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贫穷更可怕的是放弃希望和尊严
每到春节临近,我所在的部门都会有一笔不太多的帮扶资金,这资金不是财政划拨,而是全县在职干部、职工自愿捐出的爱心款项。设立爱心款的初衷是帮扶家庭贫困与品学兼优的学生,发展到后来,部分特困家庭也进入了资助范围。
谁知,资助范围的扩大,竟然让人看到了世情百态。
很多人“穷横穷横的”,推开门招呼都不打,张口就是“能给我多少钱啊”,不知道的还以为政府欠了他多少呢。
被资助是需要条件的:患了大病的,得出具住院费用单据;遭遇天灾人祸的,得出具村委会的相关证明。可这些“大爷级”的“债主”拍拍两手啥都没有,啥都没有自然不能被帮扶,被拒绝后,“债主”立马急眼:“凭什么不给我啊,你不给钱这个年我怎么过啊?”
一米八几的中年男人,壮得像座塔一样,大呼小叫地说过不起年,让人感觉特别滑稽:就是出去卖苦力、当建筑工,一天还能挣个百儿八十的呢,怎么就这么好意思理直气壮地向人要钱呢?
而那些吃救济吃出经验来的,一般都是打发媳妇儿上阵。
那些农妇头上大都会罩个大头巾,说话也挺冲,不过,到底是女人,懂得“示弱”。为了争取到一两千块的资助款,怎么苦情怎么说,怎么悲催怎么来。如果只听她们说,会觉得她们个个比杨白劳还惨呢。当真去家访,才发现,压根儿不是那么回事儿。
第一次接触这样的工作,我特别不能理解,对于很多家庭来说,多这一两千和少这一两千根本没什么本质区别,为什么她们还要这么费尽心思地折腾呢?
同事告诉我,这些人大都吃惯这一口了,她们不仅在我们这儿折腾,像民政局啊、红十字会啊也都少不了她们。相对于真正贫困的家庭来说,这些只能说不算富裕的人往往头脑比较灵光,每到年底,总会提前盘算好哪里能领到补助款。很多人——实际上就是吃补助款的钉子户,最长的已经有十几年被扶助的历史了。
“既然头脑如此灵光,干点什么不比到处找救济强啊?”
“干别的还得费力气,吃白食多好啊,耍耍赖就能得几千。”
“尊严呢?”
“对于这些人来说,尊严算个啥,一毛钱都不值的。”
当然,来申请资助的,也不全是破落户,还有很多人确属真正贫困。
比如,那天就来了这样一对夫妻。女的是小儿麻痹症患者,只能用双手撑着一只小凳子一点点挪上楼来;男的黑瘦黑瘦的,单看脸色,就知道身体不好。果然,两个人一介绍家里情况,我的心立刻揪成了一团。
女的不仅有小儿麻痹症导致行动不便,还有先天性心脏病;男的病得也不轻,而且一时半会儿治不好。
这样两个人结合成一家人,在我们这些健康人眼中,简直就是一个大写的绝望。可这对夫妻,眼神很安详,衣服不算特别好,但干干净净的,说起家里的情况时,没有太多悲戚,好像还有点儿羞赧。
所有人听了他们的情况都动容了,如果要资助,一定得资助这样的家庭啊。最后要走时,我们特意叮嘱女人,再来交相关证件时,男人自己来就行了,不用她再跟着跑一趟。女人特别感激地说“谢谢”,然后,撑着小凳子,又一阶一阶地下去了。
四层高的楼梯啊,平素我们上来都感觉有点儿累,真是没法想象这样一个女人上上下下这两趟得有多辛苦。
那对夫妻走了,一众同事议论纷纷。大家在议论时,我从四楼的窗子看出去,等了好久,那对夫妻才到了院子里。人声嘈杂中,女人依然蹲伏在地上撑着小凳子一步步往前挪,矮小的男人傍在一边,不时低头说两句什么。俗语总说“贫贱夫妻百事哀”,可我在这对身在卑微尘埃里的夫妻身上并没有看到过多悲戚,相反,倒看到了许多健全人没有的体面和尊严。
有一个女人,差不多和我同龄,第一次见她时,我非常惊讶:手脚都利落的她,走路怎么有点儿磕磕绊绊啊?
做了自我介绍后才知道,虽然她的两只眼睛看着没什么问题,实际上视力只有0.1。也就是说,她其实什么都看不见,仅靠辨别光的明亮程度来走路。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