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梅陇漫录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作者 蒋星煜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已经高寿九十有五的蒋星煜先生著述宏富,在编选八卷本文集时有不少文章因篇幅所限而割爱,同时他近两年来又在各报刊发表了一些新作,于是他按照序文、史林新语、《西厢记》研究与欣赏、旧事重提、文坛艺林备忘录等五个板块,编为这本集子。收入本书的篇什,无论是新近两年所写,还是对旧作的增补,都是在居住的地方——梅陇所写作,故定名为《梅陇漫录》。

内容推荐

《梅陇漫录》是作者蒋星煜在郊区梅陇所写作的文集。全书分五辑:第一辑为《序文》,第二辑为《史林新语》,第三辑为《<西厢记>研究与欣赏》,第四辑为《旧事重提》。另附录日本汉学权威横滨市立大学教授波多野太郎博士的《实事求是 虚怀平心——蒋星煜先生的戏曲研究》一文。

目录

前言

一、序文

 安徽省宣城行署文化局《皖南花鼓戏一百年》序

 赵山林选注《安徽明清曲论选》序

 曹正文《史镜启鉴录》序

 盛巽昌《学林散叶》序

 杂家与文史杂著——为盛巽昌《文史识小》序

 上海戏曲学校《上海戏曲教育文集》序

 任明耀《梅兰芳九思》序

 夏画《我任<青年一代>主编12年》序

 李羚生《从军天湖起步》序

 赵莱静、陈云发《历代名优传奇》序

 对乡土、宗亲的浓郁感情——《钱汉东散文随笔选》序

 钱汉东《探访古代名窑》序

 《王家熙戏剧论集》序

 王家熙的来信

 曹正文《米舒文存》序

 曹正文《行走欧洲36国》序

 郭利民《送你一束康乃馨》序

 汤兆基《瓷器上的国色天香》序

 韦泱《淘书路上》序

二、史林新语

 年龄文化与干支、科举等问题

 南方与北方

 历史文献中关于“清官”的提法

 大臣值夜班

 关羽不姓关的故事

 李世民论“水性”

 颜体楷书与永字八法

 崔颢题诗的争议

 上海与下海

 卢挚与珠帘秀

 漫谈西陵

 盐丁和樵夫出身的哲学家

 《南词引正》的学术价值——与《何来昆曲600年?》商榷

 史可法墨迹的新发现

 彭天锡与《濑江逸史》

 康熙皇帝与《明史》

 娄阿鼠与周阿鼠

 蒋士铨爱茶入迷

 漫谈铁观音

 蛇神的来历

三、《西厢记》研究与欣赏

 从《西厢记》谈“袅晴丝”

 董其昌轻信《郑崔墓志》

 叶堂与王实甫《西厢记》

 吴晓铃与《西厢记》

 徐文琴的《西厢记》插图研究

 伊维德与弘治岳刻本《西厢记》

 普救寺内“梨花深院”的匾额——关于路发今和黄竹三的两封信

四、旧事重提

 故乡的蛇神

 本滩申曲中的上海闲话

 上海闲话的“大”和“大”

 旧上海学生军训的回忆

 旧上海看篮球比赛

 上海地名路名忆旧

 女儿护送我去讲学

 在北戴河、南戴河避暑

 被“敬老”者的困惑

 《红楼梦》评论的过山车现象

五、文坛艺林备忘录

 俞振飞夫人黄曼耘

 赵景深府上接待“规则”

 第四届作代会与周扬

 孟波的勤劳和锻炼

 伊兵对越剧、昆剧的重大贡献

 早期话剧表演艺术家叶露茜同志

 徐以礼与百代小红楼

 回忆四十年代

 孤岛时期作家与抗战文艺——为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而作

 美国人在上海(1937—1941)——《西行漫记》的摇篮《密勒氏评论报》及其他

 颜梅华的绝招

 微妙的中国戏曲史

 中华教育电影制片厂的创建与解散

 金学主与吴秀卿

 庇隆夫人与麦当娜

附录 实事求是 虚怀平心——蒋星煜先生的戏曲研究

试读章节

旧上海看篮球比赛

我是篮球的铁杆球迷,少年时代起每逢精彩比赛,就尽可能买张票子,挤进球场,看个过瘾。

当时篮球没有职业化,也不存在什么俱乐部,更没有赞助商。国内有四支属于大专院校的篮球劲旅:中央军校、国立体专、南开大学和上海的暨南大学,那些名将诸如李震中、唐宝望、王玉增、牟作云、邝耀雅、蔡演雄、王南珍等等,都分别属于那四个球队。抗战之前那次奥运会,中国参加了篮球比赛,队员也都是来自那四个球队。

照理说,上海的大专院校很多,但复旦只注重排球,持志大学也有篮球队,但是水平比那四支球队,显然要低一个层次,无法相提并论。

最最正规化的比赛篮球场只有一个,那就是当时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150号的西侨青年会的室内篮球场,虽然面积不大,但楼上仍有和楼下同样数目的座位。在江湾也有新建的室内篮球场,那时江湾已经是郊区,晚上也不能在那里举行篮球比赛。如果举行,市中心的观众也不会去看球。

正因为这些球员都是大学生,他们主要的任务是读书,不可能以比赛为“正业”,所以比赛安排在星期六或星期天的晚上为多,票价也不贵,我们中学生也负担得起。

话说回来,中央军校、国立体专、南开大学都分别设在南京和天津,暨南大学的校队有时找不到对手,就和美国驻沪海军或海军陆战队比赛,他们球艺虽然一般,但那时中国篮球队员身材都是矮中挑长,但仍比现在的姚明要矮得多。美军篮球队有两个,一队名“海贼”,一队名“麦令斯”,两队各拥有一名身材特高的前锋,分别为洛克和莱茵。他们都是站在篮下,球传到手,就往下“灌”进去。

有时中央军校、国立体专和南开大学这三支球队也来上海,我们便有特别精彩的比赛可以看了。

当时篮球场上最风光的明星运动员就是李震中。他是所属球队的中锋,主力。由于身高仍稍逊现在的姚明,当时中国篮球名将都是抛物线式的投篮,美国海军凭身材高大已经是垂直地“灌篮”了,而李震中有他特殊技巧,虽然身高不及美国人,但他把球托在掌心,跃起时手掌与篮圈正好平衡,轻轻一推,球就进了,所以被称之为“托塔李天王”。我有幸观摩过不少次数李震中的“托球进网”,无比愉快。因为他的动作还有很多特别之处,有时跃起以后,遇到意外的阻挡,他会临时改变角度,在半空中呈现出一种难以设想之舞蹈美。

由于暨南大学就在上海,我观看暨南大学篮球队的比赛次数最多。蔡演雄和王南珍都是后卫,也是那次奥运会中国篮球队的后卫。他们两人要防卫的对手都是比自己身材高大的前锋,却又极少犯规,确有一些绝招。我看更主要的是心态。任何一场比赛,他们有一句口头禅:“慢慢交”。动作文明而细心。  曾经有一支球队,名为“宁绍”,究竟是同乡会还是某个企业所组织,不知道。其中有一球员,打球技术相当高。

印象中还有一些球员如:许文奎、张良雄、沈聿恭等,技术也相当好,他们属于哪支球队记不清了。其中许文奎,既是篮球运动员,又是足球运动员,所以他打球时路子不同寻常,投篮角度往往很特别,别人很难防守。

我在西侨青年会看比赛,多数是买楼下的票子。如果楼下卖光了,我才会到楼上去看。因为楼上第一排还好,第二、三排俯瞰楼下,多少总有些死角。再说,天气热的话,球员汗流浃背,汗酸气发散不开,就往上冲,在楼上更吃勿消。

西侨青年会的比赛裁判基本上是瞿鸿律或刘荷生,他们两位英语说得十分流畅,所以和“海贼”或“麦令斯”比赛时,也都掌握得很好,球队从未发生争执,观众更是口服心服,似乎欣赏他们两人的裁判,也是一种享受。

上海成为“孤岛”之后,西侨青年会的比赛比本来要少一些,水平要低一些。退而求其次,国光中学和光实中学也曾经有些比赛,那是不需要买门票的。国光中学的球队主力是王南群,毕业后进人大夏大学,放弃了篮球。解放后在上海银行界,是一个中层干部。另有包松圆,一直在篮球场上活动,后来也成了名将,到抗战胜利还没有退役。当年国光中学篮球队的中锋李祖德,技术很不错,因为实际上并不上课读书,所以生活毫无规律,不久就在人间蒸发了。那是很可惜的。国光中学的比赛基本上由闻宗元任裁判,此人也很公正,绰号闻太师,人缘不错。

当年的篮球运动和现在的篮球运动,无论在组织上或操作上都没有可比性,而且根本就没有听到过“外援”这种提法。但是,像李震中这样在技术上富有独创精神,像蔡演雄这样斯斯文文打球,球场上决不会发生冲突。这一些,仍有可供我们借鉴之处。

原刊2014年《新民晚报》

P196-198

序言

这本小册子的文章有一些是编选《文集》时所遗漏的,现在觉得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将来学者们可以参考,所以编进了,时隔两年,事情的经过也更清晰而详细了。所以这些文章有的还增补了一些内容。

因为无论是最近两年所写,还是对旧作的增补,都是二十一世纪居住在郊区梅陇所写作,因此书名定为《梅陇漫录》。

全书分五辑,第一辑为《序文》,都是应友好之要求而写。我既不是当领导的官员,也无家财可言,友好决没有依靠我抬高身价的企图,因为我们之间友谊相当深厚,而且对他们的作品曾经仔细阅读、欣赏,彼此之间有不少共同的语言的缘故。所以我也不能谢绝他们的要求。

话说回来,例如夏画、盛巽昌、曹正文、钱汉东诸位不仅认识很多名人,都可以为他们写序,而且主编刊物时,曾经刊载我许多文章,我正愁无以回报,怎能拒绝他们的要求呢?

这些序文之中,有一篇是为《王家熙戏剧论集》写的,他为人耿直,对戏曲确实有深入的研究,而且是研究苟慧生最权威的人物。早在1962年他在上海戏剧学院读书时,听过我的课,曾经提过两次问题:第一次问的是对金圣叹《第六才子书<西厢记>》的评价。第二次问的是对荀慧生改编《红娘》的评价。这两次提问,都“倒逼”我本来不太注意的本子重新看了一遍,这应该说是“学生为老师补课”了。

他参加过“文革”时的造反,但从不讳言这一事实,但并没打过人。“文革”结束后,我们成了上海艺术研究所的同事。他仍尊称我为“老师”。多次预先为我准备了戏票陪同我欣赏了赵燕侠的《红娘》以及张君秋、景荣庆的演出。到了二十一世纪,他健康出了问题,卧床十年多,仍竭力搜集音声资料、罕见刊物、说明书,完成了生平唯一的一本力作。他认为有的人写序往往歌颂一番以完成任务,而我比较客观,也不喜阿谀奉承,所以要我写序,我在大热天达四十度之高温之下,写了。当然,我和他相比,我属于外行。但他读后认为这序句句是真话,十分开心。没有料到,此书刚进出版社,他病情突然恶化,没有能看到这本他心血凝结的力作问世,他离开了人世。当初,他得知我同意为之写序的消息,写信给我表示谢意。这封信无意之中显露了一个“文革”中批斗周信芳的一个镜头,十分珍贵。今作为附录,以饷读者。

余外四辑,均按《文集》分卷栏目而分,第二辑为《史林新语》,有一篇关于明末彭天锡的生平的文章,我根据清代的禁书《濑江逸史》,作了探讨,虽然有了若干线索,仍未能揭开谜底。

《南方与北方》一文,发表于广州《大光报》。当时国民党政府机构精简以后,大部分已迁广州。派了代表团到北平,与中国共产党进行谈判,居然提出了荒谬绝伦的“南北分治”的方案。我认为中国绝不能分裂,不能重演古代南北朝的悲剧,写了此文。引起国民党与广东、广西地方势力的反感。我在通讯社工作,首先得到和谈即将破裂的消息,立刻购买了飞机票从广州逃到上海。虽然没有能带三件行李上飞机,损失很大,我也无怨无悔。事后知道,广州当时确实要逮捕我,予以“严惩”。但我已离开,他们扑了空。

此书还有附录两篇:首先是诗人屠岸给我的三封信。我们都是当年孤岛的青少年,他还是《密勒氏评论报》工作人员(美国人)的家庭教师。他看到我发表在《文学报》上的《美国人在上海(1937—1941)》,产生了共鸣,接连来了三封信,肯定了我当年在《中美日报》连续写文声讨汉奸文人的“勇敢”,因为当时环境险恶,这样做是冒了生命危险的,我很感动。这位曾经在上海市军管会文艺处、华东文化部的老同事,后来担任了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离休以后,又大量翻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但依旧没有忘记我。当然仍旧没有忘记他当年在孤岛的对日寇的斗争。

另一附录是日本汉学权威横滨市立大学教授波多野太郎博士。1980年,在赵景深教授欢迎他的茶话会上,我们一见如故,每次来上海,我们都进行了古典戏曲研究、考证方面的学术交流。他写了多篇评介我研究《西厢记》的文章。这里刊载的是他应日本《国学院》(《杂志》)之约,介绍我研究与写作的文章。时在1983年,当时我正在作多方面的努力,研究古典戏曲、尤其研究《西厢记》还只是在初探的阶段,他的高度评价,增加了我的信心。他还陆续为我购买,复印了许多有关《西厢记》的书本、文章,对我的帮助无微不至。我后来能有一点成就,他的鼓励、帮助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今由周叹心译出,以志不忘他的大恩大德。

再次感谢杨柏伟先生,他工作很忙仍旧愿为我这本小册子负责编辑工作,如此深情高谊,出我意料之外。

蒋星煜

2015年3月21日,时年九十有五。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5:1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