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昨夜星辰--我眼中的影人朋友/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沈寂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昨夜星辰--我眼中的影人朋友》是一部关于我国(尤其是上海)电影艺术界的著名人物的回忆录,作者沈寂通过自己多年来与这些名人的交往,真实而富有情感地再现了近百年来那些影人为了我国的电影艺术而不懈努力和求索的点点滴滴。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轻松休闲,因为是作者亲历,所以就像是聊家常一般,在随手拈来的叙述中,这一个个的小故事就连缀成一部鲜活的电影发展史。

内容推荐

《昨夜星辰--我眼中的影人朋友》,内容都是作者沈寂曾经接触过的电影界朋友轶闻故事,可谓亲历亲见,读来十分亲切。在写作上,作者以口述式的口语回忆形式,或详尽展开一位影人的人生道路与演艺生涯,或截取片断,从一个侧面来写出影人的性格和遭遇。他将影人鲜为人知的往事娓娓道来,具有史料性、可读性,可作为一部形象生动的中国现代电影发展史来读。

目录

叙述人物:历史由此变得丰满(代序)任仲伦

自序

中国电影的先行者黎民伟

海上明珠影坛先锋——记但杜宇、殷明珠夫妇

民国女子王汉伦

从火坑到银海的宣景琳

银幕艳星张织云

放荡一生的杨耐梅

中国电影皇帝金焰

皇后蒙冤录——胡蝶外史

阮玲玉的真假遗书

刘琼:不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我知道的上官云珠

周璇的身世之谜

舒适引我进电影门

爱国殉情的英茵

永远微笑的王丹凤

石挥这一辈子

一位喜剧演员的自嘲——记韩非

感恩仗义的孙景璐

他是一片绿叶——我所了解的蒋君超与白杨

从《武训传》到《林则徐》——赵丹在20世纪50年代

淡淡哀愁的叶明

她从“小不点儿”到“甜姐儿”——黄宗英的舞台生涯

附录:流行百年的电影歌曲

沈寂与电影——代编后记

试读章节

导演卜万苍只到摄影棚来了几天,因为正与他同居的女明星张织云,被茶叶大王唐季珊诱骗,他因此失恋而痛苦,无心工作,这使王汉伦陷于困境,预计在一个月内可以完成的工作被导演耽搁。“民新公司”老板见王汉伦无法收场,立即采取措施,在王汉伦预付按日计算的租费到期前一天,突然通知,要《女伶复仇记》停止拍摄,收回场地。王汉伦眼见自己制作的影片将半途而废,急得发病。年轻三岁的蔡楚生不愿让他敬仰的大姐失去自立机会,便向她建议:“我研究过剧本,余下来的场面都是内景,不妨把摄制组搬到你家里去拍摄,我向明星公司借旧摄影机,我来当导演,只要认真,用功,一定能把戏拍成。”

王汉伦在蔡楚生鼓励下,重又树立信心。在她家里拍戏,有很多困难,幸亏蔡楚生,利用现成家具,安排机器位置,选择角度,他既是导演又兼摄影师,还告诉王汉伦如何表演。不到半月,全部完成。但在字幕上,仍署名卜万苍导演,没有自己。

因为是中国第一部由女明星制作,自己主演的影片,在公映时,故事动人,演技精湛,导演手法高明,加上舆论宣传,引起轰动。王汉伦又亲自带上拷贝到苏州、常州、无锡、宁波、杭州等地放映,又亲自登台与众多观众见面,好评如潮。不久,北方的电影院来人要求公映此片,王汉伦坐了火车去青岛、济南、天津、北京以及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地,她每到一地,增加一笔收入,满载而归。

王汉伦主办影片公司名利双收,曾盘剥过她的两家影片厂愿意和她合作,被她拒绝。有人鼓励她继续拍片。王汉伦摇头,她自己知道,《女伶复仇记》多亏郑老夫子和蔡楚生等几位朋友热心支持,影片受到热烈欢迎,也是中国第一个女明星自制、自演的作品,引起观众好奇和兴趣,如果继续拍片,未必能超过,观众也不会再有兴趣。她再三考虑决定退出让她成名获利的影坛,回归到她最爱好的美容事业。可以与世无争独善其身,开设一家美容院,亲手将中国女性装扮得端庄、秀丽、雍容、文雅,犹似天使和女神。

王汉伦在法租界开设“汉伦女子美容院”,开幕那天,电影界人士纷纷送来花篮和银盾,门口簇拥无数影迷。第一位登门的女宾就是曾与王汉伦合作、后来成为中国电影皇后的胡蝶。

正在汉伦美容院越办越兴隆时,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文化汉奸强迫她到大中华广播电台去宣传中日亲善,她断然拒绝,怕对方还来纠缠,她只得停办美容院,依靠积蓄艰苦度日。好不容易度过八年艰难生活,终于盼到胜利。她想恢复美容院,又被国民党接收大员诬告,说王汉伦嫁过汉奸不得开业。王汉伦只得搬到环龙路环荣里一间小屋里,在电影界老朋友的接济下,过着凄苦孤独的生活。

上海解放。1952年,上海几家私营电影厂合并为联合电影制片厂,电影局领导提出,王汉伦、宣景琳、章志直、洪警铃虽已退出影坛,可是他们对中国电影有很大贡献,应该请他们加入联影。在大家申请加入工会时,王汉伦、宣景琳等和从香港回来的刘琼、舒适和我编在一个小组里,各人要交自传一份。王汉伦和宣景琳不能动笔,由她们口述,我记录。我虽然观赏过王汉伦主演的影片,这次却是我第一次面见这位人人景仰的老明星。她讲述自己一生经历,有苦难有委屈,有奋斗有成就,总是喜怒不露,始终保持端庄、雍容的姿态和秀丽文雅的风韵,使我对这位自尊和自立的民国女子肃然起敬。

1957年,中国电影工作者联谊会成立,上海影人被邀请去北京参加大会,当年被称为明星影片公司“四大金刚”中的两位:王汉伦和宣景琳同坐飞机,飞越天空,她望着窗外蓝天白云,感到无限欣慰,她是第一位冲破封建势力要求自立登上银幕饰演民国时代新女性,是第一个自办电影公司的女明星,也是第一个女明星开设美容院,美化人间。这一次又是第一个老影人去北京受到新中国最高领导接见。在机场迎接她的是当年帮她完成《女伶复仇记》、如今是中央电影局副局长的蔡楚生。

P24-25

序言

叙述人物:历史由此变得丰满

读沈寂先生著作《昨夜星辰》,最好在深夜,最好有好茶。当然,最好有一份宁且静的心情。因为它不是高谈阔论,而是知己间的散淡闲聊。关于上海电影的角角落落,关于上海电影人的点点滴滴,在沈寂先生的如数家珍,或随手拈来的叙述中,电影就由一个个片断,连缀成鲜活的关于人的历史。

历史是一座厚实的高墙,它是用重大事件堆垒起来的高墙,常常会省略许多具体与细节。沈寂先生的描述,就让历史高墙的夹缝里,冒出了许许多多的精彩人物,冒出了人物许许多多的精彩故事。就像古老城墙上爬满了藤蔓、开满花朵那样,历史因为人物的叙述,由此变得丰满,变得精彩。

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我在高校从事上海电影史的研究,撰写过有关电影著述数百万字。用理性逻辑去表述电影历史,主要是提纲携领,将历史概括成规律,将现象梳理成抽象,就像伐木工将树林砍去枝叶、砍去根须,然后条分缕析地将树林变成堆木场。历史脉络是清晰了,但是历史的丰富性丧失了,就是我们说的,见事了难见人。2007年开始到2013年,我倡导并主持了上海电影博物馆的建成,历经磨砺,但矢志不移,以此表达对上海电影历史与前辈的敬意。电影博物馆的展陈,自然比电影史的论述来得形象与生动,因为有了许多电影大师影像与生平史料。但是,在突出彰显他们艺术成就与成果的同时,也省略了能够体现他们生活与个性的细节与琐事,也就是见人了难见细节。

沈寂先生的《昨夜星辰》恰恰逆向而行。他不去叙述历史规律,不去叙述艺术成就,甚至不去叙述人物的历史。而是以一个朋友的角色,或同行的角度,告诉读者关于那些年代上海电影人的故事,甚至是细节或趣闻。这些讲述有时是漫不经心的,有时是饱含情感的,如果读者用心去倾听,用想象来连缀,上海电影人的悲欢就满溢出来,上海电影的命运就揭示出来。我想到的比喻是:沈寂先生插的是柳,甚至是东边插一枝,西边插一枝,而读者得到的却是成片的树荫。

在《昨夜星辰》里,最早让我们接触到的是早期电影先驱者。这是一个群体,却有着各自的命运与个性。比如黎民伟。黎民伟是个革命者,青年时正值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他扛着摄影机,拍摄了许多国民党早期活动资料与北伐军浴血奋战的镜头。孙中山为了褒奖黎民伟,亲笔题词“天下为公”,现在刻在南京中山陵正门,为后人景仰。这些掌故,让我们看到了早期电影人的血气与勇气。比如记叙但杜宇、殷明珠夫妇的往事。这两位电影前辈,对于我来说也是陌生。但是,他们作为中国第一部长篇故事片的出品人,或作为中国第一位女明星的地位,依然引发我们阅读的兴趣。读完他们的故事,不仅看到了他们自身离奇的故事,也看到了早期电影筹建的痕迹。同样,关于早期女明星故事,沈寂先生叙说的比较多比较详尽,无论是民国女子王汉伦,还是明星公司台柱宣景琳,抑或是银幕艳星张织云等,都是在电影发展的背景下描述她们的不幸与幸运,令人掩卷长思与短叹。这些早期电影人的故事,如果没有沈寂先生这样的亲历与叙述,也许用不了许久,就会在人们的记忆中烟消云散。人类是健忘的。

在电影史上属于中流砥柱的人物,自然是沈寂先生着墨的重点,许多人与他同龄或同代,乃至同事,所以用笔更浓用心更深用情更真些。比如在《中国电影皇帝金焰》里,他用了浓墨重笔叙说了这位中国电影重要人物的命运沉沦。这几乎是一篇完整的小传。笔调显得凝重,我想,这不仅是因为金焰地位之重要,更是因为金焰遭遇之沉重。《皇后蒙冤录——胡蝶外史》篇幅不长,意味却是深长。关于胡蝶,愿意了解她艺术的人不多,期望了解她与戴笠私情的人很多。这种窥私的欲望,在娱乐圈是长生不老的,至今似乎更甚。沈寂先生用胡蝶的口述资料,从当事人的角度做了某种解释,力求揭开这份始终缠绕在胡蝶身上的冤情。不管人们是否愿意相信,历史留存了一种值得注意的解脱。人们说,历史总是让历史变得模糊不清。除了故意歪曲,还有自身的遗忘。当然,还有为了不被歪曲不被遗忘的记忆与记叙。在《阮玲玉的真假遗书》和《周璇的身世之谜》,以及《石挥这一辈子》等篇章中,我们可以感悟到沈寂先生为此做出的努力。

在全书中,《从<武训传)到(林则徐)——赵丹在20世纪50年代》很值得一读。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清晰看到了这位杰出艺术家如何创造杰出的艺术形象,同时让我们看到了这种创造面l临的艰难与苦痛。《武训传》的结果性磨难已经史载,而《林则徐》的过程性磨难常常被忽视了,因为《林则徐》被以为是成功的典范,即使在那个年代。其实《林则徐》这种磨难,同样是沉重的。在这篇文章中,沈寂先生不仅给予赵丹先生以特写般的描述,同时还给当时上海电影人的创作群体以全景式的观照,甚至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社会发展的某种场景。《武训传》与《林则徐》,以及许多这样的经典作品,都不是在田园牧歌中诞生的,都是在闪着雷电的攀岩攀登中崛起的。

中国电影的历史,从来不是简单的桃红柳绿,而始终是风雨交加。这经常出现的风云,就可能会摧毁许多应该绽放的鲜花。但是,优秀的电影人总是在风雨交加中风雨兼程,他们昂起头或俯下身,坚忍不拔地创作出属于历史的优秀电影。这是最值得我们敬重与仰慕的。所以说,在沈寂先生对于许多电影人的叙述中,我们看到一排挺拔的人格。我们看到,赵丹不是孤独的个体,尽管他经常孤独;赵丹是一个群体,是一个复数,是赵丹们。所以说,有了这样的群体,中国电影就有了群体般的经典电影。

因此,我们要感谢沈寂先生。感谢他为读者——今天的以及将来的读者,保存了如此珍贵的记忆,以及将这些记忆做了生动的叙说。这本书应该不是火把,可以去照耀整个电影历史。它只是一根火柴,在某个瞬间,照亮了历史某个角落,或者照亮了影人某张脸庞,帮助我们看到历史一角,看到电影人的侧影。有时候,我们生活在人造光晕中太久了,会对光与亮变得麻木。所以,我们需要在心灵中点燃一根或几根火柴,欣赏那种原始的摇曳的光亮,得到些暖,得到些光。比如读书。比如沉思。比如经常聆听别人的讲述而不是自己去抢话。还有,其他的种种获得暖与光的做法。

任仲伦

2014年5月上影1106室

后记

沈寂与电影

谈电影旧事,不能不谈沈寂。

沈寂前辈与电影的因缘关联,要上溯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20世纪40年代,沈寂主要从事文学创作,编辑文艺刊物。由于沈寂的两部小说《盐场》、《红森林》被香港永华电影公司看中,买下电影改编权,并由公司创办人李祖永决定,聘请沈寂担任该公司电影编剧。这样,沈寂携新婚妻子赴港履新,先后编写10部电影剧本。其中《狂风之夜》配合土改在全国放映。《一年之间》获中央文化部颁发优秀影片荣誉奖。《中秋月》在20世纪80年代被香港影评人评选为“中国十大名片”之一。时年25岁的沈寂,通过创作这些电影剧本,踏进了电影界。永华公司虽居港岛弹丸之地,却想称霸中国影坛,曾先后聘请内地不少著名编导和演员。由此,沈寂结识了中国电影界的诸多优秀导演,如程步高、费穆、朱石麟、岳枫、李萍倩、卜万苍等,还有不少名演员,如胡蝶、刘琼、舒适、韩非、孙景璐、龚秋霞、陶金、夏梦、李丽华等。有的还进行过愉快的合作哪。

1952年,港英当局为排挤在港的爱国力量,以镇压罢工风潮为名,将电影界一批爱国人士驱逐出港。沈寂是其中之一,其他还有司马文森、刘琼、舒适、白沉、马国亮(时任香港长城影片公司编剧)、杨华、狄梵等。

回到上海,沈寂被分配到上海电影制片厂,从行政工作到编辑、编剧,一直做到退休。可以说,沈寂从一个写小说的作家,文艺刊物的主编,因偶然机缘“触电”,从此与电影难分难解,相守一生。“文革”后,他先后著有电影剧本《珊瑚岛上的死光》,这是中国第一部科幻片,2008年获优秀编剧奖,以及《开枪,为他送行》等。退休后,以他对电影界的熟稔,创作长篇传记文学《一代影星阮玲玉》、《一代歌星周璇》、《老上海电影明星》等,还编著《上海电影》、《话说电影》等。他俨然成为中国电影史的“活字典”。

几年前,台湾导演李安来上海拍摄《色戒》,聘沈寂为顾问。因这部电影改编于张爱玲的小说,片中有不少旧上海的镜头,沈寂一过目,就看出哪里不对,应该如何。以影片中的“凯司令”布景为例,沈寂告诉美工,旧上海的这家店只有一开间门面,座椅也是不用车厢式的。这些,都让李安甚为钦佩。

我所供职的单位办有《建设银行报》,此时正筹划在每周一期的“客户版”中,推出电影专刊“光影”版。经我牵线搭桥,沈老接受了“光影”版编辑王璧君的专访,遂有《与李安合作》的访问记见报。这是沈老与《建设银行报》“光影”版交往的初始。

2009年,上影厂成立60年的纪念会上,沈老获得“杰出电影艺术家”称号。正巧,王璧君再次造访沈老,在闲聊中沈老谈及同时获奖的王丹凤,问王璧君:“你们是否喜欢阅读老影人故事?我准备从王丹凤开始写起。”王璧君高兴得合不拢嘴,连连说:“求之不得啊!”从此,“光影”版专辟“沈寂眼中的老电影人”专栏。这个专栏,沈老一写就是6年,深受读者欢迎。就这样,沈寂断断续续写了不少回忆电影界人物的专稿,我每每读之,感叹沈老的非凡记忆,以及平实、老到的文风。

其间,“光影”版年轻编辑王璧君、张小雅,时时与沈老保持联络沟通,每次从北京来上海,总会到沈老家中拜望一番,聊天说地,成为“忘年交”。而沈老总是配合编辑工作,提前交稿,从无耽搁。作者与编者之间如此配合默契,堪称典范。

说到电影,还有一点家学渊源哪!沈寂的父亲是上海滩数一数二的棉花商,雅好影戏,他又十分疼爱老来得子的沈寂。经商之余常常领着年幼的沈寂,进出上海滩各家影剧场,观影看戏。从小耳濡目染,沈寂对中外电影留有深刻印象。尤其是美国好莱坞电影,今日称之为“大片,,的那些经典影片。观摩多了,给沈寂日后的影剧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也为沈寂从事电影工作打下了铺垫。

稿件既多,积箧盈尺,编一本专集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承沈老信任,嘱我将这些稿件收拢来,先编个目录,最后写个编后记。其实,他是给了我又一次学习的机会。看着发表后的稿件上,留有沈老新近修改的笔迹,不禁感想联翩,文化老人精益求精的写作风范,是后辈取之不尽的学习养分。

这部专著,内容都是作者曾经接触过的电影界朋友轶闻故事,可谓亲历亲见,读来十分亲切。在写作上,作者以口述式的口语回忆形式,或详尽展开一位影人的人生道路与演艺生涯,或截取片断,从一个侧面来写出影人的性格和遭遇。他将影人鲜为人知的往事娓娓道来,具有史料性、可读性,可作为一部形象生动的中国现代电影发展史来读。

韦泱

于2014年3月上海东临轩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8:5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