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臣、赵小臣著的《父子的远方/成长的对话》一书,青篇是赵小臣的作品。蓝篇是作家老臣的作品,包括作家的与成长有关的几篇小说作品。附录部分是老臣与其子赵小臣的两篇文章。本书系旨在通过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及其子女的作品,向读者展示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子女的影响,突出榜样的力量,以引起学龄儿童的家长及社会各界对家庭教育的反思。
| 书名 | 父子的远方/成长的对话 |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
| 作者 | 老臣//赵小臣 |
| 出版社 | 外国文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老臣、赵小臣著的《父子的远方/成长的对话》一书,青篇是赵小臣的作品。蓝篇是作家老臣的作品,包括作家的与成长有关的几篇小说作品。附录部分是老臣与其子赵小臣的两篇文章。本书系旨在通过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及其子女的作品,向读者展示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子女的影响,突出榜样的力量,以引起学龄儿童的家长及社会各界对家庭教育的反思。 内容推荐 《父子的远方/成长的对话》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老臣与其子赵小臣合著的作品集,是“成长的对话”丛书的其中一本。 目录 蓝篇:老臣 1 迷鸟 2 开往秋天的地铁 3 蓝山 4 孤鸟 5 男儿身上三盏灯 青篇:赵小臣 1 奶牛不是牛 2 飞 3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爸爸的远方 赵小臣 试读章节 迷鸟 一 少年云中看见冰海上驶来的那辆电动三轮车时,正在海滩上遛鸟。他并没想到那会和自己有什么关系。 渤海遭遇了六十年一遇的严寒天气,半个辽东湾都被海冰覆盖了。 海冰来临之前,没有一点儿预兆。那时,欧洲的丹麦正在召开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一批来自世界各地的风云人物,煞有介事地讨论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渤海辽东湾的菊花岛上,云中的爷爷,一个须发全白,下巴上总留着些硬硬胡茬的植物学家,刚刚采收了岛上的菊花。 风和日丽的大海是骤然之间被严寒包围的。那是少年云中十四岁生命中遭遇到的最恐怖的天气。 浓重的黑云最先笼罩海岛的上空,没有风,海面上白雾蒸腾。不,那不是雾气,是冰晶在空气中翻腾,用手一抓,会抓到一把各种形状的冰粒。 爷爷把别墅中壁炉的火烧旺,电暖器的热量开关旋转到最大,让云中和那只迷途的白鹤留在屋中不动,老人却去了花窖。花窖里春意盎然,他刚刚收获的菊花保留着成熟的花色,新育的菊花秧苗在禾床上一片新绿。海岛之所以叫菊花岛,就是因为岛上遍生菊花。十几年前爷爷来岛上考察时,海岛是一座杂草丛生、无人问津的荒岛。但就在这位一生都在研究菊科作物的植物学家失望之时,目光却被西南向海的一块刺槐树林吸引了。枯黄的草地与凌乱的灌木之中,爷爷发现了几张甜蜜温和的笑脸,与抖抖瑟瑟的季节截然不同。那是野菊,正是爷爷苦苦寻觅的品种!爷爷马上就决定退休之后来岛上定居。 风在窗外刮着。瘸腿的白鹤与少年云中寸步不离,把他当成了保护神。可那时,少年云中也正害怕得心都紧缩成一个冰坨。白鹤的细腿独立,一点儿也没有芭蕾舞剧《天鹅湖》中小天鹅的优美,更没有武术演员金鸡独立、白鹤亮翅的潇洒。 “小可怜的……”少年云中拥抱着白鹤,望着窗外阴沉得深不可测的天空和大海,一种莫名其妙的孤独深深地包裹着他。 大雪是在下午四点钟开始落下来的。如果是晴天,那时太阳正发挥余热呢,还有一个小时,它才会依依不舍地慢慢沉落进西边的大海。可是阳光却被云雾和密集的雪片遮挡住了,海天之间黑乎乎一片混沌。炉火在地炉中哔哔啵啵作响,少年云中和瘸腿白鹤的两只圆眼睛里都闪烁着火苗。人和鸟儿不时地互相望着,一副同病相怜的模样。 “好大的雪呀,幸亏提前预防。今年秋天晴朗少云,物极必反,我判断今年冬天的降水少不了。”爷爷披一身雪花从花窖回来,在客厅门口用力跺着脚上的雪水。他麻利地从大衣里拿出一朵硕大的菊花,兴冲冲地对孙子道:“云中,看,这是爷爷今年培育出的最大的菊花。做成菊花茶,一朵就能泡满一杯!” 爷爷把水烧沸,把菊花茶泡好,白发老人,身体细高单薄的少年云中,瘸着一只腿但羽毛白得一尘不染的白鹤,都在清新的茶香里沉默起来。雪花打在别墅落地窗的玻璃上,像一群群想躲避寒冷、四处乱闯的蛾子。 P3-5 序言 儿子,爸爸写下这篇文字的时候,你在万里之外。窗外皎洁的月光照耀华北大地,爸爸不知你是否在大洋彼岸也在仰望同一个星球。你在爸爸的远方,爸爸也在你的远方,可爸爸从来不觉得你此去关山万里,远隔重洋——物理距离从来没让爸爸觉得远方有多远,你高大健硕的身影总是在我的眼前浮现,周边空气中总是洋溢着你青春的气息。 这一生非常幸运,让我们成为父子。你的诞生给予我长久的感动。因为有你,我见证了一个男人从幼儿到少年的成长。在你身上,我仿佛看见自己过去的岁月。你让我重温爱与阳光的馨香,也让我不断思考什么叫生命,更让我重新定位生活的意义。 我记着你年幼时对爸爸依恋的眼神,我明白呵护你将成为我毕生的使命。我记着你刚学会站立起来,换个角度打量世界时,你有多惊喜和惊慌。你趔趄向我扑来的刹那,我明白,你迈开了人生的步伐,从此将走向你的远方。我记着从幼儿园回家的路上,我们迎着明月开车前行,你在我身边吟出人生第一句诗歌,从此我知道你已有自己的梦想。 我记着你这个胖男孩拒绝不了美食的诱惑,你在诗歌中俏皮解释:“美味是有翅膀的。”从此我知道每一个少年其实都是诗人。我记着你埋葬小乌的诗歌,对走失的小狗土豆的怀念,对亲人伤痛的心疼,从此我知道你少年的内心多么柔软。 而你用诗歌嘲弄荨麻疹,赞美大地、阳光,每天与万物共同成长,让我知道一个阳光少年的博爱与胆量,勇敢和快乐…… 你的小说《奶牛不是牛》,以家中的小猫为原型,你在解析生命的意义,在理解成长的快乐与烦恼,从你的角度理解社会与人生,理解友情与亲情。我知道你长大了,像爸爸期待的那样——就要成为你自己! 当你自己选择大学学习的专业——国际关系,我心中已是十分激动了…… 世界为你打开,你已经成长为一个有胸怀、有理想、志存高远的青年! 不管你在不在我身边,不管你是住宿学校、假期支教,或飞越太平洋远行,我都能感受到你在我生命中的存在。 我常常想,我们父子在漫漫人生长途中,一路同行,多像一对旅伴。但你终将长大,终将独自远去。而我见证你成长的这段旅程,我的人生因此焕发出温暖的光芒。我将长久瞩望你的身影,看你发挥所长,校准自己的方向,坚定、稳重、快乐、阳光地成为你想成为的那个人。爸爸想对你说,无论你走多远,都走不出我的关切与祝福的目光! 亲爱的儿子,你的小说中有成长的烦恼,诗歌中有一个少年的迷茫,生活中也有不顺利的时候。不要担心,人生就是这样,脚下的路有平坦也有坎坷,但无论怎样,都要学会庄严地思考,心中一定要有诗歌和远方! 远方——渺远,苍茫,辽阔,无穷无尽。爸爸写过一篇散文《远方有多远》,那是爸爸对远方的理解,对人生的深切感悟与希望。 我想对你说:孩子,在人生的长途上,我们都是行者。远方有多远,远方在哪里,要看你理想的距离。 远方其实没有多远,因为路就在自己的脚下。 后记 爸爸经常带着一丝小小的幽默跟我说:“儿子,老爸要做商人里最好的作家,作家里最好的商人。”这句话,我从来都没有质疑过。至于为什么,我不打算多说,因为只要读过爸爸作品的人,知道他从商的人,都能看到他的努力。 爸爸很忙,一直都在奔向远方的路上。如果回顾的话,我需要细细划分关于他的事,搜索关于他忙碌的记忆。关于爸爸的记忆,可以按照我成长的阶梯划分,就像台阶一样。 第一阶梯,我在机场接送爸爸的次数好像比在家里见到他的次数还要多。据说,那期间他的事业正是腾飞阶段。他也随着事业的起飞成了空中飞人,飞行的轨迹完全可以绘出一幅中国航线图。作为一个传媒人,他经常说走就走,无论去什么地方,拎包就出发。大概是出行次数太多,他的背影比他的面孔让我觉得更清晰。那时的我,觉得他的工作很神秘。毕竟,作为幼小的孩子,能理解的东西实在太有限了。 第二阶梯,我和爸爸打照面的次数更少了。他的事业蓬勃发展,因此总是晚归。常常是他到家时我已入睡,而我上学早起时他还没醒。那期间,几个司机叔叔轮流跟着他,忙着到处看项目。我能想到的一些高速公路,大概被他跑了个遍吧。每当我看到他的汽车时,就替不停运转的车轮们心疼。虽然更心疼爸爸,但劝他慢些也没用。他说从小就喜欢这样。一匹不拘泥于马厩的马,只有马蹄飞扬,才会有追逐远方的乐趣吧。 第三阶梯,懵懂年少的我开始住校,周末回家也难得见到爸爸。他依旧忙碌。不过,和之前的忙碌相比,他奔走的线路不再遍布中国,而是固定的几条线。因为如此,他在路上的时间更密集。他的商业嗅觉敏锐且勇于冒险,事业经过各种转型,不断地涉足新的领域,挑战着自己,用足够的精力走出他的轨迹。爸爸虽忙但不忘他的作家身份,南来北往中抽空写了不少中短篇小说、随笔。他说,写作是心灵在休息。 第四阶梯,我个头粗壮挺拔,身体容量完全可以将爸爸装进去。这时的爸爸已经早生华发,但他还是忙。我见到他的次数更少了。我们父子有时像两条不相交的线,难得看到彼此。身边人都劝说他放慢脚步,但他依旧飞速前行。他说,男人一定要以事业为重。只不过这个阶段的他随着事业重心的转移,奔波的路线更加固定。然而,奔波的里程依旧只增不减,就像他扩张的生意和他的作品一样。 如今是第五阶梯,我已经迈入青年的门槛,爸爸仍然忙碌不减。只是为了身体健康他加强了运动,运动的方式让人佩服,绝对的“能屈能伸”。不是乘坐公共交通就是步行,坐专车的次数骤然减少。他不觉得这样辛苦,而是乐此不疲,还幽默地说,空气污染严重,咱不开车也是为环保做贡献。过去的一个寒冬腊月,他仍是健步如飞,或在马路上,或在高铁、地铁的车厢里,绘制着他的线路图,奔向他的远方。 现在爸爸给我的,依旧是他的背影。他说过,人生就像开弓的箭,射出后就一直向前,停下来就意味目标和终点。他秉性中的坚持不懈,甚至还有桀骜不驯,就像为他“开弓的箭”助力一样,注定让他总在路上,孜孜不倦。偶尔和他面对面地交流,我总会在他闪着银光的发丝里回顾过往,然后脑海里不经意间冒出疑问句:时间哪儿去了?爸爸怎么这么多白发了?依旧忙碌的他,什么时候会停下来? 书评(媒体评论) 作为一位热衷分享儿童阅读理念和方法的爸爸,我常折服于儿童文学作家们的丰富和细腻,而这样的“妈妈/爸爸作家”在家庭教育上是不是也有同样的丰富和细腻,他们的子女是不是在这些丰富和细腻的爱中成长着?我一直喜欢和推广家庭教育中的“双向养育”,不愿意从儿女的“成功”来倒推母爱/父爱教育的“成功”,这套“成长的对话”就给了爸爸妈妈一群“双向样本”,给我们以启迪和帮助。 ——“绘本慢课堂”创始人、新阅读研究所研究员、独立阅读教师 李一慢 一般而言,人都会经历两次童年:一次是自己的,另一次是孩子的。凡是有过两次童年经验的人,对人生的认识,会更加深刻。尤其第二次经历,会让你生出非常奇妙而美好的感觉。所以,每一对父母都应该把握这个机会,珍惜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 ——儿童文学作家、家庭教育专家 杜梅 让作家和儿女写“成长的对话”,真是一个好主意,恐怕有不少人在心中默默期盼了。作家是我们眼中的写作大咖,他们会如何指导自己的儿女写作呢?肯定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独门秘招吧!我相信这套丛书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山东省淄市高新区第一小学副校长 王爱玲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