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彩琴、沈阳撰稿的这本《上海抗战图史》是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为纪念中国抗战胜利70周年而策划编纂,力图客观、真实、全面、完整地反映上海抗战历史。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反映1931-1945年间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上海各界民众众志成城、团结抗战的光辉历程。
| 书名 | 上海抗战图史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 作者 | 陈彩琴//沈阳 |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陈彩琴、沈阳撰稿的这本《上海抗战图史》是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为纪念中国抗战胜利70周年而策划编纂,力图客观、真实、全面、完整地反映上海抗战历史。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反映1931-1945年间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上海各界民众众志成城、团结抗战的光辉历程。 内容推荐 陈彩琴、沈阳撰稿的这本《上海抗战图史》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反映1931-1945年间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上海各界民众众志成城、团结抗战的光辉历程。 让我们从这段历史中汲取与发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化作科学发展的源源不绝的强大精神动力,为上海的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奋斗。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一·二八淞沪抗战 第—节 九—八激荡上海抗日风云 上海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兴起 日本的侵略意图和战争准备 日本特务策划“日僧事件” 谋求妥协与准备抵抗的双重奏 第二节 一·二八淞沪抗战经过 奋起还击,首战告捷 曹家桥阻击战、庙行大捷 后援断绝,被迫后撤 空军迎战、海军避战 《淞沪停战协定》签订 第三节 各界踊跃支援抗战 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与实践 爱国人士誓为坚强后盾 社会各界民众声援抗战 各路义勇军奔赴前线 募捐、劳军、救护、济难 第二章 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 第—节 上海民众坚持抗日救亡 共产党引领民众抗日救亡运动 民主人士发起民权保障斗争 积极扩大中国抗战国际影响 第二节 救亡文化蓬勃而起 文化界团结抗战 救亡文化大发展 第三节 呼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新政策,新希望 救国会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学生运动和工人运动的复兴 救国无罪 第三章 八一三淞沪会战 第—节 战前中日双方的军事部署 战前日方军事部署 战前中国军事部署 虹桥机场事件 第二节 上海市区攻围战 八一三淞沪会战揭幕 八一四空战 江海激战 浦东“神炮” 第三节 反登陆作战 长江口岸反登陆战 罗店“血肉磨坊”战 血战宝山城、月浦镇 第四节 阵地防御战 蕴藻浜、走马塘阵地战 大场陷落 四行孤军 苏州河南岸阻击战 第五节 西撤退守 日军金山卫登陆 上海华界沦陷 战争浩劫 第四章 全民抗战热潮 第一节 中共上海党组织的恢复重建 中共中央指导上海党组织的重建 中共上海三人团 江苏省委的重新组建 第二节 各界救亡组织和团体 上海市各界抗敌后援会 上海市各界救亡协会 文教界救亡团体 职工界救亡团体 学生、青年、妇女及其他救亡团体 第三节 慰劳救护和救亡宣传 募捐慰劳 战地救护和战地服务 救亡宣传 第四节 难民的收容救济 上海救济会 上海慈联会 “中国难民之友”饶家驹 中共上海党组织的难民工作 第五节 上海民族工业的内迁 民族工业艰难内迁 沈鸿的利用五金厂 第六节海外华人华侨和国际社会的援助 海外华人华侨的援助和救济 国际组织的支持 各国政府对华政策和援助 世界各国人民对华援助 第五章 多形式坚持抗日斗争 第—节 “孤岛”时期民众抗日救亡运动 群众救亡方式的转变 开辟群众抗日救亡阵地 第二节 抵制日伪接收与渗透 海关关员抵制日伪接收 邮务员工反对悬挂伪旗 保护教育主权完整 击败日伪渗透工运 第三节 “孤岛”抗战文化的兴起 “洋商”报刊的兴起 进步书籍的繁荣 文学艺术的活跃 戏剧电影的发展 第四节 支援新四军和华中根据地建设 宣传慰问 人力支持 物力财力支持 文化技术支持 第五节 敌后抗日武装斗争 创建上海外围农村抗日游击区 反“扫荡”、反“清乡” 第六章 艰苦卓绝迎来抗战胜利 第一节 日军全面推行法西斯统治 强化日伪政权 实行经济统制 推行奴化教育 扩充军事设施 第二节 坚持隐蔽斗争 隐蔽精干,积蓄力量 勤学勤业交朋友 各条战线的隐蔽斗争 第三节 上海人民迎来抗战胜利 开展“天亮行动” 组建地下军 日本战败投降 上海人民欢庆抗战胜利 尾声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谋求妥协与准备抵抗的双重奏 日本帝国主义咄咄逼人,此时陷于内争的南京国民政府根本无力回应。行政院长孙科于1月23日急电上海市长吴铁城,要求其应以“保全上海经济中心为前提”,“对日方要求只有采取缓和态度。应立即召集各界婉为解说,万不能发生冲突,致使沪市受暴力夺取。至不得已时,可设法使反日运动表面冷静或使秘密化,不用任何团体名义。”吴铁城受命后,向日本驻沪领事卑躬屈膝,表示道歉,还拘捕了三友实业社3名工人作为交代。在接到日本海军22目宣布介入“日僧事件”的通牒后,27日,吴铁城又命公安、社会两局取缔上海人民抗日救国团体。次日晨,上海抗日救国委员会及下属分会遭查封。 1月28日下午3时,上海市政府正式复文日本领事,表示无条件接受四项要求。但任何妥协退让都已无法遏制日本侵略者决意荼毒上海的狂暴野心。就在上海市政府书面答复日本领事两小时后,公共租界工部局下达戒严令,通告各国驻沪军队司令对各自警备区域加强防备。日方实际上已在上海市政当局正式答复前将准备采取军事行动的意向透露给公共租界,提醒其早作准备。 此时驻防上海、苏南一带,承担沪宁沿线卫戍之责的是十九路军,该军于1931年11月20日抵达沪宁一线布防。面对九一八事变后国难日深的严峻形势,十九路军将士在全国特别是上海抗日救亡运动的感召下,纷纷要求开赴东北,收复失地。全军官兵的抗日热情激励着十九路军的领导者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下定决心,要“为中华民族图生存,为中国军人争人格”。 1月15日,十九路军得到情报知道战争无法避免,于是开始进行作战部署。19日,蒋光鼐在龙华主持在沪军事长官会议,要求部队做好作战准备,并指示:战事一旦发生,区寿年师最低限度要死守5天;各防区赶紧构筑工事,后方各驻地亦须预选抵抗线;六十、六十一两师增援时,须于战斗开始后5日内到达上海附近;从20日起,各部队除因公,一律不准在租界住宿。23日中午,蒋光鼐、蔡廷锴、戴戟在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召集十九路军驻沪营以上干部紧急会议,讨论商议必要的应变措施。参加会议的军官均表示决心报国,誓不后退。当晚7时,蒋、蔡、戴联名发出密令:“我军以守卫国土,克尽军人天职之目的,应严密战备。如日本军队确实向我驻地部队进攻时,应以全力扑灭之。”会后,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戴戟联名发表《告十九路军全体官兵同志书》,慷慨陈词,动员全军将士坚决抵抗日本侵略:“我不自救,谁能救我!?”“我们负京沪淞沪守土之责,决不叫仇日来损我一草一木!决定死守!” 就在十九路军积极准备抵抗之际,国民政府军政部一再电令十九路军将驻扎上海闸北的军队后撤至南翔一带,避免与日军发生冲突。24日,何应钦受命赴上海阻挠十九路军备战,遭到蔡廷锴的拒绝。随后,蔡廷锴又婉拒了张静江、杜月笙的撤兵“劝说”,仍令驻防闸北、吴淞一带的翁照垣旅继续加强战备。眼见大战在即,南京方面又想通过调撤十九路军达到消极避战的目的。27日,军政部令中央宪兵第六团接替十九路军闸北防务。当夜,何应钦、朱培德三次急电十九路军:“着该军忍辱求全,避免冲突,万勿妄动,以免妨害国家大计。”蔡廷锴勉强表示同意,准备移交防务;但仍下令在宪兵第六团接防前,如日军向我无故挑衅,我军为自卫计,应迎头痛击。 28日傍晚5时许,宪兵第六团先遣营抵达上海北站,时间已不允许当日完成交防。蔡廷锴和蒋光鼐商定:如日军当夜来犯即行抵抗,如当夜无事,则第二天按军令交防。不料当晚8时30分,日本海军第一遣外舰队司令盐泽幸一悍然发表侵犯中国主权的声明,无耻宣称:“帝国海军因担心有多数日侨居住的闸北一带的治安,特决定配备兵力负责维持。本司令官切望中国方面尽快撤除配备在闸北方面的中国军队的敌对设施。”随即,盐泽幸一命令各军舰上的陆战队登陆,与陆上军队一道,潜入指定阵地。至此,日军进攻部署已经就绪。 为了保证战争的顺利发动,日军将这份“声明”迟至23时25分才送达上海市公安局。5分钟后,日本海军陆战队1000余人,铁甲车8辆,向十九路军翁照垣部阵地发起猛烈进攻。中国守军当即还击。蔡廷锴急电南京政府:“闸北左翼及虬江路均开火,我军决意抵抗。”一·二八淞沪抗战就此爆发。28日,蒋光鼐、蔡廷锴等三将领联名发表《敬告淞沪民众书》,重申抗日决心,并首提“中国抗日军民合作”的口号,希望民众在后方治安及支前勤务中给予军队支持。P13-15 序言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长达14年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中,中国人民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争取世界和平的正义事业,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重大的贡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上海这座屹立于东海之滨的海港城市,从晚清至民国,迅速发展为近代中国经济文化中心、远东第一国际大都会;在中西文化碰撞与融合中率先实现现代民族意识的觉醒,在反抗外国殖民主义势力的历程中积淀形成反帝爱国的光荣传统。其繁华富庶与重要战略位置,不可避免地招致以侵略扩张立国的东邻的觊觎;其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举足轻重的国际地位,又势所必然地注定这座英雄城市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占有突出的历史地位。 在上海爆发的两次淞沪抗战,吹响了中华民族奋起御侮的冲锋号,在国际社会树立起中华民族勇于反抗法西斯侵略的光辉形象。日本自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继而发展为帝国主义和军国主义国家,很早就将上海作为对华扩张的重要目标之一。至20世纪初,日本在上海公共租界体制中占有了重要的地位,虹口地区已成为其势力范围。以此为基础,日本军国主义在九一八事变的4个多月后,悍然进攻上海,发动一·二八淞沪战争。上海军民奋起反抗、同仇敌忾,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骄狂气焰,极大地振奋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信心。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仅一个多月,日军又在上海发动八一三淞沪战争,妄图以上海为基地,向华中腹地伸展其侵略魔爪,逼迫中国政府与其订立亡华灭华的城下之盟。来自全国各地的武装力量,云集淞沪,在民众的大力支持下,持续3个多月的烽火鏖战、誓死拼杀,打破了日本对华速战速决的梦想。 抗日救亡,民心所向、民气所集,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上海作为中国近现代革命的摇篮、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左翼文化的兴盛地,不辱使命地成为抗日救亡运动的前期中心。从九一八事变到一·二八淞沪抗战,全国性抗日救亡风云首先从上海兴起。1935年日本策动华北事变,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在北平爆发,上海率先起来响应,成立上海各界救国会。1936年5月,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在上海成立,标志着以上海为中心的全国抗日救亡运动进入了新的高潮。这为七七事变、八一三淞沪抗战时期全民族抗战热潮席卷全国,作了强有力的舆论准备和组织准备。 八一三淞沪抗战后,全国抗日救亡重心被迫西移。上海各阶层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引领下,凝聚抗日力量,以各种方式全方位地坚持抗日救亡斗争,形成颇具特色的抗战文化和群众救亡阵地,直至抗战胜利。从华界沦陷到“孤岛”沉没,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上海进步力量,因势而变,相机而动,在严酷环境中得到锻炼与发展,成为左右上海地缘政治的重要力量。 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上海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在全面抗战爆发前后积极探索推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战场,也是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重要阵地。上海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气度,接纳了朝鲜流亡志士、犹太难民等世界各国朋友;同时,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国际友人也与中国民众同呼吸、共命运,大义凛然,积极投身到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斗争中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历史证明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是战争的正义一方,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与积极援助。也正因为此,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节节胜利,经历浩劫的上海最终迎来了光复,涅架重生。 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公理就是公理,不容篡改、诋毁与狡辩。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珍爱和平,维护和平。这本通俗读物或许写不尽历史的沉重,但是大体勾画出上海在战争炼狱中的艰难困境,以及民众坚强不屈的抗战身影。让我们从这段历史中汲取与发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化作科学发展的源源不绝的强大精神动力,为上海的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奋斗。 后记 本书的编写工作2014年6月启动,编写过程中申报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文化项目,获该基金会2014年度第二期图书出版专项基金资助。 室领导高度重视该书的策划、编写与审定工作。徐建刚副主任多次提供文献资料与图片信息;严爱云副主任数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商讨、会稿与审改工作;俞克明主任对全书进行了修改审定。该书编写工作分工大体如下:曹立奋负责此书的策划与编写力量的组建;沈阳负责第一、第二章的编写、配图工作,陈彩琴负责第三章至尾声的编写、配图及前言的撰写等工作。吴海勇负责督促工作进度,并对全书进行了通稿修改工作。 书稿几经修改后,特请复旦大学教授、《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重大课题首席代表余子道,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教授、博导、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张云,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洪小夏等专家学者审阅斧正。配图工作得到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解放日报》社、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与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学强、市委党史研究室退休干部徐国梁,以及当年负责日侨日俘管理工作的邹任之之子邹安和(刘传荣)等单位与个人的大力支持。上海人民出版社为本书的编辑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对于上述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水平所限,缺点和不足在所难免,欢迎批评指正。 编者 2015年6月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