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故事,我们从一起银行劫持人质绑架案开始说起。
话说在1973年8月23日,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一间银行这天突然冲进来两名绑匪,“都别动!举起手来!”这两人都是有前科的惯犯,当时正在工作的4名银行职员,就这样被劫持作为人质。两绑匪以此为要挟,跟警察对峙了足足有6天时间。最后,两名绑匪缴械投降,4名人质顺利获救,警察取得胜利。但是,咄咄怪事才刚开始发生。
这4名被绑架的银行职员,后来在法庭上做证,要告那两名绑匪。但是,他们不仅没有像秋菊打官司一样讨个说法,反而是替这两名绑匪求情,他们也没有对我们怎么样啊,他们也是被逼无奈的啊,这6天他们对我们悉心照顾,求青天大老爷放过他们吧……都是这类的话。更奇怪的是,如果警察对绑匪进行指控,这4名受害者会言辞激烈地为绑匪辩护。你说,这是不是很奇葩?
没错,相信已经有人猜到了,以上这个故事,就是著名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来源——今天我们要谈的就是,为什么有人会爱上“人渣”?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发现之后,心理学家得找到病根儿,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呢?一般的思路,肯定是思考两个绑匪有没有做什么特别的事情,给受害人植入不应该有的心理呢?换句话说,是不是绑匪给受害人洗脑了呢?结果查来查去,问来问去,两个绑匪真的是没有做过任何特别的事情,和正常的绑架案一样。所以,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困扰了心理学家几十年,也找不出症结。最后,有人灵机一动突然想到:那有没有可能问题是出在被绑架的银行职员这边呢?
我们不卖关子,顺着这个思路,心理学家终于解开了谜团。果然,真正导致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其实是受害人的一种心理机制,学名叫作:盲视背叛。也就是说,当别人背叛你的时候,如果你觉得违抗对方的背叛会导致不好的结果,比如可能被杀掉之类的,这个时候,人的自我保护本能就会选择“看不见”。人的心理很奇怪的,久而久之,会真心相信看不见的“背叛”就是不存在的。
那位说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那两个是绑匪怎么就。背叛”了呢?他们“背叛”了什么呢?现代社会,契约无处不在,你走进银行这个动作。就等于你和银行达成协议.你是来办业务的,不是来抢钱的。否则,银行就有权在你进入之前搜身。这是大家要有的共识,接下来我们才可以深入谈下去。
盲视背叛其实比比皆是。比如,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都见过这样的人,尤其是女孩子,身边所有朋友都看得出她男朋友是个人渣,但是她就爱得死去活来。作为朋友也会纳闷,难道她看不见那个男人身上的缺点吗?放心,只要她还能忍受。她就真的“看不见”。只要一朝看见了,她就会歇斯底里:只要一朝看不见,她就会没心没肺。没心没肺的人,基本上属于盲视背叛到病入膏盲。
比如,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发生了一桩娈童案。一名计算机教师弗雷德曼,遭到指控猥亵十几名男童。案件发生后,美国邮政局截停了一封寄往弗雷德曼家的信,发现内容全都是儿童色情图片。警方据此申请了搜查令,在弗雷德曼家里发现大量儿童色情图片。但是,弗雷德曼当时的妻子伊莲在事发多年以后被问道:“家里到处都是这种照片,你难道就没有怀疑过丈夫有恋童癖吗?”伊莲说,当警察把不雅图片递到她眼前的时候,她说:“我看不见,我的眼睛看着正确的方向,但脑子却什么也看不到。”你可能觉得,伊莲只是找借口开脱对不对?
还有一个例子,有名叫茱莉的妇人,四十多岁,是位备受尊敬的律师。在她还年轻的时候。有次丈夫出差一礼拜,她知道丈夫回来前一定会和男同事在一间酒吧喝一杯,所以就事先去那里等,准备给丈夫一个惊喜。结果呢,狗血情节再次上演,惊喜成了惊吓——茱莉看见丈夫走进来,正准备起身,另一个女人比她还快地冲了出去。拥抱丈夫,然后两人接吻。吻完,丈夫才看见茱莉。然后,丈夫走到茱莉面前,说:“我不认识那个女人。”茱莉就“相信”了。
P29-31
“复杂”二字常常被当成挡箭牌,一谈起我们本该拥有的生活,就会有人冲过来对你说:情况太复杂,你想得太简单。事实上,最复杂之处就在于有人故意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读读许骥的这本书,或许就可以明白那些简单的道理,然后眼目明亮,不轻信、不乖张,凭常识和理性而活。——慕容雪村
许骥,香港八零后的文化人,媒体人,他走进了网络,担任《原来酱紫》主持人,这是他的自媒体网络电台节目的文字汇集,从策划到看书到录音到剪辑到上传,到文字整理,均由他一人独自完成,这是名副其实的自媒体。《原来酱紫》结集成册出版,给我们的启示是:哥们不玩报纸杂志,也可以活出自己的精彩。——杨锦麟
最初认识许骥,是因为他写香港的文章,后来发现他是个多面手,学识谈吐常带给人惊喜。就连生活方式,他也玩出了“独活”,而且成绩斐然。陆港之间,传统与新潮的媒体人之间,许骥展现了另一种可能,与其称之为“特例”,不如说是先锋。——周轶君
许骥老弟做自媒体《原来酱紫》,有文字、有声音,凭许骥的学问,他的头脑、文笔、口才,应该做得很好的。我期待他更进一步,能够把视频弄出来,到时候我就会常来上他的节目。因为我觉得没有视频太可惜了,我的造型那么好。等他的视频出来了,我再跟大家见面吧。祝福他!——马家辉
在这个社会生存,有人选择当观察者,选择将自己的看法用清澈和有力量的方式提醒世界,为世界提供一种澄明的角度。——林二汶
去年5月辞职.就过起了自由人的生活。很多人都以为,自由人很自由。没错.但是自由人常常也要丧失很多自由。例如.再也没有了坐在办公室里磨洋工还可以领薪水的自由。一个人想要获得自由是很辛苦的,需要付出代价。更何况,我现在做的事业,连一起玩耍的小伙伴都没有。是名副其实地一个人在战斗。
书呆子就是书呆子,但呆子自有呆子福。回想起来,最初仅仅是因为受了一些书的。洗脑”,让自己相信互联网时代个体崛起,可以不用依附于大组织生存。换言之,就是可以不上班,也能养活自己。就这样,踏上了自力更生之路。
在正式开始做《原来酱紫》之前.其实也没有想太多。包括这个节目的定位,它的受众是谁,应该用怎样的方式呈现等,统统都没有范式。唯一能够确定的。是我决心凭一己之力把它做起来,而且没有任何的资本投入。
然而,节目的效果是令我惊喜的。我发现,只要把节目丢出去,听众很快就会给你最直接的回馈,他们会帮助你迅速将节目修正到市场需要的样子——类似的工作,在传统机构需要花费巨大的调查、研究、人力资本才能换来。而且,《原来酱紫》还在不断进化中,感谢所有给节目提供正向意见的朋友。
互联网时代是修行。每个人都要思考心法和身法的调整。记得吴伯凡老师讲过一个故事。有次他遇见诺基亚公司的高层,当时诺基亚公司已经被苹果打得满地找牙。这位高层说:“其实我们也没做错什么。”吴伯凡老师说:“什么叫没做错什么?你们没赶上时代,就是错!”这话说得或许有些苛刻,不适用于所有人。但是,对一个追求自由、希望拥有独立之人格的人来说,确实就是如此。时代已经提供给我们前所未有的契机,拼命往前冲都来不及,你还抱怨什么呢?
最后,是《原来酱紫》在微信举办过的一个活动。我邀请网友向他们的朋友推荐《原来酱紫》,并承诺会把他们的名字写入本书。以下。是我兑现诺言——
某莎翁(浙江)、方小媛(浙江)、cc(河北)、还是适应悲欢离合(云南)、杨雯斯Jenny(广东)、Wende(河南)、1anguocai(河南)、其叶(浙江)、坏人杰(香港)、搂紧紧紧(广东)、大古(英国)、Diego(广东)、林奕成(香港)、施映竹(浙江)、边澄澄(湖北)、桂贤尧喝酸奶不舔盖、罗宾冯(广东)、客悦网~阿才、Anny妈咪小南(天津)、芊芊(冰岛)、皖南项骥翔(浙江)、fall(浙江)、贝蒂快醒醒、冯梦哲(香港)、Linyujing(香港)、V01denuit(广东)、红色水果小白羊(浙江)、柴路得(美国)、少于(浙江)、吕归尘(河南)、Wesley(河南)、石头(山东)、韩盛伟(香港)、S(浙江)、Chopper酱(浙江)、黄鹏(广东)、周伊曼(浙江)、Karoro(香港)、许琮(香港)、王丹宁Dennielle(天津)、因幡之兔(安徽)、Echo(广东)、Yiran(北京)、Cellian一芬、范萍(浙江)、李笃光(辽宁)、焦洋(河北)、Tsunadekaka(浙江)、金玲(香港)、玛丽(不详)、Norbsang(上海)、SingSing(香港)、柠檬(内蒙古)、静雯(香港)、Jade(广东)、张林璇(不详)、Ada huang(重庆)、晴云(江苏)、胡宏添(广东)、刘鸿杰(浙江)、vctcn93(马来西亚)、周小新(湖北)、雨则欣欣向荣(广东)、彦嘉Circle(广东)、朱依沙(湖北)、牟剑华(浙江)、四个圈先生(湖南)、神奇女侠(广东)、Badmash(湖北)、笑歌(上海)、Suyan Ge(加拿大)、朱文娴(江苏)、蔡露(直布罗陀)、西山红人立红(广东)、Juliet(广东)、L.(河南)。
参与者众多,恐有疏漏,敬请包涵。我会一如既往坚持《原来酱紫》的信念:颠覆常识,找寻共识。“独活”时代,我都可以。谁不可以?
我们需要视野,一种中肯和敏锐的视野,许骥就代表着这样一种视野。
跟他的第一次交流是因为腾讯视频的一个脱口秀。他人很温和。说话清楚、玲珑却一语中的。有种尖锐可能会刺伤人,但有种尖锐却可以让你思考。要是说明两者的分别,最大的分别就在于态度和立心。在这个社会生存。有人选择当观察者。选择将自己的看法用清澈和有力量的方式提醒世界,为世界提供一种澄明的角度。他眼睛虽小小的。却有力而坚定。
很多时候,世事的模样千变万化,说真实点,其实千变万化的才是世事。在无尽的变幻当中,聪明的人会用最有创意和建设性的方式去了解和解读。社会有这种人,实在是一种福气。我们每个人,也许担当的责任不一样,但有些人却有能力让你学会用你从来没有想过的方式去看待一些你可能完全看不懂的事。
许骥的眼光是年轻而有希望的,而我相信,这种如此青春而有担当的视野将会随着年纪而变得更闪亮。当他邀请我来写序的时候。我有点儿受宠若惊。一个如此有见地的人居然也相信我的文字,这样交朋友,除了感到欢喜之外.更是荣幸。
在此我送上最大的祝愿,祝许骥继续青春,继续当个最敏感和最锐利的观察者。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你永远唤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为什么我们明知他们有许多缺点,还是无可救药地爱上他们?
在规则混乱和失序的时代,如何让我们的大脑跟上未来的趋势?
许多我们曾经认为天经地义的事情,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为什么变得那么脆弱?
这些只是许骥编著的《如果这样会怎样》所要讲述的冰山一角。
资深媒体人、知名专栏作家许骥认为真理是常识,常识却不一定是真理。绝大多数的常识都是感觉。所谓文明社会,是在常识的基础上,大家进一步建立起共识。
许骥开腔不走火,用温和、客观、中立的态度告诉我们:世界不是我们表面看见的那样!
许骥编著的《如果这样会怎样》是一部血淋淋的虎狼之作,它撕破了社会生活中的那些虚伪的面具,直面残酷的现实,透视我们拼命掩埋的真实内心。本书涉及到对许多传统看法的颠覆,诸如“为什么忍不住爱上人渣”“为什么爱数钱容易发财”“为什么男人喜欢重口味”,有史、有料、有趣、有情、有美好!知识面广,内容丰富,既有深刻的内容,也有读者喜闻乐见的边角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