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国工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于万夫
出版社 石油工业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李国才既是一位令人尊重的大国工匠,又是一位新时期的劳动模范。在他的身上,我们既能看到中国工匠的风采,又能看到新时期劳动模范的风范。

于万夫著的《大国工匠》是一个发生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中国故事。

这是一个大背景、大格局、大工业造就的大工匠的故事。

这是一个与新中国命运联结在一起的功勋卓著的劳动者“一辈子”的故事。

内容推荐

于万夫著的《大国工匠》主要介绍了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工人发明家、化工部原副部长李国才的成长经历。李国才自学成才,他发奋工作,发明创造获得广泛的社会赞誉,曾当选为党的“十大”、“十一大”和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的人们称他是“中国的爱迪生”、“副部长级的发明家”。他和他的班组为中国工人阶级树立了一个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怕困难敢想敢干的榜样。

目录

楔子 寻找匠人

第一章 曙光点亮青春

 第1节 十岁他才有了自己的名字

 第2节 结缘白兰花

 第3节 男儿要远行

第二章 与“三大化"一起成长

 第4节 编织青春梦

 第5节 吉林白兰味更香

 第6节 激情燃烧的工地

 第7节 当班长就是扛起一面旗

 第8节 一花独放不是春

 第9节 疏冰解冻化险情

 第10节 经受检验

 第11节 见到了毛主席

第三章 风雨中的动荡与坚守

 第12节 无法置身事外

 第13节 没有办公室的市领导

 第14节 巧制排泥船

 第15节 防爆车间敢放炮

 第16节 加工班有了一台“雪佛莱”

 第17节 办法总比困难多

 第18节 眼睛挂花

 第19节 葵花向阳

第四章 进口弯头的“终结者”

 第20节 匠才人生的巅峰之作

 第21节 没有金刚钻,偏揽瓷器活儿

 第22节 比眼睛重要的大事

 第23节 大国工匠的担当

 第24节 声名鹊起

第五章 兼任“班长"的共和国副部长

 第25节 奉命进京

 第26节 副部长的第一个使命

 第27节 采油钻头的“中国制造”

 第28节 特急工号

 第29节 副部长任上有22项革新成果

 第30节 典型效应

第六章 遭遇滑铁卢

 第31节 祸起锅炉

 第32节 停职反省

 第33节 这事有点后悔了

 第34节 深县盛产水蜜桃

 第35节 定州有个管件厂

 第36节 核反应堆有条主管线

第七章 登上共和国最高荣誉殿堂

 第37节 接过“副总工程师”的任命证书

 第38节 潞城之行

 第39节 走进人民大会堂

 第40节 凋谢的白兰也很香

 第41节 国家专利局第137245号证书

 第42节 最美不过夕阳红

第八章 “矛盾乐”精神的世纪传承

 第43节 “矛盾乐”的由来

 第44节 弥足珍贵的软实力

 第45节 跨越时空的穿透力

后记

试读章节

第1节 十岁他才有了自己的名字

一望无际的北方原野,影影绰绰可以看见地平线上黛蓝色的山。

这是一个只有六十几户人家的村落。

1932年3月,李国才就出生在这里:河北省昌黎县韦场大李庄。父亲李兴州,母亲张氏,生了四个男孩。

兄弟四个,李国才最小,比三哥小6岁,家里人都叫他“黑子”。

大李庄,正南,60里,是昌黎县城。在这里坐上火车,朝北,出了山海关,有个地方叫锦州。昌黎县的穷苦百姓,不少人都去那找活儿干。昌黎人厚道,诚实,能吃苦,店铺老板爱用昌黎人。

李兴州16岁就去锦州隆顺昌丝坊当伙计,拼死拼活,干了20多年,得了一身的病。后来,把两个十几岁的儿子带出去干些零活儿,算是勉强维持生活。一年到头虽然拿不回来几个钱,但挺知足,能喂住三张嘴就行了,还指望什么?

家里穷得没有一垅地,住着爷爷留下来的一间半土坯房。

黄壳的,红壳的,蛇眼,关东青,高梁米品种不少,却吃不上,连最便宜的也买不起。

黑子七八岁了,却从来没见过白米饭、白馒头。

高梁地里,倒是也有黑子的牵挂,那就是打乌米。高梁甩穗的时候,在遮天蔽日的高梁地里打乌米是他的乐趣。乌米是病态的高梁穗,虽说吃得满嘴黑,但很清香,有点甜,打多了,拿回家,还能做菜吃,当饭吃。

黑子是母亲的心头肉,再穷、再苦、再累,也想着法儿地疼他、爱他。由于身下没有弟弟妹妹,会说话了,能到处跑了,却始终没给黑子断奶。淘够了,从外边跑回来,掀开衣襟就啃母亲那干瘪的奶子。

父亲在家时,总骂他没出息:“长得像毛驴子似的,还啃你妈呀!”

疲惫的母亲总是苦笑着说:“让他啃吧,吃奶也算个念想,啃不出东西,慢慢儿他就不啃了。”

父亲很少回来。但只要回来,母亲的手头就能多少宽绰宽绰,母亲就能塞给黑子两个铜子:“去吧,到集上看看皮影!”

离大李庄不远,有个村子叫尺年,十里八村都到那里去赶集。尺年什么热闹都有,皮影、杂耍、小人书、吹糖人、花生、瓜子、栗子,应有尽有,别看黑子年纪小,上尺年一点都不打沭,跑惯了。

到了尺年,这儿瞅瞅,那儿瞧瞧,手里死死攥着两个铜子,都挤出水了。他感到自己很富有,在集市上很有选择的底气。

黑子也知道,这俩钱是母亲省吃俭用省下来的,舍不得花,想来想去,拿出一个铜子,买了个油炸饼,捧在手上跑回家去。

还没等进院子就喊:“妈,油炸饼!”  母亲说:“拿回来干啥,吃了吧,吃了吧。”

“妈,你咬一口。”

母亲知道,拗不过黑子,不管有了什么好吃的,黑子总是惦记着母亲,总是让母亲咬头一口。

“香,真香,儿子孝顺,这么小就知道疼妈,惦记妈,好儿子。”母亲高兴地故意张大了嘴,却小小地咬了头一口,又朝屋里努努嘴。

黑子明白,朝里屋跑去,边跑边减:“奶奶,奶奶,油炸饼!”

等奶奶再咬了一口,他才坐在炕沿上,有滋有味地吃完剩下的一半。

黑子爱妈疼妈到了偏执的程度。从小不吃牛肉,别说吃,听说牛肉都生气,因为母亲属“牛”。

妈妈是家里的牛哇!一天到晚,只要睁开眼睛,黑子没见她清闲过,除了干活儿,还是干活儿。

穷家,却总有干不完的活儿。

奶奶年纪大了,糊涂,心烦,发火,骂人,母亲不回嘴,不辩解,从来没跟奶奶犟过嘴。

过年,是穷人家孩子一个很大的念想。父亲和大哥、二哥都不回来,他们得在锦州帮助东家忙年关,干活儿。

但母亲、奶奶带着黑子和三哥,也挺有意思。

上尺年赶集,办年货,割1斤肉,买2斤面,再买半斤花生、瓜子,这都是平时想都不曾想过的奢侈。

跟在母亲的身后,黑子的眼睛却一直盯着鞭炮摊儿。他不说,母亲也不会忘了:“黑子,今年咱买两挂小鞭放吧?”

“不要小鞭,妈,还是买雷子,那个响啊,放着过瘾!”黑子很内行,毫不犹豫。(P8-10)

序言

2015年12月初,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于万夫同志兴高采烈地来到我在北京亚运村的办公室,激情满怀地给我讲述了他采访吉林石化(以下简称“吉化”)老劳动模范、原化工部副部长李国才的一些故事。并且告诉我他要动手写一本有关李国才的书,书名就叫《大国工匠》。

一年后,我到吉林石化调研,在冰天雪地、雾凇婀娜的松花湖畔,于万夫将他刚刚写完,近17万字的《大国工匠》修改稿交到我的手中,并希望我能给这本书写个序言。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因为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我对李国才劳模本人和“工匠精神”的钦佩,另一方面是被于万夫这位年过70的老人,激情不减、笔耕不辍精神的感动。

我们这个民族历来就有崇尚技术、尊重工匠的传统,木匠、铁匠、石匠、瓦匠都曾经是当时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新中国的劳动模范,更是一个全社会都尊敬的群体。历史上的工匠精神,就是不惧艰难、顽强拼搏、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新时期的劳模精神,就是一心为公、刻苦钻研、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精神。李国才既是一位令人尊重的大国工匠,又是一位新时期的劳动模范。在他的身上,我们既能看到中国工匠的风采,又能看到新时期劳动模范的风范。

李国才出生在河北昌黎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10岁时才有了自己的名字。他刚进入吉化的时候,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水暖工。虽然只读过3年书,但靠他的勤奋好学和勇于实践,26岁时他就钻研出了“万能泵”“瓷砖切割机”“瓷管切割机”三大创造。在火热的吉林“三大化”建设中,李国才任组长的管道加工班为企业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闯关夺标,脱颖而出。1963年李国才荣获吉林省特等劳动模范。在那个火热的工业大发展、大建设年代,李国才的创新激情犹如喷薄的火山,一发不可收拾。在“大炼油”“大乙烯”“大化纤”“大化肥”进口项目建设的高潮中,李国才又成为国外进口弯头的“终结者”;在我国辽河油田、冀中油田等新油田的开发过程中,李国才又研制出了“超高压直流锅炉”“新式钻头”,成功地解决了我国油田稠油和地质钻探的一系列技术难题……正是由于李国才的特殊贡献,使他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既当部长又兼任企业班组长的特殊人物。由于那个特殊年代的历史原因,之后李国才被卷入了一场令人心酸的政治风波。今天,于万夫同志勇于重新审视和反省这一段历史,敢于重新回顾和评说这个有争议的工人劳模,是有着让人敬佩的勇气和担当的。

我们这个时代确实需要大力提倡和呼唤“工匠精神”,如果不彻底清除我们身边“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的风气,如果不克服我们司空见惯的“投机取巧”“浅尝辄止”的毛病,我们还有什么资格来奢谈中国的强国梦!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在制造业强国的发展中,在科技强国的进程中,我们不仅需要创新的激情,需要攻关的勇气,需要科学的智慧,更需要敬业、扎实和百折不挠的工匠精神。中国产品的质量、中国产品的品牌、中国产品的竞争力、中国产品的过人之处,都要靠大国工匠的智慧和大国工匠的精神。

千千万万工匠的成长,是需要有培育工匠的条件和环境的。李国才成长在被称作“新中国化工长子”的吉林石化,这个诞生于“一五”期间的著名国企,不仅培育出李国才这样鼎鼎有名的大国工匠,在李国才之后,大批的技术人才、众多的能工巧匠也像接力棒一样,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从未间断。继李国才、侯德武、张贞泉等老一辈劳模之后,高彦峰、薛兰茁、李永翔又成为吉林石化很有名气的年轻的“大工匠”。这三个人都是钳工,都是班长,都是全国劳动模范,都是吉林省的“首席技师”。

2006年,在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央电视台联合主办的《状元360》之“超级钳工”大赛中,32岁的高彦峰技压群雄,夺冠称霸。

2008年,李永翔在第四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钳工竞赛中获得银牌。

薛兰茁,19岁技校毕业,25岁晋升为高级技师。2013年,38岁,作为工人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三位年轻工匠,人称吉化“钳工三杰”。他们有三个徒弟,在2015年第七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钳工大赛上,三个小伙子技艺超群,摘金夺银,荣获团体第一名。还是应了工匠技艺的那句老话:“名师出高徒。”

人们不禁要问,吉林石化作为一家国有企业,为什么能一茬一茬地培养出这么多能工巧匠?为什么能不断地在全国、全行业的技能比赛中摘金夺银?这就是吉林石化重视技术、珍惜人才的传统,是吉林石化企业文化和精神的积淀,也是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能够茁壮成长的生态环境。

工匠和劳模在企业是个很特殊的群体,他们都是普通人,但却比普通人更具典型性、代表性、标志性。这些人,是企业里最活跃、最先进的生产力的代表。他们用自己的智慧、汗水与业绩赢得了全社会的认可、尊重和爱戴,成为企业的代表、表率与楷模。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命运,每一代劳模都属于他们那个时代。李国才的历史、李国才的命运、李国才那个时代的故事,一定能够给我们带来许多思考和启发。

我们今天这个时代,更是呼唤“大国工匠”的时代,更是需要弘扬“工匠精神”的时代!愿我们这个时代,能够给“工匠”成长更多的关爱、更多的宽容、更多的理解、更多的支持!让他们的成长少一些委屈、少一些泪水、少一些磨难!

借《大国工匠》一书出版的机会,让我们为“工匠精神”点赞,为曾经培育出大国工匠和劳动模范的企业点赞,为作者的努力和勇气点赞,也为这部著作点赞!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 李寿生

(2016年12月20日于北京)

后记

写作是辛苦的,更何况对一个古稀老人,但有时却由不得人。

年轻时的朋友、作家黄世英回来了。约上几位老友,出去小酌,海阔天空,什么都唠。我讲了吉化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四种精神”,其中当然包括“矛盾乐”精神与他的创始人李国才。

对于李国才,黄世英并不陌生,因为他是吉林人。当我们一起把李国才的人生碎片拼凑起来的时候,大家七嘴八舌地立刻兴奋起来。

那是2015年9月的事。我知道,过了“十一”,黄世英又候鸟似的该去海南写作了。

哪能想到,他离开吉林,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接连从海南给我来过6次电话,死死地纠缠一件事、一个人:李国才。

他说:“李国才这个题材太好了,写出来会很大气,这是发生在老工业基地一个令人振奋的中国故事。”

“是,是。”我的应答,只是一种搪塞。

没过几天,他的电话又来了:“这几天我一直在想李国才的事儿,一想我就激动。这是发生在你身边的故事,也是你很熟悉的生活,你应该写,写报告文学。”

我只是不冷不热地表示:“应该是应该,但已经力不从心了。”

他一个劲儿地鼓励,让我感到了一种执著,也理解了他为什么能有几十部电影文学剧本问世。

在来过几次电话,却得不到响应之后,他显然有些“怒”了。

第五次电话是从武汉打来的:“我在湖北开会。李国才的故事,体现时代精神,这本书就叫‘大国工匠’。你还犹豫什么?这是个不可多得的题材,你不把他写出来,愧对吉化,也不配当作家。”

话说得虽然不好听,但“忠言逆耳”,能叫人感觉到他有一颗火热的心。

老伴也说:“这是真朋友,否则谁管你的闲事儿。”

他的激将法生效了。

我开始认真了,铁心写好李国才,尽一个作家的责任。

黄世英与我同龄。半个世纪之前,我们都是吉林市的业余作者,我在吉化,他在吉林地质队。我们曾经联手创作小歌剧《深山探宝》、八场话剧《踏遍青山》,后来他调去北京,从事专业文学创作。

1996年8月,第三届长春电影节开幕之前,他突然出现在我的办公室,令我十分惊讶,我们足足有20年没见了。

“这么些年只知道你在北京,回来了,怎么也不打个招呼?”我一边紧紧地握着他的手一边问道:“是什么风把你吹回吉林?”

“参加长春电影节。”他平静地微笑着,还是20年前的老样子,几乎没什么变化。

“长春电影节跟你有什么关系?”

“我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他开玩笑似的跟我说:“兄弟是电影节特邀嘉宾。”

中国长春电影节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国际制片人协会承认的、具有国际性质的电影赛事,他竟然……我真有些不敢相信。

后来,我从网上查到,他已经是国家一级作家、全国著名电影编剧、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秘书长、第9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评委、第1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1995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模称号。

2011年9月,中国作家协会安排我到北戴河创作基地进行为期十天的疗养,黄世英也在北戴河创作新剧本。

一天中午,他约我一块儿参加朋友聚会,让我有机会认识了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报告文学作家、鲁迅文学奖得主张雅文。

张雅文的传奇人生和作家使命感,让我震撼。

席间,张雅文讲了一段她的创作经历。

1999年5月,一位军人作家在《环球时报》上看到一篇报道,于是打电话向她推荐了这个素材:二战期间,一个叫钱秀玲的中国女人通过一位纳粹将军,拯救了许多要被盖世太保处死的比利时人,因此被比利时政府授予国家英雄勋章。二战结束后,她又全力拯救那位被审判的纳粹将军。

张雅文当即决定:“我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拿下它!”

她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签证”。为此她跑了5个月,相继找到原中国驻韩国公使、中国驻比利时大使馆文化参赞、文化部官员、比利时驻中国使馆总领事等许多“关系”,最后还是交了5000美元“保证金”,好不容易才拿到了那个签证。

第二个难题是“不会外语”。孤身一人,异国他乡,无异跟“傻瓜”没什么两样。

那年,张雅文已经55岁。一个穷作家倾其家中全部,满怀信心地跑到欧洲采访,为了什么?

当她终于见到了钱秀玲的时候,钱秀玲的大儿子米加医生问她:“我不理解,你为什么花那么多钱专程跑来采访她?”

……

我知道,自己累了,84岁的李国才肯定也累了。

我的“榨取”只好也只能作罢。

第一次采访,我俩就这样足足谈了4个整天。

后来,遇到了许多新的具体问题,再去北京,又进行两次、每次两天的补充采访。

李国才的故事,时间跨度大,难度在于事件的准确性和故事的完整性。

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当时的形势背景,当时的政策方针,都必须权衡,拿捏,掌握分寸。

应该说,我与李国才是同时代的吉林人、吉化人。在半个多世纪的交往中,我不只是李国才的旁观者,更是他和他的那个时代的亲历者、见证人。

即便如此,半个多世纪以前的往事,不能全靠主人公的“回忆”。

为此,吉化档案馆我先后去了3次,蹲了一个星期。

北京,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中国化工装备总公司;长春,吉林省档案馆、省总工会等,凡是能发现李国才“蛛丝马迹”的地方,尽量都跑一跑。

有兴奋,也有失望。

于是,苦心孤诣地奋斗了半年多,便有了这本书的初稿。

作为第一批读者,除了吉林石化冯立波部长,我还求助了四位作家,即张雅文、黄世英、孟宪礼、宋虹,真够朋友,他们不仅耐着性子读完了,更提出许多宝贵意见。

他们都很忙,都在写自己的东西,停下手里的活儿,不仅认真看我这十几万粗糙的文字,而且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

张雅文不仅把具体意见写成近四千字的信发给我,还在电话里谈了25分钟,其坦诚与热心叫人感动。

在此,向以上五位老师、好友,深深地鞠躬致谢。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寿生一直关注这本书的写作情况。我到北京采访时,他不仅在百忙中抽时间接见,听汇报,而且为采访提供了很具体的帮助。

2016年岁尾,他来吉林石化调研,我把《大国工匠》修改稿呈送审阅,并请他作序。不到一个星期,他就将“序言”电子版从北京发到吉林。这里向寿生会长的支持表示深深的谢意。

书名“大国工匠”四个苍劲隽永的字,是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秘书长潘文海先生应作者之邀亲自为本书题写的。这里,向文海老弟表达诚挚的谢意。

最后,向一直以来给予大力支持和多方关心、关照的吉林石化公司孙树祯、邱克等领导同志表示衷心感谢!

2016年12月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6: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