有什么样的影响?
(1)如果她做得不好,我不断批评她:连这么点事都做不好,你真是太笨了。
(2)如果她做得很好,我不断表扬她:你是个天才,你比谁都聪明,将来肯定有大出息。
(3)如果我告诉她:我们家很穷,宝宝,你的奶粉钱都需要你通过玩这个玩具来挣。
(4)如果我告诉她:女儿,你好好做,这件事关系到你将来能不能上重点小学,会不会有出息。
(5)如果我经常跟她说:你比隔壁的思思做得好,但是跟王老师家的女儿想想比还差得挺远,要知道她还比你小两个月。
这样的事当然不会发生。但我们对这些评价性的语言却不陌生,它实实在在发生在我们的成长经历中,把我们从荒野上撒腿狂奔的动物变成了赛道上规规矩矩的选手。
无论批评还是表扬,评价很容易带来不安,让人陷入防御心态和过度的自我关注。受害的,不仅是那些在比较中被认为“技不如人”的孩子,还有那些被拿来当作标杆的“别人家的孩子”。这些比较并不会让他们相信“我很优秀”,却会让他们相信“我必须很优秀,否则就会像隔壁那个耷拉着脑袋不如我的孩子一样”。这些孩子会比别人更焦虑,通常也更努力,但好像更不自信。他们对必经的挫折缺乏准备,也更难从挫折中复原。
我曾遇到一个学生,是文科生,学校要求他们修“微积分”这种高难度的数学课。他学了一段时间,彻底放弃了。虽然他有勉强及格的能力,但两次考试,他都弃考了。他宁可延期毕业,也不想开口向老师、同学求助。延期以后,他每天待在自己的房间里,不到万不得已不出门,就算出门,也会给自己戴上个冷冷的、没有表情的“面具”,一边小心地四处张望,避免跟以前的同学碰上。
他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从小懂事听话,成绩出众,是县里的高考状元。校长觉得脸上有光,把他的相片挂在了学校的荣誉墙上——那里有一堆校史上出众的学生的照片。我问他当时的感受,他说很惶恐,像是收了人钱,如果交不出货,就会亏欠别人。
这种惶恐感是“别人家的孩子”共有的,因为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秘密:也许,我并没有别人看起来那么好。
一些心理学家,像霍尼或罗杰斯,都曾提出这样的理论:
当儿童担心自己不被父母或他人认可时,他们会产生强烈的焦虑和不安。于是,他们会在幻想中创造出一个他们认为的、父母喜爱的“自我”,来缓解这种焦虑。
这个假想的自我通常都是完美的——聪明、美丽、优秀,毫无瑕疵。当他们用幻想的自我来对照现实的自我时,他们会觉得自己像个冒牌货。他们努力维持幻想中的形象,害怕别人看到幻想背后真实的自己。
有时候,这会把他们推向一种奇怪的境地。他们中的有些人,在别人看来,确实已经足够优秀了。但他们觉得自己不够好,所以要“假装”自己“很优秀”。别人赞扬他们,并不会增加他们的信心,而只会让他们更心虚。他们觉得这个赞许是给那个假装的自己的——正是因为他们把真实的自己隐藏得很好,才会得到这些夸奖。
一个本来就很优秀的人提心吊胆地假装自己很优秀,并把所有优秀的证据归于自己的“假装”,这真是一个残酷的玩笑。
他们经常陷入一种防御的心态,像个篡位的皇上,担心自己的政权不稳,因此无心建设,随时保持警惕。
他们在防御什么呢?他们防御的,就是一些最基本的信念:我究竟能不能干?值不值得被爱?会不会被别人尊重和接纳,如果他们看到我的本来面目的话?
P6-8
脚下的路,延绵不绝
以前我上“幸福课”,课上经常会有学生问我:“老师,你幸福吗?”也许作为读者,你也有类似的好奇。
以前我也经常这么问自己,仿佛这是一个理所当然的自我要求。在这个鸡汤
和成功学泛滥的时代,会有很多专家对我们的生活指指点点,无论是出于牟利的目的,还是自恋式的善意。怎么才能让别人相信我的话呢,如果我不能用自己的幸福来证明?
现在我倒不这么问了。我已经能够理解,在偶尔的平坦和顺利之外,生活总是包含着各种困难和问题,对你我都是如此。我更愿意用心理咨询里一个常用的比喻来描述这本关于幸福的书里,作者和读者该有的关系:
如果把追求幸福比喻为登山,登顶只是瞬间的事,而攀爬的过程却艰辛而漫长。我正爬我的山,你也有你的山要爬。有时候,你爬的那座山,我恰好也爬过。
有时候,你爬的那座山,我虽没爬过,但我从我所在的地方望过去,能够看到你攀爬的山上哪里有路、哪里有坑。我想指给你看。
幸福之道,坑多路少。原因之一是,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完美的、充满缺陷的世界中,但我们想象的生活却是完美的。幸福需要我们承认这种不完美,扎根于这种不完美,并从中感受真实的生机。而太多的人生问题,是因为我们想要逃离这种不完美。逃离的企图,有时被隐藏在积极改变、努力上进后面。我们经常忘记,当我们说憧憬未来的时候,其实是说现在不够好;当我们说改变自己的时候,其实是说自己不够好。而现在的自己,正是我们生活的全部。
我的家乡有一个奇怪的节日叫“海泥节”。每年夏天,都会有全国各地的穿着靓丽的年轻人来到海边。然后,他们会脱下干净整洁的衣服,穿上泳装,跳到海滩上的泥浆地里翻滚嬉戏。如果你总致力于怎么把生活打扫得一尘不染,你就不会知道在泥浆里跳舞的快乐。
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我经常设想读这本书的你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大概也正处于某种“匮乏”当中,也因此,你的内心会有种种不安。这些不安一方面推动你去想象未来、远方、更好的自己,让你急着想要成长和改变;另一方面,也容易让你对自己、对世界采取一种防御的姿态,让你在自我怀疑中裹足不前。所以,你经常觉得自己敏感内向;你有关于未来生活的远大设想,却总会责怪自己没有足够的意志力去执行它;你一边焦虑自己变平庸,一边害怕竞争的激烈;你会为如何与他人相处头疼,会纠结于他人的负面评价;有时候你会害怕孤独,有时候又宁可回归孤独;偶尔,你还会感到空虚沮丧,并经常怀疑人生的意义…… 如果是这样,那这本书就是为你写的。
在我设想作为读者的你会是什么样的人时,我也会经常想到我自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是上面描述的那类人中的一员。初中的时候,我从家乡的一座偏僻小岛搬到市里读书。现在想来,所谓的“市里”,也不过是一座更大的岛。但对当时的我,它已经是陌生且让人畏惧的大世界了。从小地方到大城市、恰逢青春期、在一个竞争激烈的重点中学读书、又没什么朋友……我经常会感到孤独、不安,并觉得人生一片灰暗。
我处理不安的方式是读很多心理学的书,靠谱的不靠谱的我都读过。我选择了心理学专业,一直读到博士,并最终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
后来我好了。我忘记了这种好转是怎么发生的。但不是因为学了心理学,这些问题就解决了。好转像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这些让我苦恼的问题从占据我生活的中心,到逐渐淡出了我的注意,到现在它们只成了一个淡淡的影子。但我知道,我从未真正解决过它们。我只是被生活中更多美好的东西吸引了:春天的花,秋天的月,美好的爱情,在我眼前逐渐开启的、广阔的世界。我向上攀爬,一个问题变成另一个问题,一种矛盾变成另一种矛盾,回过头来,生活的苦恼一直都有,却早已不是原来的苦恼了。
生活就像骑一辆自行车。路有高有低,有缓有急,但只有在行驶中,你才知道该怎么调整、转向、把握平衡。除此之外,你还能看到别样的风景。但如果因为不安,你想把车停下来,你不仅无暇享受风景,还很容易翻车。
关于不安,我常爱讲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座山,山上有一座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有一天,老和尚和小和尚下山去化缘。他们走了很远的路,回到山脚下的时候,天已经很黑了。小和尚看着远处若隐若现的山顶,担忧地问老和尚:“师父,天这么黑,路这么远,还有悬崖峭壁、飞鸟走兽,我们只有这一盏小小的灯笼,怎么才能回到山上的庙里呢?”
老和尚淡淡地说:“看脚下。”
如果说本书中让我们焦虑的“远方”是完美又脆弱的虚假自尊,抽象又缥缈的高远目标,对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的期待,快速免于匮乏的想象,高效专注、心无旁骛的状态,左右逢源、八面玲珑的人格,与父母和朋友的完美关系……那“脚下”则是把失败当作反馈的成长思维、认真对待琐事的无差别心、不功利的兴趣和努力、匮乏和不安中的淡定从容、内疚与自责中的自我和解、对性格优势和缺陷的了解和接纳、在不完美关系中的自我滋养……
这些“远方”都很好,唯一的问题是,它既不像这个真实的世界,也不像我们真正的自己。它是我们应对匮乏和不安的想象,并不是真实的幸福。而“脚下”呢,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坏,但我们踩下的每一步都很踏实。
不用担心我们会因此走不远。脚下的路,延绵不绝。
谢谢你读这本书。希望这本探讨幸福的书,能给你一些启发。这本书的部分内容脱胎于我最初在浙江大学开设的一门叫“幸福课”的通识课。在那门课里,我想通过一些积极心理学的知识,来回答“怎么才能幸福呢?”这个问题。当然我想,“怎么才能幸福呢?”这个问题,是生活提给我们每个人的。答案终究也只能由我们自己来写下。而我们写下的答案,就是我们的人生。
除此之外,这本书的写成还要感谢很多人。那些上过我“幸福课”的学生、那些给我写信诉说烦恼的读者、那些信任我的来访者……谢谢师长和朋友的指点,谢谢编辑提出的宝贵意见。至于我的家人,无论痛苦还是欢乐,你们都与我共担,这本书是献给大家的,但稿费,一分不少,都是献给你们的。
我觉得每个人的心中都留有一些奇形怪状的硬节,偶尔或经常,它们会从内部把我们磕痛。而海贤的文字正像一种特殊的溶剂,帮我们把这些坚固粗砺的部分一点点溶解。
——采铜,心理学博士,畅销书,《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作者
有的心理学作品虽理论严谨,但有失温度;有的心理学作品虽情感饱满,然理性缺乏。我个人爱读的作品,几乎总是“带着温度的理性”,这要求作者既有过硬的心理学素养,同时又真诚而富有同理心;既能理清逻辑的链路,又能触摸情感的脉络——海贤的作品恰恰具备这样的特点。
——刘未鹏,《暗时间》作者mindhacks。cn博主
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会遇到一些心理问题,海贤老师给出一些很有实用性并让你变得更幸福的建议,引导你走向理想的自己。
最后,这是一本很温柔的书。
——战隼,知名自媒体:warfalcon,100天行动发起人
海贤老师是一个走在路上的老师。对现代人的很多迷茫,他有自己的理解,也有自己的修行之道。难得的是,他从来不向人许诺“这条道路的终点是什么”,他愿意承认:“我自己也是第一次走,我们走走看。”这样很好,有时候我们需要的是一种被人陪伴的感觉,这胜于我们需要一个明确的方向。
——李松蔚,清华大学心理发展指导中心讲师
海贤的文章会给人“生活可以继续,而且会好起来”的心动,不只是在内容上,更是在气氛上,是由内而外透出来的。我想这就是文如其人的意思。真庆幸这样一位心理学家这么会写,文章令他能伸出温暖之手,让每个人都可以领受。
——张春,作家,犀牛故事主编
看完这本书我认为,获取幸福的最优路径,就是找个作者这样的人做爸爸,娶个作者这样的人做老婆,再生一两百个作者这样的孩子。齐活。
——梁边妖,创作者,青年捣蛋家,todoplus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