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增璧是辛亥革命中起过重大影响的民主革命活动家。他早年以官费留学日本,追随孙中山、黄兴,参与创立同盟会,积极参加反对清王朝封建专制的斗争,因支持云南独立运动,被清政府取消官费,下令通缉,旋入《民报》社助章太炎编《民报》,任副主编。曾为孙中山代撰《挽烈士刘道一》诗。在东京还主办《江西》杂志,撰述文辞,鼓吹革命。辛亥革命前回国,协助黄兴指挥武昌起义。汤志江编著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汤增璧)》内容分为传记、先生著述、纪念与研究三部分。
| 书名 |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汤增璧)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
| 出版社 | 甘肃人民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汤增璧是辛亥革命中起过重大影响的民主革命活动家。他早年以官费留学日本,追随孙中山、黄兴,参与创立同盟会,积极参加反对清王朝封建专制的斗争,因支持云南独立运动,被清政府取消官费,下令通缉,旋入《民报》社助章太炎编《民报》,任副主编。曾为孙中山代撰《挽烈士刘道一》诗。在东京还主办《江西》杂志,撰述文辞,鼓吹革命。辛亥革命前回国,协助黄兴指挥武昌起义。汤志江编著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汤增璧)》内容分为传记、先生著述、纪念与研究三部分。 内容推荐 汤志江编著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汤增璧)》是一部介绍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汤增璧生平及相关著述的纪念文集。汤增璧(1882—1948),江西萍乡人,辛亥革命时期重要的革命活动家。追随孙中山、黄兴,参加武昌起义。曾任《民报》副主编,并创办《江西杂志》,撰述文词,倡导革命。全书分为传记、著述、研究三部分,传记部分简略地记述了汤增璧的一生,著述部分选编了汤增璧宣传民主革命的政论文章,研究部分选编了学术界对汤增璧的研究性文章。 目录 传记 汤增璧先生传略与研究 汤增璧著述 人世之悲观 崇侠篇 哀政闻社员 陆军学生之无告(时评) 亚洲和亲之希望(时评) 革命之心理 康梁之今昔(时评) 湖广总督之滑稽(时评) 刘道一(未完) 《江西》发刊词 警告全赣书 国民道德之悚言(未完) 读《东亚月报》之感(时评) 比较赣人与江浙人之对路事(时评) 林开谟与傅春官(时评) 赣事拾遗(杂记) 同盟感旧录 《滇粹》序 同盟会时代民报始末记 东桥汤氏三修族谱序 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第3次委员会议上所作 苏武牧羊图题词(《江西》杂志插图) 为曼殊大师画题词 诗一首 《挽刘道一》诗(代孙总理撰) 1913年新春代黄兴为汉口《国民日报》题诗 为段诗园家书集题诗 纪念与研究 汤公介先生事略 关于父亲汤增璧的一些片断回忆 斯诺《西行漫记》唐某姓氏事迹考略 同盟会员汤增璧先生二三事 百年风雷犹在耳——缅怀辛亥革命先驱汤增璧 民主革命的坚强战士汤增璧 “此联独无恙”——记黄兴书赠汤增璧的两副对联 君子之交同志之谊——黄兴书赠汤增璧 关于调查汤氏祖坟地的情况汇报 家事点滴话当年 革命军中马前卒 矩范犹存的开国耆硕——记祖父汤增璧二三事 民主革命的侠之隐者——追忆先祖汤增璧 晚清的崇侠之士——以汤增璧为观察中心 依自不依他——汤增璧早期革命思想初识 他的革命引领滋润一代伟人 汤增璧大事年表 他的引路,支持帮助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 “立节可为千载道”——毛泽东与汤增璧先生 后记 再版后记 试读章节 汤增璧先生传略与研究 ◇周年昌 汤增璧是辛亥革命时期起过重大影响的革命活动家。他早年留学日本,追随孙中山、黄兴,参与创立同盟会,积极参加反对清王朝专制统治的斗争。曾任《民报》副主编,并创办《江西》杂志,撰述文辞,鼓吹革命。辛亥革命前回国,协助黄兴指挥武昌起义。之后,反对军阀混战,曾在湖南长沙第一师范任教,担任毛泽东同志所在班的国文教员,成为其革命思想的启蒙者、引路人。南京政府成立后,出任国府秘书、侨务委员会秘书长。蒋介石执政后,经胡汉民推荐,被任为国民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秘书兼编纂,一生跌宕起伏,堪称传奇人物。1981年,笔者曾写作《同盟会员汤增璧先生二三事》一文,在《江西社会科学》刊出。忽忽30年,欣逢辛亥革命100周年、汤增璧先生诞生130周年,续缀此文,以资纪念。 一、袁郡案首,文章奇才 汤增璧,字公介,别号郎卿,笔名揆郑、伯夔、余波、愍生等。光绪七年(1882)八月二十二日生于江西萍乡市东桥静安庄。东桥原名草桥,草河经此流入湖南醴陵境内,古为边县重要集贸场所,名日草市。这里山清水秀,历史悠久,人才辈出,素称文化之乡。汤氏为诗赋世家、书香门第,世以诗礼传家。汤氏宗祠的门联颇富文化气息,称日:精英钟萍水,诗礼绍夏阳。 先生先祖业医,名闻乡里。其祖父汤南桓,豪爽正直,热心公共事务,“经理祠事,矢知公矢慎,数目精明,无一苟且”,被举为族正。村中事无巨细,都请他处理。南桓公十分重视对子孙的教育,“殚力课读,出重金从名师,不嫌严亦不畏远”,“家虽中落,教育之资不惜”①。其叔公汤鼎丞,补博士弟子员,是清末“炯察世变”,以兴学育才为务的开明人士;其父汤模斋为郡庠生。先生从小就受到诗礼传统教育和古典文化的熏陶。 少年时代的增璧,天资聪颖,品性忠纯。七岁入私塾,后进入族祖汤鼎丞创办的明新学校,刻苦好学,熟读经史,博览群书,“迄于弱冠,已沉潜于道德文艺之役”。应袁郡府(今江西宜春市)试,每场名列第一,为袁郡“案首”。院试,江西学使吴士鉴“奇赏其文”,遂补博士弟子员。时先生在南昌聚众演讲,因倡言“排满”,“当局大肆株连,构成奇狱”。该学使以其文才出众,“曲意保全,幸逃而免”②。随后,考入东南最高学府——两江师范学堂(原中央大学前身,位于今南京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就读。在那里,他以成绩优异而崭露头角,受到学堂总稽查缪荃荪、学监李瑞清等人的称赞,以官费保送日本留学。据记载:1904年,由两江学务处在两江总督所辖三省(即江苏、安徽、江西)各学员挑选曾学习过普通学和外语的学生,严加考试,并由江宁京口驻防旗生(满族学生)择优选送,共约80人,于10月20日,由江苏补用道徐乃昌率领其中的40人赴日本留学。③据增璧季子汤钟琰教授回忆,汤氏东渡日本的时间为1904年,与此相合,显然他就是这批选送留日学生的一员。 二、亡命东瀛_参与创立同盟会 增璧东渡日本后,就读于早稻田大学法律系。其时适值戊戌变法和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之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人救亡图存,革命运动日益高涨。1905年,孙中山、黄兴等人在东京相会,决定将兴中会与华兴会等革命团体合并,成立统一的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同年七月在东京召开正式成立大会,到会三百余人。刘揆一在《黄兴传记》中,叙述同盟会成立的盛况及党人的革命活动,除列举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庶务(相当于副总理),冯自由、陈天华、宋教仁、马君武等为书记外,还特别提到:“惟章太炎、刘光汉、黄侃、汪东、陈去病、但焘、高旭、陈陶公、景定成、汤增璧,以国学鼓吹革命。汪兆铭、胡汉民、陈天华、朱大符、马君武、田桐……以政治鼓吹革命。”其中除章太炎、刘光汉参加同盟会稍迟外,其余大都是参加创立同盟会的重要骨干。增璧回忆他自己的革命活动时说道:“迨同盟会时期……四方风动,发难频年,辅之翼翼,谁其健者。余也行能无似,滥竽其间,觉当日随诸贤之后,以赞高深,忽忽三十年。”①可见他是同盟会的积极参加者。P3-5 序言 看历史长河,载着兴衰荣辱,奔流东去;听时代号角,吹响复兴强音,响彻云霄。我泱泱五千年东方大国,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不朽的璀璨文明。泰山壮美奇绝,昆仑巍峨莽莽,长江黄河千里奔腾,江南塞北万千景色,更有宝岛台湾秀丽俊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不仅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发出“走好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抓住机遇,实干兴邦,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斗争中续写新的辉煌”的最强音,更以博大的胸襟和真心实意寄语广大台湾同胞和大陆同胞要携手同心,支持、维护、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增进两岸同胞福祉,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共圆孙中山先生的夙愿,中国共产党人的夙愿,近代以来中国人的夙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这一伟大历史时刻,一位追随孙中山、黄兴投身革命,参与创立同盟会,参加指挥武昌起义,被于右任称为“开国耆硕”的仁人志士;一位深受伟大的毛泽东主席尊重敬仰的良师,青年毛泽东革命思想的启蒙者;一位国共两党均高度认可,在海内外享有盛誉,至今在台湾仍然影响巨大的革命先驱,正在拂去历史的尘埃,重又走进海峡两岸民众的视野。他,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汤增璧。 汤增璧先生是辛亥革命中起过重大影响的民主革命活动家。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堪称传奇。早年追随孙中山、黄兴满腔热忱投身于推翻封建王朝的民主革命,为孙中山、黄兴所信赖和倚重。他是创立同盟会的重要骨干,曾任江西省主盟人。积极领导反清斗争和武装起义,如萍浏鳢起义和云南独立运动,辛亥革命前回国协助黄兴指挥武昌起义,被于右任赞为“开国耆硕”。他主笔《民报》,鼓吹革命,文笔犀利,猛烈抨击深恶痛绝的封建专制政权。创办《江西》杂志,呼吁救亡图存。《江西》杂志广为发行,振聋发聩的文字和言论震撼着整个中国及国际社会。他的诗文不但受到孙中山、黄兴、章太炎的重视赞赏,鲁迅也极为推崇。鲁迅在日本期间亲自收集有关刊物的诗文60篇,汤增璧在《公报》发表的5篇文章全被收入其中,而且开头两篇就是《人世之悲观》和《崇侠篇》。汤增璧成为辛亥革命期间为推翻封建王朝大造舆论的思想家、政治家、宣传家,大笔如椽、叱咤风雷。 因痛恨袁世凯专制统治,反对军阀割据,汤增璧弃政从教,有幸成为伟大的毛泽东主席的老师。其革命政治家的远大胸襟,超越常人的民主革命思想以及渊博的学识,给风华正茂的青年毛泽东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成为其革命思想的启蒙者,引路人。汤先生十分器重毛泽东,时常赠阅《民报》,探讨时政、鼓励游学,甚至国共分裂时期仍然称颂毛泽东同志为得意弟子。毛泽东同志对汤老师也极为尊重,经常登门拜访,向他求教。时隔20多年,毛泽东同志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时,还念念不忘这位革命政治思想的启蒙者。 北伐军攻占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受主政的李烈钧之邀,汤增璧出任国府秘书。兼侨务委员会秘书长,协理政务,为中枢起草各种机要文件,恪尽职守。龙潭一战,孙传芳近十万大军压境,汤增璧临危不惧,坚定信念随李烈钧坐镇南京城,匡助指挥部队击溃孙兵,使得新成立的南京政府得以保存。国府常委谭延闿赞曰:“党国兴亡关一战,龙潭碧血耀千秋。”李烈钧赞誉汤增璧在国民政府生死存亡的严峻局势下,为稳定国民政府人心做出了表率,为凝聚国民战斗力打下了基础。 汤增璧先生晚年主持党史会编纂工作,专心修史,劳怨莫辞,整理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的大量史料,留下宝贵史著。抗战期间,为保护党史文物资料再立奇功。“七七事变”后,党史会随国民政府西迁重庆,所藏大批文物资料急需外运,他将家人疏散回老家避难,独自一人带领党史会的工作人员,历尽艰险,护运所有史籍资料离开南京,辗转湖南、四川至战时陪都重庆保全。其间,他夫人在老家由病至逝,因重任在身,未能回乡,成为终身之憾。抗战胜利后,这批资料全部运回南京,新中国成立前夕,由南京经广州运至台北,现陈列于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纪念馆,历经战火而未受损失,不能不讲是一个奇迹,汤先生公而忘私,功不可没。 汤增璧先生献身革命四十余载,从东京校园到武昌前线,从文坛到战场,在反对清朝腐朽统治,反对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瓜分中国,到反对军阀混战的斗争中,始终坚持不懈、勇往直前、义无反顾、出生入死,为辛亥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革命成功后,堂堂“开国耆硕”却功成身退,弃政从文,弃政从教,最后弃政从史,以编纂孙总理年谱为职志。他用民主革命思想和精神启迪青年毛泽东,滋润一代伟人;支持国共合作,救助中共干部,在共产党和国民党中都有许多对他敬仰乃至生命相托的战友,他是国共两党高度认可的革命先驱。一生清正耿介,不治产业,不图谋官职,不慕荣利,在贪污腐败盛行的时代,家徒四壁,可以说是近代儒侠兼于一身的典型,颇具人格魅力。这位民主革命的前驱,辛亥革命的开国元勋不应被遗忘。高山仰止,他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质应该永为世人铭记。 在海峡两岸携手同心,全球华人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大背景下,为汤增璧先生著书立传,存史育人,可谓是恰逢其时。 后记 母亲曾为小学教员,上小学时随母长居乡下。见同学们都有爷爷,独我没有,虽有点奇怪,但也从未问过父母,而父母也绝口不提。1972年参加工作后,有一次先父汤钟琰偶尔提及祖父,云其参加过辛亥革命,曾与章太炎一起办《民报》。当时父亲随手给了我一本上面印着辛亥革命字样的书,里面有祖父的《哀政闻社员》一文。现在想来这本书应该是1957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第二卷。试着读了一下《哀政闻社员》,但终不知所云。当时感觉很奇怪,能将《三国演义》《水浒传》看得如痴如醉的我,祖父的文章怎么能一句都读不懂呢?而且觉得里面的句式与文字陌生和古董得如同出土文物一样!想不到的是多少年以后,我不仅从事文物工作,而且要再一次阅读祖父的文章;不仅要读,而且还要校点,还要悟其精要。而此时先严已去,能不慨叹驷之过隙,白云苍狗欤? 这本书的编辑不仅是为了完成先严的遗愿,更是为了纪念先祖父。该书最早在20世纪80年代由先父和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周年昌先生共议编纂出版《汤增璧纪念文集》,之后二人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资料的蒐求、辑佚、甄别和整理。特别是周年昌先生,在对先祖父的行状传略的撰写和资料整理方面,贡献尤巨。1994年先父遽尔仙去,该书的编纂与出版遂被搁置。2007年我去北京公干,面谒周年昌先生。周先生旧事重提,又议出版。后来周先生亲赴南京再议此事,遂定于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际付梓,以志纪念。 虽然蕞尔小书,但其中凝聚着许多人的辛劳与帮助,是一个群策群力的结果。首先是江西萍乡市政协,不仅为该书撰文,且全额资助出版。我的博士研究生叶康宁和杨国誉帮忙校点祖父文章,叶公平帮忙收集资料,审校文章;侄女汤珍妮虽有身孕,亦积极帮忙打印;在台北的汤泰均弟(汤增璧长子汤钟瑶之子)也积极搜集并邮寄相关资料。在江西的诸昆弟姊妹如泰骅、泰秦等更是积极参与,或撰文,或提供资料。为我腾出时间的妻子杨永芳,对于文字本身虽力不能亲效,但殷切之心,亦可察可鉴。我的同窗田旭东教授处,亦需专致谢忱。早在20年前她曾为《哀政闻社员》和《人生之悲观》两文作过笺注,洋洋逾万言,考证精当,用力甚勤。但后来在出版时因体例诸问题未能采用,深以为憾! 最后还要感谢甘肃人民出版社,没有他们的辛劳和编辑,此书不可能及时刊行于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之际。 该书最终由汤惠生审定统一文字,倘有错误,其责无旁贷,是为后记。 汤惠生 2011年5月16日于南京随园 书评(媒体评论) 立节可为千载道,成文自足一家言。 ——黄兴 先生献身革命,赞襄党国,四十余年如一日,矢志不渝。平生廉介自守,罔事积蓄,虽或环堵萧然,处之晏如。为文骈散皆工,诗则典丽矞皇,雅近盛唐风格。 ——居正 汤增璧一生跌宕起伏,为了辛亥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诗文不但受到孙中山、黄兴、章太炎的重视称赞。鲁迅也极为推崇,堪称传奇人物。 ——周年昌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