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穿过圩场/中国当代原创文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罗南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挥之不去的故乡,在那个地方承载着我们童年的记忆、成长的印记。那些成长过程中的乐与痛、笑与泪,塑造了我们今天作为一个成年人的完整人格。《穿过圩场/中国当代原创文学》作者罗南的文字干净得如清冽的泉水。她对 “记忆”、对“亲情”、对“人性”的把握毫无疑问是非常到位的。她的创作让我们看到中国当代原创文学破土而出的新生力量,勃勃生机,让人欣喜。

内容推荐

罗南著的《穿过圩场/中国当代原创文学》中作者以自己的出生地——山逻街为描写对象。这条丫字形的山逻街,对罗南而言是一个饱含情感,既沉甸又亲切,是逻楼养育了她的生命,那里有她祖辈的坟墓,有她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和那山那水,那风那情。这些牵动着她的精神世界,影响着她的人生。在罗南描写逻楼生活情景的散文里,掺杂着她对父母亲、兄长姐妹,以及乡邻们的生存状态的真情描写,缠绕着她对故乡的人们挥之不去的悲悯情结。

目录

被脚印串起来的街道

药这种东西

娅番

在时间的皱褶里

豁口

穿过圩场

妈妈的味道

未嫁女

奔向那地

老枫树下的来弟们

水之上

后记:朝着光的方向奔跑

试读章节

姨婆和婆大往来的方式很特别,那就是骂街。

姨婆与婆大田地相连,姨婆的苕藤爬进婆大的地里或是婆大的瓜崽结到姨婆的田头,这些琐碎寻常的事都能招来姨婆或婆大骂街。

山逻街不大,一丁点争吵声都会引来全街看热闹的人,更何况站到大街上唾沫四溅、指手画脚、指桑骂槐的人是姨婆和婆大。因此,有姨婆和婆大骂街的傍晚,山逻街连空气都氤氲着兴奋。

首先入戏的一般是姨婆。

白天,姨婆把地头的活儿做完了,把家里的事儿安排妥当了,吃罢晚饭,这才不慌不忙走出家门。她高高撸起两只袖子,露出两截白生生的胖手臂。走到马路中央,姨婆先是双手往腰上一叉,从嘴里狠狠啐出一口痰,紧接着,两只手掌猛地一拍,张嘴便开骂起来。姨婆嘴里骂骂咧咧,手掌拍得啪啪响,两只大脚丫蹬蹬蹬地往街头迈。她的骂声里只有事件没有人物,可每个人都能听出来她骂的是谁。

姨婆走到婆大家门前,脚步便缓了下来,声音却高了上去,她没有停步,而是在婆大家门二十步开外不停徘徊。姨婆的话字字带刺,句句见血。在屋里听了半天的婆大终于忍不住走出家门,指着姨婆开始还击。姨婆见到婆大,立刻亢奋起来,她“哈”的一声怪笑,手掌拍得更响了。这时候姨婆最有杀伤力的那句话是“人不着急狗着急,我又不指你的名,既然不是你你着什么急?”婆大像被蜇了一下,跳了起来,她也把手掌拍得啪啪啪地响,冲着姨婆高声骂起来。两个女人唇枪舌剑,你来我往,从陈芝麻烂谷子翻起,一直翻到祖宗十八代。

四周早就站满了人,他们边看边议论,姨婆和婆大的故事再次从纷纭的嘴里跑出来,流淌在山逻街的街头巷尾。围观的人饶有兴趣地看着,谁也不去劝架——只要两个女人不动手打起来,旁人是不会劝架的,其实,他们想劝也劝不了,清官还难判家务事呢,更何况是姨婆和婆大这对有着特殊历史和故事的老冤家?

夜愈深,姨婆和婆大只是你啪啪地骂着走过来她啪啪地骂着走过去。两个女人虽然对骂了很多年却从未真正动过手,围观的人觉得没有劝解的必要,便打着哈欠一一散去了。姨婆和婆大少了观众,骂街的兴致便淡了下来,她们依然喊着骂着,声音却渐渐弱了下去,最后,一个往街头走,一个往街尾去,终于各自关上家门,带着惬意和满足爬上床睡去了。

姨婆骂街更甚婆大是因为她比婆大多出了一份韧性。第二天,姨婆安排好坡上和家里的活儿,吃罢晚饭,又啪啪啪地拍着巴掌上街头找婆大。婆大毕竟比姨婆大二十多岁,她挨不住姨婆几次三番的纠缠,到最后,干脆紧闭家门不再出来,姨婆没了对手,也觉无趣,只好怏怏而归,一轮骂战方算结束。

在姨婆和婆大骂街之前,山逻街最热闹的要算古一的锣声。  古一年纪比我父亲大,可按辈分算我却管他叫哥。

P4-5

序言

罗南是一位生活在桂西北山区的作家。是一位虚心好学且有悟性的作家。近年来,她的散文频频在国内文学刊物上发表,看到她在写作上的日渐进步,曾作为罗南散文写作的指导老师,我为她高兴。如今,她要出版散文集,让我写个序.我应诺了。

罗南的这本散文集,主要以自己的出生地——山逻街为关注对象。这个“瘦长的丫字路,肥胖的丫字街,街头街尾家家户户全都是沾亲带故的亲戚,像一棵错节盘根的老树结出的果,我们说着同样的语言,穿戴同样的服饰。我们知道彼此——谁家最难以启齿的丑事。或是谁身上某一道疤子的来历。这些裸露的生活痕迹让我们看着对方就像看着自己一样踏实”的地方,是她所写的大部分。

不一样的乡土,有不一样的故事。

这个巴掌大的山逻街,对于罗南而言是一个饱含情感,既沉甸甸又亲切的词语,是山逻街乡土养育了她的生命,那里有她祖辈的坟墓,有她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和那山那水、那风那情。这些牵动着她的精神世界,影响着她的人生。因此,在散文里,她能通过细致的笔触,再现故乡土的山川风貌、人物景致、民俗民情等与乡土记忆、亲情记忆相关的事物。散文中叙述的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让我们对桂西北乡土的生存状态以及精神生活,有一定的真实的了解。

真实是散文区别于小说的一种重要的内在特征。散文应该是在保持真实的基础上,富于情感的艺术呈现。可以说,在罗南描写山逻街生活情景的散文里。掺杂着她对父母亲、兄长姐妹,以及乡邻们的生存状态的真情描写.缠绕着她对故乡的人们挥之不去的悲悯情怀。

作者站在时间的窗口回溯过往,这个山逻街,或自己的家庭,曾经的琐琐碎碎,曾经的悲悲喜喜,扎实,不事张扬,却能引起我们的共鸣。比如,在《豁口》中,把母亲给予她的爱,用朴素的文字湿润地表述出来,使其在母爱的温暖中散发出感动。“每个节假日,她精心烹制我喜欢吃的食物,盼我归来,送我离去。母亲总是笑盈盈的,她站在车窗外,目送我一点点远离她的视线。我没有回头.我的眼睛盯着远方,却清晰地看进母亲的心底……”这样的文字表达,充满着丝丝缕缕的暖意。有过母亲呵护经历的读者,无不为此感动和共鸣。这种感动和共鸣应该源于作者灵魂深处的感恩和对生活的热爱,也让我们感到了平凡日子里家庭那爱意的涌动。

一个散文作家,当他把心灵交给自己时,不说故事是否精彩,技巧是否娴熟,光是那些细节就能感动作者。比如:“父亲在屋里熬粥……火塘的三脚架上架着一大鼎罐水,父亲左手抓起一把玉米面,右手捏着一双比平常长出三四倍的竹筷子。玉米面从父亲左手缝飘飘洒洒缓慢落入鼎罐内,右手捏着的长竹筷欢快地沿着顺时针方向不停地均匀划圆圈。没干透的柴火嗞嗞地吐出白沫,冒出辛辣的烟火熏得父亲睁不开眼……竹筷划出的圆圈花朵一样在鼎罐内层层叠叠绽放。父亲熬了大半辈子粥.无须用眼,也知道左手右手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再如:“我们都假装看不到父亲的寂寞。父亲心里堆积有多少无人倾听的话呢?年轻时,他不能说,因为他忙着填饱八张幼小的嘴:年老时,他不能说,因为没有人肯坐下来听他说。从年轻到年老,父亲积攒的话早就葳蕤成参天大树,或是像书房里年久无人翻阅的书,积满厚厚的灰尘。”终于有一天.当作者因写作需要向父亲询问问题时,那时,“父亲的眼睛亮晶晶的,像一个平素里不招家长疼爱的孩子。某一天终于做了一件令家长满意的事,迫不及待地向家长讨好邀功来了。父亲的眼神让我疼痛”。这样的叙述,这样的场景.这样的细节自笔端流出,使父亲的形象呼之欲出,读着这些文字.每每会情动于中。

罗南在写作中,不论是写亲人还是写乡邻,都在叙述中注重细节的描写。比如,她写那个不知从何处嫁进山逻街叫娅番的汉族女人,第一次与作者说壮话的情形,“她的声音突然从山一样高的柴火下伸出来。娅番说,姨婆,吃饭了没?娅番的声音很犹豫,像是把一句话含在嘴里已经很长时间了.明明就在舌尖,却仍然不能确定要不要将它吐出来。娅番说的是壮话。她的壮话还没养熟,疙疙瘩瘩地长着刺,每一个声调都倔强地高高扬起,结束的时候,骤然落下.像一个硬物重重地砸在另一个硬物上”。由此看来.这些细节描述的灵动鲜活及其生活质地,需要生活的阅历。需要敏锐的观察,需要阔大的视野。一篇好的散文,有了好的细节和鲜活的表达,就有了成功的保证。

从这本散文集中可以看出,作者还有一颗赤子之心,没有忘却背后的故乡,那里有她的来路,那里山明水秀,那里贫穷落后,那里淳朴善良,这些记忆在她心中最为深刻。比如《在时间皱褶里》、《娅番》、《药这种东西》等篇章,让我们看到了她的山逻街的历史轮廓,时间的真相,古老的民风民情,眼里的景物,心中的情思,以及乡土有关的一切都在笔下渐次呈现。那里是她的祖先停留、驻足、安居、劳作的最后一站,是她的血脉和根系。她对乡土懂得了感恩.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无法割舍的牵挂。她沉浸在平凡的人和事中,在这些乡村日常生活中积聚着对自然、人生、世界的理解和感触,抒写那些曾经照耀过内心的亮光。这便是她对自己生活意义的认知,也是她对于山逻街这个地方自身情感的由衷表达,时而轻松,时而忧伤而滞重。

毫无疑问,我们与乡村有了疏离感。其实对于乡村的这种疏离感,是当下整个中国社会的现实。现在,乡村在我们的眼前渐次变味,消解,逝去。这些年,那里除了老人和孩子,整个乡村空空荡荡,年轻人都到外地打工。有的甚至已把家安在了城里,我不知道这些年轻的一代,在他们的心目中是否还有故乡。也许,他们当中一些人已成为没有故乡的一代,没有根的一代。悲叹之余,我又有了欣慰,这欣慰来自罗南笔下的文字,为我们保留了一份乡村中的记忆,同时,还会发现与之共生的关于悲悯、同情、叹息,关于回望,关于温暖的情怀,使我们与曾经疏离的世界紧密相联。

写上这些感受,仅此感受而已。

是为序。

冯 艺

丙申夏写于京西八大处

后记

我已经很久没提那段往事了,也许我以前也不曾提过,只是我记不清了。近年来,我愈来愈忘事,常常一个转身就能把别人刚交办的事忘得一干二净,或是同一件事,向同一个人反复提起,直到那人不耐烦地打断我。

我看到时光落在我身上的样子,像一堵斑驳的墙,被侵蚀剥落。我站在时光这头,早早看进我的老年,孤独,唠叨。孱弱,健忘,而且脾气一定还会很坏。很多时候,我独自从街头的车水马龙穿过,某一个瞬间,便会看见小时候的自己,在每一段时光里奔跑。

我忆不起我的声音,关于童年或少年。一个讷言孤独的孩子.她的世界更多的是别人的声音。一些零碎的记忆片段,在我长大后,被别人拼接或被我自己拼接,它们沉淀进我心里,组合成另一个山逻街。那个桂西北大石山区小镇,我在那儿出生长大。当我匆匆穿过时光站在中年这头,蓦然回首,却发现,我竟然从来不曾看清它。那些远去的纹理却在某一个不经意间,从时光深处潜过来.猛然袭击我,它们也许是一句话或一个微笑,甚至是一种气息。它们来自山逻街,这是那个小镇给予我的全部生命质感。

我是一个怕黑的人。小时候,天一落黑,我就不敢独自走进房间。那间逼仄的房间,堆放着许多杂物,在煤油灯摇摇晃晃的光焰下,每一个角落都像躲藏着一群拥挤狰狞的鬼魅,在伺机蹿出来伤害我。父亲说:“你别怕,把眼睛睁大,看清那些杂物的样子,知道它们是什么东西,就不会害怕了。”父亲是对的,只不过,这些话,我需要穿越很多年的时光才能抵达它。

师范毕业那年,我被分配到一个名叫大石板小学的山村学校里教书。大石板小学在逻楼镇最边沿.我曾一度怀疑它不属于逻楼镇管辖。那所山村小学校掩映在一片浓密的树林里,下了车,人站在马路边,仰头四处搜索,并不能立刻寻找到它。

我特别害怕黑夜的来临。放晚学后,学生们都回家了,他们像一把沙子,撒进山的皱褶处,出现的时候没有声息,消失的时候也没有声息。白天里琅琅的读书声,在傍晚来临时,梦一样遥远和不真实。校园空荡得只剩下一种画面,黑暗中,学校四周的树林从白日里的清冷陷入黑夜里的冷清,它们箭一般直插云霄,从一种孤独进入另一种孤独,决绝得没有半点犹豫。

那个男人几乎每个晚上都来,他隔着蚊帐坐在我床边.安静地看着我。我一惊,慌忙拉亮灯,他便消失了。我的床边,暗淡的灯光洒落一地,我的书堆放在桌上,仍然是临睡前翻阅的样子。我定定心绪,熄灭灯,让自己潜入睡梦中,他便又来了,仍然坐在床边,隔着蚊帐安静地看着我。他似乎就弥漫在灯光之后,在我房间的每一寸空气里流动.那是属于黑暗的部分,像传说中不能拥有光明,我只需关上灯,他便会出现在我面前。

三年里。那个男人就这么看着我。他不说话,神情安详。眉眼清晰得让我不得不怀疑,这世间真的存在着这么一个人。我不敢打听,害怕有人指着密林间那些坟头中的一个.告诉我,他的样子和他的故事。

那段时间,我的神经极度衰弱。我害怕每一个黑夜的来临,害怕一个晃眼就看到那个男人坐在我床边。夜色浓稠.像很重的漆,层层涂抹得密不透风。我躺在黑暗中,几乎看不到光线能挤进来的希望。时间在那一刻是无效的,它缓慢得让人内心崩溃。我的睡眠被撕裂了,它失去秩序,在偏离轨道的地方胡乱奔跑。

很多年后,我看到一部获奥斯卡金像奖的美国电影《美丽心灵》,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天才数学家约翰·纳什教授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在颁奖晚会上,他与妻子艾丽

一个人永远是单薄的。力量或者是思想。我很感激我遇上的许多人,他们就像在一个混沌世界里为我打开一扇扇窗,我看见阳光破开黑夜的样子,那些辽阔和浑厚。——关于视野、胸襟和情怀,很多时候,我觉得自己更像一根攀爬的藤,那些大树,他们知道世界的样子,而我,需要通过他们,才能让眼睛看到更远的地方。

就在我写下这篇后记的时候,罗传洲老师打来电话,他知道我换了工作,说了一些鼓励的话。放下电话,我抱腿蜷在椅子上,看着电脑屏幕里的文字,发了好一阵子呆。许多年前,我给《广西文学》寄去第一篇散文,时任《广西文学》总编的罗传洲老师给我打来电话,我清晰记得当时的忐忑和惊喜,转眼,八年过去了,他的目光一直跟着我,我的每一点成长,都能得到他的关心和鼓励。他让我感觉温暖。

让我感觉温暖的,还有向志文老师,韦露老师,李约热老师,覃瑞强老师,严风华老师,冯艺老师,张燕玲老师,石才夫老师,以及很多很多人,在不断行走中,我遇上了他们。就像一个人独自在黑暗里行走,前方的那一缕光线,他们为我找到了另一个自己。如今,我以遇见的先后顺序,打下这些名字,感谢他们对我的指点和帮助。

在骨子深处。我是一个怯懦孤僻的人,我的内心遍布陷阱,我踩下的每一步,都是沦陷和跨越。我时常会看见自己心底长出刺——关于狭隘,偏激,自私,自负,还有一些来自人性深处的东西,我眼睁睁地看着它们长成刺.刺向别人和自己。感谢我生命中遇上的许多人,他们以树的方式,让我看见世界并不是我原来看到的样子。他们让我学会宽容。——宽容别人,宽容自己。

关于山逻街,这片生我养我的地方,当我穿越时光。完成人生中的一次次跨越,回头,我的心满是柔软。

书评(媒体评论)

《穿过圩场》以内敛、安静、从容的叙述,深层次地展现一个古镇的生动纹理。叙事视野的开拓,使之跳出一般散文的窄仄,进入另一种深度、广度、力度。在这条名为山逻街的丫字形小街上.这群生动鲜活的人物,他们是个体也是群体,他们之间相互的联系,就是一幅人生百态图。

——“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东西

擅长散文的罗南有小说家的敏锐嗅觉,善于从琐碎的不显眼的事物中发现闪亮的有分量的细节,细腻地展现故乡的地域特色和时代沧桑。她的系列散文建造了一个具有陌生感和神秘感的世界,结实而宽阔,迷人而伤感。

——“郁达夫小说奖”获奖作家朱山坡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22:3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