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飒编著的《中国历史全知道(超值全彩珍藏版)》采用了“全史”体例,取材广泛,融正、野、秘三史于一体,分为通史博览、野史追踪、秘史探究三篇,多视角、全方位解读中国历史。它不仅给读者提供了认识历史的望远镜、显微镜、放大镜和透视镜,更重要的是倡导一种全新的观察历史的方法、思考历史的方式,给读者一双穿过重重迷雾、看透历史的慧眼。“通史博览”选取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风云人物、辉煌成就和灿烂文化,连点成线,系统而完整地勾勒出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作为全书的主干。主要分为华夏源头,中原争霸,九州一统,离析与交融,乾坤变幻,王朝更迭,民主与新生七章。同时,以通俗晓畅的语言阐释中国历史中所蕴含的成败之道、历史规律,尽可能让读者在较短时间内从宏观角度上把握历史。
中国历史绵远流长,波涛汹涌,既有繁荣辉煌,也有曲折艰难;既有濯濯光明,也有血腥黑暗。为了反映历史的真相,让读者更加科学全面地解读历史,文飒编著的《中国历史全知道(超值全彩珍藏版)》中采用“全史”体例,取材广泛,融正史、野史、秘史于一体,分为通史博览、野史追踪、秘史探究三篇,在真实性、趣味性和启发性等方面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并通过科学的体例与创新的形式,全方位、新视角、多层面地讲述中国历史。它不仅给读者提供了认识历史的望远镜、显微镜、放大镜和透视镜,更重要的是倡导一种全新的观察历史的方法、思考历史的方式,给读者一双穿过重重迷雾、看透历史的慧眼。
不仅如此,书中精心选配了数百幅内容涵盖面广、表现形式丰富的图片,包括出土文物、历史遗迹、战争示意图、名人画像等,以大量精美图片传史之真,证史之实,辨史之误,同时使事件、人物更加立体丰满,并充满场景感。力求通过图文的紧密结合为读者提供一条回归历史真实的通途,做到融知识性、可读性、观赏性于一体。
采用“全史”体例,融正史、野史、秘史于一体,全方位、新视角、多层面地讲述中国历史。让读者不仅在宏观上掌握历史,又能发现历史真相,揭开文明背后的秘密。
数百幅内容涵盖面广、表现形式丰富的图片,包括出土文物、历史遗迹、战争示意图、名人画像等,与文字内容互为补充与诠释,使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中国历史。
科学简明的体例、丰富精美的图片、注重文化底蕴与现代审美的设计理念,多种视觉元素有机结合,融知识性、可读性、观赏性于一体,是全面掌握中国历史的理想读本。
大风歌
刘邦打败了项羽,建立了一个比秦朝更强大的汉王朝。公元前202年,汉王刘邦正式做了皇帝,这就是汉高祖。汉高祖定都洛阳,后来迁都到长安(今陕西西安)。
西汉初年,刘邦大封功臣,异姓王有7人,史称“异姓诸王”。这些王侯据有关东广大区域,势力强大,朝廷奈何不得。异姓王的存在为汉朝的长久稳定留下无穷隐患。
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七月,距离刘邦称帝不到半年,燕王臧荼首先叛乱,刘邦亲自率兵征讨。两个月以后,臧荼成为阶下囚,刘邦又立长安侯卢绾为燕王。九月,颍川的原项羽部将利几谋反,没多久即被刘邦平定。一时举国上下,谈兵色变,有人告发楚王韩信意图谋反,刘邦决定采纳陈平的建议,采取智取的办法。他假装巡游云梦(古大泽,在今湖北南部和湖南北部),命令各路诸侯于十二月在陈县会集。韩信见到诏令后,虽然有点儿疑惧,但自认为没有什么过失,便前往会见刘邦。武士当即将韩信逮捕押往洛阳,刘邦废其王号,改封他为淮阴侯。韩信因此非常忧郁。他经常称病不上朝,还常常发牢骚:“果真像别人所说的那样,‘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经安定,我固当亡。”
高帝十年,有人说韩信与陈稀谋反。陈豨是刘邦之子代王如意的部下,如意年幼,长期留居长安,代王相陈豨独自掌握王国大权。据说,陈豨与韩信商定反汉,以韩信为内应,陈稀带将守边,内外呼应。高帝十年的秋天,刘邦借“太上祖驾崩”的名义召见陈稀,陈旆称身体不适,不应召见,并与王黄、曼丘臣一同造反,自立为代王。刘邦亲自赴邯郸坐镇,派周勃等率军北征。当时陈稀部将侯敞、王黄、张春四处招兵买马,号召反叛,叛乱几乎波及华北全境。而刘邦则处于劣势,他多次以羽檄征集彭越、英布等人,但无人应召。最后刘邦采用重金收买陈豨手下部将的计谋,方得以将陈稀打败。到了高帝十二年,周勃斩陈豨于当城(今河北蔚县)。
刘邦亲自征讨陈豨时,要求韩信随军出征,韩信以身体有病为借口,没有一同前往。后来有人检举韩信想利用刘邦出征的机会,策划在长安动手,与陈稀里应外合。高帝皇后吕后与丞相萧何设计将韩信骗人宫中处死,并诛灭了其亲人家属。至此,在反楚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韩信不复存在了。
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三月,梁王彭越的部下告发他谋反,刘邦不动声色地遣使前往梁王王都定陶,乘其不备,一举将彭越逮捕,押往洛阳。刘邦念其战功,没有将其处死,只是将其贬职为民,发放蜀地。恰巧在去流放地的途中,彭越偶遇从长安去洛阳的吕后。彭越自以为遇见了大救星,恳求吕后向刘邦求情,殊不知吕后为人刚毅,心肠狠毒。她假装答应了彭越的要求,将彭越带回了洛阳。她不但没有践约为彭越求情,反而对刘邦说让彭越这种有才能、有威望的人去蜀地是自留祸患,不如斩草除根。刘邦认为其妻言之有理,改判彭越死刑,并灭其全族。
韩信与彭越的死对英布震动很大,同病相怜的处境使得他不得不首先防范。他暗中部署兵力,小心刺探周围各郡的动静。后来有人将英布的活动报告给刘邦,刘邦派遣使者到淮南国查明情况。英布得知此事,如惊弓之鸟,只好于高帝十二年七月宣布反叛。叛乱之初,英布气焰很高,他认为刘邦已61岁高龄,又身患疾病,无法也不会再带兵出征了,他信心十足地东进击杀了荆王刘贾,占据了大片的土地。刘邦深知年老体衰,意图让太子刘盈率兵出征。但太子宾客认为英布是善于用兵的猛将,诸将曾经与高祖一同打江山,平起平坐,威望较高,恐怕未必肯听太子的调遣,因此太子的出征,前景令人担忧。于是他们策划让吕后去请求皇帝亲自出征。刘邦思前想后,觉得别无选择,只好不顾年老体衰,于十月亲率大军东征,连连打败英布的队伍。高帝十二年十月,刘邦与英布在蕲西短兵相接,英布不敌,逃往江南鄱阳(今江西波阳东),被当地人杀死于乡民田舍。英布所发动的叛乱是刘邦在位期间最大的一次叛乱,这次叛乱的平定,对汉王朝的长治久安起了重要的作用。
汉高祖平定了英布叛乱后,在凯旋的路上,回故乡沛县住了几天。他邀集了故乡的父老子弟和以前的熟人,举行了一次宴会。他在与父老乡亲团聚畅饮当中,想起过去自己战胜项羽的经历,又想到以后要治理好国家,可真不容易。想到这里,汉高祖感慨万千,情不自禁地唱道: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P57-58
中国历史是一个漫长而又耐人寻味的过程,绵远流长,波涛汹涌,既有繁荣辉煌,也有曲折艰难;既有濯濯光明,也有血腥黑暗。五千年的文明造就了发达的文化、昌盛的史学,文章典籍浩如烟海,从史学巨著《史记》《资治通鉴》到各式各样的野史、笔记,林林总总,无不彰显了人们对史学的挚爱。但可惜的是,这些作品或因作者的立场问题,或因著者的视野所限,往往难以反映出历史的真实面貌,而且行文上极易形成两种极端:要么倾向于官方的为名士大夫立传的所谓正史;要么沦为为士子优伶鸣不平的所谓俗史,前者不适合大众化阅读,全面了解史实,后者则如演义小说,不伦不类,妨碍我们对历史本真的认识,不利于我们根据真实的历史对现实及未来作出客观判断。为了反映历史的真相,让读者更加科学全面地解读历史,我们精心编写了这本《中国历史全知道》。
本书采用了“全史”体例,取材广泛,融正、野、秘三史于一体,分为通史博览、野史追踪、秘史探究三篇,多视角、全方位解读中国历史。它不仅给读者提供了认识历史的望远镜、显微镜、放大镜和透视镜,更重要的是倡导一种全新的观察历史的方法、思考历史的方式,给读者一双穿过重重迷雾、看透历史的慧眼。“通史博览”选取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风云人物、辉煌成就和灿烂文化,连点成线,系统而完整地勾勒出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作为全书的主干。主要分为华夏源头,中原争霸,九州一统,离析与交融,乾坤变幻,王朝更迭,民主与新生七章。同时,以通俗晓畅的语言阐释中国历史中所蕴含的成败之道、历史规律,尽可能让读者在较短时间内从宏观角度上把握历史。
“野史追踪”从民众视角观察历史,摒弃传统史学“为尊者饰,为贤者讳”的观念,采古今野史之精髓,秉笔直书帝王将相之性格心理、逸闻趣事,深入描绘统治阶级的钩心斗角、尔虞我诈,详细讲述政治军事之丑恶内幕、肮脏手段,生动再现历代宫廷规制、世相百态。主要分为先秦野史,秦汉野史,魏晋南北朝野史,隋唐五代野史,宋、辽、金、元野史,明代野史,清代野史七章,其中既有时势造就英雄的智慧豁达与阴险毒辣,又有英雄造就时势的惊天地泣鬼神事件,让读者清楚地看到文明及其背后的丑恶与离奇。
“秘史探究”侧重于探隐寻幽,引导读者从细节处发掘历史智慧,讲述那些为统治者刻意掩盖的历史,鲜为人知的历史内幕和史家所不敢写、不便写、不愿写的历史。这些历史往往与重大历史事件相关联,里面充满着尖锐而复杂的矛盾冲突与利益纠葛,云诡波谲、神秘莫测。主要分为先秦秘史,秦汉秘史,三国两晋南北朝秘史,隋唐秘史,宋、辽、金、元秘史,明代秘史,清代与民国秘史七章。探究这些历史,能为读者撩开历史的神秘面纱,发现真实鲜活的历史真相,参悟历史的玄机。本书内容在真实性、趣味性和启发性等方面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并通过科学的体例与创新的形式,全方位、新视角、多层面地讲述中国历史。不仅如此,我们还努力把某一事件、人物有关的历史图片、文物资料配入其中,以大量精美图片传史之真,证史之实,辨史之误,同时使事件、人物更加立体丰满,并充满场景感。力求通过图文的紧密结合为读者提供一条回归历史真实的通途,做到融知识性、可读性、观赏性于一体。
希望本书可以作为探寻中国历史的路径,方便读者采撷它的精华,摒弃它的糟粕!我们愿以此书教于有识之士,大方之家,并与同道者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