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辅导孩子功课总是无法平静对待;面对众多兴趣班,不知该如何为孩子选择;每当孩子考一百分就立即给予奖励;有时却并不懂怎样与孩子交流……
教育无小事,细节见本心。在本书中,金牌小学教师饶雪莉从家长如何与小学老师巧配合的角度入手,针对令小学生家长非常关心、困惑和小学老师非常揪心也很难解决的问题,为他们一一做贴心解答,教会孩子家长和老师家校互动的智慧与技巧,帮助孩子找到快乐成长与应试教育的平衡点,让孩子快乐度过人生中非常重要的六年。
家长如何与小学老师打交道?
家长如何与小学老师巧配合?
《别让孩子伤在小学(家长如何与小学老师打交道升级版)》——
助您彻底解决“家校沟通”与“家校配合”的各种问题。
《别让孩子伤在小学(家长如何与小学老师打交道升级版)》是由小学金牌教师饶雪莉写给家长,介绍如何与小学老师打交道的沟通秘籍。
小学是个小社会,家长能不能和老师友好相处,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是否健康快乐。书中包括31个最让小学生家长困惑的问题,也是各种学校论坛、家长论坛中家长们热议度最高的话题,如:教师节到底要不要送礼物?孩子作业做不完怎么解决?如何应对校园霸凌?……
凭借15年小学一线老师的教学经验,饶雪莉老师敞开心扉,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教您如何有效地与老师沟通,如何让老师重视您的孩子,如何让孩子快乐地度过小学时光,彻底打破家长和老师之间的隔阂!
01 名校未必好,老师更重要
如果把人生比作金字塔,那么,小学阶段一定是最重要的地基,只有打好地基,才能保证整座塔坚固无比。比萨斜塔斜了,可以成为世界级的景观,但如果人生的金字塔斜了,就会造成难以弥补的缺憾。很多家长都深知这一点,于是,孩子到了适学年龄,最辛苦的便是家长。花钱,托关系,改户口,买学区房……家长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拼命要将孩子往理想的小学里送。在选学校的过程中,多数家长会考虑学校的名气、环境、软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等,却往往会忽略一些潜在的问题:“名校”就一定适合自己的孩子吗?“名校”里都是好老师吗?名校离家太远,将来接送方便吗?装修豪华的民办学校真的像招生广告吹嘘的那么好吗?
给孩子选一所好学校,理所当然是每个家长的愿望。但选好学校万不可盲目跟风,聪明的家长在给孩子选学校的时候,一定不会只看学校的“名气”,还得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多方面的考虑。
我有一位朋友曾先生,他太太刚怀孕的时候,他就对未来有了长远规划,用尽了所有积蓄买了一套重点小学的学区房,虽然房子户型不好,还比同地段的房价高出不少,但为了以后孩子能上名校,他觉得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6年后,曾先生的女儿蓓蓓如愿以偿地进入了名校。班主任陈老师对学生要求很严格,班风学风都十分严谨。陈老师留的家庭作业特别多,蓓蓓除了要完成作业,还要参加多种特长培训班,放学晚,睡觉晚,她经常生病。看着女儿每天上学愁眉苦脸,像去赴刑场一样,曾先生很心疼,试着向陈老师反映孩子学习压力大,反倒被严厉的陈老师教训了一顿。曾先生觉得很郁闷,便问同事小张:“是不是现在的小学生压力都挺大的?”
小张的女儿乔乔就在他家旁边的一所普通小学念书。小张坦言:“我家乔乔的老师留的作业特别少,有时还不留作业。乔乔放学回家早,有充足的时间玩儿,最喜欢的事情是看书。”
曾先生安慰自己:“普通学校是不能和名校相提并论的,以后就见分晓了!”
小学毕业时,蓓蓓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重点中学。曾先生本想到小张面前炫耀一番,哪知道小张的女儿乔乔也进入了同一所重点中学,两个孩子居然还在同一个班!
进入中学以后,蓓蓓出现了厌学情绪,成绩越来越糟糕;而乔乔的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她还发表了很多文章,成了学校的“小作家”。曾先生每次开家长座谈会,都不想和小张坐在一起,因为看到班里的名次表,曾先生会觉得很没面子。当初花那么多钱给蓓蓓选小学,为什么结果会这样?曾先生决定和蓓蓓好好谈谈,没想到蓓蓓哭着说:“我小学做了那么多作业,我太吃亏了!现在我恨死学习了,我要把那些玩的时间全部补回来!”
听了蓓蓓的哭诉,曾先生彻底傻眼了。
孩子能进名校固然是一件好事,因为名校的教学环境、教育资源、师资力量、文化内涵等都有着绝对优势。名校出名师也是毋庸置疑的。但身为名校的老师头顶光环,自然任务重、压力大,有的老师为了在工作上干出成绩,为了评职称、评优秀,无形中会把沉重的负担压在学生、家长身上: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推荐许多教辅资料;学生出现了问题,把家长叫到学校劈头痛骂;重视优等生,歧视差生,想尽一切办法将差生扫地出门……这类老师带出来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往往成绩优异,乖巧听话,但在老师的高压政策下,已经伤得筋疲力尽,一旦进入中学后,多数孩子将出现厌学情绪。
给孩子选一所好学校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孩子能遇见好老师,特别是好的班主任老师,往往能让孩子在小学快乐地学到知识。
P7-9
美好的小学时光
回忆我的小学时光,是无限美好的。
那时,没有大量的教辅资料,没有补习班,没有特长班,没有托管班。我记得我每天都背着一个小书包快快乐乐地去上学,好像那时的“坏人”也特别少。
老师会组织我们去春游、秋游、野炊……同学们在大自然中嬉闹奔跑。每到班会课,老师还会让我们自由创意发挥,开展各种各样的中队活动,作为中队长的我永远是活动的策划者、主持人。想想自己的能力在小学阶段就已经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不干胶、太阳饼、搅搅糖、花仙子……伴我度过了美好的小学时光。
不知道是不是那份难忘的记忆牵引着我,18岁那年,我又回到了以前的小学,只不过,这次,我的身份变了,我从一名学生成为一名小学教师。
然而,变了,我发现一切都变了。
孩子们的书包重了,大量的教辅资料涌进了学校,各种各样的补习班、特长班充斥着孩子们的生活。戴眼镜的多了,小驼背多了,不快乐的孩子,多了!
为了安全,学校禁止了春游、秋游、野炊……为了完成沉重的教学任务,我没有时间给孩子们开展各种各样的中队活动。
我突然间感到很迷茫,同样的学校,可是,找不到以前的美好了。
于是,我开始创作儿童文学,白天教书,晚上写作,试图将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融合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我渴望孩子们能在我所写的书中读到快乐。写作的过程很辛苦,但却渐渐让我不再迷茫,因为写作,使我更加了解我的学生,更加能融入他们的生活,也使我的工作干得越来越有声有色,各式各样的荣誉证书塞满了我的大大小小的抽屉,从市级到省级,从省级到国家级。学校、家长和学生的肯定让我坚信自己的路没有走错。同时,一本本儿童小说的出版,让我拥有了除学生以外,更多的小读者。
很多人问我:“你为什么还要做老师?”
我也问过自己:为什么?做教师的收入已经远远赶不上每年所得的稿酬,我为什么还要让自己这么辛苦?
确实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不舍吧,不舍那些天真可爱的孩子,不舍真诚的家长,不舍三尺讲台的那份情结,不舍校园的各种滋味……
因为这份不舍,一坚持就是15年。当和我同时起步的一些儿童文学作家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自己时,我还在教育一线一边辛苦工作一边埋头写作。我拒绝了很多签售、讲座,因为我放不下我的学生;我拒绝了写商业化的作品,因为我知道自己是一名老师作家,我的作品必须要对得起这个称谓。我希望孩子们能从我的作品中读到快乐、阳光、自信、坚强……照亮他们成长的道路。同时我坚信,一份职业,必须干满10年以上,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内涵。
26岁那年,我有了自己的宝贝女儿。除了老师、作家之外,我又多了一重身份,那就是家长。我渐渐发现,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仅仅需要来自家长和老师各自的单方面的引导,还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巧妙配合。于是,我开始尝试在自己的儿童文学作品中加入更多的素材,包括家长和孩子、孩子和老师、老师和家长之间相处的点点滴滴。
30岁那年,我接手一个新的一年级,孩子们全都是2000年后出生的小孩。这帮小孩是最让我费神的一届,他们聪明可爱,但自我意识极强。他们的父母都是和我年龄相仿的同龄人,但是我却发现,很多家长不知道怎样和自己的孩子相处,不知道怎样和老师沟通。每次开家长座谈会,我谈得最多的不是孩子们的学习问题,而是家长对孩子的引导和家长与老师的配合。
作为老师,我想教给孩子们比书本上的内容更有价值的东西;作为家长,我想让我的女儿能进入一所我小说中的“甜蜜园小学”。我们与其喋喋不休地抱怨当今的教育体制,不如首先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家长在左,老师在右,唯有家长和老师紧紧握手,达成共识,孩子们才会健康快乐地成长。
于是我决定静下心来给家长们写一本书,把这些年教师生涯中所积累的经验与更多的家长分享。我虽然不是教育专家,但我是最了解孩子、最了解家长、最了解老师的作家。我愿意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桥的这头是老师,那头是家长。家长和老师的和谐沟通,最需要的不是红包,不是利益交换,不是阿谀奉承,而是彼此的真诚。
这本书写得很顺利,每一个话题一开头,我的脑海中就会有无数真实的片段一一闪现。原来,不知不觉中,15年的一线教师和班主任经历,成了我一笔宝贵的财富。
老师、家长、作家,三重身份的我,终于找到了一个出口,圆了一个有价值的梦。这比我开一百次家长座谈会更有意义。
希望每一个孩子的小学时光,都有好家长和好老师的共同陪伴;希望每一个孩子的小学时光,都能留下美好的回忆。
饶雪莉
感谢那一段做教师的岁月
还记得十八岁那年,我走上讲台,本是个稚嫩的小姑娘,非得努力装出一副严肃、端庄的模样,生怕镇不住学生。当老师的日子里,我走过弯路、流过眼泪、受到过质疑,也赢得了很多荣誉,渐渐悟出了当老师的真谛,也感受到了当老师的不易和幸福。
做教师十五年之后,我选择了辞职,倒不敢说为了“梦想”,只是觉得未来很长,想体会一下不一样的生活,给自己的人生更多的色彩。虽说离开的决定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思考和挣扎,但对家长和孩子们来说,还是太突然。我能从他们的眼睛和泪水里看到不合,直到如今,我也非常感谢那届的学生和家长对我的包容和理解。
我离开后,有一次路过以前的学校,刚好遇见以前的学生在上体育课,有孩子透过学校围墙的缝隙看到了我,高喊着:“饶老师,饶老师……”一瞬间,所有的孩子忘了上课,蜂拥到围墙边看我,有的甚至徒手往上攀爬,吓得我惊呼:“快下来,下来,注意安全!”
后来我答应回学校看他们,每次,孩子们都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我不让我走。有一天中午,遇到他们吃午餐,孩子们拿着各自的小饭盒坐在学校门口的台阶上,三三两两,互相交换着位置,用身体阻挡着我的脚步。他们回头仰着小脸看我,调皮地微笑着,我却突然觉得很心酸,慌忙逃出了他们布下的“台阶阵”,含着泪水头也不回地冲出了校门。
很长一段时间,我不敢再回去看他们。
那天正午的阳光暖洋洋,孩子们端着饭盒坐在台阶上回望我的微笑,一直在我的记忆里闪闪发亮。
正因为教师这个职业在我心中留下太多的感触,在辞职后的三个月,我写下了《别让孩子伤在小学》这本书,最初的目的是想给自己这段教师经历留下一份纪念,也想通过老师的视角让家长朋友们了解真实的小学校园生活,让更多的孩子能够在小学校园快乐成长。但让我万万没想到的是,《别让孩子伤在小学》首次出版,上市一个月销量就突破了10万册,每天打开我的邮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开放平台,都能收到一些家长咨询的问题。坦白地说,这些问题多数大同小异,无非是孩子在学校被同学欺负了,孩子不被老师重视了,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但是出于对孩子的紧张和爱,家长朋友们还是会觉得自己孩子遭遇的是特例,内心苦闷,急于寻求帮助。
面对这些提问,我很感动,感动这些与我素不相识的家长对我完全的信任。同时,我也深深地意识到,孩子在学校遇到一些问题,家长往往比孩子还着急,还焦虑。
我突然觉得,我虽离开了现实中的三尺讲台,但一个无形的讲台却继续延展在我的生命中,让我可以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和更多家长朋友们分享。我竭尽所能去回复这些信件,虽然我知道,我讲的话不可能有那么大的治愈力,尤其对于现在的年轻家长来说,很多教育的道理他们都懂,只是很多时候,面对自己孩子的问题,家长们总会当局者迷,急切希望得到来自外界的帮助与支持。
其实做父母的,只要真正放下内心的焦虑,试着轻松对待生活,对待孩子的教育,你就会发现,没有那么多“烦恼”需要别人帮助。要想轻松做父母,首先要意识到这世上没有“完美”的父母,所以不用要求自己的孩子“完美”,更不必奢求孩子的每个老师都是“完美”的,对自己、对孩子、对老师、对学校合理的期许是“够好”就好。当你放下对“完美”的执念,许多关于孩子、关于教育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今年,《别让孩子伤在小学》在接力出版社全新出版,这套书除保留以往的经典内容,又增添了家长朋友们经常来信咨询的热点话题,我还是坚持以最真诚的态度,最坦白的话语来面对所有的读者。我相信,无论写什么书,只要作者本着诚意去写,读者一定能感受得到。看过这套书,无论您是肯定,是质疑,是点头,还是叹息……我都欣然接受。当然,如果书中的一句话、一个故事、一个小方法,给了你一点小启示,也会是我最大的满足。
如今,我曾经的学生们也都陆续长大了,有的已经结婚生子,做了爸爸妈妈;有的正上大学,青春飞扬;最小的一届也上了初中,为未来而冲刺。有时候,我在网上总会收到一些留言:“饶老师,你还记得我吗?”“饶老师,我是某某某,你现在在哪里?”“饶老师,我做妈妈了,我买了你写的新书哟。”……我总会点开他们的头像,将他们和记忆中的某个小小孩重叠在一起,那真是一种美妙的体验。
曾经是老师,一辈子就是老师。
感谢那一段做教师的岁月。
2017年3月于北京
如果您为人父母,面对孩子上小学遇到的各种问题,不知道怎样与老师进行有效沟通与配合,请您读读这本实用又充满温情的好书,书里包含了多种家校沟通无碍所必需的技巧与方法。对于家有小学生的家长们来说,这本书实在是必备之选。
——新浪网育儿频道主编,黄晓莉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小学教师是孩子的启蒙者,小学教育是学生的起跑线。要让孩子快乐起跑,家长和教师就应是志同道合的“亲密战友”和“合作伙伴”。本书真实的案例,真诚的话语,就像老师在和家长娓娓谈心,帮助家长解决孩子上小学遇到的种种问题。
——小学特级教师,刘庆华
这是我读到的最真诚、最实用的家长贴心书。饶老师告诉我们那些我们渴望了解却不曾了解的事,帮助家长和老师和谐相处,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孩子能在小学快乐成长!
——热心读者,王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