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纵横江海(抗日战场上的粟裕)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粟向阳编著的《纵横江海(抗日战场上的粟裕)》真实再现了粟裕出生入死、充满传奇的抗战生涯,表现了粟裕满腔的爱国热情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展示了新四军高级将领粟裕的战争形象:在日本鬼子和伪军眼里,粟裕是可恨、可畏的敌人;在抗日军民眼里,粟裕是一位有奇策、出奇谋、用奇兵、善打硬仗、以弱制强、出奇制胜的战术家和战略家。

内容推荐

抗日战争时期,粟裕独立领导一个大战略区与敌、伪、顽三股势力周旋、斗争,创造了诸多战斗战役范例——韦岗伏击战、水西村保卫战、黄桥战役、车桥战役、南坎战役、天目山战役、邵伯高邮战役等,军事才能崭露头角,军事思想日臻成熟、完整,在发展部队和由地方游击化向野战、运动战的正规化战役转型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时任中共华中局书记刘少奇对粟裕及其领导的新四军第一师评价道:“我一师几年来的工作是获得了最大的成绩,在抗战中建立了最大的功劳,在我全军中以第一师部队作战最多,战果最大。”

粟向阳编著的《纵横江海(抗日战场上的粟裕)》以粟裕回忆及军事著作及其战友和身边工作人员的口述回忆为基础材料,将自粟裕率领抗日先遣队北上至苏中抗日战争最后一个战役一一邵伯高邮战役的战斗细节用白描的手法展示出来,生动、真实地再现了抗日战场上率领抗日军民纵横江海的粟裕将军。

目录

第一章 孤悬浙境,千锤百炼显成熟

第二章 待命山门,卧薪尝胆写兵书

第三章 受命大屯,主动请缨履使命

第四章 度尽波劫,相逢一笑泯恩仇

第五章 集结岩寺,八省健儿铸铁军

第六章 誓师潜口,抗日旌旗向东挥

第七章 侦察江南,分析敌我出定论

第八章 首战韦岗,威震江南寒敌胆

第九章 游击当涂,收复失地反“扫荡”

第十章 伏击水阳,一枪早发惜未果

第十一章 袭官陡门,精奇快短称典范

第十二章 赴皖途中,言传身教论“三得”

第十三章 春到云岭,中央指示明方向

第十四章 战狸头桥,敌区筹款壮队伍

第十五章 陈粟联手,双星闪耀谋江北

第十六章 保卫水西,纵深梯次阻敌袭

第十七章 智救新郎,慎重处事顺民意

第十八章 巧探冷欣,防顽袭击做预案

第十九章 西塔反顽,以其之道还其身

第二十章 初过长江,主张东进备战忙

第二十一章 挥师东进,击陈歼何夺黄桥

第二十二章 后发制人,为通粮道取姜堰

第二十三章 诱敌深入,调兵遣将布战阵

第二十四章 决战黄桥,以寡击众夺全胜

第二十五章 立足苏北,红旗十月满天飞

第二十六章 新四改编,好男不吃分家饭

第二十七章 讨伐叛军,里应外合克泰州

第二十八章 移师沿海,创建三仓中心区

第二十九章 调敌回防,围魏救赵护军部

第三十章 保卫三仓,十团大战反“扫荡”

第三十一章 遍地狼烟,豪情满怀真男儿

第三十二章 一师东进,粟师长名扬启海

第三十三章 发展苏中,积蓄力量备反攻

第三十四章 争夺三阳,引蛇出洞战斜桥

第三十五章 坐镇启海,机动灵活反“清剿”

第三十六章 战谢家渡,还敌尸骸聚人心

第三十七章 整编一师,韬光养晦待反攻

第三十八章 背水作战,白手创建土海军

第三十九章 实行民主,施行仁政得民心

第四十章 攻曹家埠,乱敌部署震伪军

第四十一章 原地坚持,使木马计反“清乡”

第四十二章 攻敌之短,数年缠战败南浦

第四十三章 去黄花塘,履险如夷侦敌情

第四十四章 回苏中区,舍近求远择战场

第四十五章 反伪整编,武斗文攻奏成效

第四十六章 剑指淮宝,捕捉时机出奇谋

第四十七章 直掏车桥,攻坚打援建奇功

第四十八章 准备反攻,北上曹甸建基地

第四十九章 再掀攻势,为开通道攻南坎

第五十章 破敌“清乡”,战略转移请长缨

第五十一章 着手南进,发展东南负重任

第五十二章 挥戈苏浙,千里挺进创奇迹

第五十三章 东进敌后,反顽自卫取孝丰

第五十四章 再战顽军,各个击破取天目

第五十五章 撤出天目,诱敌深入寻战机

第五十六章 恶战孝丰,穿插分割歼强敌

第五十七章 大举反攻,全线出击追穷寇

第五十八章 收取邵伯,围三阙一灭残敌

第五十九章 光复高邮,铁枪横出奏凯歌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孤悬浙境,千锤百炼显成熟

粟裕身负抗日使命始于1934年。

那年7月,中共中央以红七军团为主组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寻淮洲的领导下向安徽进击以宣传抗日和支援皖南。中央的战略意图是以先遣队威胁国民党统治的腹心地区,吸引和调动一部分“围剿”中央苏区的国民党部队,掩护红军主力转移。但中央此战略意图并未明示军团长寻淮洲和参谋长粟裕等人,而是明令他们举起北方抗日的旗帜,宣传和推动抗日民族运动。为张声势,中央公开发表了《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告农民书》等文件,印制了160多万份诸如《中国能不能抗日》《一致对外——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拥护红军北上抗日运动》等宣传品。这支部队因国民党军优势兵力的围追堵截而兵败江西怀玉山,几千人的队伍仅余.5 00多人(一说800多人)o虽然兵败,但粟裕承担起了宣传抗日的使命。

1935年1月15日,中央电示以先遣队突围部队为基础组建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任命粟裕为师长。挺进师的基本任务是:到浙江长期行动,发动广泛的游击战争,扩大党与苏维埃的政治影响,创立新的根据地;建立党组织和政权组织,直到分配土地;配合中央红军主力部队的行动,调动和牵制住大批敌人,彻底粉碎敌人对中央红军的“清剿”计划。

挺进师旗号打出后,国民党方面不知那是哪支队伍,曾特意派人到南昌监狱问方志敏这支部队是不是他夫人率领的,要他写信去劝降(方志敏得知先遣队还有一部分突围出去后十分欣慰,他拒绝了国民党的要求)。所以在国民党方面对这支部队的归属一直不确定。有时说挺进师是罗炳辉的部队,有时又说是方志敏余部,就是不知道具体是何人领导。直到一次袭击中抓了挺进师的一个参谋和医生后才得知这支部队的领导人是粟裕和刘英。

挺进师在福建失去电台等全部通讯器材后与中央失去联系,成为一支孤军。特殊的环境让粟裕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同时也给了粟裕在军事和政治上自主决策的机会。粟裕牢记中共中央最后给他的命令,与刘英一起转战浙江中部和南部地区,改正规战为游击战,采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教导的方法:分兵发动群众,集中打击和消灭敌人。

当时浙江境内国民党军队主力被调派围堵长征路上的红军,原有的7个保安团有3个被编入国民党的中央军,只剩4个战斗力弱的保安团。所以粟裕的挺进师如入无人之境,几百人的队伍,却能西打到浦城、江山和衢州,东打到盘安山和括苍山,北打到浙赣铁路沿线,南打到福建境内。粟裕基本上是能闹多大动静就闹多大动静,目的是迫使国民党抽调主力回防浙江,从战略上策应中央红军的行动。

接连失败的浙江保安部队一纵队指挥官蒋志英连连向上级求援,省主席兼保安司令黄绍竑随即带一个军官团到金华了解情况,并亲自前往宣平县指挥作战。但这个军官团在宣平县以西20里吴宅被粟裕歼灭,连黄绍竑也差一点就成为粟裕的俘虏。

浙江是江浙财阀的老窝,四大家族中蒋、陈两家的大本营。国民党军队“围剿”中央苏区红军时,浙江是进攻苏区的基地。浙江的动荡自然引起蒋介石的不安。

蒋介石得知老家告急,便想派兵援救,但当时全力“围剿”红军,一时手头竟无军可调,只得把南京财政部税警团1000多人调来增援,并令浙江省保安处长宣铁吾在遂昌县成立“浙南剿匪指挥部”。但宣铁吾也很快遭受失败。

浙江境内一时人心惶惶,《东南日报》报纸头版头条宣称:浙江素称平安之区,自粟(裕)、刘(英)窜浙后,共党已波及全浙。以目前形势来论,浙江共党不亚于四川、江西。若当局未能迅速肃清,其前途实堪可虑。

1935年8月,蒋介石将卫立煌的“闽赣浙皖四省边区剿匪总指挥部”从福建浦城移驻浙江江山,将第二军郜子举纵队全部开到浙江,又调江西罗卓英的第十八军(有4个师)、抽调福建刘和鼎第五十六师一个旅又一个团加强“剿匪”力量。卫立煌、罗卓英二人把粟裕所在的浙西南数县围得水泄不通,然后在宣铁吾保安团配合下,分区分片包围“清剿”,时间长达9个月。

“两广事变”后,罗卓英被调到福建对付陈济棠和李宗仁,浙江兵力又空虚。粟裕带主力领导浙西南、浙东两地区再度打开局面。

1936年11月,蒋介石调湖南刘建绪第四路军进入浙江,在浙江衢州设立“闽赣浙皖四省边区绥靖主任公署”。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对红军实施“北和南剿”政策,令刘建绪全力“围剿”浙江境内的挺进师。刘建绪率8个正规师,四省各一部保安团,共约10万人,重点进攻浙西南和浙南,“围剿”时间长达8个月。1937年1月初,刘建绪发现中共浙江省委和军区主要领导都在浙南,于是以李觉十九师主力和独立第九旅全力进攻浙南。

此次进攻,刘建绪在四省“清剿”总指挥部的战斗详报里明确:“……以各边区大部对粟、刘匪……并令浙南各部队到达封锁区域后一面搜剿,一面将封锁区紧锁分割,以绝匪外窜之路……”

国民党军队的战术先是重点进攻,然后采用穿梭技术,再用“清剿”,二三十里一个团,十多里一个营,三四里一个连,并移民并村,压缩挺进师的活动空间。P5-7

序言

抗日战争爆发后,粟裕先后出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江南指挥部副指挥、苏北指挥部副指挥、第一师师长兼政委、苏中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苏中区党委书记、苏浙军区司令员。谈及抗战中的粟裕,一些读者常常要问:抗战时粟裕在哪里?他打过鬼子吗?他打了哪些仗,歼灭了多少鬼子?

抗战中,粟裕转战安徽、江苏、浙江三省,在日伪统治的核心地区周旋了七八年。粟裕始终奋战在抗日战争第一线,亲自参加了韦岗战斗等一系列战斗,苏中地区的反“扫荡”、反“清剿”、反“清乡”、车桥战役、南坎战役、邵伯高邮战役等一系列战役。粟裕率部先后抗击和牵制侵华日军序列中的野战重炮兵第五旅团、华中派遣军第十五师团、独立第十二混成旅团、第十七师团、第六十一师团、第六十四师团、第七十师团、独立第九十旅团等部。粟裕执行积小胜为大胜的游击战术,这种战术对强大的日军卓有成效,达到了以弱胜强的目的。到1943年10月10日,粟裕率部毙伤的日军就有13541人;到1945年12月邵伯高邮对日最后一战止,粟裕率部歼灭(含毙、伤、俘、投诚)的日军当在两万以上。

汪伪政府和汪伪军队同样是中华民族的敌人。抗战中,粟裕一面积极主动地打击日军,一面抗击和牵制苏中、苏南3万多伪军。同时,粟裕还与国民党军队中的顽固反共分子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军事政治斗争。

抗战中,他深入敌后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先与陈毅联手开辟了苏南和苏中抗日根据地,巩固了苏中抗日根据地,发展了苏南、浙东抗日根据地,建立了浙西抗日根据地,开启了在敌占区开拓壮大的发展模式。抗战结束时,不计苏中主力部队3个旅17个团3万余人,仅苏浙军区(含苏南、浙西、浙东三个根据地)主力部队、地方干部就有6.5 万余人。整个抗战期间,粟裕亲手缔造和培养了山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叶飞),华中野战军六纵(王必成)、七纵(吉洛)、八纵(陶勇)等王牌主力部队,为我党发展了近十万的正规军,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建立了卓越功勋。

除了战功卓著,抗战期间的粟裕还有洋洋洒洒数十万字的理论贡献。仅军事这一块,粟裕从战略的高度认识游击战的意义,总结出巧妙的游击战术和运动战术,建立了主力部队、地方武装和民兵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他成熟、完整的军事思想为他在解放战争时期取得重大胜利奠定了实践基础,提供了理论支持,从而也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抗日游击战的理论,为建构毛泽东军事思想体系提供了实践经验。

本书真实再现了粟裕出生入死、充满传奇的抗战生涯,表现了粟裕满腔的爱国热情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展示了新四军高级将领粟裕的战争形象:在日本鬼子和伪军眼里,粟裕是可恨、可畏的敌人;在抗日军民眼里,粟裕是一位有奇策、出奇谋、用奇兵、善打硬仗、以弱制强、出奇制胜的战术家和战略家。

后记

《纵横江海——抗日战场上的粟裕》这部书的创作始于2006年6月。当时我从湖南师大继续教育学院毕业后回会同已有半年,深感业余生活特别空虚。因此我常常独自一人到城南那个小小的森林公园去,寻一处安静的地方,点支烟,望着天上的浮云,想一些在当时所能想起的事。

那个公园以粟裕命名,是因为公园里有粟裕的纪念馆和纪念碑。就是这个公园引起了我对粟裕的兴趣,激起了我创作关于粟裕作品的冲动——那时我已开始在报纸和杂志上发表作品,我觉得我有这个能力写他,我也有时间和精力来做这个事。我要把他光辉的历史真实而又艺术地写出来。

最初的想法是搞文学作品,但由于粟裕的事迹本来就十分精彩,加上关于他的史料极其丰富,所以改为写历史纪实;原来计划写他的一生,后来逐渐锁定到他的抗日生涯。

我搜集粟裕抗日资料遵循真实可靠的原则,有两种途径:一是从涉及粟裕的书籍里搜集,二是从网络里搜集。我手头已有几本关于粟裕的书,其中一本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代名将——回忆粟裕同志》,里面有杨尚昆、陈丕显、萧劲光、宋时轮、叶飞、张震、王必成等人对粟裕的评价和回忆。工作展开后,我发现大量书籍里的史料可以从网络里搜集到。

搜集资料的第一阶段是从粟裕本人的回忆录和军事著作中搜集,这个阶段很快就完成了。第二阶段是在粟裕战友和部下的回忆中搜集。从他人的回忆录里搜寻有粟裕的事迹比上一阶段的工作更苦些,难度更大些。如陈毅和粟裕是密切的搭档,从陈毅的资料中可以找到粟裕战斗和生活的背景。这个要有大量的阅读,只有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才能发现有价值的史料。这个时候我开始感觉到这个事情的艰难了。后来我还发现在地方文史资料里有大量关于粟裕抗战的史料,而且这些史料更细更具体。

从网络里寻找资料毕竟还是有限的,因为有很多书籍和资料并未上传到网络里。好在这个时候我遇上了粟裕的外甥文亚玮。文亚玮就职于会同县粟裕中学,一直热衷于研究和宣传粟裕。通过他,我又认识了《粟裕研究资讯》的首任主编盛夏和现任主编吴跃军。他们建立有研究粟裕的民间组织粟裕研究室,与粟裕家人、全国各地研究新四军、粟裕的组织保持有密切的联系。他们给我提供了大量网络里没有的关于粟裕的第一手材料和宝贵意见。后期我还得到了严晓燕女士采访粟裕身边工作人员和部将的相关资料,这些原始材料更加丰富和完善了本书的内容。

编著本书时,原则上,粟裕在那个时代的言行举止和思想活动,有记载的,依样保留,没有的,我也没有妄加猜测想象加以补充。本书虚构成分少之又少,这可能是这本书的缺点,但也是本书的一大看点:原汁原味。

进到编著阶段时,我发现做这个事好难。一是一不小心就会成史料的堆集;二是这个工作量很大;三是我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而非严肃的历史专业。这些都给了我很大的挑战。

2006年下半年我转而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烦琐而沉重,我的业余时间变得很少;我还有一些很好的朋友弟兄常常要聚一聚、玩一玩,这又要挤占我一些业余时间。好在当时没什么杂念,业余时间只一心做这个事情;也没有完成作品的期限,自己只是有空就做。这样,用了三年时间,断断续续,我完成了这本书的初稿,随后的几年里根据粟裕研究的最新成果又进一步润色修订。

编著本书期间及之后,因为教学工作的认真负责,我每年或是优秀教师,或是优秀班主任,在校里、县里、市里都获得了荣誉。这种情况下我能完成这本书的编著工作是不容易的,我的信念和力量来自与日伪军殊死战斗的粟裕及他领导的抗日军民。

本书完稿后先后送交粟裕长子粟戎生、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研究员夏远生审阅,并通过军事科学院历史和百科研究部的审核,现在终于付梓了。这对笔者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欣慰,对粟裕将军及所有在苏浙皖与日伪殊死战斗的抗日军民都是一种很好的安慰。

我主要的工作是在史料的大海中搜寻线索,然后尽可能地将当时的情景还原。这好比考古学家在废墟里寻找那些文物的碎片,再将文物拼接复原。文物碎片掉一片、两片或是更多一些是正常的事,瓷器和陶器的缺失部分常常由考古学家用石膏补充。我想我这个东西掉了的“碎片”还是由读者自己借想象去补充完整为好,因为我这支笨笔未必能胜过那些高明的读者。

编著本书时,我还得到湖南省作协会员康志耀、怀化师专校友侯迁广的鼓励、帮助和支持。在此一并感谢所有关心、支持和帮助我创作《纵横江海——抗日战场上的粟裕》的老前辈、各级领导、诸位朋友和同事。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6:3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