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是中国传统最令人羡慕的一种最高境界的生活方式,意寓长寿、和谐、富足和团圆,尽管内里肯定有这样或那样的矛盾,但分家始终被视为家道败落之兆,所谓“树倒猢狲散”!反过来讲,在社会福利保障远不如现代的传统中国社会,这种“饭匀在一起吃”的大家庭式生活方式,对突发性灾难或家庭重大经济变故,有相当抗衡力。笔者经历过四世同堂的大家庭生活,随着20世纪60年代太祖母高寿去世,特别1966年“文革”受“黑串联”等莫须有罪名的威胁而彻底解体。开放后各房陆续移民海外,要再同堂聚合谈何容易!期间风风雨雨七八十年,家族之树在各地开枝散叶,回忆其中细节逸事颇有传奇性,竞也可以是一部新版《红楼梦入
我们程家原籍为安徽休宁人,为避太平天国迁至浙江省嘉兴府桐乡县梧桐镇落籍,从此我们就成为桐乡人。中国传统,五代为一服,程家宗谱排行为“汝”“树”“传”“家”“宝”;此为循环沿用,今时尚话为“滚动运作”,以示程氏支脉生生不息之意。旧时老家桐乡程氏祠堂有家谱定期修续,最后一次修续为1946年抗战胜利后修续“家”字辈,所以我哥程家濂(1944年生)正好轧进去,解放后至今就再也没有修续过,不知这份家谱还在吗?家谱其实是最客观、最原始的社会档案!从前有一句话:“只要凭着国际歌的旋律,就能在世界每个角落找到同志。”这话今天当然值得商榷,但是我绝对相信,只要凭着家谱中名字的宗辈排行,再配上籍贯,全球任何一个华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根。
太祖父程汝盛,字震权,在杭州张公馆(前清山东巡抚)做账房先生,后又在张家女婿、北洋政府总理孙宝琦(他的孙女就是张爱玲的后母)家做账房先生,并在乡间开爿小小的蚕种栈“久盛号”,太祖母就在乡间养蚕种桑,辛勤劳作。太公早在我出生前已去世,照片上的太公一脸严肃、不苟言笑,一看就是凡事一点一划的,想来绝不会做假账。由他立下的节俭、用功、谦和、孝顺、互助的家规一直被小辈记住,可以讲是程家家风。从前老上海说的“好人家”,其实并非指家財身价,而是指家风家规。、太公先后育有十一个子女,但最后长大成人的只三子一女,即大伯祖树棠(字不详)、二伯祖树榛(字慕颐)和祖父树槦(字慕灏),姑婆慕英。大伯祖树棠英年早逝,祖父常告诫我们:要永远记住大伯祖对我们家做出的牺牲。早年太祖父财力单薄,为帮助家计,大伯祖(树棠公)早早辍学去南浔启泰酱油店学生意,后任职大掌柜。大伯祖母则留在桐乡与太祖母一起种桑养蚕,正如茅盾在《春蚕》中所述。婆媳俩形同母女,起早摸黑,她们孵养的蚕种名驰桐乡梧桐镇,一时有“久盛号蚕种为最好”之说。古语长嫂如母,祖父与二伯祖对这位嫂嫂是一世尊敬。祖父常说,他少小时脑后拖的辫子(时属晚清)都是慈爱的大嫂为他梳编的。祖父和伯祖是一辈子记住大哥的恩的。后来家境好转后,祖父和二伯祖及太祖父合资在杭州孩儿巷建造中西结合的三层洋房一幢(几年前才被拆迁,原址已建起省医院人为答谢大伯祖对全家的牺牲,这幢房子一直由大伯祖及其后代居住至动迁拆除。就此大伯祖家的支脉就在杭州开枝散叶,故而,我们与其后代也疏离了。
二伯祖慕颐公自小聪颖好学,杭州中学毕业后,考入官费留日东京帝国大学医学专业名额,此时祖父正在浙江省簿记学校就读,成绩优异。两个儿子学业如此优秀,太祖父喜忧参半,坦白表示无力同时培养两个儿子,祖父即自愿退学一心成全兄长深造。为此,二伯祖领了兄弟一辈子的情。祖父辍学后,太祖父请东家孙宝琦作保,介绍人中国银行。一生为账房先生的太祖父在民国初年已看到老式银号钱庄将近式微,而新兴的由孙中山亲自批示的中国银行必定大有作为,不得不钦佩他的远见和时代感。就这样,年方15岁的祖父在太祖父的陪同下,来到上海汉口路50号中国银行(该建筑现在为一家西餐厅)。
正是这种强烈的自觉,使她成为新世纪以来,发掘、传播老上海文化和生活习俗的最重要也最有影响的作家。她以一种近乎燃烧的热情。精卫填海的决绝,短短十年中写下了一本本关于上海女人、上海男人、上海探戈、上海Lady、上海Fashion、上海萨克斯、上海罗曼史的书。
——毛时安
而乃珊,始终不忘上海市井文化……透过她笔下描写的生活细节,其蕴含的美学意义已经超出了主流观念……很多地方都是超前的。
——陈思和
她开朗、热情、热爱生命,也热爱生活。她的作品,真实灵动地表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风情。
——赵丽宏
我的印象,程乃珊在哪,那里就有笑语声,而今,一只角落寞了。
——贺友直
缅怀故人,是对自己的反思。
不可能再出现另一个程乃珊,因为历史不可能重复20世纪40年代。
乃珊的母亲与张爱玲在圣约翰大学同学,同在一个大班上课,据乃珊母亲回忆,张爱玲文笔出众而且英语语法十分了得,故而张爱玲一直是乃珊心目中的偶像。平心而论,她们都是独特而不可取代的,正如荷兰的喜力啤酒,很甘味,同样是啤酒,与用崂山矿泉水酿制的青岛啤酒口味却不同。
乃珊离我们远去已四个年头了,她纪实的老上海的芸芸众生却时时会浮现在眼前。在重铸新上海时,学林出版社情有独钟地再版《上海探戈》《上海街情话》和《上海素描》,曹可凡先生和简平先生倾力作序,在此一并深表敬意和感谢!
风景就像一个女人,她有台风风眼一样的心胸,她的长发就像飓风。她的云唇犹如雨吻,洗涤大地,也为一个城市留下一段刻骨铭心的回忆。
严尔纯
2017年5月
序一 我们生来都是旅人
序二 永远的星辰
家族之树常绿
家族之树常绿
上海是个大舞池
光远坊的故事——海上百年建筑世家张氏家族三代传奇
城市地标——城市生活流行色的载体
外滩·上海名片·私人地地图
品质与风范——沉淀的美学
苏州河——上海故事从这里开
还乡之路
第一个国庆
老派上海人是这样约会的
平衡才能和谐
上海的法兰西元素
电车叮当
天国送行者——中国及东南亚首位女殓仪师邝金枝
上海绅士
上海绅士——追忆经典947英语怀旧金曲老编辑王奕贤
生死与共浦江情——追思一代名媛郑念女士
黄头发的上海人
世博世家申博星
激情探戈
慰藉心灵的光束
母爱和母仪
娜拉的出走与回归
娜拉的出走与回归
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
不要太挺刮哦
小男人和大女人
不必名媛,但求贤淑
上海女人“作”,香港女人“姣”
上海女人的“□”
上海女人的好男人标准
做头发
你会吃醋吗?
非诚勿扰话相亲
发嗲和作嗲
腔调
热水瓶和咖啡壶
方言和普通话
方言和普通话
母语乡音
寻生活、做生活和吃生活
野鸡
我的“蜗居”生活
贵族之色
麻将与国粹
旧上海的证券交易所
上海西餐和上海小吃
中国香
蓝色的中秋
过年祭祖
年糕和年花
饼干琐忆
阅读的灵与肉
夏日偶感
再富也不要富孩子
“慢递”的魅力
老校长
一生最忠实的朋友——书籍
你还找得到那把口琴吗?
钟摆人生
价钱和价值
绿钞票
度身定做
后记
时间走得太快,程乃珊老师离开我们已经四年了。
可这四年来,我从未停止过对程老师的怀念,我经常想起我们在一起时的那些时光,而这所有的时光都与文学相关,这就使得这份怀念有了一种特殊的质感。我自己都很惊讶,我与程老师的第一次和最后一次见面都记忆犹新,仿佛刚刚结束,每一个细节都非常清晰,一点模糊都没有,真正是深沉的刻铸而非仅仅是浅表的记得。
1982年早春,我第一次去愚园路见程老师,是为了向她求教文学,那时她已蜚声文坛,而我则刚刚开始练笔。那一天,程老师跟我说,能与文学结缘是人一辈子中最幸运的事情。我记住了,我希望自己能像程老师那样,让自己的人生与文学维系。程老师帮我达成了这个心愿,在她的推荐下,我得以发表了第一部文学作品。
2012年初夏,我去富民路见程老师,这是我最后一次见到她。那时候,我们两人都在癌症治疗期间,可是我们谈的依然是文学,程老师告诉我她的创作计划,她说她脑子里的上海故事写也写不完,她还嘱咐我说,你也要多写点。我记住了,我想我要向程老师学习,因为她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坚守文学,用始终不渝的真诚和热情,用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描述百年上海。
这样一份与文学交织的怀念,让我因此也就时常重读程老师的作品。那样的时刻,我发现程老师从来没有离去,她以她的文字与我们同在。不是所有的作家都能在无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永不淹没的,能够不朽,惟因公认的经典的作品,任由时间流逝,空间转换,却永不泯灭。而程老师留下的文字,至今还是那样鲜活,那样深邃,那样难以超越。
我读过好多次《上海探戈》《上海街情话》和《上海素描》,这都是程老师杰出的著作。我第一次读《上海探戈》时,还曾写过一篇书评,我认为在中国这个舞池里,大概只有上海这座城市才能跳出探戈的韵味;而用文字来捕捉、描绘并解读这样的韵味,程老师可谓顶尖高手。同样,《上海街情话》和《上海素描》也是萦绕着独特的探戈旋律的。能领悟“上海探戈”神韵的作家,需要有相当的积淀,而这种积淀不是刻意而为的,而是不由自主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我觉得“老克勒”和“小市民”是构成上海最为生动的探戈舞步的两个层面,他们的追求和奋斗,他们的生存和流变,足以阐释一部上海史。在我看来,上海是一座典型的让有梦想的普通人涌动并力争上游,且可从中脱颖而出,变“流民”为“绅士”“淑女”的城市。看尽百年上海沧桑,真正精彩的正是这两个层面的生活。而程老师恰恰得天独厚地融入了其中。
程老师是“老克勒”的后代,我曾在静安寺附近她家花园洋房里悠悠转着的老式台扇中,感受到弥散开来的优雅的氛围,所以,她可以直达家族最为深刻的“内心”,真切地触摸着“老克勒”们每一根精细的神经。程老师又是一位长年在“下只角”的学校里教书的先生,她还没成为专业作家时,我曾去她任教的中学看她,那所学校在惠民路上,逼仄、潮湿,校门前有几只开了盖的马桶,那是对面弄堂里的住家洗刷完后拎出来晒太阳的。程老师每天在静安寺和惠民路间往返,就像穿越两个截然不同的部落。这段生活让她真实地走进了小市民阶层,并且对他们的喜怒哀乐有了深切的洞察和理解。因而我一直认为,程老师上海题材写作的不可替代性,正是在于她将笔触深入于“老克勒”和“小市民”这一上海滩最为出彩的两个层面的生活流中,而这也是她上海题材写作的认识价值和意义所在。
让我备感欣慰的是,程老师的这些作品始终在读者中不断地流传,我想,这是程老师赋予文学的永恒的生命,她自己也在这样的文学生命中永存。这次,学林出版社再次推出程老师的《上海探戈》(上海街情活》和《上海素描》三部著作,可见她的作品仍然为时代所需,为读者珍爱,我想象着众多的读者会与我一样,读着程老师的这些作品,像她在《上海探戈》中所说的:“嗅到来自一个全新世界的甘美清新的气息,这种感觉会一寸寸地伸展。”程老师的写作是富有理想和情怀的,她娓娓道来的所有的上海传奇,不只是追怀逝去的过往,还着眼于历史的链接和文化的传承,她希冀通过自己的作品,让读者都浸润于上海独特而丰厚的文化之中,并将包容并蓄、海纳百川、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海派精神发扬光大。
在这个清朗的夜晚,我为程老师的杰作写下这篇序,说实话,我是诚惶诚恐的,作为她的学生,我知道自己远远不及她的文学成就,因而我甚至都没有这样的资格,不过,我真的很愿意做这件事情,这让我可以再一次重温她的作品,再一次向她表达我的怀念和敬意,再一次仰望夜空,在浩渺的星海中找到属于她的那颗永远不落的星辰。这颗星辰一直照耀在我们的头上,并引领我们探索更好的世界、更好的未来、更好的自己和更好的生活。
2017年5月
《上海素描(程乃珊散文)》收录了已故海派作家程乃珊2008年到2011年间的散文精选60篇,以多元化的角度阐释上海文化的方方面面,品味地道的上海生活,享受醇正的上海味道。本书分为六辑,主要篇目为家族之树常绿、上海是个大舞池、光远坊的故事——海上百年建筑世家张氏家族三代传奇、城市地标——城市生活流行色的载体、外滩·上海名片·私人地图、品质与风范——沉淀的美学、苏州河——上海故事从这里开始、还乡之路、第一个国庆、老派上海人是这样约会的、平衡才能和谐、上海的法兰西元素、电车叮当等。在《家族之树常绿》这篇中,作者满怀深情地回忆着自己经历过的四世同堂的大家庭生活,认为,四世同堂是中国传统最令人羡慕的一种最高境界的生活方式,意寓长寿、和谐、富足和团圆,随着20世纪60年代作者的太祖母高寿去世,加之开放后各房陆续移民海外,要再同堂聚合已非易事。风风雨雨七八十年,家族之树在各地开枝散叶,其中细节逸事,竟也颇有传奇性。本书另配珍贵老照片。
《上海素描(程乃珊散文)》作者程乃珊的写作是富有理想和情怀的,她娓娓道来的所有的上海传奇,不只是追怀逝去的过往,还着眼于历史的链接和文化的传承,她希冀通过自己的作品,让读者都浸润于上海独特而丰厚的文化之中,并将包容并蓄、海纳百川、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海派精神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