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从鸦片战争到解放(精)/爱泼斯坦作品集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1919年5月4日,北京的学生上街游行,奔向北洋政府办公地点时才发现,在这个紧要关头,部长们正和日本的外交官们密谈。警察向示威学生开枪并逮捕了一批学生,激起全国一片抗议的浪潮。中国的青年学生,不愿像他们父辈那样在半奴隶状态下苟且偷生,到处奋起抗争。即使正在日本留学的学生也走上了东京街头举行游行示威,日本政府派骑兵驱散了他们。民族资产阶级开展了抵制日货运动。上海工人、英资的开滦煤矿工人和京汉铁路工人,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政治性的罢工。

在抗议浪潮的震慑下,北洋政府早在6月初便下令释放被关押的学生。然而,这些学生作为引以为自豪的斗争胜利的一方,却拒绝出狱,要求政府开除对逮捕学生负责的官员,要求允许举行新的示威,要求政府公开向学生道歉。北洋政府为了把全国人民的愤怒引向歧途,不但让警察去请求拒绝出狱学生的谅解,甚至还派汽车送他们出狱。6月28日,示威群众声讨的三个部长被免职。中国还宣布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的高潮之一。它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也是十月革命的一项成果。十月革命改变了地球上1/6人口的世界大国的面貌,由工人阶级取代了帝国主义政权。中国的革命者过去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一度充满了理想化,现在已完全丢掉了幻想。鼓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西方主要帝国主义国家不仅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大杀戮,他们还以彻头彻尾的虚伪的背叛,给自己针对德国、奥地利和土耳其的胜利贴上了资产阶级民主对专制王权胜利的标签,而这是中国所从来没有经历过的。如果说,帝制政体和共和政体只不过是政府的组织原则和形式而已,民众只是由此遭到无穷的愚弄、欺骗和流血,那么,中国人民就要问自己:其他的出路在哪里?在哪里能够找到同盟军?

前面已经指出,伟大的工人阶级的领导人和思想家马克思、列宁,对中国人民过去的斗争早就表示过深切的同情和理解。但在那个时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还无法向中国提供帮助,中国人民也还不理解他们表达的同情,也不会认识到世界工人阶级是反抗帝国主义资本和剥削的盟友。

然而,到了1919年,情况就不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说,在中国的近邻找到了一个具体实践的场所。在苏俄,工人阶级取得了统治地位。中国人民能够从苏俄的实践中,判断其实验是否成功。

苏俄的行动是简洁明快无可非议的。当打了胜仗的协约国列强们又在鬼鬼祟祟地图谋对中国的奴役时,苏俄政府第一个宣布无条件废除过去沙皇俄国从中国土地上掠夺的一切特权,把从各项不平等条约中得到的好处,如治外法权、租界、赔款、“最惠国待遇”等,全部予以废除。

而且,中国人民还目睹了邻邦俄国的工人阶级和劳动大众,不但推翻了“他们自己的”帝国主义者统治,还完全以自身的力量,打败了整个帝国主义阵营的武装干涉。美国、英国、法国和日本的政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都站在一个阵营,德国是另一个阵营。现在此两大阵营纠集在一起,派遣部队大举入侵苏俄,试探并企图粉碎苏维埃政权,疯狂叫嚣反对布尔什维克主义。甚至连中国的北洋军阀政府也参加了针对苏俄的军事干涉。决心实现民族独立、争取进步的中国爱国人士们看清楚了一件事情,即,如果他们从前的敌人都站在一个队列,那么站在他们对面的一边所代表的必然是正义和真理。同时,他们也越来越认识到,他们在国外的真正朋友,是工人阶级和劳动大众。

就政治觉悟而言,这就是中国人民针对上述具有决定意义的历史事件的初步认识。正如斯大林所注意到并指出的:在俄国,胜利推翻资本主义已经“为反对世界帝国主义建立起了新的革命阵线,这条阵线从西方的无产阶级,经过俄国的革命,一直延伸到东方的被压迫民族。”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一系列事件,显示了这一进程的开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一系列事件,使得这一进程更加速发展。

的确,在第一次大战的日子里,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东方的革命,在本质上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并非社会主义革命。这些革命对内的任务,是在各自的国家内消灭封建关系。然而其与17~19世纪欧洲的“古典”式的资产阶级革命已大相径庭。这些革命所追求的目标不可避免地使其与帝国主义,即20世纪的世界资本主义,发生冲突。在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已经打败了资本主义。而在整个欧洲,资本主义也面临劳动阶级所代表的社会主义力量的挑战。

P113-115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的目的绝不是要对中国在那个重大转换的世纪中的全部历史加以论述……这事还是留给那些更具有专业知识的作家们去做吧。

这个短篇著作的目的是什么呢?它是要帮助受西方教育的读者(不仅是西方本地的,还有各大洲也受过西方教育的人)从他们所学的或没有学到的历史中,或者从他们的思考习惯中“换位思考”,使他们认识到有必要将毛泽东明确而尖锐地提出的“把颠倒的历史颠倒过来”作为思考历史的界限。

——爱泼斯坦

后记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开国大典上,毛泽东这样向全世界宣告。对如此重大的变革,用如此精炼的语言加以概括,是何等真实而贴切。这场变革席卷了地球上1/4的人口,它使得全世界人民扬眉吐气,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就加速殖民制度的崩溃而言,它的影响尤其重大,具有决定性意义。自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在世界帝国主义体系中打开一个巨大缺口之后,新中国的诞生改变了全球力量的平衡,推动了争取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斗争的发展。

就其自身的国际地位而言,中国终于以平等身份站在世界民族之林了。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进行了太平天国革命、1898年维新变法以及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其目的都在于洗雪半殖民地的耻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最终完成了上述目标。虽然数年以来甚至几十年以来,西方一些主要国家拒绝接受上述事实,而试图孤立并扼杀新生的中国,但是局面已经形成,规模已经造就,事实不容改变。自从1949年以后,就没有哪一个单独的西方国家或者哪些西方国家联合起来,能够撼动中国的主权意志,无论它们多么强大。在20世纪40年代、50年代和60年代,实践证明,新中国顶住了来自美国的军事上、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压力、威胁和挑衅(包括在中国本土、朝鲜和印度支那地区)。同样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当本来是中国坚实可靠支持者的苏联老大哥不再支持中国作为一个同盟国、而试图把中国变为其附庸时,中国照样没有屈从。今天,大多数西方列强(它们的名字在过去就是控制旧中国的同义词)已经与新中国建立了平等的外交关系。少数几个还没有与中国建立平等外交关系的国家也必定会走向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道路,除此之外,它们没有其他选择。

而且,1949年的胜利标志着占世界1/4人口的中国人民开始了争取与世界发达国家平起平坐(不仅指在国际地位上的平起平坐而且指在本质上的平起平坐——包括经济方面和现代知识方面)的第二次长征。对于这一点,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已经讲过,中国土地辽阔、人口众多,而底子又极其薄弱,在这样一个国家中搞建设,任务是极其艰巨的。中国执政党的任务是,从1949年算起,在大约50年间,使全国人民消除贫困,达到小康水平。因此,革命已经走过的整整一个世纪,还只是个序曲。

到1952年,即仅仅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三年,全国范围内的中国人民就已完成土地改革,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漫长的封建束缚。到1956年,即又过4年之后,中国又逐步完成了巨大复杂的过渡,即农业上从私有制转变到社会主义所有制,对城市工商业也进行了改造,改造的速度、规模平稳有序,农村、城市的生产不仅未受到损失,相反,其产量都有巨大增长,这种变化在历史上是不曾有过的。

仅仅短短的数年间,世界对中国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看法,就完全不再适合中国了。说它饥馑遍地?说它疫病流行?说它通货膨胀民不聊生?说它内战不息四分五裂?说它腐败堕落遍体鳞伤?数百年以来中国都被描述为上述形象。但现在,新中国经过几年的建设,这些现象就不复存在了。

任何人都不能够否认或者贬低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取得的巨大胜利。

但上述胜利仅仅是开端。社会主义作为社会革命的一种实践,同时包括对于国家整个经济进行规划、设计和经营的过程,其复杂性远远大于民族和民主的革命。毫不奇怪,新中国的第一个30年,不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也经历了严重的困难以及人为的错误,包括“左”的错误和右的错误两个方面,这些错误有时甚至造成了经济暂时的严重衰退。

就国内而言,中国现在的主要任务有两项:第一,在一个贫穷、幅员辽阔又历史悠久的国家实现现代化,并解决所有与之相关的遗留问题;第二,改善并推进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欲完成上述两项任务,让我们全面考察一下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中国经济建设的成就某种程度而言是巨大而令人瞩目的。本书作者青年时期是在旧中国长大的,那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那时候,中国的任何钢铁制品都不是中国自己制造的,就连楔进墙里的大头钉、搭扣子还有简单的钢笔尖都是从英国和德国进口的。老百姓习惯上称之为“洋火”的安全火柴,大多从瑞典运来。被称作“洋油”的石油制品,则是从美国美孚石油公司、美国德士古公司或者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进口的。自行车来自英国和德国。到1949年解放的前夕,中国还不但不能生产汽车,甚至连组装也不会。当时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农业,全国9/10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而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却是木犁。

……

“我们的朋友遍天下!”这也是毛泽东在宣布新中国成立时讲的一句简洁干脆的话。这句话所蕴含的道理即使在一个世纪以来中国革命处于最艰难时刻的时候也照常适用。这一点本书中已经反复论述。历史特别铭记的,是那些先驱们。

今天,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更深厚、更宽广、更深远。许多国家慕名而来求教建设新社会的新方案;许多发展中国家对中国能够依靠自己人民的力量崛起而感佩备至;那些与中国不同制度或者不同经济基础的国家,视中国为追求独立自主的各国人民的朋友,视中国为对抗超级大国的有生力量。这些超级大国企图以武力将全世界变为其一场新帝国主义战争的基地和火药库。中国在国外没有任何驻军也没有任何军事基地。中国从不向外出兵或者派遣远征军,也不策划颠覆邻国政府,也不去暗杀自己不喜欢的他国领导人。中国在无数的官方文件和宪法中,都庄严地承诺自己不做超级大国。中国在许多层面的经历和经验都适用于许多国家的问题,但是中国从不强加于人。中国支持各国争取民族和社会解放的运动。在国际事务中,无论大国如美国还是小国如圣马力诺,中国都树立了平等对待的典范。中国不会忘记自己的本源和历史。同时,在对外关系中对于不同政治制度的国家,中国一视同仁,有礼、有利、有节。

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全力以赴抗击日本企图征服中国的图谋,并取得了最终胜利。现在,在平等和无敌意的基础上,中国的务实开创性努力帮助中日这两个亚洲大国逐步走在一起,在独立、安全和经济方面互惠互利。在相互平等的基础上,中国与美国的关系实现了正常化——这一过程跨越了22年的时空。中美关系的正常化标志着中关双方冲突对抗的结束,有助于太平洋恢复风平浪静,并为台湾最终与大陆的和平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国际舞台上,中国不扮演和事老的角色,而是反对一切侵略行径,同时力主以国际大家庭集体的力量来阻止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中国尊重所有国家对自己资源的主权,以及它们团结起来捍卫主权的权利——无论是欧佩克国家的石油还是沿海国家200海里的海运区。中国支持第三世界国家团结起来,支持不结盟国家的团结,支持欧洲各国的团结。中国的国家领导人无论走到哪里都受到欢迎,这是很自然的。

从鸦片战争到解放,这是一段极不平凡的旅程。从现在再到二十一世纪,将是又一段更不平凡的路途需要去穿越。我们的路途会存在风险和失误,我们遇到的问题比之从前会更多。但是,从中国和其他国家以往在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出发,我们可以很有信心地说,中国在保卫世界和平与推动世界进步方面,将会继续发挥更大的作用。

每一个民族都在自己的国家创造自己的历史。但就世界范围而言,每个国家的历史又与世界各国的历史交织联系在一起,每个国家的历史都与其他国家的历史具有共同之处。

读者们,不管你们走到哪里,中国的历史都是你们历史的一部分。而你们自己土地上的历史,也是中国历史的反映。

全世界人民共同携手,向前进。

目录

第一章 旧中国

第二章 鸦片、战舰和传教士

第三章 太平天国革命

第四章 “西学为用”的第一次失败

第五章 中国被瓜分的危机

第六章 改革者及其失败

第七章 民众的义和团起义

第八章 走向资产阶级革命

第九章 清王朝被推翻了

第十章 军阀统治与新人民力量的诞生

第十一章 1919年的“五四”运动,新民主革命的开端

第十二章 创建中国共产党:工人阶级走向前

第十三章 建立革命的统一战线

第十四章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第十五章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第十六章 抗日战争

第十七章 解放战争及其胜利

作者后记

序言

《从鸦片战争到解放》1956年在北京第一次出版,1964年的第二版做了扩充和修改。

本书的目的绝不是要对中国在那个重大转换的世纪中的全部历史加以论述。比如,经济和文化,就无力加以论述。要想包含全部内容,那要写一部大型长篇巨著,这事还是留给那些更具有专业知识的作家们去做吧。

这个短篇著作的目的是什么呢?它是要帮助受西方教育的读者(不仅是西方本地的,还有各大洲也受过西方教育的人)从他们所学的或没有学到的历史中,或者从他们的思考习惯中“换位思考”,使他们认识到有必要将毛泽东明确而尖锐地提出的“把颠倒的历史颠倒过来”作为思考历史的界限。

所采取的方法是从已知到未知。因此,要引证许多早期的英文记述报道,但是,要将这些记述,在更广泛的框架内加以运用。不但要引证中国方面的,还要引证那些被省略被掩盖了的西方的历史记述。首先是帝国主义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存在于中国和其他的受其统治的土地上,还存在于帝国主义国家的人民本身。其次是客观存在的相互支持,这种支持有时是有意识的,有时是隐含着的,然而,更为经常的是完全忘记了过去许多民族和人民的斗争,以及中国人民的那些斗争。

准备和写作这本书,也是为了加深对作者本身的教育。作者本人年轻时(是在旧中国一块外国人管理和驻守的飞地上长大的)也是积极地接受那个时代盛行的欧美中心论的教育的。直白地说,就是充满了许多侵略和殖民主义有理的自我辩解。但是,随着种种的影响和亲身经历,特别是在20世纪30到40年代作为一名在中国战场上的记者,开始从那种概念中挣脱出来。随后,积极投入到已经了解到的以及尚未了解到的历史事件的背景中去。

当20多年前这本书第一次出版时,是为了帮助读者取向一种类似于重新评价的作用,这应该是非常必要的。从那时以后,本书在消除幻觉上起到了作用。然而比书更重要的是,影响到每个人的世界的大变革。首先就是新中国的近一步的上升。其次是亚、非、拉美民族解放运动的连锁反应。今天,第三世界人民最基本的运动,成为地球上大多数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超级大国统治、支配和扩张的最积极、最广泛的力量。他们遭受得太多太久。他们再也不想遭受下去。

在这些巨大变化的影响下,用英语写作的中国历史也改变了,但是还很不够。再也不那么明目张胆地叫嚷欧洲中心论,那些了解中国的作家和源自于中国资料的著作也不再是例外。可是他们仍然经常偏向帝国主义和旧中国被推翻的统治阶级。很多的所谓“北京推论家”仍然认为中国的不幸在于错失了资本主义的“正常”道路。于是,他们通过某些历史的偶发事件或者不当举措,做出了他们的推论:“要不然的话”——事情会是另外一个样子;“假如”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中国早期西洋化的鼓吹者为清王朝找到了更为充实的基础;“假如”在1927—1949年,美国支持了中国的私人银行、民族工业以及资本主义改革趋势,而不是国民党的半封建主义、官僚垄断的资本主义以及蒋介石;等等。

现在配备了中国文字的装置和电子计算机数据库,这些学者们苦心孤诣地筛选他们的“假如”所需要的证据。几乎在每一件事情上,他们都提出大量的趋势和预兆,而事实上,除了泛泛地说些到底为什么的理由外,实际发生的事实却与他们的推论完全相反。

实际发生的结果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们领导了中国的革命,并采取了社会主义的道路。对此,“北京推论家们”不得不极为勉强地承认了现实。可是他们又暗示:从许多角度上,迟早中国必然会以这种或那种形式,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一条长期发展的通道,特别是工业发展——似乎一切都是脱离常规的。他们说作为一种光鲜一时的倾向,社会主义仅仅是一种资本形成的模式,在实施这种功能的国家里,大量私人资本聚集不起来,而且注定要蒸发掉。人们觉得那只是一种探索的动机,而且官方和企业如此经常地得到好处,使社会主义的意念消亡得更快。

但是在这个酸葡萄园里,劳动者们从另一方面看到这样的基本事实——世界资本主义,在其帝国主义阶段已经把中国的资本主义道路堵死了,使得他们的那些“假如”成为不可能。世界历史的实际动向,使得社会主义道路在我们的时代成为中国唯一正确的道路。证据就是——一百多年里,所有其他选择都归于失败。

尽管这样,他们中的一些人仍然不肯罢休。20世纪70年代,有一段时间公开对老牌殖民帝国主义的行径勉强表示亏欠之后,又开始回潮。那些新的辩解人问道:它真的是那么糟糕,可是它确实存在过吗?也许,毕竟它的本意是好的,一般地说结果是好的。是愚蠢和盲目(双方)导致本可避免的冲突。

西方的“北京推论家们”的“假如”学派,20世纪60年代在莫斯科有了同行。在那些悲叹中国脱离了“正常道路”的翻版中,就有王明倡导的“正确道路”,然而,长期的历史证明,它不可能导致成功,而只能导致依赖、灾难和投降。

他们有他们自己设置的一些“假如”。如果中国的共产党没有把重点转移到农村去;毛泽东也没有在1935年长征期间,进入党和军队的最高领导层;如果在20世纪40年代早期没有延安的整风运动,确立了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运用于中国的实际。还有,如果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选择的是依赖型国家,而不是独立自主的发展,没有建立过人民公社,也没有过反对修正主义的斗争,甚至在中国和世界上搞霸权。

克里姆林宫的信徒们对历史的无知不亚于西方,他们也在探寻为什么他们“昨天”失去了中国,而想象是否明天它还能回归,这在1970年代这个不同凡响的时代,不过是一种幻想。资本主义美国的统治者们通过在中国,在朝鲜,在印度支那得到的教训,不再希望导致那些失败的场景重现。但是克里姆林宫新的社会——帝国主义——却将百万大军,陈列于中国边界上,他们继承了老杜勒斯和麦克阿瑟的妄想。

在这两种信仰的正统“北京推论者们”看来,中国所采取的,由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所指导的道路不仅仅是离开了正确的道路,他们还固执地认为,在他们眼前发生的事都是不真实的。然而,的的确确,已经完成的事业出乎人们的预料,不仅中国的革命成功了,而且在仅仅三十年的时间里,人民的吃穿都已无虞,而且铺就了坚强的社会主义发展的基础,并且进一步向共产主义前行。肯定,在这过程中会有困难、错误和挫折。但是,如同1949年之前那个阶段的斗争所取得的胜利,新的斗争阶段也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很清楚,尽管某些背景还会有改变,这本书的最初的目的——有助于把颠倒的历史颠倒过来——仍然是必需的,并将长期坚持下去。更为重要的是,使研究过去服务于人民的现在和未来,而不是服务于那些寻求骑在人民背上的人们。任何国家的历史必须从其本国人民的立场上观察,世界历史的背景也必须从全世界人民的立场上去看。

出于这个原因,希望现在这一版会有小小的贡献。由于越来越多地使用了来自中国本身真实的政治和历史资料,其中就包括那些可能修改过的词语和本书内的评价用语,对此本书可以起到一种桥梁的作用。对那些为寻求各国人民在他们前进道路上的真正理解而做出认真的和有益工作的中国海外学生们,本书或许是一个有用的伴侣。

再版此书一个迫切的理由是,有不少学生仍然在寻找老版本(现在已经不再出版)使用,所以急需一种新的版本。多少也是为了更适于当前形势,用一个1966年没有完成的版本为基础,做了修改与扩充,并首次添加了插图。本书如有缺失和错误,概由作者负责。

爱泼斯坦

1979年11月于北京

内容推荐

《从鸦片战争到解放》着重描述了从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这段复杂曲折的历史,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作者伊斯雷尔·爱泼斯坦用可信的事实和生动的笔触,概括了在这一个世纪里,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实现民族解放的恢弘历史。这部视野宏阔、观察深刻的著作,也成为爱泼斯坦“战争四部曲”收官之作。

编辑推荐

二战之中,西方人通过伊斯雷尔·爱泼斯坦的报道了解中国战场。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幼年即流亡中国长年为美国合众社、《纽约时报》等报道中国。无论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他均亲身深入采访。他亲历了中国从半殖民地到民族解放的恢弘历史。《从鸦片战争到解放》,“把颠倒的历史颠倒过来”。它以国际视野回顾了近代中国变迁,大量引证珍稀中英文史料。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3: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