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片云彩(民国文人归宿)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民国是个大舞台,众星云集、各展风骚。

邢建榕主编的这本《一片云彩(民国文人归宿)》为“民国文人系列”之第4种,从民国时期文化人“最后归宿”这一角度,呈现了他们人生最后的惊鸿一瞥。人物类型涉及名校祭酒、五四闻人、知名作家、一代报人、睿智哲人、悲情诗人、出版健将、史林名流、文坛才女、爱国名僧等,亦有四大名旦、丹青妙手、银海明星收录其中,甚至还包括了几位堕落文人的代表。

内容推荐

邢建榕主编的这本《一片云彩(民国文人归宿)》由六十二篇文章组成,从民国时期文化人的“最后归宿”这一角度,撷取他们生命长河中的最后一朵浪花,从中折射出他们人生中最后的惊鸿一瞥。他们大多数时间活跃在民国文坛上,归宿或不一致,但无不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其中,有坚定的革命者、不屈的文化斗士,有皓月穷经的老学究,也有随波逐流、泥沙俱下的堕落文人……本书既有学术性读物的严谨,又有通俗性读物的趣味,读来受益匪浅。

目录

王闺运:空余高咏满江山

马相伯:树师表于人伦

吴昌硕:一耕夫来自田间

林 纾:译笔有真灵感

陈三立:百忧千哀在家国

辜鸿铭:北大顶古怪的人

康有为:徜徉于寥廓之间

齐白石:海为龙世界,云是鹤故乡

黄宗仰:怅望云天不胜愁

罗振玉:以清代遗臣自任

伍光建:翻译界之圣手

张元济:戊戌老人跨进新时代

章太炎:保国学于一线

吴 虞:《吴虞文录》出版以后

张伯苓:我离不开南开

王国维:五十之年自沉昆明湖

刘大白:红豆双双贮锦囊

弘 一:信念终成苦行僧

陈 垣:“国宝级”的史学家

马一浮:鬻字代劳藉易升斗

苏曼殊:革命的和尚

周作人:重回“苦雨斋”

熊十力:唯学圣人之道

蒋梦麟:迁台后的“土地改革家”

邵飘萍:昂然而笑从容就义

张竟生:“性学大师”的第二人生

张季鸾:三十年笔墨生涯

王云五:再执台湾出版界牛耳

梅贻琦:清华不了情

刘半农:中国实验语音学之先驱

胡 适: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

张资平:晚境凄凉的“汉奸文人”

顾颉刚:死了才算是我的定本

张申府:讲真话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吴湖帆:画画是崇高的艺术

梅兰芳:举家迂回北京

张恨水:毛主席接见过的小说家

林语堂:名扬天下的幽默大师

冯友兰:修辞立其诚

蒋廷黻:好打高尔夫的“外交官”

傅斯年:归骨于田横之岛

郁达夫:一枝彩笔耀南天

徐志摩:悄悄的我走了

罗家伦:壮志长歌出汉关

朱自清:站到人民的立场上来讲话

郑振铎:新中国文物保护的当家人

张大千:看山还是故山青

荀慧生:蹲“牛棚”的京剧艺术家

尚小云:惜天不假年,遗恨多多

凌叔华:我的心还留在中国

曹聚仁:国共和谈的桥梁

梁实秋:秋公八十春不老

程砚秋:砚田勤耕秋为收

林徽因:为了故都的风光

朱 湘:与落花一同漂去

胡 蝶:在温哥华的最后岁月

徐 訏:人生百年一梦

阮玲玉:真假遗书之谜

萧 红:与蓝天碧水永处

穆时英:迷失在上海狐步舞中

周 璇:好花不常开

张爱玲:洛杉矶的隐士

试读章节

“不、不,晚生才疏学浅,还望先生多多提携。”

“好,老夫幸哉,收下你这匹势不可挡的奔马作拜门弟子吧。”从此,康有为不时请徐悲鸿住进辛家花园康宅,拿出珍藏的中外名画供徐悲鸿欣赏、借鉴,教授他书法,并鼓励他去日本考察新画风和新画派。

刘海粟十七岁时,创办了上海美专。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经常与一批画坛新秀在上海举办画展,有时还展出吴昌硕、黄宾虹、王一亭等大师的作品,在沪上引起轰动。

康有为听说这些青年画家刻意求新,于西风东渐中独树一帜,便于一九二二年早春的一天,信步跨人举办画展的尚贤堂(今重庆南路南洋医院)。康有为逐一欣赏每幅标新立异的油画,踱到刘海粟的作品《雷峰夕照》面前,他脱口赞叹:“此画不同寻常,非怪才不可为啊!”

第二天,刘海粟整束一新,前往愚园路一九二号“游存庐”作客。

康有为笑声朗朗,搭着刘海粟的肩胛,走进花园中野趣纷呈的大茅屋。刘海粟见屋内陈设着商周青铜器、三代文物、南宋石佛、意大利石雕;一排排书柜里装满线装书、精装本外文图书,顿生邀游艺术宫殿之感。康有为请刘海粟一一欣赏他珍藏的欧洲名画。

随后,这对忘年交共进晚餐,作竟夜之谈。酒过三巡,康有为脸膛绯红,呼地站起,激动地说:“海粟,你的画阔厚雄奇,前程远大,我非收你做学生不可!”

从此,刘海粟每星期五风雨无阻,去向康有为学书法,康有为特意送刘海粟一本《万木草堂藏画目》,一部《书镜》,让他认真揣摩。晚年的刘海粟,还常常观看康有为教他做对联时所写的例证,以及改动的原稿手迹,饮水思源,不由得心潮激荡,难忘师恩。

素有“当代王羲之”美誉的书法家王蘧常,曾与康有为有过一段非凡的情谊。

一九二七年春节刚过,万木萧苏的大地,弥漫着丝丝春的气息。老态龙钟的康有为,去拜访好友嘉兴名士沈曾植,两位老人说说笑笑,走进书房去观赏名家书画。但见一幅“章草”高挂墙上,龙飞凤舞,笔力苍健,康有为细看落款,乃王蘧常也,便问沈曾植:“此乃何人,书法竟如此精湛?”

“书坛新秀,”沈曾植又拿出几件王蘧常的书法,笑着回答:“这几件各有千秋吧。”康有为见后爱不释手,急着要见见这位年轻书法家。

时隔数日,沈曾植专门安排康、王在寓所见面。康有为见王蘧常仪表堂堂,举止谦和,便称赞他一番,突然话锋一转:“你年纪轻轻,尚未婚娶吧?”

“是的,”王蘧常轻轻作答,“晚生以事业为重,暂未考虑终身大事。”  “那好,老夫自作主张了,”康有为兴奋地扶案而起,向前一步道,“我有爱女同恢,尚待字闺中,欲许配于你,不知意下如何?”

“这……事关重大,晚生必须征求父母意见;何况,先生英名盖世,我区区小辈,岂敢……”王蘧常非常钦佩康有为的道德文章,但不愿高攀做他的女婿,遂婉言谢绝,康有为见王蘧常无此意,也就作罢。一九八五年,康墓新落成之日,王蘧常满怀激情,撰联一副,追记这段康有为礼贤寒士的往事:

万木风高,际海蟠天终不灭;

一言心许,镂肌铭骨感平生。

一九二七年三月八日,康有为在上海做毕七十大寿,适逢北伐军东进之际,便于二十一日抵青岛,,感到周身不适。三十日晚,一位广东同乡请他吃饭,未终席而腹巨痛,急回家请日本医生就诊,诊断为食物中毒。次日黄昏猝死于“天游堂”居室,终年七十岁。据康有为之女同环回忆:“康有为卒前挣扎痛苦,七窍都有血渍,当然是中毒的现象。不过所谓食物中毒,可能是酒楼的食物不洁所致,未必是因为政治斗争而牺牲的。”

一九八五年,青岛市政府拨款重修康墓。幸亏当年红卫兵揪斗康有为遗骨时,市博物馆一位工作人员敬仰康有为的才学和对历史的贡献,于混乱中“窃”走了他的半个头颅和几缕白发,以及墓碑等,由博物馆珍藏至今,后葬于浮山之阳。十月二十七日,青岛市各界隆重举行康有为迁葬暨墓碑揭幕仪式。P37-39

序言

《论语·里仁》记载,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贤人而求与之齐平,是中国古代文入修身养德的律条和追求,适用至今。“以我观物”是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中的一句,讲的是看待事物的观点、立场和方法。这两句借用于此,意在希望读者读本书,消遣之外,亦能有些生活态度的感悟,甚至人生哲学的收获,即所谓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的升华。谈到认知,除先贤圣哲,据说普通入的经验,多由观他人之经历所得。换句话说,心中有偶像,可启发入昂扬向上;远方有目标,能激发人奋勇前行。

民国是个大舞台,众星云集、各展风骚。陈寅恪先生所谓“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虽言学术,大体也可见民国时期社会环境及文化风气。如此氛围,成就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民国文人群体,凡能列举的社会领域,均有一批大师扛鼎执旗,各美其美。他们中绝大多数人的品性、操守、学问、成就令人感佩。当年,他们健在时,这个群体如天际的云彩,须仰视才见。而今,书中的大师们驾鹤西去,以云彩相喻却也恰当。“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近年来,研究民国文人的述著多如繁星,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其推动力不外乎两点。一是怀旧和信仰。当今社会,世事纷繁复杂,民众身处众生喧哗之中,忙碌、躁动、焦虑、怀疑、不安……各种负面情绪接踵迭至。人该如何面对,寻求自己内心的平衡?于是,对那个大师频出的民国时代的遥念,成为某种寄托或需求。其本质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对儒家德行中“精华”回归的期盼。二是人性的好奇。扒名人的轶事,虽然能沾上文化的边,本质上同样是一种八卦,“人皆有八卦之心”。

中国人是重结局观念的一个群体,凡事总要交代个结果,事情是这样,人亦如此,名人更甚。无一例外,书中这些人物的离世是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他们的人生往往和时代紧密相连,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从生命的历程来讲,经历过青年时代的动心忍性和学养积淀,很多大师的重要活动或重要成就集中发生在中晚年时期,或有与其他显要人物纵横交织的联系,或参与过意义非凡的历史事件。最后时光往往是他们人生的成熟期,老骥伏枥,硕果累累。

本书将部分民国文人的人生简化,仅撷取他们的最后归宿,着重记述最后生涯和心路历程。人物类型涉及名校祭酒、五四闻人、知名作家、一代报人、睿智哲人、悲情诗人、出版健将、史林名流、文坛才女、爱国名僧等,亦有四大名旦、丹青妙手、银海明星收录其中,甚至还包括了几位堕落文人的代表。显然,书中所涉人物并未局限狭义所指的文人,而是定位为广义上的文人。文化(culture)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交流中普遍认可,且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从这个角度讲,文人的内涵和外延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书中所载的这些传主亦可囊括。另外,就时间而言,所谓“民国文人”,只是相对而言。书中的许多人,前经晚清、北洋,后历新中国,但大多数时间是活跃在民国文坛之上,他们的归宿或不一致,却无不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民国命运多舛,也因此风起云涌。时代的洪流中,很多文人用一生探寻自己前行的方向。他们中,有的是坚定的革命者,不屈的文化斗士,矢志不渝,始终如一;有的是上下求索,碰壁不悔,终于找到理想归宿的真君子,品性高洁,执着于信念;有的是皓首穷经的老学究,不闻窗外事,青灯黄卷终老书斋。也有操守败坏、泥沙俱下的堕落文人,甚至晚节不保,为人不齿,沦为孔子所指的“不贤”,本书亦将之引入,权作反面教材。瑕不掩瑜,稗谷不坏良田。总的来说,乐观、坚定、正直、通达是绝大多数民国文人的共性。时代的风云、国家的命运,成就了他们,也影响着他们,他们承担了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人更复杂、更沉重的责任。然他们义无反顾,自发自觉与国家、民族、社会和人民的命运共担,哪怕身逢巨大的灾难,亦不逃避、不畏缩。他们忍辱负重、浩然正气、正直磊落的秉性长存于天地之间,这种中国传统文人的温、良、恭、俭、让之美德,是我们民族的民粹。而他们,也堪称民族的脊梁,是指引后来者前行中的美。除了感动后人之外,更堪引为楷模。

多年前,笔者主编过《民国文坛名流归宿》一书,此次应上海辞书出版社之邀修订再版,改名《一片云彩——民国文人归宿》。题目看似风雅,实则通俗,恰好符合本书的旨意。本书是集体创作的产物,大部分文稿均结合新素材,增加新信息,提炼新观点。另有部分人物另起炉灶,重新撰写。作者虽与书中的传主并无亲炙之幸,谈不上“亲历、亲见、亲闻”,但他们讲史实、重考据,态度严谨认真,写法上,兼顾学术性和通俗性,在史实准确、叙述客观的同时,尽量做到文字生动、逻辑清晰。作为一书主编,笔者谨对他们的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若有不当之处,亦请读者识正。需要说明的是,本书所说的文人涵义宽泛,但又未将鲁迅、郭沫若、茅盾等入网罗其中,因其已出版传记专著甚多,读者获取他们的信息相对便捷,想必读者会予谅解。

邢建榕

二○一五年七月十六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8:5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