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博拉·艾里斯著黄静雅译的《帕瓦娜的守候》的主角帕瓦娜只有十一岁,双亲都上过大学,所以家中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后来父母一起失业,帕瓦娜只得陪着单腿的父亲在市场上代人读信写信。一日,原是学者的父亲被两位士兵强行带走,帕瓦娜伴随母亲前往监狱要求释放父亲却惨遭毒打,母亲伤心欲绝。年长的姊姊不宜抛头在外,年少的弟妹也帮不上忙,帕瓦娜只得被迫剪发,扮成男孩,开始为一家三餐奋斗。帕瓦娜以男儿身出现,替代父亲为人读信写信,视野和思想骤然变得无比宽广与开放。生活压力与现实震撼强迫帕瓦娜快速脱离原先应是梦幻般美好的青少年阶段……
帕瓦娜,是伊朗古语里的 “蝴蝶”。
一个怀抱勇气的追梦女孩。
一个不为人知的惊人秘密。
黛博拉·艾里斯著黄静雅译的《帕瓦娜的守候》不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却在阿富汗真实的发生着。
不管你是否勇敢,却终将勇敢起来,就像女孩帕瓦娜,怀揣着最后一份希望,直到破茧而出,完成重生和蜕变……故事中的“帕瓦娜”剪掉自己的秀发,勇敢地担起家庭重担,在乱世中信守着希望,果敢、独立、坚强地生活着。这虽然只是一部小说,然而,这样的事情也在阿富汗真实地发生着。“请告诉世人我们的遭遇吧!别让世人忘记我们!”正是带着这样的使命,作者黛博拉·艾里斯一次又一次走进阿富汗,促成了这本书的问世。就是这样一本满载着责任、希望、悲欢离合的感人之作令无数人饱含热泪却心存敬意。直到今日,这本书已经先后被翻译成25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发行,销量逾3000000册。
希望之花
这个刚从监狱出来的人简直难以辨认,但帕瓦娜还是认出了他。尽管他那白色的纱丽卡米兹已经成了灰色,还破破烂烂的,脸色也苍老了许多,但他还是她的爸爸。帕瓦娜紧紧地抱着爸爸,直到薇拉夫人把她弄开,好让他可以躺下来休息一下。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正躺在监狱外面的地上。”送他回来的其中一个男人告诉她们,“塔利班放了他,可他哪儿也去不了。他告诉我们住在这儿,我和我的朋友就把他抬上了手推车,送到这里来了。”
帕瓦娜也躺在了托沙克上,抱着爸爸痛哭着。她知道应该让那两个人留下来喝茶的,但她直到最后宵禁时间快到了、他们不得不走时 ,才想起该有的礼貌。
她站了起来,对他们道谢:“谢谢你们把我的爸爸送了回来。”
两个男人走了,帕瓦娜又想躺到爸爸身边,但薇拉夫人阻止了她,并说:“让他休息一下吧,明天有的是说话的时间。”
薇拉夫人的话不无道理。之后,薇拉夫人细心照顾了爸爸很多天,他才逐渐恢复。大部分时候,爸爸虚弱得连话都说不出来,还经常咳嗽不断。
“那监狱里面肯定又冷又阴。”薇拉夫人说。帕瓦娜和薇拉夫人一起,做了热乎乎的肉汤,并用汤勺一口一口地喂爸爸吃,直到他能坐起来自己吃为止。
“你现在既是我的女儿,也是我的儿子!”爸爸的力气恢复到能仔细打量帕瓦娜了,他还笑着摸了摸她的短发。
帕瓦娜去打了好几次水。爸爸被塔利班打得很惨,薇拉夫人必须经常给他换敷在伤口上的药用绷带。荷玛也会来帮忙,她的工作就是负责把薇拉夫人的孙女哄得不哭不闹,好让爸爸能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下静养。
帕瓦娜并不在乎爸爸是不是能马上开口说话,看到他回到家里,她就已经够高兴了。现在她每天去集市努力赚钱,晚上就帮着薇拉夫人一起做做家务。等爸爸身体稍有起色时,她就把爸爸的书读给他听。
荷玛以前在学校里学过一点英语。一天,当帕瓦娜回家时,恰好听见荷玛正用英语和爸爸交谈。荷玛说的有点犹豫,而爸爸的吐词就比较流畅。
“你今天是不是又给我们带回来一个受过教育的人啊?”爸爸笑着问帕瓦娜。
“没有,爸爸,”帕瓦娜答道,“我只带了一些洋葱回来。”不知道为什么,大家都觉得这个对话很好笑。自从爸爸被捕后,这个家里第一次传出了笑声。
帕瓦娜的生命终于在一件事上得到了补偿:爸爸回来了!也许她的家人也都会回来的!
帕瓦娜现在再度充满了希望。在集市上,她和别的男孩一起,对客人们穷追不舍。薇拉夫人只要一说起什么适合爸爸的药,她就会努力工作,努力攒钱,直到可以把药买回来为止。
“我觉得我好像又有了努力的目标。”一天,在寻找顾客的路上,帕瓦娜对肖齐亚说道,“我要努力工作,让我的家庭恢复原样。”
“我也有工作的目标了。”肖齐亚说道,“我要为离开阿富汗而努力!”
“那你不会想你的家人吗?”帕瓦娜问道。
“我爷爷已经开始帮我找丈夫了,:肖齐亚答道,“我偷偷听到他和奶奶的对话。他说我应该快点结婚,还说我现在年纪很小,一定可以收到不错的礼金。以后他们会有很多钱,生活就不用愁了。”
“你妈妈不阻止他们吗?”
“她哪有什么办法,她没有去处,必须和他们住在一块儿。”肖齐亚停下脚步,看着帕瓦娜,继续说道,“我不能结婚,我也不想结婚!”
“可是你妈妈没了你怎么办?她要靠谁过活啊?”
P172-175
阿富汗是位于中亚地区的一个小国,国内拥有印度库什山脉、流速极快的河流和金色的沙漠。肥沃的山谷以前盛产各种水果、麦子和蔬菜。历史上,多位征服者和探险家都把阿富汗当作进入远东地区的门户。
自1978年起,美国政府和苏联政府就分别支持着阿富汗国内的两股势力,使这两股势力问战事连连。1980年,苏联侵略了阿富汗,事态扩大,战事升级,双方都持有现代武器,开始了轰炸和互相厮杀。
苏联解体后,其势力也从阿富汗境内撤走。阿富汗内战爆发,不同派系的人为抢夺国家政权而争斗不休。
在战火纷飞之时,塔利班登场了。他们的父母大多在对苏联的战争中逝世,这些孤儿被人带出阿富汗,在位于巴基斯坦的特殊军事学校中接受了训练(学校由巴基斯坦和美国秘密警察组织成立),最终目的是由这些孤儿组成一支军队,最终掌控全国。1996年9月,塔利班士兵占领了阿富汗首都喀布尔。
此后,塔利班便在阿富汗颁布了极其严厉的法律,对女性的要求更是令人咋舌。女子学校被迫关闭,女性也不允许从事任何工作,对于女性的衣着也有严格的规定。书籍被烧毁,电视被砸坏,音乐也被禁止播放,任何形式的出版行为都被视为严重的违法行为。塔利班屠杀了上万名反对者,很多人也因此锒铛入狱。还有的人莫名失踪,他们的家人也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
战争带来的毁坏,再加上破坏力远比战争大的执政府,迫使许多阿富汗人流亡在外。他们越过边境,逃到伊朗和巴基斯坦,以求庇护。人们居住在难民营,或是城市的贫民窟中。战争和恐怖主义的蔓延,让许多人的一生都生活在这样的不幸之中。
巴基斯坦的国力也很弱小,大量涌入的难民无疑让这个国家的经济状况雪上加霜。有的阿富汗人也能找到工作,但薪水通常低于法定水平,只能勉强维生。
尽管现在在阿富汗,塔利班已不再掌权,许多难民也已归国,但数十年的战争让这个国家满目疮痍。桥梁、道路和电厂都已破坏殆尽。阿富汗人难得能喝上干净卫生的水;农民的田地里也被士兵布满了地雷,栽种粮食成了不可能的事。于是很多人都被活活饿死,还有人因营养不良得病而死。
阿富汗目前最大的希望就是学校已经得以重新开放,所有的孩子——男孩和女孩——都获得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但这机会却建立在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上,建立在孩童所处区域有学校的基础上,建立在有受过训练的老师教课、有书本供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而有的地方,甚至连一块黑板都没有。另一个问题是,当首都城市的生活逐渐恢复正常时,还有很多周边省份仍处于军阀的控制之下,那里的女性仍面临着种种严峻的管制。 阿富汗的极端贫困和满目疮痍的现状意味着那里急需世界各地人民的救助。通过救助,阿富汗才可重建学校、图书馆、诊所和桥梁,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供应也才能得以保障。若想给予他们帮助,请登录www.w4wafghan.ca,来联系阿富汗图书计划(Libraries for Afghanistan campaign)组人员。
另外,本书的版税也将捐献给国际流浪儿童援助中心(street Kids Iliternational),这是一家非营利性组织,致力于帮助全世界流浪街头的儿童。更多信息,请访问www.streetkids.org网站,或写信给他们,地址如下:
38 Camden Street,Suite 201.
Toronto,Ontario M5V 1V1
伸出我们的手。
我们相信,一切终将改变。
黛博拉.艾里斯
本书以儿童的视角和语言,朴实真切地描绘了战火中的阿富汗今日的苦难和奋争。你会结识帕瓦娜、肖齐亚、阿斯夫等挣扎在死亡线上却依然乐观倔强自立互助的阿富汗儿童。你会了解阿富汗苍凉的历史和人民坚忍善良的本质。本书不但适宜儿童读,成人读之也大有裨益。打开扉页,你踏入一个陌生世界。合上本书,你胸中充满感佩和勇气。
——著名作家 毕淑敏
这是一部令人对生命有更深刻同情、了解与观照的作品,为读者打开了一个令人省思的阅读视野,而其中的人道主义、对弱势族群的关怀,尤能扩大读者的眼界、格局,实堪称一部令人震撼、深具启发性的作品。
——台湾作家 陈幸蕙
我的心情也跟着跌宕起伏,还好这只是一个故事。不禁感恩当下,珍惜眼前。
——知名乐评人、电影编剧 何言
阿富汗女议长法齐娅库菲说:“要以星星为目标,那样的话,即使掉下来,你还能落到树梢上。”读这些有志向的阿富汗女性的作品,硬汉也不免垂泪。磨练可以塑造一个真正的人,而让我们落泪的是,他们在如此颟顸凋敝的环境下,仍然保留对文明的记忆和追求。
——出版商务周报 原业伟
那颗勇敢无畏的心,让人心生敬意,可是我们仍然无法用语言表述内心的那种震撼,请您打开书,自己感受一下吧!
——《美国新闻周刊》
这个令人感动和折服的故事,就是写给每个人看的。在悲欢离合中淬炼中发现*美的生命之光,如同那朵银莲花,在微光中悄然绽放。
——《今日图书管理员》
非常有阅读价值的一本书,让我们看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也体验了不一样的人生。在残垣断壁中怀抱勇气,饱含满心的希望。
——《华盛顿时报》
震撼心灵的非凡故事,足以叩击你的心灵。朴实而又充满张力的文字告诉我们,什么是希望,什么是梦想,什么叫做绝地逢生。
——《资源链接》年度评选推荐语
活着,就是一种希望。战争的残酷和生命的奋争像是在进行着一场拉锯战,然而生命的力量是生生不息、强大的。它向我们展示了阿富汗人人民坚定、聪慧和勇敢的一面。
——《图书馆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