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人才的逻辑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作者 周留征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姜太公的鱼钩

作为中国人,即使是热衷于追逐现代时尚潮流的年轻人,估计也没有几个不知道姜子牙姜太公的。当然,这并不代表很多人都读过司马迁的《史记·齐太公世家》或者刘向的《说苑·尊贤》,也并不代表很多人读过姜太公的军事奇书《六韬》,甚至并不代表很多人读过明朝许仲琳的《封神演义》。很多人知道姜太公,首先来源于民间口口相传的歇后语: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其次是众多的民间传说和趣闻轶事。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无论是在渭水边钓鱼的姜太公,还是在岐山上封神的姜太公,都是半人半神的旷世奇才,中国民间也一直就有“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说法。

古籍《武王伐纣平话》中记载:“姜尚因命守时,立钩钓渭水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尚自言日:‘负命者上钩来!’”据考证这段文字就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由来。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姜太公钓鱼的确比较奇葩:直钩钓鱼,相当于无钩;不用香饵,对鱼而言不存在任何诱惑;离水面三尺,需要鱼儿自己跃到钩上。更搞笑的是,他口中还念念有词:姜尚钓鱼,愿者上钩。不过,这奇葩的鱼钩还真钓到了一条大鱼,那就是周文王姬昌。姜太公自己也借助于这奇葩的鱼钩,最终在垂暮之年实现了建功立业的梦想。

纵观姜太公的一生,可以说是对世界上最励志的成功学经典案例的完美诠释。再看姜太公本人,也绝对称得上是草根逆袭成才并最终大器晚成的最佳代言人。如果姜太公穿越回到现在,写一本《我的“鱼钩哲学”及奋斗之路》,相信肯定能稳坐全球各大励志类畅销书排行榜前三甲。

作为古代励志成才的典型代表,姜太公的人生也是经历了从“曲径通幽”再到“峰回路转”,直至“柳暗花明”的跌宕起伏三部曲。

第一部:历经磨难,人穷志坚

如果以今天的标准来看,姜太公是典型的草根出身。不过按家谱,他可是正经八百的名门望族、官宦之后。其先祖曾做四岳之官,辅佐夏禹治理水患时立有大功,在舜、禹时期那都是有封地的。不过,太公出生的时候,家道已经破落。因此他为了混口饭吃,不仅干过宰牛卖肉的屠夫,还开过小酒馆卖过酒。这些行当在现在都是令人羡慕的职业,生意再小毕竟也是老板。但在古时,那可是让人瞧不起的下贱营生。更可怜的是,由于长年贫困潦倒,太公竟然连老婆也留不住。即使太公再三表白说自己是一只潜力股,以后一定会发大财、做大官,他老婆还是离他而去。生活即使再不如意,胸怀大志的太公仍旧坚持勤奋刻苦地学习各种理论知识,研究治国安邦之道,坚信总有一天自己能够宏图大展。坚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很多人在成才的道路上,就是由于没有坚持到底,最终在离成功一步之遥的时候,选择了放弃,所以一辈子碌碌无为。姜太公为“坚持”这两个字用一个数字做了最好的注解,那就是72年。

第二部:费尽周折,终遇明主

虽说一直过着漂泊不定、困顿不堪的生活,但坚持勤奋学习的太公到72岁时早已经博闻多才、满腹经纶。剩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必须找到一个能够施展才华的舞台,否则此生只能怀才不遇、抱憾终身。就在这个时候,一直在伺机而动的太公听说西伯候姬昌尊贤纳士、广施仁政,在民众中颇有口碑。他立刻动身前去投奔。到达姬昌的领地后,太公没有迫不及待地前去毛遂自荐,而是来到渭水北岸的一个地方住了下来,每日垂钓于渭水之上,等待圣君明主的到来。太公为投奔姬昌费尽心思,自然有他的想法。首先自己要先到姬昌的领地与视野中来,酒香也怕巷子深,距离太远了信息不容易传到姬昌的耳朵里。其次是试探姬昌是否真的能做到尊贤纳士,这关系到以后是否可以长期共事。最后也是为了显示自己的一点点清高,表明有水平的人才都是需要被尊重的,不会主动投怀送抱。因此,才有了“鱼钩”的故事。不过,费尽周折后,太公终于在72岁高龄时得到了西伯侯姬昌,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的认可,最终遇到了赏识自己的明主,开启了事业之门。

第三部:大器晚成,实现抱负

当时商纣王残暴无道,姬昌要讨伐纣王迫切需要人才。当得知年已古稀的太公很有才干,不惜屈尊亲自相迎,并同乘一车返回,尊为“太公望”。太公由此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先辅佐文王,提倡生产,训练兵马,国力日渐强盛。后来又帮助姬昌之子周武王姬发,在牧野一战大败商朝军队,进而灭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周初分封,姜太公辅助两位君主在“灭商兴周”活动中可谓居功至伟,因而被封为齐国君主。在齐国他确立了“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治国方针,吸引了更多民众依附齐国,使齐国成为周王朝为数不多的大国之一,开创了齐文化的先河。经历了无数磨难和砥砺之后,姜太公在晚年用无可争议的历史功绩证明了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实现了自己一生的抱负和理想,堪称是大器晚成的典范。据说,曾经弃太公而去的前妻马氏在他功成名就之后试图破镜重圆,太公就把一盆水泼在地上让她捡回,马氏见覆水难收,只好含羞而去。这样的处理方式,至少说明已经眉毛胡子一大把的姜太公,还真是一个擅长冷幽默的天才呢。

姜太公的鱼钩是直钩还是弯钩没有必要刻意去考证。其实,无论是历史上真实的姜太公,还是已经被神话和传说演绎了的姜太公,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他的确是一位公认的杰出人才。问题在于,这个流传千古的成才故事能够带给后世什么启迪?

首先,成才贵在坚持。有一幅漫画很能说明问题:有人挖掘埋在地下的宝藏,很辛苦地挖了很多坑,每次还差一点就能挖到宝藏的时候,他总是选择放弃,再去挖新坑,结果一直挖不到宝藏。成才的道理与此相同。如果要从成千上万的普通人中脱颖而出,成为杰出的人才,就必须有过人的才能和过硬的本领,更需要有一颗坚忍不拔的恒心。如果没有姜太公72年的坚持学习与努力上进,肯定就不会有姜太公钓鱼而被周文王发现并重用的故事了。坚持不仅要体现在学习方面,也要体现在工作方面。人类一直生活在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环境里,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只有在风雨中坚持下去,才有机会见到雨后的彩虹。

其次,人才也要舞台。中国有句古语叫“酒香不怕巷子深”,大致的意思是如果酒酿得好,即便是在很深的巷子里,也会有人闻香知味,慕名前来品尝。但是,如果引申为是优秀人才就可以稳坐钓鱼台等待愿者上钩则未必成立。姜太公历经磨难,勤学苦练,70高龄时也没有遇到明君。这时候他没有继续观望等待,而是四处打探,得知姬昌广施仁政、求贤若渴,然后他就风尘仆仆来到渭河边用直钩钓鱼的方式引起姬昌的注意,最终被重用并成就一番大业。从这里可以看出,姜太公的愿者上钩是有前提的。他不仅自己做好了充分的信息调研,而且选在了可以被姬昌注意到的渭河边。这就说明,即使是出类拔萃的人才,也需要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这个舞台不能只是被动地等待别人来给你搭建,更重要的是要自己搭建。

最后,评价依赖结果。对于人才的评价可以有很多种方式,但是基于结果进行评价肯定是最基本的逻辑。“成则为王,败则为寇”的极端评价方式自然不足取,但是“以成败论英雄”还是值得借鉴的。后世之人对于姜太公的尊崇认可甚至于神话演绎,虽然离不开一定的感情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他的丰功伟绩。无论是协助国君灭商兴周,还是治理齐国深得人心;无论是牧野一战定乾坤,还是《六韬》一书传天下,姜太公都用无可辩驳的成绩证明了自己的雄才大略,成就了自己的传世美名。

P16-19

后记

写给女儿的信

亲爱的女儿:

爸爸决定给你写这封信之前,曾经思虑再三、欲言又止。第一次给你写信,是你刚出生那天,爸爸喜极而泣,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给你写了第一封信。和天下父母心相同,爸爸、妈妈一直在努力为你营造温馨、幸福的家庭环境,创造良好的教育机会,希望你快乐成长,长大以后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不负此生。但是,在你成长的过程中,爸爸还是要忍不住写下这封信,希望你长大以后能够用心体会。

爸爸出身于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你爷爷、奶奶每年都为了爸爸微薄的学费而发愁。那时候村里有很多家境不错的孩子都先后辍学了,但是爸爸坚持了下来。我还记得你爷爷为了给我交初中学费而不得已去集市上卖树,为了让我能吃上一块肉而把出河工时的伙食里仅有的一块肉用烟纸包好带回家。你奶奶也起早贪黑地养猪养羊,秋收冬藏,一年四季腰弯得如一张上满弦的弓。奶奶没有上过学,却是一位心地善良的家庭妇女,教会了爸爸与人为善、一心向善。爸爸曾经因为小学时调皮捣蛋不爱学习被我大哥,也就是你的大伯,在晌午的太阳底下暴晒。他因为家境贫穷不得已放弃了读高中的机会,很早就担起了家庭的重担。我至今还记得你大伯坐着颠簸的长途汽车送我到青岛读大学的时候,在校门口我望着他远去的背影而潸然泪下。现在的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与爸爸那时候比已经有天壤之别,但是舒适的环境和优越的条件反而导致很多孩子娇生惯养、蛮横任性、好逸恶劳、不懂感恩,爸爸对此内心颇为不安。父母毕竟不能陪你一生,因此希望与你探讨一些关于理想与人生、事业与财富、爱情与家庭的问题,以免你今后独立走向社会的时候误入歧途。

第一,常怀感恩之心,常为善意之举。人不会无缘无故来到这个世界上,更不会无缘无故地长大。每个人的成长都是建立在他人的付出之上,不仅有父母亲人,还有老师朋友,甚至还有一些素不相识的人。在自然界中,动物尚知反哺,何况以万物之灵自居的人类?所以,做事先做人,成才先成人。无论贫富贵贱,无论顺境逆境,都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不装不骗不作恶,常怀感恩之心,常为善意之举。行善并不意味着对恶行可以无限制地容忍,也不能在原则性和关键性问题上让步,更不能成为不法之徒的帮凶。三国时期蜀国皇帝刘备曾经告诫后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明代大学问家王阳明提则出:“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人生在世,只有坚持“致良知”,进而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方得为人处世之真谛。当然,世界很复杂,人性更复杂。只有首先学会保护自己,才能在必要的时候惠及他人。

第二,知识比容貌重要,能力比知识重要。爱美是人的天性,但是不宜把时间全部浪费在穿衣打扮上。无论任何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所谓“颜值”都会如鲜花般逐渐枯萎凋零。唯有知识,会随着阅历而不断丰富,不断升华,如醇酒历久而弥香,如华章经时而传唱。每个人都有虚荣心,女人可能会更强些。在成长的过程中,只有用知识去妆点颜值,用自信去改变虚荣,才能做一个真正的知性女人。知性女人不仅要知书达理,而且要聪慧灵性,只有善于学习,具有真才实学,不断从知识中汲取力量和智慧才能做到这一点。你从小喜欢读书,已经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不过,读书贵在领悟而不是存储。知识不在于你读了多少书,而在于读懂了多少书;不在于阅读了多少知识,而在于消化了多少知识。只有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才能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人的能力之中,认知能力最为重要,无论是对自我的认知还是对社会的认知,都决定了一个人的一生。学历不等于能力水平,学历也不等于认知水平。有很多拥有博士学历的人,认知水平还不如没有读过多少书的普通人。认知就是判断,判断不仅需要智力、知识和阅历,更重要的是思考与领悟。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工作中,只有掌握方法论,才能在遇到任何问题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要有理想而不是耽于幻想。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过:“人是会思想的芦苇。”与地球上的其他生物相比,人因为有思想,所以具有内在的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欲望,因此正常人都是有理想的,希望自己才能出众、与众不同。有理想就会有动力,就要不畏艰险、脚踏实地去实现。如果今天一个想法,明天一个想法,一直不停地变换想法,那只是幻想。很多失败的人生不是因为不去努力做,而是不知道努力做什么。今天看到一幅油画拍卖出了高价就想去做画家,明天看到一部小说畅销而又想去当作家,后天看到一项科技发明获得诺贝尔奖再打算成为科学家,这样下去,最后只能沦为两手空空的“幻想家”,耗尽人生大好光阴而一事无成。树立理想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实现理想只有依靠毅力,贵在坚持。古人说,要“立长志”而不是“常立志”,有理想就要敢于去闯,有志气就要坚持到底。

第四,要有理性而不是沉湎于任性。人是感情动物,但人与动物的根本不同在于人有理性和逻辑思维能力。每个人既有理性,也有感性,偶尔也会任性。人类学习与成长的过程,就是逐渐锻炼理性思维能力的过程。理性会使人明辨是非,会使人辩证思考,会使人谨慎决策。理性的人不会人云亦云,不会以讹传讹,不会在诱惑面前盲目决策,更不会糊里糊涂丧失自我。任性并无对错之分,也无性别之分,是正常人都会有情绪冲动,都会偶尔任性。但如果以任性是女人的天性为由,沉湎于任性,就会与理性渐行渐远,与生活渐行渐远,与正常人渐行渐远,最终只会酿成个人悲剧。这个世界充满了未知,充满了诱惑,有鲜花也有荆棘,有陷阱也有坦途,只有逐步提升理性思维能力,才能避免未来在激流中翻船的风险。

第五,要有事业心,但是家庭比事业更重要。要想掌控自己的人生,就要努力成就自己的事业,因为只有自己能够独立生存,才能在必要的时候惠及他人。要想拥有自己的家庭,就要找到属于自己的爱情。爱情经常是神秘莫测的,只有身在其中才能体会。不过,交友要慎,待人要诚,用情要真,是硬道理。爱情不是山盟海誓,更不是海市蜃楼。长久的爱情都是山野里的树,而不是温室里的花。婚姻不是儿戏,绝不可轻率。不幸的婚姻会带来不幸的家庭,不幸的家庭会影响子女的一生。成年人不仅要为自己负责任,还要为子女负责任。因此,有了坚实的爱情,再建立自己的家庭。家庭和事业一样,需要用心经营。千万不要出门衣着光鲜,回家邋遢无比,应该让良好的行为成为一种习惯。家庭和事业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家庭需要夫妻互相妥协,事业需要不断迎接挑战。但是,如果事业和家庭冲突的时候,应当首先以家庭为重。家庭是个人心灵栖息的港湾,也是爱情的归宿。有了家庭,事业成功的时候可以分享,事业失败的时候也可以疗伤。事业失败了可以从头再来,家庭破裂却很难破镜重圆。要记住,虽然这是一个由物质组成的世界,但是感情永远比物质更珍贵。

第六,财富只是数字,真正的财富是创造财富的能力。与过去相比,现代社会是一个科技发达、快速变化的社会,拥有财富是事业成功的标志之一。人不能不食人间烟火,也不能生活在真空世界,因此,追求财富不仅是正当的,也是必需的。但是,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必须要牢记,“幸福不会从天降”,必须要合理合法地依靠自己的能力来获取财富,实现财富自由。除此之外的其他途径获取的财富,都不会长久。因此,要理性辩证地看待财富,不要为了钱财而鬼迷心窍。从历史的经验来看,财富只是银行卡上的数字而已,真正的财富是让自己具备创造财富的能力。只要自己对社会有价值,就有机会创造财富。即使偶尔不慎失去了财富,只要自己的价值还在,失去的财富还会再来。古人说“德不配位,必有无妄之灾”。如果自己不能创造财富而忽然拥有财富,反而会把自己置于凶险之地而得不偿失。

与光照千秋的日月相比,人生不过瞬间;与奔流不息的江河相比,人生不过百年。光阴似水,如果不想虚度,就要不畏险阻,苦尽方能甘来。即使轻如草芥,也要不惧风霜;即使微如尘埃,也要灿若星辰。只有努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才能证明自己曾经来过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才能不至于到了年迈之时而抱憾终生。

亲爱的女儿,虽然我知道你现在还不能完全理解爸爸的良苦用心,但是我相信随着你逐渐长大成人,你一定会感悟到爸爸文字背后的拳拳之意。其实,这封哕里哕唆的信,概括起来只有一句话,那就是希望你在未来的日子里快乐成长、努力成才!  永远爱你的爸爸

2017年1月28日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引子

 人才,人才,为什么最终还是离不开人才?

 拉姆·查兰PK戴维·尤里奇:管理大师也掐架?

 美国为何能够长期引领世界科技发展潮流?

第二章 人才千古事:过去未去

 姜太公的鱼钩

 诸葛亮的悲喜剧

 崇祯帝的历史命运

 追问“钱学森之问”

第三章 人才的困境:问题仍存

 招不来

 用不好

 跟不上

 留不住

 良将难求

 绩效不佳

 结构断层

 骨干流失

第四章 人才管理“相对论”

 人才溯源:如何洞悉人性成就非凡人才?

 人才观念:如何树立战略性的人才导向?

 人才标准:如何建构创新性的人才模型?

 人才机制:如何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人才平台:如何打造高绩效的人才团队?

第五章 人才构成“铁三角”

 人才“铁三角”:缺一不可?

 能力素质:敲门砖

 行为结果:试金石

 品格修养:护身符

第六章 人才成长“生态圈”

 人才“生态圈”:胜者生存?

 个人:人才培育的种子

 环境:人才成长的阳光

 组织:人才扎根的土壤

 伯乐:人才崭露的雨泽

第七章 个人如何成才:天生我材必有用

 成才先成人

 知行要合一

 “添才”不恃才

 人皆可以为尧舜

 “三立”代表王阳明:“绕指柔”如何修成“百炼钢”?

第八章 环境如何塑才:好风凭借力

 宏观环境:时势造就英雄

 中观环境:与平台共成长

 微观环境:家庭影响一生

 谁持彩练当空舞?——风口中的“外星人”马云

第九章 组织如何管才:命运共同体

 “加减乘除”——企业组织中的人才管理方法论

 “聚才”——人才吸引力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

 “生才”——以人才驱动组织实现裂变式增长

 “理才”——推动个人英雄到群体英雄的转变

 “疏才”——基于价值和结果的淘汰退出机制

 当“知本主义”遇上“以奋斗者为本”——华为的人才

 管理实践

第十章 人才与健康:留得青山在

 心理健康:阳光普照,万物生长

 生命健康:一息尚存,希望不灭

 社交健康:拒绝低俗,接受孤独

 极致与残缺:“苹果”乔布斯的悲欣人生

第十一章 人才大趋势:未来已来

 自组织:人才中心化

 无国界:竞争全球化

 可替代:机器智能化

 大裂变:结构两极化

结语

 人才是最持久的竞争优势

 人才决定未来

写给女儿的信(代跋)

参考文献

序言

酝酿数年之久的“天、地、人”商业三部曲最后一部《人才的逻辑》历尽曲折得以完成,终于可以对自己有所交代,这无论如何也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情。

与之前写过的企业哲学和企业创新两个领域相比,《人才的逻辑》虽然聚焦人才话题,但并不局限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它既不是工具书和操作指导书,也不是成功学或励志故事,更不是心灵鸡汤,而是作为大众读物来探讨人才这种人类社会现象的深层逻辑和一般规律,力求通俗易懂,意在引发思考,给人启迪。

人到中年,终于体会到生活的另一面:不再怀念花前月下时的浪漫,也不再回味指点江山时的豪言,而是要面对“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现实,面对各种世事纷扰和人情冷暖。张爱玲说过:“中年以后的男人,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他一睁开眼,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忍看白发丛生,心中焦虑惶恐。无暇痛定思痛,唯有砥砺前行。

《易传·系辞下》中云:“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三才之道”不仅孕育着中华文明的无穷智慧,而且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历史进程。从国内来看,道家之祖老子的“三生万物”思想就发源于此。从国外来看,已经有研究表明,西方文艺复兴思潮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

“天、地、人”三部曲的由来得益于我在北京大学读博士期间的学习与思考。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我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古今中外的诸多哲学著作,视野的开阔和思考的深入促使我对自己二十年的职业经历有了更多感悟,也对自己曾经工作过的华为公司及其创始人任正非有了非同以往的解读。

迄今为止,我已经在东土科技集团工作了七年。七年以来,东土科技致力于中国工业互联网产业的研究与发展,培育并凝聚了一大批行业优秀人才,不仅成功实现在A股挂牌上市,而且保持着稳步发展壮大的势头,正在成为国际工业互联网产业的领军企业之一。

2016年4月2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到访四川大学。在四川大学招生就业中心举办的企业人才专场招聘会上,李克强总理指出,大学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他们不应该成为包袱,应该成为动力,是永久的动力。在此次人才招聘会上,我有幸与同为北京大学校友的李克强总理两次亲切握手,并向总理、原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及四川大学主要领导汇报工作,亲身感受到国家对于人才战略和创新战略的高度重视,由衷为之振奋不已。

无论大干世界如何变幻,万变不离其宗。社会如此,商业亦然。哲学是“天”,是思想智慧之源,也是安身立命之本。思想能走多远,企业就能走多远。创新是“地”,是生存发展之道,也是开拓务实之要。唯有持续创新,才可以应对未知的变化。“人”自不必多言,在人类社会中,人既是原点,也是终点。一切价值由人来创造,一切价值也是为了人而创造。识人之道,关键在于辨别取舍。用人之道,关键在于能量激发。人才之道,关键在于人尽其才。哲学认识的重点在于思想层面,创新的重点在于行动层面,而人才则是一切思想和行动的主体。从长远来看,不看“天气”,不接“地气”,不聚“人气”的企业最终都会慢慢“断气”。由此出发,我在工作之余先后撰写了《华为哲学:任正非的企业之道》《华为创新》和《人才的逻辑》三本书,称之为“天、地、人”三部曲,主要针对商业社会环境下的人与组织,探讨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和生存发展规律,以期引发并促进同道中人更多思考和关注,共同促进人与组织的良性健康发展。

虽知才疏学浅,但扪心自问,文字皆发于肺腑,从未有丝毫轻率与懈怠,即便如此,由于能力所限,存在疏漏之处在所难免,还请各位同仁和读者不吝赐教。拙作能够面世,不仅要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陈海娟副社长等人的大力支持,更要感谢众多读者朋友的无私厚爱。正如莎士比亚所说:“凡是过去,皆为序章。”感念于斯,无以为报,唯有今后加倍努力,才能不负此生。

还要感谢原《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杂志执行主编,现和君商学院首席管理学家兼管理研究院院长从龙峰,原华为大学副校长、高级干部和员工培训中心总监宋海兵,全球最大的综合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之一任仕达集团原中国区总裁王桂生等名家的盛情推荐。

周留征

2017年10月28日于北京西山寓所

内容推荐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这看似戏谑的一句对白却道出了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真正动力。

《人才的逻辑》聚焦人才话题,但并不局限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它既不是工具书和操作指导书,也不是成功学或励志故事,更不是心灵鸡汤,而是作为大众读物来探讨人才这种人类社会现象的深层逻辑和一般规律。作者周留征力求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引发广大读者的深刻思考,给社会各界的管理者以启迪。

编辑推荐

和君首席管理学家兼管理研究院院长丛龙峰、华为大学原副校长宋海兵、任仕达原中国区总裁王桂生联名推荐!

与之前写过的企业哲学和企业创新两个领域相比,周留征著的《人才的逻辑》虽然聚焦人才话题,但并不局限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它既不是工具书和操作指导书,也不是成功学或励志故事,更不是心灵鸡汤,而是作为大众读物来探讨人才这种人类社会现象的深层逻辑和一般规律,力求通俗易懂,意在引发思考,给人启迪。主要针对商业社会环境下的人与组织,探讨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和生存发展规律,以期引发并促进同道中人更多思考和关注,共同促进人与组织的良性健康发展。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3:2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