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亲近诸智者
“智者”意指做好事、说好话、存善念的人。智者能够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懂得什么样的行为能带来今生来世的利益,并且会给我们忠告、引领我们学习成长、帮助我们增上福德。亲近智者,我们就不会犯错误、造恶业;亲近智者,我们就会增长智慧、积累善业、趋向吉祥。
一段普通的木头顺着山间的河流来到了一片旃檀树林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旃檀树的气息熏染着这段枯木。若干年后,它的周身从里到外都散发着旃檀的香气,终于被人们发现,当作宝贝请出了山林。这个寓言故事似乎就在诉说《吉祥经》中所讲的第二种吉祥如意的方法——“亲近诸智者”。在佛教中,智者又称为善知识。
就像一个人生病一样,如果是水源污染造成的病因,那么首先要远离这个污染的水源,先要把病的原因去掉,这就是“远离众愚迷”。试想上面的那段木头,如果不凑巧来到的是粪坑,那它的结局又会是怎样?所以第一重要的是“远离众愚迷”。但仅仅是去除病因、离开不安全的环境还不够,要想身体恢复健康、保持健康,就必须找到另一股清净优质的水源,来滋养受伤的身体,这就是“亲近诸智者”。清净的水源可以滋养我们的身体,而真正的智者可以滋养我们的生命。
既然我们是心随境转的凡夫,要想吉祥,就要接受好的影响,我们要多多亲近善知识,常常和智慧超胜自己的良师益友在一起。印光大师在《德育启蒙》中说:“师严道尊,人伦表率,道德学问,是效是则。”在亲近善知识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可以“养我蒙正,教我嘉谟”。在善知识的智慧熏陶下,我们也会渐渐成为有智慧、有德行的人。
“亲近诸智者”是我们人生非常重要的一课。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真正的智者。
“智者”必须真正具足正见。正见有两种:一种是因果的正见。相信因果,遵循因果,知道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这是懂得取舍的智慧;第二种是能够洞达一切诸法的本质,了达空性的智慧。具足这两种正见的人,才可以叫做智者。
智者是有标准的,不是谁都可以称为智者。在这个世界上,学富五车的学者是不是一定是智者?不一定。要看他是不是相信因果、能不能了达空性。为人师表的教授是不是一定是智者呢?也不一定。如果没有取舍的智慧、空性的智慧,他的生活可能也是烦恼一大堆。
真正的智者,是能够通过闻思修行,洞达佛法的正见,了解因果的道理,了解空性的道理,而且能够去实践。这种人,就是智者。
当我们自己还不具足这两种智慧时,会有很多的迷茫和困惑,就像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一样,很多的假象在眼前纷纷扰扰,很多条岔路不知去向何方。可能一糊涂、一失足,就会使我们的人生经历诸多坎坷和痛苦,甚至走上不归路。如果我们及时地去请教智者,借着智者的慧眼,就可以把一切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跟随着智者的脚步,我们就可以走在人生正确的道路上,一直走向光明和吉祥。
《华严经》云:“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佛法如果没有人讲解的话,我们再有智慧也不可能真正了解。这就是为什么要“亲近诸智者”的原因。亲近智者可以帮助我们增长智慧,抉择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帮助我们的人生趋吉避凶。
“亲近诸智者”是慈悲伟大的佛陀赐予我们的第二个吉祥如意的秘诀。
但是,要掌握这一秘诀,关键还在于“亲近”二字。怎么去亲近?这个问题大有学问。
很多人觉得自己和佛法有缘,对中华传统文化也有兴趣,但是却没有学习的主动陛。早就听说“孝道”是一切德行的根本,很多人因此走上幸福的通道,可自己却好像事不关己,只是在一旁观望。今天碰巧有高僧大德的讲法,“去,还是不去?”想想,“反正免费,我又无聊,听听也无妨。”这样的态度是不可能学到智慧的。古人有句话叫“求知若渴”,学习圣贤的智慧要像久早的大地渴求甘霖般,求道之心愈是迫切,愈是能够从中汲取到丰富的营养。
中国古代很多的学子、很多的佛弟子,为了求学求法而踏上征程,千里迢迢、排除万难,留下了很多尊师重道、勤苦求学的千古美谈。唐之玄奘大师“西天取经”,宋之杨时“程门立雪”,禅门二祖慧可大师“断臂求法”,还有米拉日巴尊者依师苦行等数不胜数的真实公案,也都在诠释着“亲近诸智者”应有的态度。
所以,“亲近”是指我们积极主动地去亲近,怀着恭敬渴求的心去亲近。
不要期望你闲坐在家里,佛会来敲门推销佛法,那是不可能的!佛法是要靠自己去求的。不是佛陀的姿态高,而是佛陀对人性的弱点非常洞悉。如果没有希求之心,就像房屋紧闭着门窗,即使真佛在你面前,光明也无法透进一丝。如同你不想要的时候,上门推销者常常会被你拒绝。
人们的通病就是这样:容易得到的,往往就不珍惜;失去时又追悔不已。这就是我们人性的弱点。
学习佛法,没有希求之心是无法得到真实利益的,所以,如果没有特殊的因缘,佛陀一般不会上门去推销佛法。佛陀会以各种方式引发我们的希求之心,当我们真正以希求之心去求法时,才把尊贵的佛法传授给我们。这时,我们才能够真正去领受、去珍惜,真正去落实、去修行。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效果就不好。
现在的很多孩子也是这样,他们不知道父母亲为了他的教育、他的前程,花了多少心血,特别是要进好的学校,要花更多的钱。做父母和老师的,一心就只想孩子好,可是如果孩子不懂得知恩、感恩、报恩,就不会去珍惜,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白白辜负了父母、老师的心血,白白浪费了大好的时光,这都是没有智慧啊!如果有智慧,我们就会懂得感激父母亲和老师点点滴滴的恩德,就会非常珍惜每一次的学习机会。如果能这样,学习的效果就会好,最终受益的还是自己。
P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