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涞源风情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孙晓福
出版社 冶金工业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孙晓福著的《涞源风情》通过作者认真深入生活,调查采访数百耄耋老人,挖掘涞源边关历史文化传承,对涞源山水及山村民俗风情等挖掘、综合、融汇,写出对涞源的真诚热爱和介绍。将观感和体会,收获及发展前景,诉说给广大读者,进一步增加对涞源绿水青山蓝天的真诚热爱,增加对涞源百姓真诚憨厚,朴实性格为人为事的细腻体验和实践。以期对涞源山水资源和人文资源的更近一步开发和建设,做出共同的努力。

内容推荐

孙晓福著的《涞源风情》的出版,旨在使读者了解、认识涞源县原始的山水自然风光、历史边关文化和淳朴的民俗风情。

涞源县位于太行山、燕山、恒山三山交汇处,是拒马源、易水源、涞水源三源发祥地。涞源有着享之不完的淳朴、憨厚的民俗和人情世故。读者在尽享书中美景之中,能更加认识涞源,理解和懂得涞源,让涞源这朵奇异山花开放得更加艳丽。

目录

一、风景如画

 白石山花美不胜收

 白石山之春

 野丁香芳菲白石山

 如痴如醉空中草原

 空中草原觅春

 “北方小峨嵋”登梯寺

 白石山上秋云飞

 白石金秋采山珍

 金果红叶铸秋实

 马跑泉轶事

 千古宝刹阁院寺

 白石山上“六大怪”

 喜听百鸟亮歌喉

 仙峪樱花始盛开

 虎背仙坨}

 隔岭观云海

 凉城酷暑话清凉

 冬游冰瀑亦欣然

 独特的乌龙沟长城

 凉城“三源”觅古

 十瀑之源:龙虎泉

二、忠骨犹存

 飞狐边关

 边道恩善行云盘洞

 上老芳名不凡

 白石英烈壮千秋

 白石山诗话

 风凉沟的汉子

 百户人家百家姓

 杨家将在涞源

 涞源杨家将戎马碑刻轶事

 涞源古洞行踪

 涞源“北药”话珍奇

 杨成武与白石山

 古道会师

 魏巍在涞源

 驿马岭上抗日第一枪

 俩干娘智救子弟兵

 孙老豹传奇

 沉甸甸的党费

 齐大个传奇

三、淳朴民风

 涞源天象胜迹追忆

 涞源边关善美往事

 涞源深山僻峪老行当

 涞源年俗味浓浓

 涞源小吃黄、白、绿、杂耐寻味

 涞源豆腐为啥好吃

 白石山珍奇肴多多

 糕食文化林林总总

 插箭古隘故事多

 横岭子界碑之由来

 横岭子珍禽记趣

 涞源辽营盘地名趣

 飞狐古道行

 关山锁钥话诡异

 龙家庄核桃走津卫往事重提

 福星石之由来散记

 乌龙沟把总衙门的来历

 涞源龙门往事

 涞源狩猎轶事

 遗风犹存唱大戏

 涞源腌菜遗风赶时尚

 行将遗忘的老字号

四、乡亲乡情

 情系雁宿崖

 荒山果园沐夕阳

 忆往昔吟诗看变化

 秋子熟了

 姨奶奶和她家的老屋

 盛世祥和寿星多

 光棍堂的变迁

 采药升迁识虎狼

 我陪老伴下江南

 爱心诊所

 吹喜

 我的田园情趣

 翻身辈辈甜梦想日日圆

 不忘腊月锥鞋时

 “福至”我家喜盈门

 采药奇运

 文举哥携我“跑茬粪”

 捞鱼匿

 贵在夜摸惊蛰鱼

 龙潭沟斗鱼

 鹰猎小记

 孙老正小传

 话说老高好人缘

 赤胆忠心历险记

 走山弦赶路的后生

 孙知县与花侠女

 百岁奶奶传承家训琐记

五、山汉之歌

 春歌

 众志成城颂

 北京“奥运人家”

 豪气歌

 写春联

 守岁

 绿中缘

 山地耧

 烽火台

 山庄来客

 幸福水

 算盘声声

 大山特色

 大山的年轮

 给园丁

 农民的话

 扶贫的早晨

 爷爷笑

 山顶红星

 蟋蟀告诉你

 石头富了千万家

 叮咚泉

 乡情

 黄土岭石窟

 长城情思

 牧鸭

 芬芳的记忆

 黎鸡的歌

 拜年歌

 欢欣

 我爱山泉

 问

 生活乐趣

 老支委

 土才

 拨刺

 我是小羊倌

 神仙洞

 大娘

后记

作者简介

试读章节

哒”掉下雨点。约摸一袋烟功夫,把这堆黄土浇得稀泥烂透,众人惊喜万分,泥里搅好穰草,不到半天,便将墙壁里外抹了个溜溜净光。

日复一日,刚过月半,乡亲们听说边老道下山化缘,化回一口身高4.5尺、腰围9尺、体重450斤的好大铁钟,大伙设法抬上山来,好不容易将钟抬到钟楼下,举将起来悬挂,串钉汉子手一哆嗦,那穿钟的铁钉便滚下庙台草坡,抬钟众人被压得龇牙咧嘴,有的慌了手脚。此刻,边老道看见,他鞠躬一旁,口中念念有词,很快有人从崖壁草丛中捡到穿钟楔钉,此刻乡亲们抬举的铁钟一瞬时质量减轻不少。不一会将大铁钟挂好,抡槌撞之,钟声轰响山下四十里,连唐河畔上的村庄都能隐约听到。

人们夸云盘洞是块风水宝地,边道人行善施医救人,愈传愈邪乎。离此地三十华里的倒马关闫老财偏偏不服,凡事爱刨根问底,他让小长工备好毛驴去白石山云盘洞探看究竟,无奈山路崎岖难行,毛驴不前,闫老财只好将毛驴用缰绳拴好在大石头上,他与小长工四肢攀登上了云盘洞。在洞东侧痛饮三碗甘甜、清凉的泉水后,坐在庙台上,饱赏山下美景十分得意。高兴之余,他又习惯地绕起了长达七寸的玉石嘴烟锅,谁知一不小心将玉石嘴甩下庙台草坡。他央求边道人咋办,边道人说:“施主莫急,你回去做好一栢木梯子扛来,即可找回玉石嘴。”闫老财寻思:我的七寸长玉石嘴是用十三块大洋换来的,甭说打造一个梯子,三五个也值。次日上午,果然闫老财让长工扛一架梯子来到云盘洞。他猛抬头,见庙台什物闪闪,再定睛细瞅,果真是七寸长玉石嘴端放庙台上。闫老财喜形于色,连连对边老道说,此地圣洁,果真是块风水宝地。

清同治九年初秋,边老道从山下吉河村看病归来,刚要洗手做道事,突然老羊倌张洛山慌慌张张进洞大殿来:“边道恩人,俺家羊群大事不好了,俺那羊们都被撑得躺倒在地,两天多滴水未进了。”“山主莫急,我随你上山去看!”待二人攀上白石顶,路过鬼见愁西的密林时,边道人放缓脚步,搜寻到一棵古树,便采摘了些古树叶子。采毕奔往羊卧场,把古树叶投进大锅熬汤。水开后一股股药味扑鼻,晾凉片刻,便一碗碗掰开羊们嘴巴灌下肚里。日暮西山顶,那羊们便一只只呕吐不迭,之后摇头晃脑、挺直蹄腿站起来。老羊倌父子跪地连连拜谢边老道。后来,边道人告知白石山上有数棵千年古茶树,古茶树叶是治肚撑腹胀的山中妙药。张洛山父子牢记在心,认准古茶树,他父子和羊群再也没闹过肠胃病。

清光绪元年数九隆冬,山下柘叶山庄的邸老奶奶的儿子病危,风雪交加日暮山巅,怎么能上山请边道人来看病呢?一家人正犯愁,忽闻一阵狂风过后,边道人身披雪花推门而人。他近床前,望闻问切,很快从衣袋里掏出三十粒黑药丸,让病人水服,观察一个时辰看病情无碍,叮咛几句起身要走。夜色深沉风雪大,山路崎岖险道多,乡亲们怎忍心让道人独自回山,众人再三挽留,边道人还是跨出家门急匆匆出庄,喊了声“山主们放心请回吧!”便消失在大风雪中。次日凌晨风停雪住,一位马大爷出庄捡柴,惊奇地发现两行老虎脚印逶迤踏向云盘洞。乡亲们听说后,无不为边道人安危担忧。于是,男女抄起棍棒、铁锨,有的还挎起火枪,径直顺虎脚窝寻上云盘洞。众人惊奇地发现,边老道盘坐洞内大殿做道事哩。后来人们传说,是否边道人踏遍深山采药施医救民生,感动了药王爷,恩赐他一只猛虎和他做伴呢。

边道人施医德高望重,消息传往京城。便被皇上下旨请他进京为娘娘看病。边道人摸脉稍刻,略加思忖便开好草药方,差人熬好给娘娘喝用,三日后,娘娘病体渐愈。皇上大喜,要赏赐边道人金山银山或做御医,边道人均不肯接受,笑而不应。皇上不放道人出宫,边道人只好求皇上赏赐二斗小米返回云盘洞。

边道人从京城返回白石山云盘洞的消息不胫而走。山下完、唐等县上门求医者络绎不绝。尤其逢三月二十五庙会,更是山上山下热闹非凡。单说小脚老太们进香火攀崖越涧快步如飞,便成了赶庙人流中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然而,边老道进京看病归来,身背二斗小米,被贼人误认为金锭银元,于光绪二年五月下旬,将边道人残杀洞内。据地方县令报,“时逢炎热却见边其尸躯不腐,蝇蚋不集,心异之”。后由其子奎和徒龚泰祥得其平生梗概,又日是因一乡之善人也(摘自边老道碑记)。后诰授直隶易州广昌县正堂孙家锡为边道(P42-43)

序言

我是从念小学三、四年级起,在我们村西被当做学堂的龙王庙里,在孙国柱校长启蒙下,学会读该校唯一一份报纸《中国少年报》的。从学会读报纸到学写作文、写诗歌,万没想到,一旦被我认准的事,我就会越陷越深,越深越执著,从此钻进文学创作这行当。长大成人后,社会上的磨砺坎坷,农村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使我深深爱上了生我养我的故乡和父老乡亲们。在同甘共苦、共患难的风雨磨难中,我结识了好多淳朴、善良、憨厚的大伯大婶和爷爷、奶奶们。从那时候起,我就暗下决心,要把乡亲们的音容笑貌写在笔下,变成铅字面世。再加上,20世纪50年代,上级领导不断责成省、市文联组织我们办班学习专业知识,我在河北省文学创作会上,聆听了省委领导讲话,聆听了老作家梁斌、著名诗人田间等老一辈的教诲,开始深入生活、深入基层,为时代高歌、为党和人民写作的决心更加坚定。那时候,每隔几天,便有一首我的诗在省、地报刊发表。一首诗稿费两三块钱,可够我打煤油使用小半年,我媳妇熬夜给儿女们做针线有了光亮,我尝到了油灯下写诗做文章的甜头。

1980年,我有幸回到工作岗位,在身心释放、打开精神枷锁后,我轻装上阵,像迎春的燕子凌空旷野,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头。我黑天白日“连轴干”,在全县新闻报道中,在旅游资源调研中,在景区开发建设中,荣获许多奖牌和鼓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拂在人们的心上和身上,使我在写作中更是意气风发。1993年秋,我创作出版了报告文学《邓百万脱贫传》和《凉城的传说》两本书,八年专业新闻报道,我在中央、省、地报刊发表文章数千篇,连连赢得保定市优秀通讯员第_名。我踏遍全县山山水水、村村庄庄,从乡亲们的嘴里调查、了解到涞源人民的风情事故等素材,总觉得涞源的蓝天、青山、绿水,处处和乡亲们一样非常可爱、可亲。可爱得不为他们著书立传,心里撂不下、舍不得。20世纪60年代,我在妻子做针线活的油灯下写诗,或白天下地干活歇畔后,趴在膝盖上铺展棒子包儿写稿,今日我住高楼在写字台上写文章。退休后,我仍是奋笔疾书赶写文章,觉得只有有了灵感就抒发才是“真”的我。

退休十七年来,翻阅采访资料,回顾涞源各项事业的发展、变化和取得的成就,我文思泉涌,在休闲时间里不断创作,写了十多万字的散文、诗歌,今从中央、省、市报刊见报的文章中,挑选百余篇,收录在本书内,与广大读者见面。

五十多年心血灌溉,五十多年挥笔似剑。我发现我20世纪60年代诗作的读者群里,竞有不少人对我初出茅庐时写的八行短诗爱不释手,背诵如流,临到退休年龄了,仍将我的拙作视为珍宝,这该是读者们给我的多大奖赏啊!我真是感动不已。

我写书一不图名、二不图利,就为山杠子写懂涞源出一口气。今日出版这本读物,算是我向广大读者献上认识涞源、读懂涞源民俗风情、结识涞源古老边陲文化等正能量知识的一份献礼吧。愿读者从中略知涞源一二、略微对读懂涞源有所收获。愿我们为发展涞源经济共同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吧。

作者

2016年1月

后记

盘古至今,人们遵循“水有源,树有根”这个道理,将事业一代代传承发展,做大做强,才得以有祖国的繁荣昌盛,人们才能有安居乐业的好生活。遵循习近平主席关于文学艺术工作者深入生活、深入基层、多接地气等一系列指示精神,我躬身于民间,采访于民间,得到了大大的心理实惠和精神安慰。回想《涞源风情》一书的创作,正是在父老乡亲们的呵护下进行的。俗话说,合家过日子,家有一老便是一宝。家有持家训、照家规的长者,照管教育呵护子孙,子孙们的人格素质一定要高于从小无教养人家子女。我们写人写事,也必须先是做真正的人,干实实在在的事,才会赢得群众信赖和爱戴,才会融于群众的真情实爱中,得到意想不到的好素材、好题材,尤其应有一些知情老人与你做朋友。写到此,回想起十五年前,我写完《凉城的传说》出版发行时,我去白石山下风凉沟山庄,给大我十多岁的老人闫如林去赠书,进山庄惊悉老哥刚刚与世长辞,我站在大门外呆若木鸡。闫如林老人是活着的白石山通,问起白石山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山上长的、水里游的、老人无所不知,老人讲起白石山的种种如数家珍。我伤心得好半天才醒过神来。近日,我又惊悉故乡九十多岁、久经战场考验的转退老军人孙裕与世长辞,他将多少乡邻的往情往事,带入了另个世界!哀哉、哀哉!皆此,我深情呼吁:有责任感、勇于担当的领导们,尽快抓紧抓好知情老人们精神和文化财富的抢救,让他们在有生之年将心中之宝留于世上,得以传承发展。借此机会,向所有给予我大力帮助和支持的领导、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最后,敬请广大读者朋友,对本书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作者

2016年3月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5:2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