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钱。”我回答说,“就算我送给你的礼物。”他的一双黑眼睛闪着光,但没有其他方式流露出感情——中国人总不习惯于拥抱之类的礼节。
我立即忘掉了霍浦生,因为我满脑子想的都是一个问题:在我能写出一篇文章或小说并把它卖出去之前,如何用128法郎——约合5美元——生存下去。即使文稿寄到美国后立即发表,在至少3个月内我也没法指望收到支票。
3天后,我正在搜索枯肠写一篇文章,忽然听到有人敲门。来人是霍浦生,他带来了三个西瓜,一瓶酒,一篮子鸡蛋和一只母鸡。“一点小意思。”
他慷慨的礼物无异于救命之物。我立即计划美美地吃一顿鸡肉,可转念一想,又把鸡拴到院子里的一根木桩上,用食物喂它。
从新西兰去美国每月一次的轮船应于次日清晨抵达帕佩特。为了省钱,我决心亲自步行把文稿送到船上去。天快亮时,我到了帕佩特,这时轮船正进港。我默默地祈祷了一番,把那宝贵的包裹寄了出去。这时一位秃顶、矮胖的中国人过来问我:“你认识霍浦生吗?”
这个人说他叫李胖子,是霍浦生的朋友,在帕佩特开了家商店。霍浦生曾写信告诉了他种子的事。我早晨坐公共汽车走后,李胖子便走了。然而我到家下车时,司机交给我一只箱子。打开一看,里面装有巧克力、坚果、一瓶酒和两件丝绸睡衣。还有一张小卡片,上面写着:“霍尔先生,这是给你的。李胖子。”
这段时间里,我专心致志地养鸡,写作,差点把李胖子的酒忘得一干二净,直到有一天房东和他的孩子们来串门,我便和他们分享了那瓶酒,把李胖子送的巧克力拿给孩子们吃。
第二天一大早,我在门廊上发现了一些香蕉和橘子等。从那以后,我再没缺过水果和鱼,全是房东送来的。这得归功于那瓶酒和巧克力,不过最终得归功于霍浦生。
如今霍浦生的园子丰收在望。他既是一位园丁也是一位面包师,因此每周4次他总在我的门前留下一个松脆的面包或馅饼——无论我说什么都不能减少他对那份种子礼物的感激。
在我第三次去城里取邮件时,那位女职员说没有我的邮件。我刚要走,她却又问了一次我的名字,并说:“有你的信,欠邮资50生丁。”
付了这笔邮资后,我只剩下一枚25生丁的硬币了。幸运的是信封里有一张500美元的支票——我的稿子被采用了。
对我来说,这是一笔可观的财富。我可以回美国去了。临走那天,霍浦生和李胖子为我送行,送别礼物是一篮子西红柿和10个玉米——用我送他的种子种出来的第一批果实。
在船上,我请服务员把玉米煮了作为我的午餐。饭桌上唯一一位同伴是个又高又瘦的男人,他连头也没点一下就坐下了。从他看菜单时的表情,我判断他是对食物方面特别挑剔。这时,冒着热气的玉米端了上来,他惊讶地瞧着,然后便毫不客气地吃起玉米来。吃完第三个,他又伸手去拿另一个,说道:“服务员,这些玉米是从哪儿来的?菜单上没有啊。”
“它是你对面的那位先生的一份礼物。”
他很快扫了我一眼。“那就请接受我的谢意吧,先生。”他说。我离开时他还在吃玉米。
半小时后在甲板上,他朝我走了过来。“年轻人,那玉米真好吃。”他说,“我吃了6个!要知道,我的胃不好,玉米是吃了不至于胃痛的少数几样食品之一。”
我向他谈了美丽的塔希提岛和岛上的居民,他非常感兴趣,问我想没想到把这些写下来。我解释说写作是我的职业。于是他看了我6篇短文,然后问:“4篇不错。你要多少钱?我忘了告诉你我是美国一家报社的经理。”
我想问这4篇短文一共要100美元是否太多,他却没等我开口又说:“每篇给你150美元,而且我想请你去报社工作,满意吗?”我承认,这太令人满意了——的确如此。送给一包种子作礼物所带来的一连串好运气恐怕是难以估价的,而这一切都来自一包价值仅1美元的种子!
(摘自《北京青年报》1993年6月12日)(P10-11)
在我国,诚信文化源远流长,被世界公认为礼仪之邦。中华民族在创造灿烂文化的过程中,构建了诚信守义的优良传统。
早在先秦时期,儒家就提出了“诚”“信”概念,《礼记记》中有“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戒欺是诚信的重要准则之一。宋代哲学家陆九渊也说:“慎独即不自欺。”即使在闲居独处时,仍能谨慎不苟且、不自欺。《佐传·宣公二年》中记载:“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真诚不欺昭示了心灵的开放,正如程颐所言“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做一个不断修正错误、行事磊落、堂堂正正的人。
所谓信,着眼于人际关系,是人们日常交往的基本准则。《吕氏春秋·贵信》篇说得好,如果君臣不讲信用,则百姓诽谤朝廷、国家不得安宁;做官不讲信用,则少不怕长,贵贱相轻;赏罚无信,则人民轻易犯法,难以施令;交友不讲信用,则互相怨恨,不能相亲;百工无信,则手工产品质量粗糙,以次充好,丹漆染色也不正。可见诚信对于自我修养、齐家、交友、营商以至为政,都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美德,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的根基。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中西方文化中诚信有其不同的表现方式。在中国古代自然经济社会里,市场经济并不发达,诚信在人际关系中作为一种宗法亲情伦理,主要表现为臣民对君主的忠诚、子女对父母的顺从、妻子对丈夫的忠贞,完全是一种人身依附关系,而不是建立在彼此人格完全平等的基础之上。西方的诚信之道则是随着商品与货币经济的发展,提出的一种互利互惠的契约伦理。西方社会契约论者皆把诚信视为人的一种承诺、履约的道德法则,把道德与法治结合起来,国家以法律指导人民的行为,以谋求共同利益。无契约即无正义,有约而不遵行即为不义。
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诚信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各种坑蒙拐骗、有违商业道德的行为遭到了人们的唾弃,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的认识逐渐成为社会共识:没有信用就没有长久的发展,没有信用就没有市场竞争力,没有信用就没有经济的秩序,这是市场经济规律决定的。在我国推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和经济全球化运动中,加强商业活动中的诚信建设,成为当务之急、刻不容缓。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诚信的价值回归,将诚信作为个体道德修养和西方契约精神紧密地结合起来,既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也是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就是要加强市场法治建设,提高市场行为主体的失信成本;其次要大力开展诚信教育,增强守信意识和契约精神,最后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及时曝光造假欺诈和诚信缺失行为,形成以诚实守信为荣、见利忘义为耻的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
有诚则必信,只有内诚于心,才能外信于人。往小了说,一个人只有做到诚实守信、表里如一,才能问心无愧、心安理得,《礼记》中还说“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认为诚笃之德是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前提。往大了说,如果人人能够以敬业为基、诚信为本,像海尔集团那样“以质量求生存,以信用创天下”,就一定能够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构建健康、稳定、协调、有序的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张北辰 执笔
读者丛书编辑组
2017年6月
“诚信”是公民个人层面的道德准则,读者丛书编辑组编的《诚信一把心灵的钥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读本)/读者丛书》紧紧围绕“诚信”主题,选取了70余篇优秀文章,结集成册,这些文章集中展现了中国历经百年风雨洗礼,终于摆脱困境走向富强的曲折历程和坚实步履,是一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通俗读物。
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诚信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我国推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和经济全球化运动中,加强商业活动中的诚信建设,成为当务之急、刻不容缓。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诚信的价值回归,将诚信作为个体道德修养和西方契约精神紧密地结合起来,既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也是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
读者丛书编辑组编的《诚信一把心灵的钥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读本)/读者丛书》收录了《一步到位的开店精神》《毽子里的铜钱》《请你相信我》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