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的味道
北京的雾霾很重,我背着一大包专业书籍和电脑,在清晨的后街,看着身边各色带着防霾口罩的人擦肩而过,毫无防护的我,心里有点儿发慌,似乎时间也开始发慌,走得比往日更快。听说上课的老太太性子有些古怪,不准迟到,不准用手机,不准……我加快了脚步,呼吸变得急促起来。空气中一股细密的尘埃的味道,扰得我没有心思坐下来好好享受早餐。在快餐店里急急地买了最便宜的菜包子,拎在手里继续赶路……从青年旅舍到地铁站,仿佛走了一个世纪,右肺中叶开始疼痛,奇怪,15年前的旧伤难道这么快被雾霾触发?来不及追问,赶紧买地铁票是正事。
“永安里?这都哪儿跟哪儿啊?赶紧出地铁站,打车吧!你肯定来不及了!”售票员居然把钱退还给我,还甩出这样的建议,似乎我的世界被集体调频到慌张。
全身开始发烫,扭头钻出地面,回到车来人往的雾霾里,正是上班高峰,没有车,只有堵车。心一横,又跑回地下,买票,永安里!换乘、换乘、换乘……当我倒来倒去终于到达教室时,已经开课10分钟,幸好,我的座位就在门边的角落;幸好,没有人责难我,但我仍然莫名悲痛,想哭,想吐。我木然地坐下来,背包滑落倚放脚边,双手开始止不住地颤抖,完全听不见老师在讲什么……慢慢地,教室里特殊的香气,清新、干净、安全,把我拉回来,仿佛切换到另一个次元。
我回头去看刚才的自己,如此恐惧、慌乱,甚至有一丝不易觉察的负罪感,身体在情绪的乱流下变得如此失控,怎么回事?
“生病是一个很大的创伤。”
逐渐平静的耳朵,终于能接收老师的信号,断断续续,好像在给探索自己的我一个回应。
“不仅仅是精油的香气,其实所有的气味,都可以在20秒内直达边缘系统——大脑存储记忆和情绪的地方,好像一把钥匙,打开与这种气味相契合的记忆的抽屉,以及伴随这段回忆的情绪。”
那么,空气中细密的尘埃的味道,联结了哪一段回忆?勾起了怎样的情绪?
“金钱是一种能量,与金钱联结的方式反映的是你当下的能量状态。”
一语中的。拼图在逐渐成形,我终于看到大概的面貌。还是15年前被医生宣判的那场“绝症”,我像今天一样,呼吸短促,右肺作痛。我跟学校请假,收拾行囊独自回家,校门外正好修路,灰尘漫天……接下来是漫长的求医路,整整3年,全家笼罩在死亡的恐惧里……更不幸的是,家里人也接二连三地病倒,好像中了邪一样,原本宽裕的家底被逐渐掏空。那时候的我很稚气,还没有觉察和处理情绪的能力,因为天性乐观和强烈的求生意志,扛过来了,并没有木然到完全没有半点恐瞑,恐惧埋得很深,深到我以为它没有来过。如果我没有记错,在那之后,我从一个在医院走廊加床就能安稳熟睡到天亮的傻妞儿[空荡荡的走廊,就我一张临时加床,特别靠近ICU(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方便急救,每天都有“前辈”盖着白布从ICU搬出来,难怪护士表扬我全楼道就我睡得最香],变成了只要夜幕降临,就无法一个人安睡的敏感神经质,变成了独自出行就必须住青年旅舍的所谓的文艺女青年。
直到今天,我才发现我的行为,真的被模式化了,我只能住青年旅舍,哪怕它离我上课的地方隔山隔水隔雾霾,哪怕它毫无文艺气息,不过是方便北漂青年能蜗居的地下室,我认了,这是我能找到的最近的青年旅舍了。
我真的认了吗?15年前灰尘的味道,还在让我痛吗?我还在被那个早已远逝的痛牵着鼻子走吗?我真的享受节俭带来的胜利和乐趣吗?还是说,北京的雾霾把我重新带回到当年拖垮全家的愧疚里?从来追求自由的我,真的甘心就这样被自己的恐惧模式化吗?
不甘心。可是,它不受我的意识控制,它只受潜意识支配,而潜意识的种子是什么时候种下去的?千头万绪。
工作人员把闻香纸递到我的面前,九种气味:树脂类、木质类、根茎类、青草类、花朵类、种子类、果实类、叶片类、辛香类。当我闭着眼睛闻香的时候,会将任何闪现在脑海里的画面口述出来,身旁有同学默默地做记录……人进入一种半梦半醒的状态,各种被“忘却”的记忆、被忽略的情绪会翻腾出来,拼图越来越全,越来越细……我很庆幸今天的自己不似当年稚气,有能力也有勇气去面对和处理如此多的信号;我也很感谢,精油毕竟不是雾霾,它携带着来自植物的高频能量,即便当下那个种子类的气味像极了当年喝过的中药,也给了我巨大的支持,让我重新体味苦涩背后的温暖。
P2-5
给小姨的情书
我一直觉得写东西,是很私人的事情,是自我对话的方式,任随意识流到这里或者那里,所以,从前有很多文字并不发表,锁在电脑里。
近段时间,开了个人公众号“喜色鱼行”,时不时爱写点儿东西放上去,有老友隔空打笑:“重返文坛了吗?最近活跃得很呢!”她不知道,我暗地里一直比较活跃,那是我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而近来发表不断,有个看似不相关的原因:我的小姨生病了……而小姨说过一句话:“每次治疗特别难受的时候,如果看到你的文字,就会舒服一些。”
我想让她舒服一些。
《喜色鱼行》是我的第一本散文随笔,和小姨的《琴·境》以姊妹篇的形式,一起出版发行。某种意义上,它是我写给小姨的“情书”——是的,我们大多数人都写过情书,也都说过“我爱你”,但其实很少写给自己的父母,或说给成长过程中与爱情无关却无比重要的人,这大概是文化习惯使然,但爱,一直都在那里,总有一些你认为可能适宜的方式,去释放这样的爱,趁还有时间。
书里收录了一些旧文,但更多的新文,是我在清晨天不亮,女儿熟睡的时候摸起来写的,我喜欢早上“连狗都没醒”的时光,安静、私密,完全属于自己……我用这样的方式,陪伴自己,也陪伴病中的小姨,让她放心我并没有因为忙碌而荒腔走板,我仍然有散步的心情。
多年前,我给自己的QQ取名为“散步的鱼”,所以,朋友们也爱叫我小鱼;多年后的今天,我大概已没有了散步的节奏,天亮了,家人陆续醒来,一天的奔忙拉开序幕:我笑自己是“既要劈柴、喂马;又要洗衣、做饭、还带娃”,后者是真实家庭生活的素描,而前者是隐喻,因为我还有梦想,要终其一生地将芳香疗法学下去,要生产“让中国妈妈放心的食品级精油皂”——初创的公司,像蹒跚学步的孩子,需要各种协调和推进……
某种意义上,我感谢每一个天不亮的清晨,让我在爱小姨的同时,也滋养了自己,不会因为匆忙而变得麻木和坚硬,让我即便是送孩子上幼儿园,在那条走过千百遍的路上,也会感受到沿路湖中的阳光,树上飘来的杏花,和草丛里嬉戏的画眉……我怀揣内在的喜悦,行走于人生的江湖,但我不执着于喜悦,也不执着于悲伤……小姨生病,让我渐渐懂得:春夏秋冬是寻常,人也一样。
想起某个阳光灿烂的下午,女儿阿湫闹着要坐轻轨,我陪她走上的那节车厢,可谓“活现人间”:有给我让座的,有吵架斗嘴的,有红脸打架的,也有腾出空间避免我和孩子误伤的,还有挤在门口下不了车,得坐到下一站再折回来的……阿湫既不笑,也不哭,眼神淡然地看着眼前的一幕又一幕,那神情惹得邻近的年轻阿姨凑过来逗她:“小朋友,你怎么那么淡定呀?”顺道也和我搭上话:“哎,我们也是看。惯了,每天坐轻轨,都会遇到这些事儿。”轻描淡写,她身上青春而美好的气场,像春风一样安抚了我忐忑的心。
一个是孩子的眼睛,因为没有预设的期待或限制,所以淡定;一个是看惯了的眼睛,因为习以为常,所以处变不惊。倘若我有她们那样的“眼睛”,多一些纯;争和底气,少一些起心和动念,也许,我可以有更多的力气,安心做我自己……水满则溢,人只有成全了自己,才可能更自然而然地,更周到妥帖地帮助别人。
所以,除了安心做自己,其实没有太多正经事,人生总会有起伏,人世总会有冷暖,由它去。在起伏冷暖的过往,我感谢有小姨这样一个人,如此善待我,我记得她教我写日记,记得她送我很多很多的书,也送我这辈子都穿不完的衣服……她说:“书不嫌多;衣服拿去穿,人生有几个18岁?!”
我早已不是18岁的小姑娘,小姨也逃不开岁月的流淌……那么,我们都不逃,看它起伏冷暖,看它静静流淌,如果能安心做自己,能尽情地去爱,当下就是最美好的时光。
“情书”也不嫌多,我会继续写下去的。
鱼的散步人生
吕悦
鱼一般生活在水里,而郭莉——朋友们爱叫她小鱼,却游在天地间。
初见小鱼,1997年,高中一年级,白色长裙,圆盘脸,羞涩安静,周围总是很多小伙伴。真正与小鱼熟识是7年后小鱼大学毕业的那个夏天,她来问我重庆市图书馆的英文原版书借阅规则是什么;当时,我内心暗暗惊叹,这是看英文原版的女子呀!
之后的13年,几乎不再分离。
此刻竟有种“相知甚深,无从谈起”的感觉。
见过小鱼恋爱时的投入和认真,见证修得这份爱情和相守的不易。
见过小鱼职场上的聪慧和勤勉,跑记者、做编辑、当英文老师、做外企管理……再到一言不合就创业,要做“让中国妈妈放心的食品级精油皂”,因为深入研习精油,还“顺便”考取了IFA(国际芳疗协会)认证的芳香疗法治疗师资格,并加入IFA(国际芳疗协会)中国区重庆分校的讲师团队。记得她初入德资公司时,大量的、繁复的Excel表格及数据,还有从未操作过的PPT及德国人要求甚高的细节,都让小鱼暗自苦恼,但很快,几乎只过了一个晚上,她已操作自如……没有人知道她从前并没有使用过这些“玩意儿”,当然,也没有人知道那个晚上小鱼是怎么过的。大多数人喜欢小鱼,因为以为小鱼她是浑然天成的。女儿阿湫出生后,小鱼创建妈妈群,分享育儿心得,也组织群里有教育背景的妈妈们成立婴幼儿托管班,在女儿爱上托管班后,小鱼腾出手来学习古琴、学习芳疗,也开始创业……每天凌晨5点,甚至4点起床,所有需要专注的工作,都在清晨进行,直至阿湫醒来。这本书也是她在每一个天不亮的时候写成的,因为要顾虑阿湫醒来的时间、小傻(小鱼的老公)醒来的时间。小鱼是一个母亲,一个妻子。
见过小鱼旅行中的洒脱和豪迈,能不知不觉把一个人的旅行走成一个团队的结伴而行,当然,这丝毫不影响她随时自然而然地离队去享受她想要的“孤单”。喜欢和她一起旅行,能把天地走成别人眼中的风景,走成我们脚下的路。青海湖上的银河,曾感动得我俩忍不住落泪;高原上的篝火、爽朗的笑声,又引得藏人笑称我俩是藏民,至少上辈子一定是……
见过小鱼受伤、委屈,总在寻求自己、他人和情境都得到尊重和满意,中庸之道对小鱼不是概念,而是生活的指引。初为儿媳的小鱼,从按照婆婆的期待生活,到活出真实的自己,平等地和婆婆交流。如今,她与婆婆的关系很好也很自然。结婚这几年,每一天小鱼都怀着爱和尊重,不断反思、自我成长地实修着。而她的妈妈群,也不断有心理咨询师、瑜伽教练、小儿推拿师、母乳护理师、芳香治疗师、正面管教师、儿童画美术老师、早教专家,等等,因为认可小鱼的坦诚和真诚而加入其中。好多妈妈在这里体验到了归属,得到了支持和帮助。
见过小鱼焦虑、害怕。但她一边焦虑、害怕,一边尽自己所能地面对每一次的难题,无论这道难题是家庭的困境,是创业的艰难,还是面对人生终极命题的困扰——孤独、死亡、存在、意义。
让我来写序,奈何我满脑子都是小鱼这个“人”,这游历在天地间的鱼。
或许,这正是我想写的。
故事都是别人的,通过别人的故事,看到有人是这样活着,然后去思考,我可以如何活出自己的生命,这才是重要的。
愿你我,赋予岁月以生命。
2017年4月8日晨
《喜色鱼行》为作者郭莉工作、生活感悟的集合。全书共分为三个章节。章节一,闻香笔录。气味,好像一把钥匙,可以打开人记忆和情绪的仓库,借着闻香,可以感受情绪的流动,可以和自己对话,可以平心静气用芳香塔罗牌占卜,可以闻香识人,也可以解放自己。章节二,成长手记。童年是一面镜子,写的是孩子,照见的是自己,在照护孩子的过程中,学习“看见”,学习“尊重”,学习“有趣”,学习“坦诚”,学习“信任”……学习“让自己活得更像一个人”。章节三,五味随笔。活过、爱过、写过——这大概是最好的注脚。
《喜色鱼行》是郭莉所著的一部散文集。收录包括《要!让生命自由绽放!》、《如果爱》、《城外的近邻》、《陌生人的婚礼》、《结婚杂记——送给50年后的自己》、《我是一粒“种子”》、《布达拉宫的记忆》、《茴香的眼睛》、《提线木偶自由记》、《花逝情深——献给刚刚离开的春天》等文章,笔触细腻、温婉,直抵人心,是广大文学爱好者的必读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