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人间词话讲疏(精)
分类
作者 许文雨编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又明年,八国联军人京师。王懿荣殉难。刘鹗当时正在京津间活动,王懿荣所收藏的甲骨完全为刘鹗所收买。后来有人告发刘鹗在庚子之乱时曾通款于外人,以粮米资敌.刘鹗因此充军新疆,他所收藏的甲骨至此几全归罗振玉.罗振玉拓印后,又把它转售于日本人.

然而当时先生正沉淫于叔本华尼采的哲学。国事的蜩螗和早年生活的阴黯,使先生很自然地成为叔本华的崇拜者,对人生世相的观察,充满了悲观的色彩。甲骨文尚未为他研究的对象。廿九岁,先生至张季直故里南通师范学校任教师,并常常写文投到《教育杂志》去发表,《红楼梦评论》即作于此时。同时,《宋元戏曲史》也开始在《东方杂志》连载。《国粹学报》在当时是一个鼓吹革命的刊物,但先生当时对革命并无兴趣,投刊于《国粹学报》的是先生另一种整理戏曲目录的撰述一一《曲录》。次年(也就是我的生年),罗振玉任苏州师范学校校长,先生也随罗振玉到苏师任教。苏州山水秀丽,徘徊光景,创作益丰。由卅一岁到卅三岁,这三年,先生的《静安文集》、《人间词话》、《苕华词》、《宋元戏曲史》陆续出版。在《人间词话》里先生提出境界之说,名言妙理,如一串串晶莹的智珠,这时先生似已自甘将自己封锁在艺术的象牙塔里,世事的风云似已不能在先生古潭似的心境里荡起涟漪.艺术与宗教可以使人摆脱生存欲的困扰,在宗教的世界里,人们可以远离尘世的悲欢扰攘,而达于涅槃的境界,在艺术的世界里,人们可以暂时忘却“生”给予他的痛苦,而得到片刻的安息。这是叔本华的宗教观与艺术观,也是先生当年所崇奉的说素。先生既沉淫于这样的世界,所以虽和刘鹗认识,而罗振玉更是先生最初的知己,但对甲骨文的研究,殊无意趣。光绪三十二年,英人斯坦因赴新疆考古,“敦煌学’因以大显于时,而先生对之,亦复冷漠。

宣统元年,先生三十六岁,在先生治学的生涯中,这一年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先生治学的兴趣,在这一年完全转变了。这以前,先生是词人,是文学史家,是文艺批评家,是叔本华的崇拜者,这以后,先生却尽弃其所学,埋头在中国古史这一新处女地,从事拓荒奠基的工作,而以古史学家播誉于世界史坛。这一年,张之洞由两广总督调任学部尚书,罗振玉北上任学部参事,先生随行。那时张之洞创立京师图书馆,缪荃孙任馆长,先生由罗振玉介绍,人馆任编辑。次年,《国学丛刊》出版,先生起草宣言,倡言“学术无新旧之分,无中外之分,无有用无用之分。”所以不能以空间观念,时间观念,功利观念,来作学术的绳尺,这种为学术而学术的观念,当然极易导先生人于史学研究的途径。这时先生开始为罗整理《殷虚书契前编》,其中一部分曾分载于《国学丛刊》。宣统三年,辛亥革命起,清室退位,对这一划时代的历史事件,罗振玉却毫无理解,他仍衡之以旧日士大夫的传统观念,斥武昌起义为“盗起武昌”。清帝逊位后,罗振玉逃往日本,先生也随罗东渡。先生的辫发本早已剪去,且平居西装革履,俨然是一新少年,如今清社已覆,因罗振玉以遗老自居,先生摆脱不了他的影响,又重新蓄发留辫,服马褂长袍,俨然是一遗少了。

先生东渡后,乃完全沉潜于中国古史的探索。先从事金文拓片调查的工作,成《宋代金文著录表》一卷,《国朝金文著录表》六卷,这是企图将中国古史系统化科学化的基本准备工作。同时,并为《殷虚书契前编》作考释。民国元年,《殷虚书契前编》、《殷虚书契菁华》在日本出版。那时日本的小林忠太郎刚在德国学玻璃版印刷,学成回国,看到《殷虚书契前编》刊载于《国学丛刊》的印得太糟,乃向罗兜揽这笔生意。所以这两部书印得极其精致。

P116-118

目录

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上

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下

附 录

 王国维人间词话补遗 徐调孚

 王静安先生墓前悼辞 梁启超

 王国维先生生平及其学说 吴其昌

 回忆王静安君 (日)狩野直喜

 追想王静安先生 (日)神田喜一郎等

 怀念我的父亲王国维先生 王东明

序言

138年前,王国维出生在浙江海宁盐官镇。88年前,还是那一个王国维,悄然自沉于北京颐和园昆明湖。费人猜度的是,这位举世公认的大师,竟用其50年的有生之寿为世人荡起一片轻微的涟漪,留下了“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弃世遗言。88年一倏忽过去了,历史风云变幻,世事云诡波谲,除了解不开的谜,他还为我们留下了什么呢?

对于这位遗老,连一向苛以誉人的鲁迅,也说了“他才可以算一个研究国学的人物”这样一句话,陈寅恪更称其成就“几若无涯岸之可望、辙迹之可寻”。今天,新时代的我们则称他为“中国近现代最杰出的学者”,“在文、史、哲诸方面都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褒扬、赞叹或者称颂,总被雨打风吹去,没有人会过多在意。提起这位瘦小嶙峋的大学者,投影在读者心底深处的,除了一个投湖的背影外,大概就是一册薄薄的《人间词话》了吧。

1908年至1910年间,也正是多事之秋。对王国维来说,先有夫人病故,后有光绪、慈禧接连下世,宣统帝溥仪登基,而革命之变也悄然隐伏。他自己忙于词曲考证,偶尔也写些序跋,《人间词话》就零星完成于此期间。全书尽言其主观感受和一己之体验,体例上并不丝丝入扣,而是一则一则写起,写到哪算哪,颇为松散。在内容上,所选之词亦有侧重,他点评百家,独不选李易安就是明证。此外,他在考证上也略疏于谨严,譬如“衣带渐宽”一句其实出自柳永,而并非欧阳修;又譬如“众里寻他”一句出自辛弃疾,“回头蓦见”应作“蓦然回首”,“那人正在”应作“那人却在”,此几处当为王氏误记。但瑕终究不掩瑜,《人间词话》的价值自在别处。

作为古典文学理论著作,近代以来极富盛名如《人间词话》者,还未曾有,关于这部书的注释、考证、研究,却是非常之多。大凡文学中人、古典诗词爱好者或文科学者,无不诵读此书。而王氏提出的三层“境界”,也已成为古典文艺美学集大成的理论,每有言《人间词话》者,则必少不了其“境界”论。

容我在此冒昧揣测,想来王国维先生当年写此书,或许未料到以后青史垂名,更不会有想当“最杰出学者”的心思,恐怕他也是兴之所至闲来试笔,无聊时偶而为之,少了许多考证时的谨慎和羁绊,条条框框少了,自然才会流露出心头之言,也才能言为心声。世事端的难意料,无心插柳柳成荫,不承想他无聊之时却做了有聊的事,倒是写出了一部旷世之作。

自王国维写出《人间词话》,其后20年间,掩于尘埃之中,不被学界所知。后有俞平伯标点本《人间词话》刊行,方有《人间词话》学术史的肇端。此后,在20世纪30年代前中期的北大讲坛上有两位学者讲授传播《人间词话》,一位是许文雨先生,一位是朱光潜先生。朱光潜自不必论,许文雨何许人也?许文雨,浙江奉化人,上世纪20年代毕业于北京大学文科,是史学大家范文澜先生的学生,曾做过蒋经国的老师。1948年前后,沙孟海先生曾邀其为蒋介石整修蒋氏家谱,但他因不愿介入时局,于是推脱之。

许先生和蒋介石有着同乡之谊,但是淡泊于名利政治,宁愿在战火硝烟的时代寻觅一间窗明几净的斗室,专注于中国文论理论体系的董理。其《钟嵘诗品讲疏》、《文论讲疏》、《人间词话讲疏》、《唐诗集解》等一系列杰出的中国文学批评著作的问世,奠定了许文雨作为中国文论大家的地位和一生治学的方向。

《人间词话讲疏》初版于1937年,是首次对全书进行疏理讲解的专著,于王氏论词之意多所发明,不仅是“创为”,而且有不少“创获”。当代学者彭玉平评价说:“整个三四十年代所有《中国文学批评史》著述无一将王国维《人间词话》列入研究物件的情况下,许文雨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和《宋元戏曲考》列为中国文论的殿军,这种从整个中国文学批评史角度对其历史地位的认定,比单纯的个案研究,更显出一种深邃的理论眼光。……许文雨从文学批评历史角度对王国维文论的慧眼拈出,其贡献当然是不容遗忘的。”

斯人已远去,没人能追得上,也无法追得上,他们只好带着那一代人的传统和旨趣渐行渐远了。

幸运的是,闲翻眼前许先生这本《人间词话讲疏》,得以望见他与王国维的相通、他们的传统和风致相通、他们的气节和学问相通,是故许先生讲王先生讲得好,疏朗有间,疏密有度,那样的相知才能称得上临水照花的解人吧。而今天,有心人如若能偷得浮生半日捧起来读一读,也算不负昆明湖的那朵涟漪,也算对得起高山流水的知己,可以相期了!

林东林

二〇一五年二月十六日

内容推荐

闲翻眼前许文雨先生这本《人间词话讲疏(精)》,得以望见他与王国维的相通、他们的传统和风致相通、他们的气节和学问相通,是故许先生讲王先生讲的好,疏朗有间,疏密有度,那样的相知和相懂才能称得上临水照花的解人吧。而今天,有心人如若能偷得浮生半日捧起来读一读,也算不负昆明湖的那朵涟漪,也算对得起高山流水的知己可以相期了!

编辑推荐

许文雨先生终生治中国文论,用力颇深。他对《诗品》的研究,“其时无人能出其右”;学者评论其《唐诗集解》:“先生加议加评,文章如秋水得风,无痕可照,真第一流之散文鉴赏也”。他还是《人间词话》经典化的过程中,最有力的推动者之一。其《人间词话讲疏(精)》是首先对全书进行疏通讲解的专著,在文献征引和义理解说方面都是具有开拓性的,为《人间词话》后续的理论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8: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