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三字经》里有句话:养不教,父之过。强调了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应该担负起重要责任。孩子的成长,特别是一些优秀的心理品质,如:坚持、责任、勇气等,多是在父亲的鼓励和积极参与下培养起来的。可见,爸爸对孩子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爸爸去哪儿》电视节目播出后在全国引起热议,妈妈大喊父爱缺失,孩子呼唤爸爸陪伴……一时间,让工作繁忙的爸爸陷入两难境地:是努力工作,挣钱养家?还是放弃工作,回家陪子?孙国富所著的《如此爸道(用心陪子成长手记)》一书的及时出版,如同一股清泉,让一头雾水的爸爸们豁然开朗。 本书作者教子之道是:爸爸陪孩子不仅仅是时间、空间的陪伴,更重要的是心灵的陪伴、精神的滋养、人格的影响,关键便是“用心”二字。正如全国著名少年儿童教育专家卢勤老师序中所说:用心才能知心,用心才能耐心,用心才能放心! 内容推荐 父爱,是孩子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基石。孙国富所著的《如此爸道(用心陪子成长手记)》记录了一对父子之间80个真实生动的感人故事,讲述了一位父亲18年陪子教子、与儿子亦父亦友的成长历程。透过这些感人的小故事,读者不仅能体会到父亲对儿子浓浓的爱,更能从中学到一位父亲在价值观、团队感和责任心方面对孩子的引领和互动,让自己重新思考为父之责、为父之道。更难能可贵的是,本书得到了我国著名青少年教育专家、“知心姐姐”卢勤的高度认可,卢勤老师在每一个故事后面都做了精心点评,这些娓娓道来的点睛之笔,让一位普通父亲的育子经历和心得,具有了很强普适性和可借鉴性,相信会千千万万个父母从中获益。 目录 序 前言 学龄前 奠定自律的基石 1. 一场特殊的考试 2. 字字千钧的签名 3. 教育孩子需要一个“权威” 4. 我的专属电视时间 5. 爸爸的眼镜抓不得 6. 孩子有问题,根结在大人 7. 不识字的小娃爱读书 8. 管教孩子须克制 9. 尊重孩子当尽早 10. 两岁大的孩子教训爹 11. 育儿功夫在平时 12. 拼图王子出糗记 13. 小儿识字识半边 14. 大人能不能打孩子? 15. 3岁的儿子去压轿 16. 一天不学习,赶不上孙士奇 17. 喜欢踢球就别怕摔跤 18. 一个人无法把世上的好东西全部吃遍 19. 4岁了,你要开始学会自己过马路 20. 大手拉小手,自信科普游 21. 我一个人睡不着 22. 怎样买到一支合适的牙膏 23. 清华园里种梦想 24. 1000就是10个100 25. 渴望,让孩子变得坚强 26. 行胜于言 27. 亚龙湾历险记 小学阶段 让自信与独立互动 28. 离玩够还差20分钟 29. 博览群书的战士 30. 自己的失误自己担 31. 有判断力的孩子早当家 32. 儿童节里受处罚 33. 要让儿子学会敢于冲撞 34. 马路惊魂 35. 得而复失的卷子 36. 爸爸错了,我向你真诚地道歉 37. 非典型院士 38. 迟到的多米诺骨牌 39. 特殊的教师节礼物 40. 把上课外班的决定权还给孩子 41. 够不着柜台的慈善家 42. 半夜敲门去买笔 43. 危险的陆地飞行 44. 你是互联网的原住民 45. 咱家只有一辆车 46. 人生就像一段旅程 47. 告诉孩子你真棒 48. 真正的英雄 49. 化干戈为幽默 50. 付出才能杰出 51.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52. 奇妙的产品创意 53. 没大没小的爸爸 54. 爸爸一定让你去成Efteling 55. 独立不仅仅是一种性格 56. 浮躁也可以是正常的 57. 家长的信任最宝贵 58. 爱,不一定非要说出来 59. 用你的双脚去丈量世界 60. 世界冠军是打出来的 61. 爸爸不用担心我 62. 险些失控的网络游戏 63. 一个人的成功需要平台 中学阶段 给予自由,让孩子全面发展 64. 人大附中的网络领袖 65. 你已经有可能当爸爸了 66. 咱们把电脑搬出去吧 67. 品德比成绩更重要 68. 失意的中考 69. 敬老院里的小义工 70. 自愿退出竞赛班 71. 为住校打了次擦边球 72. 特殊的捐献 73. 放得下才能拿得起 74. 是愿望还是决定 75. 足球冠军的“专题受访” 76. 今天我一定要穿校服 77. 自己的Essay自己写 78. 我已经没资格过光棍儿节啦 79. “校园开放日”之父 80. 月光下的修车工 附录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后记 试读章节 2 字字千钧的签名 妻子肚子疼起来了,岳母说需要赶快去医院。我们急忙穿衣戴帽,以最快的速度准备好,把妻子从床上扶下来。当她搭着我的手往床下挪动的时候,我感觉她的手很热,是那种滚烫炙热的温度;当她和我双眼对视的时候,我感觉她的眼神很幸福,是那种发自内心的感觉。 好在是安排在我岳父单位的附属医院生产,离家很近,不一会儿我搀扶着妻子来到了产科。到了病房以后,又没什么动静了,我们就耐心地等待。午饭后我父母也从老家赶过来了。 第二天吃早饭的时候妻子又开始肚子疼,大夫和护士们都说这次应该是真要生了。因为孩子头大,大夫说估计不太容易顺产。一次一次的产前征兆,都归于暂时的平静,一上午下来,妻子累得浑身是汗,头发都湿透了。大夫建议下午剖腹产,在征得全家人包括我妻子的同意后,需要我在手术通知书上签字。 当我拿过大夫递过来的手术通知书并认真阅读各项条款时,幸福感荡然无存。 麻醉意外、大出血、脏器损伤、术后感染、肠粘连、新生儿窒息、羊水栓塞……对于每一种风险,都有可怕的后果描述,都是要命的词汇,让我呼吸变得沉重起来,渐渐感觉到后背发麻,浑身发紧。我感觉到了从未体验过的无助。 大夫看出了我的顾虑和担忧,她跟我岳父和岳母都熟悉,就宽慰我说手术通知书是例行公事,她们会精心手术的,让我放心签字,不会有什么问题。岳父和岳母也劝我签字,父亲和母亲也劝我往好处想,不能再耽误时间了。 这时妻子已经进入手术室,我已无法跟她进行交流。如果她在跟前,我们一定会互相鼓励的,她是个坚强的人,哪怕我们有个眼神上的对视,也足以激起我内心的力量! 可是我现在只有一个人做主,也必须要签这个字。我调整了一下呼吸,下定决心,开始在手术通知书上签下我的名字。 我又把各项条款扫了一遍,并强迫自己忘掉那些可怕的字眼,默默地祝福母子平安。我从护士手中拿过笔,当看到通知书结尾处家属同意签名处时,泪水充满眼眶。 这是我经历过的最艰难的一次签名! 我知道这是自己必须承担的责任,因为我是产妇的丈夫,但我不知道这个手术的风险到底有多大,一种因为无知而带来的恐惧和无助感挥之不去。我甚至开始质疑当初上大学为何没有选择学医,那样的话我这时候就不但可以做妻子的精神支柱,而且可以在专业上提供最大的帮助;我知道这是为了迎接孩子的到来,因为我是新生儿的父亲,但我不知道这条路究竟有多凶险,一个新生命的孕育已经让妈妈备受艰辛,谁知遭孩子的降生对妈妈和孩子又是如此巨大的一次考验,我内心油然升起对天下所有母亲的敬佩和感恩。 大夫轻声提醒我手术都准备好了,我知道我必须签字了。 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眼里噙着热泪,用颤抖的手在通知书上吃力地写下了我的名字,感觉那平时再熟悉不过的三个字,竟然写起来如此费劲,仿佛字字千钧。透过朦胧的泪眼,看到因为双手颤抖而笔画扭曲的“孙国富”字样时,一种陌生感在心里升腾。 大夫还是满脸慈祥的笑容,请我耐心等候喜讯,我看着她把通知书收起,走进了手术室。在手术室大门关上的那一刻,我攥紧了拳头,为产房里的妻子默默加油。 P4-5 序言 我和妻子都是工科毕业生,跟大多数家长一样,在教育孩子方面,专业知识匮乏。所以在孩子出生以后,我们只好一边摸索一边加强学习,妻子侧重于营养和亲子关系,我则经常向前辈们虚心请教。并且我们一致认为,孩子不属于我们私有,他应该属于整个社会。因此,十多年来,我们尊重孩子是个独立的生命,我们在他面前竭力保持言行一致,我们坚持与他平等交流,更与孩子一起成长,共同进步。 幸运的是,在我和妻子的悉心监护下,儿子的成长之路还算平稳,除了学习成绩让人放心之外,习惯、性格和品行良好,他总是给人一种踏实、放心和值得信赖的感觉,而且经过一些公益和文体活动的锤炼,感恩、担当和团队精神更是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和亲朋好友相聚时总少不了一起讨论各自的育儿心得,当我把自己的核心理念跟大家交流以后,特别是当大家得知在孩子小时候我与他聚少离多的情况下,还坚持了一些方法和做法,并让孩子在自律和独立性方面进步有加时,总有人鼓励我写一本书,把自己的经验和做法分享给全社会。虽然我觉着这是个很好的建议,但却迟迟没有动笔。一是学习和工作节奏紧张,实在无暇顾及;二是作为一个普通的父亲,育儿理论和知识确实乏善可陈。虽常得友人鼓励,也曾有几次起心动念,但一直未能真正行动起来。 儿子在2013年高中毕业后赴美求学,我和妻子提前进入了“半空巢状态”,十几年跟孩子的亲密相伴和深度交流,突然被巨大的空间阻断,一下子让我感到了些微的失落。虽然现在通信技术发达,可以随时随地跟孩子交流信息,但怎么也无法满足我深藏于内心的与孩子进行思想沟通和互相学习的“奢望”。平时他学习紧张,我又不忍心多加打扰,于是我便在电脑里建立了一个文件夹,把压箱底的家书全部翻腾出来,在工作之余,开始一边回忆一边写起他的成长经历,记录我和他互动的点点滴滴,经常写到深夜而不自知。一段时间下来,竟然形成了20多万字的文稿。征得孩子同意后,才交由出版社出版。 如果18岁算是孩子成人的年龄的话,在儿子18年的成长过程中,我对他的教育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而且每六年可以算作一个标志性的阶段。 在孩子6岁以前,重点在于让他懂得自律和内敛,培养良好的读书和生活习惯。虽然那时候我和妻儿分居京晋两地,但在每次短暂相聚的日子里,我都会全身心地跟儿子待在一起,意在提高父子相处的质量。这几年,在品性方面我们严守底线,在勇气方面对他鼓励有加,以帮助孩子形成积极正面的性格。在安全性方面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但也有过闪失,好在有惊无险。 在儿子上小学的6年里,教育的重点开始向培养独立性和自信心方面转移,同时也加强了在品德和能力方面的引导和提升。我总是从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实际事例入手,不断地强化他的独立性和自信心,并不失时机地帮助他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帮助他提高责任感和团队意识,同时也通过与儿子的积极互动帮助他提升分析和判断能力。我一直以为,良好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能够在他的人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等到儿子升入中学以后,我对他的教育几乎已经化于无形。除了在价值观、责任心、团队精神和同学情谊方面多加引导和鼓励之外,基本让他自由发展。对于家长们普遍关心的上网、性成熟和早恋问题,我也给予了特别关注,并通过平等沟通,较好地履行了对儿子在虚拟空间和情感世界里的监护责任。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儿子在责任和感恩方面成长迅速,等到年满18岁的时候,已经出脱成一位与人为善、敢于担当和全面发展的英俊青年了,虽然他自认为很普通,但在我们的心中却已足够出色! 总结儿子和我十多年来的成长互动历程,可以用这样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来形容——如果人生是一次冲天的航程,那么儿子就是他自己的机长,而我则像这次航程的塔台指挥员,在飞机起跑放飞的时候,我在“用心”“省心”“放心”的塔台旋梯上拾级而上,最后到达开心的塔台,而他则在“自律”“自信”“自强”的飞行跑道上起跑升空,稳稳地冲进了自由的天空。 跟孩子一起长大,是一次美妙的过程,贯穿这一美妙过程的,不仅仅是行胜于言的躬身实践,更是相互的尊重和爱。这种尊重,已经深入我们的骨髓,须臾不可失去;这种爱,一定会永远伴随我们,并超越我们的生命。 在本书即将付梓之际,我要感谢那些对我提供了莫大帮助的亲朋好友。 感谢我的父母和岳母,他们不顾年事高迈,为帮我寻找资料,翻箱倒柜而不辞辛苦,为保证我的饮食而不厌其烦,随时准备热菜热饭。 感谢我的妻儿,他们跟我一起回忆往昔岁月,不仅纠正了文稿中的种种错误,而且又让我们一起重温了家庭的幸福体验。 感谢我亲爱的同学王芳、邓海平和杨天南,是你们帮我推荐和联系出版社,并在文体和写作方面鼓励有加,让我以一个工科男的底子,抖胆变成了“文艺青年”。 还要感谢的是偶遇的秦语女士、王维平先生,和久已熟知的刘元满教授,是你们的悉心指导,特别是秦语女士的亲手斧正,让我那不堪入目的粗鄙文字摇身一变,得以呈现在读者面前。 需要特别感谢的是“知心姐姐”卢勤老师,当我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在微博上发出私信请求,希望卢老师为拙作写序以后,竟然很快得到了卢老师的答复,卢老师在认真阅读了新书大纲和全部故事以后,不仅对拙作赞赏有加,还答应为每一则故事进行点评。大家风范,令人钦佩。 最后,需要特别提醒各位读者,本人不是育儿专家,只是一名普通的父亲,本书也不是育儿专著,只是记录一对普通父子的成长经历,有对的也有错的,有经验更有教训。如果您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得到了一些启发,对我来说,就足够了。 愿所有的家长们教子有方,愿所有的孩子们全面成长。如果我还能为此做些积极的事情,则幸莫大焉。 后记 东沟村,坐落在山西东南部一个丘陵连绵的小山沟里,我的祖辈们世世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而我,也出生在这里。 估计我的先辈们都是文盲,或者受教育程度是非常低的,因为我的祖上没有任何显赫的记录,连一本族谱都没有。我的先祖是谁?他们来自何方?我虽然从小就对这两个问题颇感兴趣,也问遍了族群中的所有老者,但却没有找到答案。 我们老家盖房子有一个规矩,新居盖好以后会在房梁间横亘一条纵向剖开的椿木花梁,剖面向下,上用朱墨双色,把主人及其子嗣的姓名以及房屋奠基、动工和建成的日期一一列示,并把石木瓦匠头把式的姓名记载于上。 我的爷爷没有读过书,跟人学了木匠和瓦匠,成了半工半农的手艺人。方圆几十里地,有很多人家的房子,一砖一木都出自爷爷之手。我刚开始识字的时候,爷爷便不幸患病去世。当我稍长一些,不管去谁家玩耍,总要抬头仰望那根细细的花梁,每当看到爷爷的名字,一种自豪感便油然而生。 爷爷奶奶虽然不识字,但人品极好,尤其是对待亲戚朋友,真可谓赤胆忠心,他们和自己的友人,竟然可以发展到传世的交情。奶奶虽然生长在农村,但生活习惯却迥异于乡人,她饭前便后一定洗手,穿戴总是一尘不染,遇到亲友来信,总是嘱托我根据寄信人的辈分长幼,分别按照上、左、右、下的封口为她启封并把书信逐字朗读。 爷爷在跟他的师父学手艺的时候,沿用了手把手的师徒模式,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等到父亲上中学以后,已经可以用学到的几何和物理学知识解释爷爷在工程中遇到的很多问题。这让爷爷从知识匮乏中意识到了它的重要性,因此他极力主张下一代努力读书,后来我的父亲和叔叔们基本都念到了中学,成了东沟村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一支。 父亲在三年困难时期中无奈辍学,也跟着爷爷学会了手艺,成家后又当了村干部,一直干到60多岁,一心为公,两袖清风。拿奶奶的话说,别人当干部新房盖了一座又一座,父亲却是忙得连手艺都荒废了,家里的新房却一拖再拖,直到我大学毕业后才靠借债盖了起来。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总是言出必行,而且会为了主持公道而抱打不平。常挂在父亲嘴边的一句话“好汉一言,好马一鞭”对我的影响深入骨髓,等到我过了不惑之年,还根据这句话自撰了一副对子——良马人骑行千里,好汉出言抵万金。并请爱好书法的友人书写,高悬于书房最显眼的位置,以激励自己躬身实践。希望这句话能成为我们家的精神支柱,世代相传! 到了我们这一代,我们家族中的这一支受教育程度继续提高。父辈们为了我们的教育,可以说是倾其所有了。为了让我到邻县跟着大舅读中学,父亲毅然决然地把盖了一半的新居停工了,就为了保证我每个月九块多钱的生活费。 我,算是东沟村里第一个通过高考走出来的大学生。13岁开始外出求学,从东沟村到长治县,从太原市到北京城,从初中到大学,从本科到博士,直到工作至今,从研发到管理,从职业经理人再到创业者。一路走来,虽面对诸多困难,但学习的精神未曾有丝毫懈怠,努力的劲头不敢存半点放松。 我不知道我的先祖是谁,也不知道他们来自何方,我只知道我是草根,我只有像小草一样扎根大地汲取营养,才有可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才有可能健康地成长。 我的儿子出生在太原,长大于北京。对他的养成,我自然是遵从父辈的训导,对其教育尽心竭力。而且我特别专注于对他价值观、团队感和责任心的培养。学业的事,我完全相信学校。 我是个耐心不足的人,但所幸的是,跟孩子的沟通不厌其烦。从他孩提时代起,就大事小情,一定要把道理给他讲清楚、说明白,直到他离开北京,赴美求学。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坚持了这样一个基本原则——凡是要求他做到的,我先做到,凡是自己做不到的,也不奢求孩子做到。因此在他十多年的成长之路上,我们一直保持着深度的互动,在他渐渐长大并全面发展的日子里,我也在又一次成长成熟。不管是带着他扶贫济困,还是鼓励他与人为善,我们总能达成最广泛的共识,并努力执行到最好。 现在,我的儿子远在大洋彼岸,在位于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求学。学校、专业都是他自己的选择,我和妻子没有做任何干涉。他走的时候我们没有送他去学校,甚至在他走了以后,连一通像样的电话都没打过,只是偶尔在微信上打个招呼,互通有无而已。因为我们相信,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他有能力把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处理好。他也早已懂得,会为了家国,为了社会,去努力奋斗! 花的种子早已在他的心田种下,我们现在需要做的,就是静静地等待花的盛开。 从东沟村,到西雅图,跨越的不仅仅是时空,磨练的不仅仅是心灵。 我的先祖是谁?不重要。他们来自何方?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必须知道,只有自己努力,才有光明未来! 从东沟村,到西雅图,我们已经在路上…… 未来之路,会更远更长,我们需要继续努力,一如既往!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至少说明了一个道理:只要有爱心,即使不是教育专家也可以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孩子;只要行动,并持续学习,人人都可以成为好家长。 ——焦文俊,教授,北京理工大学原党委书记,第九、第十届全同政协教科文卫专门委员会委员 这本书是一位学者耕耘多年的心血,更是一位父亲和儿子共同成长收获的骄傲与满足,字里行间的责仟与亲情令人动容。一位为培养孩子倾尽心力,坚持记录成长点滴的父亲,何尝不是一部值得孩子一读再读的书。 ——郭探,管理学博士,清华大学校友总会秘书长 冈为孩子,父母要不断充电学习;因为孩子,父母须时时校准言行;因为孩子,父母惊讶地发现自身潜能无穷。国富是个非常优秀的父亲,相信更多人可以通过本书,领悟如何做个好父亲。 ——刘元满,文学博士,北京大学教授,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剐院长 中国父母把巨大的爱都奉献给了孩子,可是很多父母却忘了那个爱的核心是“尊重”。孙博士在书中向我们展现了他对孩子在生活中点点滴滴、无处不在的“尊重”的爱,让我们都有幸上了一堂生动感人的课。 ——杨霞,亲子教育专家,大型育几丛书《金版儿童早教》作者 子女成长教育是人生的最大投资,因为当今社会的竞争.早已不再是一代人的竞争,至少需要两代人的奋斗。孙博士以生动的经历,展示了一个并非富二代的普通人如何成为富一代的故事。而所渭的“富”,也不再仅仅是经济的富足,更是精神的丰盈。 ——杨天南,投资人兼财经专栏作家,《巴菲特之道》译者,著有《规划财富人生》一书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好孩子成长的过程离不开父亲的用心陪伴。我希望这本书在带给您温暖的同时,还有些许启发,陪伴您感受一段美好且温馨的亲子时光。 ——秦语,影视制片人、编剧,腾讯文学人气小说《谁在宿命里勇敢》作者 孙国富先生陪伴儿子一路成长,运用其高尚品质与教育智慧把儿子培养成一个让人羡慕的杰出人才。在阅渎本书的时候,你能感受到他懂得抓住教育的契机,他懂得体会孩子的感受,懂得用孩子听得懂的语占进行交流……父亲应该是儿子的路标。 ——刘勇赫,80后亲子教育专家,《中华家教》专栏作家,著有《孩子独立靠父母》等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