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雪夜闭门(精)/采桑文从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晓渔
出版社 河南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在诗生活网站读到吴同先生的《怀念我的父亲吴兴华》,摘录如下:

父亲离开我们已近四十年了。那是血雨腥风的“文革”初期——1966年仲夏。当时铺天盖地而来的大字报已经糊满了我家宅院。我和妹妹终日提心吊胆,不敢越出门槛半步。八月二日清晨,我一如既往将父亲的自行车钥匙交给他;父亲心情分外沉重,拉着我的手说:“小同,我准备请求系里允许我搬往校内宿舍,这样大字报可以随我去。”我听了不禁悲从中来,父亲的眼眶也湿润了。还未等我说话,父亲就匆匆离去。年幼的我做梦也想不到这即是我和父亲的永诀,从此天地两隔,再无见面之日。

据目击者事后讲述,那天父亲在北大校园内顶着烈日劳改时,被“红卫兵小将”强行灌人阴沟里的污水,中毒昏迷后又遭到这群暴徒棍棒相向,拳打脚踢,耽误了送医时间,就此不治。……《吴兴华诗文集》遗漏了不少重要诗作,比如《演古事四篇》《给伊娃》《湖畔》《爱情》《西长安街夜》《鹧鸪》《病中》《晾衣》《在镜中》《夜游赠以亮二首》《览古》《观画》《残年》《偶然作》《励志诗》《宴散作》《吴起》《岘山》《西施》《尼庵》《咏古事两首》等,另外一些十四行诗及绝句都未人选。该诗文集中还遗漏了吴先生发表在1938年《文学年报》第四期的《唐诗别裁后书》,1944年出版的译作《里克尔诗选》,以及1963年译作《论趣味的标准》。诗文集中也不乏误引,尤其是来自手稿的数首《无题》,谬误颇多,希望再版时加以纠正。

(一)读钟鸣的《中国杂技:硬椅子》(作家出版社,2003),他在《自序:诗之疏》里讲到,1984,年在一次港台书展上买到台湾巨流出版公司出版的《传播工具新论——人的延伸》(UnderstandingMedia:TheExtensiortsofMan)。钟鸣表示,在自己的阅读中,还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一本让人振聋发聩的书。他称《中国杂技:硬椅子》在方法上有麦克鲁汉的影子,在故事上受到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的触发。钟鸣所谓麦克鲁汉就是今天已经被大量翻译的麦克卢汉,那本书就是后来进入大陆的《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商务印书馆,2000)。今天的文化研究对法兰克福学派和伯明翰学派奉若神明,却对多伦多学派(伊尼斯、麦克卢汉)不冷不热,由此可以想见钟鸣在20年前的判断力。

(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当代中国的倡议网络也在逐渐形成。读《超越国界的活动家——国际政治中的倡议网络》(玛格丽特。E,凯克、凯瑟琳,辛金克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三章《拉丁美洲的人权倡议网络》提及阿根廷在1976—1980年期间侵犯人权的情况比墨西哥严重得多。由于国际人权网络比较关注阿根廷,其人权状况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得到改善;而墨西哥没有得到重视,其在20世纪80年代侵犯人权情况仍然非常普遍。但是倡议网络和人权的关系是否如此简单,我有些存疑。这本书翻译得一般,可以读得通,不过把罗斯福的“四大自由”翻译成“言论和发表思想的自由、崇拜上帝的自由、不虞缺乏的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总是觉得有些拗口,尤其是所谓“崇拜上帝的自由”。“四大自由”的通译是“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译者何必另辟蹊径?

龙应台在《文化是什么》(《中国青年报》2005年10月19日)里说道:在台湾南部乡下,她曾经在一个庙前的荷花池畔坐下,为了不把裙子弄脏,便将报纸垫在下面,一个戴着斗笠的老人家马上递过来自己肩上的毛巾,说:“小姐,那个纸有字,不要坐啦,我的毛巾给你坐。”

费孝通在《我对自己学术的反思》(《读书》1997年第9期)里讲到过类似的细节:童年时看到过祖母把每一张有字的纸都拾起来,聚在炉子里焚烧,并教育他说要“敬惜字纸”。他长大之后,笑祖母是个老迷信。但等他长到了老祖母的年纪,才明白“敬惜字纸”的文化意义:纸上写了字,就成了一件能为众人带来祸福的东西,不应轻视。费孝通称自己一旦理解了祖母的行为,心头相当沉重,他这样自责道:“我一生对字纸太不敬惜了,想写就写,还要发表在报章杂志上,甚至还编成了书,毫不经意地在国内外社会上流行。”

P24-28

书评(媒体评论)

这些文字期望写给为数不多的朋友,熟悉的或陌生的。我始终确信,有着相似美学和价值观的人们,最终会相遇。

我喜欢这种交流方式,仿佛仗剑行走天涯,见到意气相投者,把酒言欢,然后别过,各自东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每次读到这些文字,就会想起无数个夜晚,我和书籍相伴的情形。

有时,写作只面向少数人,却是无限的少数人。

——王晓渔

后记

我有着顽固的“写作焦虑症”,每次写作都如同大病一场,筋疲力尽。但是,本书中的文字不属此列,在写作中享受着快感,这在我的写作生涯中是很少见的。

这些文字写于2005年至2007年间。当时刚刚博士毕业,在大学工作。那时课时不多,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来阅读和写作。每到秋天,会有桂花的味道隐隐传到逼仄的书房。傍晚,到附近的大学校园散步,逛逛现在已经关闭的书店。现在回想起来,颇有些“岁月静好”的感觉。

这些文字的绝大部分,最初贴在万科网站的博客上。之所以选择一个偏僻的地方,没有在门户网站,正是期望写给为数不多的朋友。我在门户网站也开设有博客,但主要是媒体文章集锦,读者众多却难以交流,很多网友只看标题就匆匆评论。所以,我在万科开设博客之后,甚至没有和朋友们提及此事,像是故意捉迷藏。我始终确信,有着相似关学和价值观的人们,最终会相遇。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点。

我把博客当作笔记本,记下自己的读书感想。慢慢地。熟悉的或陌生的朋友循迹而来。无论多么冷僻的话题,也能获得专业的讨论;有些只可意会之处,双方也保持着高度的默契。我喜欢这种交流方式,仿佛仗剑行走天涯,见到意气相投者,把酒言欢,然后别过,各自东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当然,这是我有些理想化的江湖,现实如同江湖,是另一种江湖。

这些文字常常和写作时的诸多事件形成对话关系,“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在时过境迁之后需要慢慢体会。每次读到这些文字,就会想起无数个夜晚我和书籍相伴的情形。只有阅读让我愉悦并且有充盈之感,那些热闹的文化活动反而会唤起我的虚无感。

后来万科网站发生变化,这些文字在网上荡然无存,幸好此前已有备份,此书才有可能问世。编辑本书时,我没有对这些文字做太多修改,保留了当时的气息,比如琐碎和惊奇。重温这些文字,暗暗地为当时如此臧否人物而惊讶,随着年岁渐长,亦世故许多,已经很少这样直抒胸臆了。我对这些文字的珍重,超出同时期给媒体撰写的文章,尽管那些文章似乎更有影响,似乎参与着时代的进程。

最后,感谢戴新伟兄,把拙作收入他主编的书系。我们在10年前潮热的南方相识。我一度准备进入南方报系,但因为对媒体的绵密节奏生畏,最终留在了上海。新伟在兵荒马乱的媒体里,始终静如处子地阅读和写作,让我自愧弗如。感谢责任编辑李勇军先生,他让这些可能消失的文字重见天日。虽然至今未曾谋面,他对这些文字的理解,仿佛相识多年的老友。

有时,写作只面向少数人,却是无限的少数人。

目录

就在这一刻全世界伤心角色,又多了我一个

国学院不是国务院

失踪的两页陈寅恪

二十多年前和四十多年前

避暑的考据游戏

顽童哲学家

博客和地球村

比鸿毛还轻,比泰山还重

偷得浮生三日闲

大学教员和房产处之关系

“策略”或“错误”

自产自销的文学概念股

“国际人权一定要实现”

“这样大字报可以随我去”

1984年,麦克卢汉在中国

敬惜字纸

荒岛上的《源泉》

如果收到爱因斯坦的信件

高收入者

暧昧的“独立书评”

两枚高校八卦

梁启超语录

投向大海的漂流瓶

睡觉不是动词

《雅舍文集》的匿名序言

批评与对话

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狐狸与蠹鱼

看着蜘蛛慢慢长大

纳博科夫的手稿

为什么农民对“东洋人”强烈不满

“不允许台湾岛上有流血”

“向自己的同胞开枪,真是难为情”

“指驴为马”和“指骡为马”

民国时期的天价“博客”

“飞天”的演出

“烧杀抢掠”的英雄

面目全非的翻译

通往农奴之路

一位诗人的花边故事

“以德服妖”

“共产党员不能靠党的资格做院士”

国葬与党葬

如果没有一稿两投,胡适还是胡适吗

SCI成了Stupid Chinese Idea

在书中画底线的诱惑

《鲁迅全集》的一条注释需要多少成本

夜上海

人民更加善良

读书的坏习惯

中国科学院PK中国工程院

既不效率,又不公平

沉默的大多数

一瞥而过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围棋

江青和王实味

从“战时状态”到“圆桌会议”

马克?吐温的“脑筋急转弯”

“知道吗叫法治吗?”

教学管理新举措

“低调,低调”

时间仓促,水平有限

“桌上”和“床上”

“强烈不推荐”

诺贝尔文学奖与诺贝尔和平奖

“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

“内讧”和“不团结”

“深刻”的村上春树

元帅的“抽屉写作”

侦探小说式的学术著作

废名和胡兰成的擦肩而过

“螺旋下降”的印数

群众素质是如何低下的

“为了看看太阳,我来到这个世上”

春夏之交

空间的比例

卿本佳人,奈何有“序”

“‘1984’来了,这么快!”

病态的安宁

欠发达时代的奇技淫巧

梦露和萨达姆是什么关系

让天才读者变成候补傻瓜的译本

新闻联播和动画片

达尔论自由

故意买重的书籍

《花花公子》保卫战

全集啊,全集

荷兰友人的狄公案

每天都与奇迹擦肩而过

2元5角的礼物

夏天到来,令我回忆

足球后卫的“哲学社会学”

意外的国产电影

灭人器在座位下面

分成两半的灵魂

前市长秘书疑似兰德译者

魔幻数字主义

牧羊人的戒指

避孕药之后,艾滋病之前

“一鸡二吃”的《世界是平的》

贩书如贩毒

以貌取书

我与阳春有约

见缝插书

我们能够猜出的谜,我们很快就瞧不起

《花花公子》里面的学术著作

电脑考古学

彻底反省之后的生活是可以承受的吗?

书价的“通货膨胀”

密探和历史学家

恼火的译者

衙役爱男囚

红补丁

丁字裤和慈善捐款

虎头虎脑的林立果

只向真理低头的老人

短篇小说写作、诗歌赏析与管理学

“澄清自己的终极立场”

非理性的文学青年

18世纪的后现代小说

记一位老师

新闻是机密专业

范大将军语录

棍棒之下出“王后”

问题中人与潮流中人

美好的偏向、扭曲和歪曲

普鲁斯特和购书小票

书与人的渡口

人性,太人性了!

大隐隐于饭馆

“领导批准”可以拿掉

我的“千”字寒

颠倒是非的“翻案”

不去书店不知道房子小

19世纪的美女作家

悲欣交集

有报天天读

“虚荣”的汪曾祺

一个盗版书商约等于五十个书评家

《哈利?波特》的作者爱读什么书

鲁迅是否对刘氏刻书有肯定评价

自由是不同思想者的自由

图书发行员也要正处级

难以估价的“文化垃圾”

教授的下岗和转会

要写诗,先养鸡

知识阶层的不幸

“像一个人样地活着太不容易了”

终身的先锋派

谁的传人

后记

内容推荐

  有时,写作只面向少数人,却是无限的少数人。

《雪夜闭门(精)/采桑文从》作者王晓渔说:“这些文字期望写给为数不多的朋友,熟悉的或陌生的。我始终确信,有着相似美学和价值观的人们,最终会相遇。”

雪夜闭门,正是读书时节。南地少雪,但月光如雪,正适合闭门读书,这是一本关于阅读的八卦之书,讲述关于书的爱恨情仇。虽然这些读书札记,少则百字,多不过千字,却呈现出一个读书人的精神生活。书房之内,别有洞天。

编辑推荐

《雪夜闭门(精)/采桑文从》是作者王晓渔别具一格的读书随笔集。共收录作品约一百五十则,其形式不拘一格,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作者称,自己有着顽固的写作焦虑症,每次写作都如同大病一场。但是,这部作品写作的过程中是享受着快乐的。同样,这些文字读来亦妙趣横生,让人时有会心处。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7:1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