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唔,然后呢?然后呢?”
“亲爱的小宝贝,这的确是件奇怪的事情,然后是什么呢?这可是事情的核心内容。”
布登勃洛克参议的夫人和他母亲一起并排坐在一张用淡黄色绸子覆盖的白色长沙发上,在它的背面有一个精美的装饰品——一个闪闪发光且威风凛凛的镀金狮子头。她望了一眼坐在椅子一旁的丈夫,然后凑过来为她的小女儿解围。此时的小姑娘正坐在她祖父的膝盖上,吹着从窗外送进来的风。
“小冬妮!”她轻轻地提醒,“‘我所深信的,上帝……’”
小安冬妮今年8岁,长得娇小可爱,身上穿一件丝绸衣,薄如蝉翼,丝线闪闪发亮。小姑娘转动着长着金黄色头发的小脑袋,蓝灰色的大眼睛不断地在屋子里张望,显得有些茫然,却也在极力地思考,便再次呢喃道:“然后呢?”接着她慢悠悠地背诵起来:“‘我所深信的,上帝……’”突然,灵光一闪,小姑娘的眼睛像灯光一样亮了起来,快速地将这些句子背完:“‘创造了我以及世间万物。’”她现在已经能够倒背如流了,不经意间便喜上眉梢,一气呵成地把教义问答上的这些话全部背诵出来。这本刚刚修改制定的教义可是在1835年才完成的,也就是这一年,获得了一个权威与开明兼备的市议会的首肯而出版发行的。有了一个好的开头,她顿时觉得自己现在背诵起来顺口的感觉就如同在冬天里和哥哥一起坐着小雪橇从山坡上欢快地滑下来的那一瞬间:让人没有了思考的余地,也无法停止下来。
她接着背诵道:“创造了人类的生活所需……”就在她背出这句话时,她的祖父突然放声大笑了,声音是那样响亮,就如同在空旷山谷里久久回荡的响声。实际上,他早已经抑制不住这种喜悦的心情了,因为他终于有了一个拿这本教义问答来取乐的机会。或许正是因为这样,他才要考考这个小姑娘。他向她询问一袋麦子的价钱,向她了解土地与牲口的数量,俨然是两个商人间的交谈。他圆圆的面庞是那样通红,即使再怎样的惺惺作态也不会添上一层怒气。有一小绺镶于银丝中间的和发辫差不多的头发,静静地垂在宽领灰色外衣上。尽管他已是花甲之年,穿衣风格却一直保持着年轻时的款式,只不过扣子和衣袋中间没有别上金银丝带而已,至于长裤,他从来都没有碰过。那个因为肥胖而形成的双下巴,一直舒服地贴在他那雪白的胸巾上。
所有人听到这个笑声后,都和他一起哈哈大笑起来,不过这仅仅是出于对一家之主的尊重罢了。就连娘家叫杜商的安冬内特·布登勃洛克老太太也是笑嘻嘻的,她这种欣喜的神态和她先生如出一辙。这位体态莹润丰满的老妇人,有着一头浓密的银色鬈发,重重地压在耳后根上。她身上穿着一件黑灰色的条纹衣服,将她那种与生俱来的朴素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那双白嫩的手,灵巧而纤瘦,正拿着一个质软的针织口袋,平放于膝头。随着时光的流逝,她的面容越来越像她的丈夫,真的太神奇了!不过,她那双灵动的眼睛却时刻在告诉别人,她体内有一半的拉丁血统。尽管她出生在汉堡,但从她祖父那边来说,她是法国—瑞士血统。
她的儿媳妇伊丽莎白·布登勃洛克议员太太,本姓克罗格。她的笑法可以说是传承了克罗格式风格,嘴巴先是“噗”了一声,然后将下颚紧紧贴在胸前。跟所有克罗格家的人一样,她并非绝色佳人,但神态高贵优雅。她的动作安静而文雅,温和而轻巧,声音抑扬顿挫,如泉水般清脆悦耳,从而赢得了大家的喜爱和信赖。一头浅红色的头发绕成一个发髻,两边是烫成蓬松的鬈发,将耳朵牢牢地遮住,这与她那略带点点雀斑的嫩白的肌肤相映成趣。鼻长嘴小,嘴唇与下巴之间没有凹陷,这算是她五官里的一个明显特征了。她的上身披着一件简短的紧身坎肩,两边的衣袖高高鼓起,坎肩的下半部配有一条贴身的碎花薄纱裙。她那精美绝伦的脖颈上戴着一条缀着闪闪发光的钻石的缎带。P3-5
瑞典学院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委员 弗雷德里克·比克
如果有人要问,在19世纪的文学界,哪种新的写作体裁的出现,壮大了希腊时期留传下来的史诗、抒情诗歌和戏剧的阵容,答案一定是写实小说。写实小说真实、细致、全面地勾画出了现实生活,展现出了当代人内心深处对现代社会深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体验,并注重个人和社会之间的联系。而在这些方面,以前没有一种可以和写实小说相媲美的文学体裁。
写实小说因为英国、法国和俄国等国家作家的创作而不断成熟完善,我们可以称之为现代散文史诗,它的出现跟历史和科学的发展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和狄更斯、巴尔扎克、萨克雷、果戈理、福楼拜以及托尔斯泰等人的贡献更是密切相关的。但是,在德国,却没有出现在现代散文史诗上可以和前面几位大师并驾齐驱的作家,虽然在诗歌创作上,德国有着自己独特的成就。
不过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在20世纪初,一位年轻的作家弥补了这一缺憾。这位作家出身于商人家庭,他在27岁时,也就是在1901年的时候,创作的《布登勃洛克一家》,让28年来都无现代散文史诗的德国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
《布登勃洛克一家》是一篇磅礴宏伟的写实小说,也是德国最早出现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即使放在上面提到的几位欧洲大师面前,也璀璨夺目。
在这本书的描述中,本世纪1①已经进入了中产阶级的时代,因此,它也可以说是一部关于中产阶级的小说。在小说中,社会并不是崇高得让人无法靠近,也不是低俗卑微得让人难以接受。在那个社会里,中产阶级的人都热衷于理性的、细致的、思想的分析和创造,而《布登勃洛克一家》对这种现象进行了理智、成熟和细致的刻画,增添了小说本身史诗性的趣味性。而且,我们还可以从这部小说中发现中产阶级的色彩、历史的分解点、时世的变迁,发现从强劲有力、自觉和不自觉的类型逐渐转变为小说中敏感脆弱的角色。它还细致入微地观察到生命变化的全过程。这部小说笔力遒劲而细腻地勾画出精巧的事物,它话题沉重但并未令人丧失斗志,并在讽刺性的言语中,充满着幽默的趣味和安逸的情致。
从具体客观、现实地反映社会这个角度来说,德国几乎没有任何一部文学作品可以与《布登勃洛克一家》相提并论。《布登勃洛克一家》不仅风格独特,还表现出了德国共通的文化特色,即在哲学和音乐上的高超性。托马斯·曼不仅将写实的文学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还巧妙地把尼采的文明批判和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融入作品当中去,特别是小说中的几个主要角色都比较隐秘地把音乐的神秘性
1①指20世纪。
概括出来。
《布登勃洛克一家》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还是一部充满哲学意味的小说。从本质上来说,人性中天真的本性和追逐名利的倾向是无法调和的,托马斯很完美地把握到了这一点,并以此为脉络来描写一个家族的兴衰。以自我反思、静心、玄妙为主要内容的哲学以及对美的陶醉,在托马斯看来,这些都充满着让人毁灭和崩溃的力量。除了《布登勃洛克一家》之外,托马斯还有一部极为精致的作品,那就是在1903年发表的《托尼奥·克勒格尔》。在这本书中,他并没有局限于作品中塑造的中产阶级,而是以自由自在的笔触,用优美感人的诗句来赞美人性中的天真烂漫。不过,对于这种纯真的丧失,他也感到怅惘,而这种情感又引发了他对生命不一样的感悟、怜悯及关怀。
年轻的托马斯经历过不少的痛苦和磨难,不过这些经历也造就了《布登勃洛克一家》中富有沉重而玄妙的色彩。书中深层次探讨的问题,也是作者一直希望能够凭借自身的经历来找到解决方法的问题。在托马斯的内心深处,他深切地认识到人追求美的本性和中产阶级身上追名逐利的现实性之间的矛盾,而这种矛盾,他希望能够从更高的生命层面予以调和。为了防止生命逐渐走向世俗和不堪,他的解决办法是:放纵自我,让自己的一生都投身于艺术和知识的海洋,以此来表达自己对生命纯真和健康的热爱与追寻。这一点,在托马斯的《托尼奥·克勒格尔》和《特里斯坦》两部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除此之外,托马斯还有一本书为《王爷殿下》,是在1909年出版的。在《王爷殿下》一书中,他通过纪实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他调和了人物的现实性和艺术性,并将人们的理想概括为一句名言:“崇高的地位和爱情相配合才是真正的幸福。”不过,他的这种调和既显得粗浅无力,也没有像《布登勃洛克一家》和其他作品中阐述的相反的主旨那样,让人感到震撼。在他1906年写的剧本《佛罗伦萨城》中,通过塑造道德家萨沃纳罗拉和坚持唯美主义的罗伦·遮梅廷西之间的敌对仇恨,重新刻画了人性现实和追求纯真之间的矛盾。1913年,他的《魂断威尼斯》又以这一话题来彰显两者之间无法调和的悲剧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来临前,托马斯·曼突然对腓特烈大帝产生了兴趣,因为他认为,腓特烈大帝这样一个精明能干的统治者彻底地、具有历史现实意义地把这个难题给解决了。腓特烈大帝用他顽强的生命活力有效整合了行动和深思,并避免了幻象的干扰而使得他的想法和行动特别的清晰、有条理。在1915年发表的论文《腓特烈大帝和大同盟》中,他又强调了这种矛盾调和的可能性和现实操作性。值得惋惜的是,托马斯·曼这位勤学好思的作家没能再通过这种新兴的文学体裁来让他的理想得到充分实现。
“一战”的爆发,让他不得不摒弃纯粹的思考、理性分析和追求美等理论范畴的东西,因为动乱的时代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在《王爷殿下》一书中,就明确表达出作者决定在国难当头的时候,摒弃思想上的闲适和逍遥,打算积极入世,认真去思考“国难”这个现实而又让人痛苦的问题。在他接下来的作品中,特别是出版于1924年的《魔山》,充分表明他自己这个思想挣扎的路程,通过故事中人物激烈的争辩来阐述这一思想。
德国的作家、思想家托马斯·曼先生,是您让我们深信艺术价值的可贵,也让我们看到现实状况、人类思想的困顿和在痛苦中孕育美的精神;是您让诗歌的崇高和一种理性的、对生命纯真的热爱得以调和,因此,我国陛下亲自把皇家学院的奖章颁给您,并向您表示深深的祝福!
托马斯·曼创作的《布登勃洛克一家(上下)》描写的是布登勃洛克家族四代人从1835年到1877年间的兴衰史。通过布登勃洛克家族在垄断资产阶级家族的排挤、打击下逐渐衰落的历史描写,详细的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旧的刻意盘剥和新的掠夺兼并方式的激烈竞争和历史成败,成为德国19世纪后半期社会发展的艺术缩影。但因作者受叔本华、尼采哲学思想的影响,小说对帝国主义势力持无能为力的消极态度,对自由资产阶级抱无可奈何的哀惋情绪。
德国资产阶级的一部灵魂史!
开启了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发轫之作!
一个古老的世族,它太疲惫、太高贵,以致不能再有所作为,不能再面临生活,正接近末日。
德国19世纪后半期社会发展的艺术缩影。
托马斯·曼创作的《布登勃洛克一家(上下)》描写的是布登勃洛克家族四代人从1835年到1877年间的兴衰史。通过布登勃洛克家族在垄断资产阶级家族的排挤、打击下逐渐衰落的历史描写,详细的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旧的刻意盘剥和新的掠夺兼并方式的激烈竞争和历史成败,成为德国19世纪后半期社会发展的艺术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