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儿童文学专家方卫平主编,精心遴选、编译,让中国孩子阅读最适合自己的世界名著。
约翰娜·斯比丽著的《海蒂》用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个无比可爱,充满爱心的小女孩海蒂的形象,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爱的天使、爱的化身。海蒂虽然出身贫寒,但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她的人格魅力,她的纯真善良,深深地感染着周围的人,使饱经磨难、离群索居的爷爷重新回到人们中间,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实现着生命的价值。《海蒂》充分展示了人性中善良美好的一面,能唤醒人们心中的爱与爱心,重新思考何为幸福,何为生命的意义。
《海蒂》是瑞士儿童文学作家约翰娜·斯比丽的代表作,是世界儿童文学经典作品之一。这部作品刚出版时分为《海蒂的学习和生活经历》(1880)、《海蒂学以致用》(1881)两个部分。
姨妈把父母双亡的海蒂交给独自一人在山上生活的爷爷抚养。聪明活泼、心地善良的海蒂用自己纯真的爱温暖了爷爷冷却的心,改变了他孤僻冷漠的性格。
突然有一天,姨妈借口为海蒂好,把她带到法兰克福去当身患疾病的克拉拉的小伙伴。在那里,海蒂和克拉拉、克拉拉的奶奶一起度过了快乐的时光,并且学会了阅读。但是她实在忍受不了女管家的说教和城市生活的枯燥。
结果,天真烂漫的海蒂患上了梦游病,晚上常不知不觉地打开大门。
克拉拉的父亲和克拉森大夫揭开了夜间大门总是无缘无故敞开的真相。医生知道海蒂患了思乡病,为了海蒂的健康着想,克拉拉一家人又把海蒂送回了山上。
海蒂的爷爷在海蒂离开以后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海蒂回来后,爷爷在她的感染下放下了心里的包袱,和对他误会已久的村里人重归旧好。而且海蒂的朋友——彼得的奶奶也从海蒂那里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克拉拉的大夫——因刚刚失去女儿而悲伤无比的克拉森,也从海蒂和爷爷那里找到了生活的信心。
本书以风光优美的阿尔卑斯山为背景展开故事情节,向人们描绘了纯真的童心世界,教给人们如何端正生活的态度。
初见爷爷
风景宜人的古镇梅恩费尔特位于高峻雄伟的阿尔卑斯山上,一条羊肠小道从小镇开始,先穿过广阔的平原,然后沿着草香扑鼻的山坡一直蜿蜒到山脚。
六月,一个风和日丽的清晨,一个好像是本地出生的身体健壮的高个儿姑娘牵着一个小女孩的手,正沿着这条路向山上走去。小女孩的脸热得通红,像苹果一样,汗珠不停地流下来。她看上去有四五岁的样子,从外表看不出她的体态,因为她穿着两三件衣服,一件套一件,脖子上还围着一条红色的大棉围巾。这一切使她显得很臃肿。她穿着沉重的靴子吃力地向前走着。
走出山谷约一个小时后,两人来到位于半山腰的一个叫多夫里的村子。村里人亲切地向姑娘打着招呼。原来这里是那姑娘的故乡,人们都认识她。但是姑娘并没有停下来,她一边回答人们的问话,一边领着小女孩继续往前走。走到村头,有人叫住了她:“等一等,德提,你要是上山的话,我们一起走。”
小女孩利用这个间歇坐在地上休息。
“累了吧,海蒂?”姑娘问道。
“不累,就是太热了。”
“振作一点儿,一会儿就到了。”
这时,从一间破房子里走出一个身高体胖、看上去性格十分开朗的妇女,她愉快地和德提打招呼,两个人兴致勃勃地拉着家常重新上路。小女孩不情愿地站起来跟在两个人身后。
“德提,你把这孩子带到哪儿去?她是你姐姐的女儿,那个孤儿,对不对?”和德提同行的妇女问。
“是那孩子,我要把她带到阿尔姆大叔那里去。”
“什么?你疯了?不能交给他,那老头儿不会轻易收下这孩子的。”
“必须这样做。他是这孩子的爷爷,也应负一部分责任。一直以来都是由我照顾这孩子,但现在不行了。我找到了一份好差使,她是个拖累。”
“那老头要是不喜欢这孩子怎么办?他分明很讨厌她。对了,德提,你打算去哪儿?”
“法兰克福。我在一个富人家找到了工作,就是去年夏天在帕德拉加兹旅馆住过的那家人。当时我是他们那一层的服务员,那时他们就想带我去城里。现在不能再拖了,无论如何我也要得到这份工作。”德提说道。
“那孩子的爷爷和谁也不来往,也不去教堂。一年也就从山上下来一次。人们都害怕他,躲避他。他有着浓密的络腮胡子和灰色的眼睛,一看就像个凶残的印第安人,让人胆战心惊。”肥胖的巴比说道。
“那又怎么样?”德提生气地说,“他毕竟是这孩子的爷爷,应该抚养这孩子,这是无法改变的。我不管他怎么对她,我得为自己打算。”
巴比因为好奇没有就此打住:“我真想知道,那老头儿为什么避开其他人自己一个人窝在山上,而且还整天皱着眉。村里人都议论纷纷。德提,你姐姐一定跟你说过,对不对?”
“是告诉过我,但我不能对别人说,那老头儿要是知道了,我就别想活了。”
巴比更好奇了。
不久前她才嫁到多夫里,结婚前住在普拉提岗,所以对这里的事不太了解。她的朋友德提则是土生土长的多夫里人,就在一年前还和母亲一块儿住在这里。母亲去世后,德提就搬到了帕德拉加兹,在那里的旅馆当服务员。
她是今天早上带着那个小女孩从帕德拉加兹动身的,路上搭乘熟人的干草车来到梅恩费尔特,现在正在去山上的路上。巴比不想放弃这个打探消息的好机会,便亲热地挽着德提的胳膊说:“我觉得你是唯一知道真相的人。告诉我吧!快,那老头儿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总是不说话,不愿意见人?”
“他从前什么样我不知道,我才二十六岁,他已经是快七十的人了,我当然不知道他年轻时什么样了。但是如果他以后不再在普拉提岗露面的话,我就告诉你关于他的事,他和我母亲都是多姆来休人。”
巴比有点生气:“德提,普拉提岗人不像你想的那样爱搬弄是非。你让我保守秘密的话,我绝对不告诉别人。放心说吧,快!”
“好吧!你发誓一定不要告诉别人。”
德提看了看四周,她怕那孩子在附近,也听到自己说的话。其实,小女孩早就落在了后面,两个人一路上只顾着聊天没有注意到。可哪里还有孩子的影子?德提不禁有些担心。
“看见了,她在那儿!”巴比喊道。
“哪儿?”
“看,在那下面,她正和牧童彼得还有他的羊群一块儿往上走。奇怪,彼得今天这么晚才放羊?不过,彼得也是往山顶走,会照顾好那孩子的。德提,别担心她了,快说吧!”
“海蒂那么机灵,才不需要别人照顾呢。”德提马上反驳道。
“别看海蒂才五岁,但她非常机灵。事事都很小心,凡事都要问个究竟。不过,山上那老头儿除了两只山羊和一座小木屋也没有什么可以留给她的。”
“听说他以前很富有是吗?”
P1-4
在中外文学发展史上,赫然屹立着一座座绵延不绝而又轮廓清晰的文学的山峰,它们就是由一部一部文学名著构筑而成的人类文明的文学史山峦。对于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来说,它们是我们文学阅读中长久的膜拜对象,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永恒的文学支撑力量。
什么是文学名著?
曾有人对文学名著提出了六条标准。它们是:
一、名著是读者最多的。它们不一定是一两年内最畅销的,但一定是经久不衰的,比如《飘》、莎士比亚作品或《堂吉诃德》。据估计,荷马的《伊利亚特》在3000年中至少有2500万个读者。因而一本好书不一定是它那个时代最走俏的,它需要时间来汇集最多的读者。
二、名著是通俗的,不是学儒式的。它们不是专业作家写给专业人员的专业书,不是给教授看的,而是写给大众的。
三、名著是不会因为时代更迭而被遗忘的。它们永远不会随思想、原则、舆论的变迁而过时。
四、名著言近旨远。它不会使你望而却步,你会一遍遍地读,但其内涵却不能穷尽。它们能以不同理解层次去读。明显的例子是《格列佛游记》《鲁滨孙漂流记》等,孩子们读他们感兴趣的故事,却体会不到成人所发现的美和意义。
五、名著是富有启发性和教育性的。它们已对人类思想做出基本贡献。它们是具有影响力的。
六、名著论及人类生活中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世上有使人类认识和思维困惑不已的许多谜。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老老实实承认这些谜的存在。只有这样才能巩固人的智慧,使其不被摧毁。
参考这样的说法,我们从中外儿童文学史的历史长河来看,世界儿童文学名著正是那些曾被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阅读、处于世界儿童文学史顶峰、永远也不会过时的作品。
每一部文学名著,事实上都浓缩着或隐含着特定时代、特定民族、特定文化所形成的最基本的、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审美经验和心智成果。同时,名著又是经过了人类审关的随机拣选和时间长河的无情淘汰,才逐渐浮出历史地表,最终固定在人类文学创造的历史坐标上的。
因此,对于名著、经典的某种尊崇和信赖,也就成了人类长久以来最基本的精神生活态度之一。
儿童文学作为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形成了一大批影响过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的心智发育和成长的经典。回顾整个儿童文学史,从历史的厚重帷幕后浮现出来的,首先不就是安徒生、格林兄弟、卡洛尔、科洛迪、林格伦等人整理或创作的童话,还有凡尔纳、狄更斯、马克·吐温、史蒂文森等人的小说那样的名著吗?安徒生童话对于社会和人生真相的有力揭示,卡洛尔童话对于荒诞艺术的绝妙呈现,凡尔纳小说在科学知识、幻想与小说艺术的结合方面所做的空前的创造性工作,都是文学史上突出而典型的例子。正是这样一些作品,构成了一份值得文学史,特别是儿童文学史骄傲的文学清单。提起它们,许多人就会有一种重新打开童年的心灵履历的难忘和激动。在他们的童年记忆中,甚至,在他们后来的阅读记忆中,这些作品都曾经那么深刻地参与并影响了他们的心灵建设,为他们的成长打下了宝贵的“精神的底子”(钱理群先生语)。
让每一个孩子在他们的少儿时代就亲近名著、亲近经典,这是每一位父母、每一位儿童文化工作从业者的心愿。明天出版社精心组织翻译、策划出版的这一套“世界文学名著少年版”丛书,收入了《八十天环游地球》《爱丽丝漫游仙境》《白鲸》《丛林故事》《福尔摩斯历险记》《格列佛游记》《海底两万里》《海蒂》《金银岛》《鲁滨孙漂流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三个火枪手》《所罗门王的宝藏》《汤姆·索亚历险记》《堂吉诃德》《王子与乞丐》《雾都孤儿》《侠盗罗宾汉》《小妇人》等20部外国文学名著。这些作品在题材、主题、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在文学创作史和文学阅读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身影和贡献。我相信,让孩子们在他们的少儿时代就亲近这样的作品,正是一项为当代少年儿童的精神建设“打底”的事业。
2017年9月10日 于丽泽湖畔
(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