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马大课堂
杨澜说,她三四岁寄居上海外婆家时,年轻的舅舅常在领了工资的周末带她去最高级的红房子餐厅吃西餐,去淮海路照相,去看最新潮的立体电影。长辈责怪他为个小孩子乱花钱,舅舅说,女孩子就要见世面,不然将来一块蛋糕就把她哄走了。
男孩和女孩具有不一样的性格特征,无论“养”还是“教”,都不能一概而论,需要有所不同。而“富养”和“穷养”的说法是根据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思想来进行性别角色定位的,并且很多人将其片面地理解为物质上的供养,容易走向极端。
不管是穷养还是富养,都应该有个度。如果过度穷养,让孩子在贫穷、恶劣的环境成长,容易使他们缺少关爱,形成缺乏安全感、自卑、孤僻的性格,也可能造成他们仇恨家庭和社会,形成攻击性较强的性格。而过度富养,父母什么都顺从她,容易导致其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也可能导致她形成“嫌贫爱富”的价值观。
随着时代和观念的转变,诞生了一种新的富养理念,它包含了不同于金钱的意义,更多的是一种品质上的培养,既不要倾其所有去富养宝宝,也不必刻意追求“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样的穷养方法,而是更注重精神教养。
女孩和男孩,在道德、品格养成教育上,都有“富养”与“穷养”的必要性,富其眼界,穷其意志。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我们的教育是同温暖的生命一起开始的”,不管家庭条件如何,爸爸妈妈对孩子的责任不是简单地满足他在物质上的需求,保证孩子不愁吃喝,而是丰富他的精神世界,注重性格培养,教会他如何获取财富。
请不要一味向孩子抱怨工作不顺利,也和他分享一些工作中的趣事;请不要再以“买不起”搪塞孩子,而是用一些更可信的理由;请不要一再重申你为孩子付出了多少,而是告诉他你的生活因为他的出现变得更加充实。为了孩子未来精神和物质的丰盛,请收回我们对待生活的沉重和匮乏感,将希望与丰盛传递给下一代!家教故事
在去芝加哥的列车上,大家躲在自己的报纸后面,彼此保持着距离。
“注意!”一个声音响起。
“我是本次列车的列车长!”声音威严,车内鸦雀无声,“你们全都把报纸放下,现在转过头去面对着坐在你身边的那个人,转!”
乘客们虽然疑惑,但仍像听到指挥官命令的士兵似的,不由自主地服从了列车长“口令”,无一例外,却也无一人露出笑容,这是一种从众的本能。
“现在,跟着我说……”又是一道用军队教官的语气喊出的命令,“早安,朋友!”
大家跟着说完,都情不自禁地一笑。
生活中就是如此,人们面对陌生人会感到难为情,害怕与对方对视,于是便学鸵鸟,假装不认识、没看见,连最基本的礼貌也不讲。如今随着一声“早安,朋友!”轻易就打破了车厢里的尴尬气氛,人们之间的戒心消除了,车厢内洋溢着欢声笑语……这就是一句“早上好”创造的奇迹!
P5-8
书写人生
就在这本书截稿之际,我回东北老家串门。老家在一座小城市。小时候我生活在山区,一直向往大城市的生活,那里灯火辉煌,时尚前卫。如今老家大变样了,大表姐家的孙子都长大到了我小时候的那个年龄。
正值暑假,孩子的父母忙于工作,长期把孩子留在奶奶家看护。外面下着大雨,孩子跑出去趟水玩耍,没多大工夫就跑回来了,不大一会儿又说我出去再玩会儿。我感觉到孩子很寂寞孤单,顺便问了一句:为什么不能多玩会儿呢?他说奶奶不让。是的,一般隔代父母看护孩子,尤其是城市,又是下雨天,爷爷奶奶担心孩子安全还怕着凉,是不会让他出去独自玩的,再加上爷爷奶奶年近六十又没有太多精力陪护孩子,只好把孩子死死地拴在家里。我对这孩子甚是同情又理解,我说带你去吃汉堡包吧。孩子连忙说我不去,我不吃。我想这大概就是家长平时管教很严导致的,就说:“我饿了,又不知道哪里有,你带我去好吗?”孩子说:“真的吗?”我说:“嗯。”孩子快速地穿上他刚刚脱下的小雨衣,还给我找了一把伞,拽着我的手冲出楼门闯进大雨中,他不停地跺着脚激起水花,还拐着弯趟水深的地方,玩得很过瘾。我们一大一小在急匆匆的行人缝隙里穿行,在狭窄的胡同里拐了几个弯,最后通过一段昏暗的地下通道,来到地上左拐便是一家麦当劳。
叫餐后,我悄悄观察着孩子的吃相,他咬了两口汉堡就推到了一边说不好吃,吸了一口奶茶说像汤药,鸡腿倒是吃得很香,还学会了蘸着酱吃,嘴里食物还没嚼完,就急着卷裤脚说回家吧,我笑了笑对他说:“吃饱了?那就把桌面收拾一下吧!”孩子迟疑了一下,也没有反驳,小手利索地收拾起来,把桌面擦得非常干净,还把地上的碎屑也捡了。我又跟他说:“吃剩下的打包带回家好吗?”他立即跑到吧台要了纸袋,还非常仔细地按大小顺序把食物打包。收拾完,孩子主动把盛垃圾的托盘端到吧台。服务生无不惊讶地看着我们,也许从来没有人这样做过,纷纷夸孩子懂事、有教养。孩子显得很开心,看到外面雨越下越大,询问我能不能打车回去。我说:“来的时候钻地下通道时我们走错了路,要不要再试一次看你回去能不能走对方向?”“能!”孩子信心满满,领着我一路顺畅到家。孩子的外在素养不仅仅是华丽的包装,更在于内在素质的支撑,更多行为上的举止来自于微小习惯的养成,日积月累便成为了一种品质,一种人格。
我经常给孩子们讲一个故事:17世纪美国有一个富翁叫福勒,在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时常告诉他,我们不应该这么穷,不要说贫穷是上帝的旨意,我们也不能怨天尤人,贫穷是因为你爸爸从未有过改变的欲望,因为家族中每一个人都胸无大志。这些话深深刺痛着福勒的心,他每天都想着母亲说过的话,他要改变家族的命运。他勤奋学习,不断寻找着成功的方法,最终,他找到了。后来福勒在多次受邀演讲中说道:“虽然我不能成为贵族的后代,但我可以成为贵族的祖先。”是的,你的家族是否赐予你荣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否为家族赢得荣耀,你是否有不甘于现状的雄心抱负,你是否有成为精英的强烈欲望!
我并非出身豪贵之家,但是我想把我的孩子培养成为精英,所以在儿子十岁的时候,我带着他踏上了祖国的万里长城。我们走在长城的每一步、翻过的每一座高山、趟过的每一条河流、经过的每一个村庄、看到的每一次日出,都在往他小小的身体里不断地注入能量,蓄势待发。儿子十二岁时写徒步长城日志并出版图书,十七岁时被选为北京奥运火炬手,十九岁时被美国一所学校奖学金录取,二十五岁时担任公司CEO,这一份份荣耀接踵而来,实至名归。
我提出精英教育,并不是说投入大量的资本去维持一个外在的表象,而是提升孩子内在的修养,与物质无关。远足、博闻、高瞻远瞩;即使生活贫苦依然过得精致讲究:家里一定要有一张书桌和一个书柜,书柜里的书已经泛黄但仍纤尘不染,书桌上一定要摊开一本正在读的书和一支随时写字的笔;即便生活优越也要有自理能力,从小就要有见识和经历;风度翩翩,气度不凡;有过必改,言出必践;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永远有东山再起的信心和勇气。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本待完成的书,外表是父母给的,内容却是自己写的。你想让孩子写一本什么样的书呢?在这里,我想教你帮助孩子写一本与人生共进的有尊严、有格调、有辉煌的经典畅销书。
海马爸爸于北京
2017年9月
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孩子应该从小吃苦。吃苦不吃苦,其实背后是价值观的问题。过去,生活环境相对穷困,需要强调节俭。如今时代变了,我们的观念也应该跟着改变。
海马爸爸任二林著的《培养孩子成为精英的34堂必修课》提倡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不再一味地强调让孩子吃苦,而是重在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养成出类拔萃的气质。海马爸爸亲自传授经验,教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精英教育,培养您的孩子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海马爸爸任二林著的《培养孩子成为精英的34堂必修课》,否定传统中式教育中的“穷养儿富养女”的概念,强调家庭教育应该精神上引导,而不是物质上满足。
本书案例全部来自海马爸爸跟踪服务的真实案例,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尽相同,但烦恼都是相似的,在案例中也许能找到你和孩子的影子。案例深入剖析,带入感强。用真实的案例说明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优秀的孩子是源于内心的独立和自信,而不是父母的严防死守。
本书采用即问即答的排版模式,让家长看书的同时更能感同身受。要学会塑造孩子的精神气质,包括文化的教养、社会的担当、自由的灵魂。
爱在左,管教在右。海马爸爸亲自传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精英教育,培养孩子的各方面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