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种语言都有表达使役的动词和构式,谈语言谈语法必谈使役用法,英汉表达使役概念和使役意义的方式非常丰富。黄小萍编著的《英汉使役动词研究》探讨了常用的英汉使役构式的异同、动词及物性、非典型使役构式等。以大量的例证说明构式题元角色分析法、标记论和使役过程重写法能较好地分析和解释非典型使役构式,反身代词这一角色的句法表现对于各类非典型的使役动词使役性的解读起重要作用。诚如作者所说,非典型的使役动词是中国学生学英语发生误用的重灾区。作者的研究有助于克服教与学的这一难题。
| 书名 | 英汉使役动词研究/文学系列/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文库 |
| 分类 | 教育考试-外语学习-英语 |
| 作者 | 黄小萍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每一种语言都有表达使役的动词和构式,谈语言谈语法必谈使役用法,英汉表达使役概念和使役意义的方式非常丰富。黄小萍编著的《英汉使役动词研究》探讨了常用的英汉使役构式的异同、动词及物性、非典型使役构式等。以大量的例证说明构式题元角色分析法、标记论和使役过程重写法能较好地分析和解释非典型使役构式,反身代词这一角色的句法表现对于各类非典型的使役动词使役性的解读起重要作用。诚如作者所说,非典型的使役动词是中国学生学英语发生误用的重灾区。作者的研究有助于克服教与学的这一难题。 内容推荐 黄小萍编著的《英汉使役动词研究》采用构式题元角色分析法、标记论和使役过程重写法分析常用使役动词,展示及物性连续体中各类及物和不及物事件的联系和转换关系,揭示非典型使役动词所表达的使役过程和使役义。关于英汉语使役动词的分类、语义功能、使役机制等的研究,对认识英汉之间使役构式的异同、动词及物性、非典型使役构式以及语言的本质很有意义。非典型的使役动词是中国英语学习者发生误用的重灾区,提高对使役动词变式所含使役义以及非典型使役用法的使役义的认识,有助于促进教和学的效果。 主要观点如下: 1)反身代词隐或现的表现在对各类典型的和非典型的使役构式的联系和转换关系以及各类非典型的使役构式使役性的解读中起着重要作用。 2)worry等词化使役动词在表层的Vi、Vt或“be+V-ed+PP”三种形式能互相转换并保持基本句义的等值说明所谓的“动词性形容词”具有一定的使役性。“be+V-ed+PP”是动态之后的静态。不少表层呈现不及物动词的构式或是受事缺省或反身代词隐身,实则是使役构式,都隐含“使役义”。 3)与其说在表始构式中的作格动词不是动作动词而成了状态动词,倒不如说在表始构式中的动词不是动作动词,而是包容了使役过程的突出影响结果状态的动词。 4)词汇型使役构式和句法型使役构式可相互替换,两者深层结构核心语义成分类同。句法型构式是使役结构的基础构式,适用范围更大,其他使役构式可归结为句法型使役构式。 5)非典型的使役构式误用频繁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词化使役动词兼并动作过程和影响结果两种语义角色以及将其他层次语义合并。这使得词化使役动词比语义角色齐全的使役构式有较大的认知负荷和输出难度。使役动词的状态被动形式的习得难度源于该形式表层缺乏典型使役结构的“使因”“动力”“动力接受者”等要素。 创新点如下: 1)以充分的例证表明构式题元分析法、标记论和使役过程重写法能较好地解释和分析非典型使役构式。 2)深入讨论了反身代词在解释使役过程中的作用。 3)依据参与者角色的分解或合成的特性,设计出涵盖主要类别使役构式类别的图示,直观区分各类使役构式。 4)首次讨论“卷入”类使役动词,将其界定为非有界的、非量化的、非接受物理外力的非典型使役动词。 5)本书将Beavers的“受影响性”分析模式加以扩展,包括影响者扩展、受影响者和受影响过程和结果扩展,并表明“影响者”涵盖“施事”等使因,以“受影响者”涵盖“受事”等角色的命名方式具有概括件和操作性方面的优势。 目录 前 言 缩略语Abbreviations 第一章导论 1.1 语言观 1.2 词汇化 1.3 词句的平行关系以及语义的解读 1.4 使役概念、构式、使役构式与使役义 1.5 使役与非使役构式的区分和本书研究的范围 第二章 使役形式的定义和分析方法 2.1 使役形式的定义 2.2 构式题元角色 2.2.1 使役构式题元角色的命名和区分 2.2.2 施事、使因和影响者的定义和区分 2.2.3 受事、客体、主体和受影响者的定义和区分 2.3 典型和非典型使役与标记论 2.4 使役过程重写 第三章 使役构式的分类和词化使役动词的定义 3.1 依据语法形式的分类 3.2 依据形态的分类 3.3 语义层面的分类——依据参与者角色分解或合成 3.3.1 句法型使役构式(分解式A) 3.3.2 致使—移动构式(caused-motion construction)(分解式B1) 3.3.3 动结式(分解式B2)(详见第九章9.3和9.5) 3.3.4 分解式C 3.3.5 合成式 3.4 词化使役动词与词汇化 第四章 心理使役动词以及认知等使役动词 4.1 心理动词与心理使役动词 4.2 心理使役动词的语义分析 4.3 心理使役动词的习得 4.4 认知类使役动词 4.5 其他类使役动词 第五章 “卷入”类使役动词 5.1 “卷入”类动词的特点 5.2 “卷入”类动词的词汇—构式语用学阐释 5.3 “卷入”类使役动词的语义分析 5.4 “卷入”类动词误用的调查 5.5 误用剖析和教学启示 第六章 双宾类使役动词 6.1 双宾构式的使役义 6.2 VNN构式和VNpN构式的转换 6.3 不同类别的双宾类使役动词 6.3.1 “给予”类 6.3.2 “瞬时弹射”类 6.3.3 信息传递类使役动词 6.3.4 拒绝传递类使役动词 6.3.5 负传递类使役动词 第七章 转化而来的使役动词 7.1 名词转化为使役动词 7.1.1 英语名转动 7.1.2 汉语名转动 7.1.3 名转动的理据 7.1.4 名转动的识解过程和路径 7.1.5 名转动广泛出现的动因分析 7.2 形容词做使役动词 7.3 不及物动词做使役动词 7.4 及物动词做使役动词 7.5 词类互相转化诸论 7.5.1 主要词类 7.5.2 范畴化到非范畴化过程与名形动连续体 第八章 词缀类使役动词分析——以-ize使役动词为例 8.1 -ize动词的多产性 8.2 -ize动词的句法分析 8.3 -ize谓词论元结构和概念语义分析 8.4 -ize动词的多义功能分析 8.4.1 词根为名词的-ize动词的多义功能分析 8.4.2 词根为形容词的-ize动词的多义功能分析 8.5 -ize 动词与-(i)fy动词的区别 8.6 -ize动词与带-en后缀动词的区别 8.7 行为抽象名词-ization的特点 第九章 英汉词汇型使役构式比较 9.1 汉语的单音使役动词 9.2 汉语双音使役词汇 9.3 汉语动结式 9.3.1 动结式趋多的动因 9.3.2 动结式的句法语义分析 9.4 英汉单一语素构成的使役动词比较 9.5 英汉动结式比较 9.6 英汉不及物动词转作及物动词比较 9.6.1 不及物动词接真宾语(“Vi+Obj”构式) 9.6.2 不及物动词接假宾语 9.7 受动对象的位置 9.8 英汉词汇化程度相比 第十章 使役结构语义分析模式 10.1 Dixon(2000) 的9个语义参数 10.2 Talmy(2000)的使役过程分类 10.3 Beavers(2011)的“受影响”分析模式 10.4 “受影响性”扩展模式 第十一章 反身代词在使役构式中的语法功能和语义角色 11.1 反身及物型事件在及物与不及物连续体中的位置 11.2 英语反身代词做宾语的动因和理据 11.3 反身及物型事件的各类构式 11.3.1 A1类动词后面反身代词显现在表层 11.3.2 A2类动词后面反身代词在表层可隐可现 11.3.3 A3类动词后面隐含的反身代词不出现在表层 11.3.4 B1类动词后面反身代词显现在表层 11.3.5 B2类动词后面反身代词为隐含的 11.4 反身代词做假宾语 11.5 反身代词与动作自变和动作致使 第十二章 作格动词和中动动词分析 12.1 作格动词的定义 12.2 作格动词的语义分析 12.3 作格动词的习得困难 12.4 中动动词与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比较 12.5 中动动词的句法语义和及物性分析 12.6 作格构式与中动构式的区分 12.7 中动构式和作格构式与中动语态 第十三章 使役构式的变式和转换 13.1 词的多义与构式的多义 13.2 “致使—移动构式”涵括“动结构式” 13.3 “致使—移动构式”涵括“转移—致使—移动构式” 13.4 动词构式与转换 13.4.1 以worry为例看心理使役动词的句法转换 13.4.2 以engage为例看“卷入”类动词的句法转换 13.4.3 以warn为例看双宾动词的句法转换 13.4.4 以kill为例看参与者角色的显性表达和省略 第十四章 使役构式的性质和归结 14.1 静态与动态的互含和切换 14.2 动词及物性连续体 14.3 不及物动词面面观 14.4 论元结构构式的5大类型 14.5 以kick的各种构式为例看构式的归结 14.6 各类使役形式的归结 第十五章 要点归纳 附录英汉术语对照 参考文献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