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南怀瑾的12堂国学课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淝河一石
出版社 中国财富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第一课 读书——学习前人智慧,成就自己事业

书是钥匙,能开启知识之门、智慧之门、成功之门、幸福之门……关于如何读书为学,《中庸》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也就是读书做学问的五个阶段:第一阶段,要广泛猎取各种知识,这是做学问的基础;第二阶段,博学之后,需要对不明之处详细询问,彻底读懂;第三阶段,对所学谨慎地分析、思考,参悟出更深一层的道理来;第四阶段,明辨真伪——明辨对己是否有用,明辨是否可行;第五阶段,付诸实践,将观念和行为统一,切实地实行。这是一个系统读书治学的方法,南怀瑾形容其为“内圣之学,就是做功夫、得道的境界”,如能做到,即可“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厚积薄发:读书是助你成功的风

《庄子·逍遥游》中有这样一句话:“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意思是说,风的聚积如果不足,那么它承负巨大的翅膀就没有力量。故而,大鹏鸟能够在九万里的高空翱翔,是因为大风就聚积在它的两翼之下,它才能御风飞行。

庄子讲这个道理是比喻人生,一个人要想成功,就要借助于风力。风力越大,越容易成功。

那么,什么才是你的人生之风呢?南怀瑾说:

庄子明白地告诉我们,每一个人的气度、知识范围、胸襟大小都不同。如果要立大功、成大业,就要培养自己的气度、学问、能力,像大海一样深广才行。

显然,南怀瑾所说的“气度、学问、能力”,就是助你成功的“风”。那么这个“风”来自哪里呢?当然主要是来自读书。苏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苏秦早年曾经跟随鬼谷子学习,但学业未成,就跑到秦国推销自己的连横之术,希望帮助秦国统一天下,结果遭遇失败。

落魄回家之时,苏秦遭到家人冷遇,父母大骂了他一顿,嫂子不为他做饭,甚至连妻子也不理他。

受此挫折之后,苏秦闭门不出,苦读各种名家经典。每次遇到困乏欲睡时,他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这就是成语“悬梁刺股”中“刺股”的由来。

经过一段苦读之后,苏秦再次周游列国,他的才华逐渐得到了世人的认可。在仕途上,他得到赵、齐等多国的器重,一度配六国相印,是战国末期最耀眼的一颗政治之星之一。在个人功业上,苏秦凭一己之力,促成齐、楚、燕、韩、赵、魏山东六国合纵,使强秦十五年内不敢出函谷关。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古代像苏秦这样,通过埋头苦读而走向成功的人还有很多。

年轻时,他们足不出户,在窗前苦读,通过薄薄的数册书籍,学会了做人的道理,学会了做事的方法,掌握了古人的智慧,认清了天下大势,领略到了比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还要丰富的人生。

所以,等他们学成之后,走出书屋,就会以极高的人生起点开启一条通往伟大的光明大道。他们独到而又深邃的见解,左右了当时的时局,并改变了历史的走向。他们伟大的人格,像太阳一样光芒万丈,当时的人们和以后的人们,都沐浴他们的光辉,敬仰他们、效法他们。

在知识经济大行其道的今天,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突出。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多读书,读好书,培养自己的气度、学问、能力。只有这样,你才能厚积薄发,拥有一个辉煌的人生!

P1-3

目录

第一课 读书——学习前人智慧,成就自己事业

 厚积薄发:读书是助你成功的风

 古之学者为己:究竟为何而读书

 学如不及: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知之为知之:不懂千万不要装懂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

 读书与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熟读而精思:朱熹提倡的诸多读书方法

 立志读尽人间书: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

 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要善于独立思考

 朝闻道,夕死可矣:追求真理比性命还重要

 温故而知新:让“过去”成为你的老师

 学而时习之:“习”的两个不同解读

第二课 自强——你若不自强,没人能助你成功

 君子以自强不息: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

 匹夫不可无志:任何人都要坚守志向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万丈高楼平地起

 不可“今女画”:要敢于突破自己

 再,斯可矣:做事要多一些果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业精于勤,荒于嬉: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时刻要有忧患意识

 知其不可而为之:义无反顾是一种境界

 坚忍不拔之志:有恒心才能取得成功

 逝者如斯夫:不要被时间抛弃

第三课 修德——择善而从,约之以礼

 人之生也直:多行不义必自毙

 得道者多助:欲成大事者必须有德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一切从抵制诱惑开始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道德之难在有恒

 以其道得之:富与贵都应该取之有道

 闻过则喜:接受别人指出的缺点

 行善远恶: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人谁无过:认识到错误就要及时改正

 见贤思齐:善于向身边的贤达学习

 见义勇为:看到该做的事就应该挺身而出

 安贫乐道:贫困潦倒时依然坚守道德

 松柏后凋:在严寒之中坚贞不屈

第四课 智慧——未经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不逞匹夫之勇:成就大业有胆更应该有识

 庖丁解牛:掌握规律才能得心应手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时刻要保持居安思危

 知人者智:成就大业者需要有知人的智慧

 知人善任:不仅要知人,还要能用人

 取其所长,弃其所短:用人当能容人之短

 图大之心:小事不忍则会打乱大的谋划

 道不同,不相为谋:不共谋但也不相斥

 言隐于荣华:拨开浮云看透事物本质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可以不谋但要关心

第五课 知足——幸福,只需要少一点欲望

 欲壑难填:人的欲望永远不会得到满足

 罪莫大于欲:欲望会给人带来祸端

 无欲则刚:没有世俗的欲望人才能刚强

 申枨之欲:人类的欲望有很多种

 知足常乐:人不可迷恋金钱

 功名如浮云:人不可贪恋功名

 名也者,相轧也:个人毁誉不必太在意

 欲速则不达:人不必急于求成

 执着如渊:放下才能真正超脱

第六课 包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冤冤相报何时了:莫让仇恨之火烧到自己

 有容乃大:器宇决定人生格局

 不念旧恶:忘记仇恨才可以消除仇恨

 将心比心: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感谢敌人:是敌人给你带来了活力

 好恶由人:不要试图让所有人喜欢你

 金无足赤:万事不要太追求完美

 万法皆为我所用:只有学问,没有门派

 一言兴邦: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

 忠告而善道之:凡事不可强求

第七课 方与圆——方是根本,圆是智慧

 刚者易折:太刚猛容易事败身辱

 藏锋敛锷:要善于隐藏自己的锋芒

 骄兵必败:骄傲会令你失去准确判断力

 自满者,人损之:谦虚可以少树敌人

 谨言慎行:谨慎可以让你远离失败

 以曲为美:委屈反而能够保全

 上善若水:学习水的生存艺术

 世路难行:人要学会适时改变自己

 无规矩不成方圆:人生当方则方

第八课 中庸——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过犹不及:做人做事都要把握好分寸

 月盈则亏:适可而止,不必追求JI致

 人生如戏:把握分寸感是微妙艺术

 自知者明:你首先要认识你自己

 保持初心:不被外界声音所左右

 圣人无名:保持一颗平常心就是道

 宠辱不惊:要做圣人,先要“丧我”

 路径窄处:凡事要给别人留有余地

 行不去处:要学会给自己留有余地

第九课 交友——君子之交淡如水

 德不孤,必有邻:有德让你的朋友遍天下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朋友有利也有害

 先择而后交:交友之前应先识人

 无友不如己者:要尊重你的每一个朋友

 温不增华,寒不改叶:不以亲密程度论交情

 管鲍之交:朋友之间应该多一些理解

 爱马却伤马:适当距离才能保持美感

 君子周而不比:合群但不相互勾结

 为人谋而不忠乎:常思对朋友是否尽心

第十课 诚信——为人之本,从业之要

 祸莫大于无信:无信会给国家带来灾难

 伪欺不可长:失信会给人带来灾难

 不信妻子疑之:有信才能赢得信赖

 民无信不立:诚信之人才可托大事

 人之所助者,信也:做生意要讲诚信

 言而有信:讲诚信才能交到真朋友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说到就要做到

 先行其言:少说空话,多做实事

 巧言令色:花言巧语人多不可靠

 不拘泥于小信:大道重于小信

第十一课 孝悌——孝悌也者,君子之本也

 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要等失去亲人再后悔

 事亲为大:孝顺父母是最大的事

 不敬,何以别乎:仅仅外安其身还不够

 重在色难:对待父母的态度很重要

 父母唯其疾之忧:不应让父母过多担忧

 芦衣顺母:对家人应该多一些理解宽容

 事父母几谏:一味顺从并不算孝

 孝悌为人之本:家和才能万事兴

 父母在,不远游:年轻人应常回家看看

第十二课 与人为善——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爱人者,人恒爱之:爱他人就是爱自己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多替对方考虑一些

 此亦妄人也:不当言行不必深究

 君子成人之美:多促成他人之好事

 言者,风波也:不要对别人恶言恶语

 与尔邻里乡党:雪中送炭更见真情

 己欲立而立人:推己及人实施仁德

 独乐不如众乐:善于和大家一起分享快乐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不过度苛求于人

附录 先生小传

序言

在历尽沧桑、饱受磨难的神州大地上,一直燃烧着五千年来传承不息的中华文明之火,那就是国学。它点燃了千千万万个炎黄子孙的奋斗之梦,凝聚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崛起之心,照亮了巍巍中华这艘巨轮的前进之路。

泱泱中华,滚滚逝水,历史的车轮走到了21世纪,那一缕传承了五千年的文明之火,传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手里。历史的使命感,加上人情冷漠、人心浮躁、物欲横流、急功近利……这一幕幕不太和谐的社会画面,让重读国学、传承文明,变得更为迫切。

但中华国学博大精深,其思想之深刻、内容之丰富、成果之辉煌,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一个专业的国学学者,皓首穷经,终其一生,也难以精通国学。更何况,今天的学生、上班族,有自己的学业,有自己的工作,自然更无暇研究国学。

幸好,有一位“纵横三教,出入百家”的南怀瑾,他被世人尊称为“国学大师”“一代宗师”“大居士”,熟习经史子集,贯通东西文化,学识渊博,著作等身。

南怀瑾先生的言论,高屋建瓴,他说:“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南怀瑾先生的言论,充满睿智,他说:“光读正面的历史是不够的,还要看小说。所谓历史,常常人名、地名、时间都是真的,内容却不太靠得住;而小说,是人名、地点、时间都是假的,但那个故事却往往是真的。”

上海人民出版社总编辑李伟国认为,南怀瑾“在讲解中调动其平生读书、实践、阅世、思考、教人所得之深厚学养和独到观点,游乎经史子集之中,博征佛、道乃至西方宗教学术观点,不论出世入世,评比精义,正说反说,更提示《庄子》出入禅道的旨意,且以通俗话语,深入浅出,为读者开启智慧之门户”。

南怀瑾像海一样博学,像光一样乐于助人,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道路上的一座灯塔,照亮了今人的国学复兴之路。

2012年9月29日,南怀瑾先生溘然长逝,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在唁电中说:“先生一生为弘扬中华文化不遗余力,令人景仰,切盼先生学术事业在中华大地继续传承。”

南怀瑾用“经史合参”的方法,讲解儒释道三教名典,旁征博引,拈提古今,蕴意深邃,生动幽默,在普及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深受海峡两岸各层次读者的喜爱。仅以《论语别裁》为例,1976年,根据南怀瑾演讲辑录的《论语别裁》在中国台湾出版,受到了广泛追捧,到1988年时已再版达18次;1990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将《论语别裁》等南怀瑾著作引进大陆,同样风靡一时。

南怀瑾一生著作颇丰,横跨儒道释,纵贯古今,洋洋洒洒数百万言。对于一般读者来说,通读一遍工程浩大。为此,作者对南怀瑾先生的著作进行了梳理,加上个人感悟,以学习、自强、智慧、修身、包容等为主题,从多个角度阐述了南怀瑾的人生哲理。

人们常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南怀瑾就像一位师傅,像一个领路人,有了他,有了他的这12堂课,浩瀚如海洋的国学,就有了清晰的脉络。无论是初涉国学者,还是颇为资深的国学学者,了解了南怀瑾的这个国学脉络,就等于抓住了国学的纲,纲举则目张,再进行国学研究,心中就有了全局,就能够高屋建瓴、事半功倍。

古老的国学,犹如窖藏已久、味道醇厚的美酒,南怀瑾为我们轻轻打开了酒坛的封口。那淡淡的幽香,透过亘古的光阴,迎面向我们扑来。古老的国学,又如充满馥郁芳香的古老花园,花园内苍翠欲滴的树、姹紫嫣红的花、如天鹅绒一般的草地,美丽而又有些杂乱。南怀瑾像园丁一样,已经为我们修葺了花园,平整了小径,微笑着等待我们的光顾。

胸怀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在大师的指引下,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品读国学经典,领略国学魅力,接受国学熏陶,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内容推荐

古老的国学,扰如窖藏已久、味道醇厚的美酒,南怀瑾为我们轻轻打开了酒坛的封口。那淡淡的幽香,透过亘古的光阴迎面向我们扑来。古老的国学,又如充满馥郁芳香的古老花园,花园内苍翠欲滴的树、姹紫嫣红的花、如天鹅绒一般的草地,美丽而又有些杂乱。《南怀瑾的12堂国学课》由淝河一石著。南怀瑾像园丁一样,已经为我们修葺了花园,平整了小径,微笑着等待我们的光顾。

人们常说:“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南怀瑾就像一个师父,像一个领路人,有了他,有他的这12堂课,浩瀚如海洋的国学,就有了清晰的脉络。无论是初涉国学者,还是颇为资深的国学学者,了解了南怀瑾的这个国学脉络,就是抓住了国学的纲,纲举则目张,就能够事半而功倍,开启智慧之门户。

读书——学习前人智慧,成就自己事业

自强——你若不自强,没人能助你成功

修德——择善而从,约之以礼

智慧——未经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知足——幸福,只需要少一点欲望

包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方与圆——方是根本,圆是智慧

中庸——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交友——君子之交淡如水

诚信——为人之本,从业之要

孝悌——孝悌也者,君子之本也

与人为善——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编辑推荐

中华国学博大精深,幸好在民国的文化大师中,有一位“纵横三教,出入百家”的国学大师南怀瑾,他的学问横跨儒道释,纵贯古今;他的言论,高屋建瓴,为初学国学者提供了很好的指导。不过,南怀瑾先生的著作洋洋洒洒数百万言,对于一般读者来说,通读一遍工程浩大。为此,《南怀瑾的12堂国学课》作者淝河一石对南怀瑾先生的著作进行了梳理,加上个人感悟,以学习、自强、智慧、修身、包容等为主题,以12堂课的形式,多个角度阐述了南怀瑾的人生哲理。南怀瑾就像一个师傅,像一个领路人,有了他,有的他的这12堂课,浩瀚如海洋的国学,就有了清晰的脉络。无论是初涉国学者,还是颇为资深的国学学者,了解了南怀瑾的这个国学脉络,就是抓住了国学的纲,纲举则目张,再进行国学研究,心中就有了全局,就能够高屋建瓴,就能够事半而功倍。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4:2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