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谁说我们不能生气(沟通大师福田健教你生气的艺术)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日)福田健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为什么呢?

因为人在生气时隋绪难以控制,一气之下常常有过火之举,伴随着危险。也就是说,因为生气是一种“操作上需要非常小心”的危险物。

有时,甚至有人会热血上头,做出反社会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生气就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当事人也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但是,禁止生气是正确的做法吗?

首先尝试用语言表现出来

因为生气也是感情的一种表达,所以,“表达生气”本身是正常人的表现,“因生气而发怒”是人的内心自然作用的过程和表现。

在每天的工作中,每个人内心的感知器会感知到诸如:

不当

反常

能视而不见吗?

也就是说,有很多事情会让你做出如上反应。

当你做出诸如“这样沉默下去不行”的判断时,就会生气;而俗语常说“有话不说,肚子会憋胀的”。

这样持续生气而不表达,人的内心就会“扭曲”“乖张”“抱怨”,等等,无法正常发挥机能。

要想使情绪得到正常宣泄,“感觉到不当,就去表现”。

应该把这个当作座右铭!

正当我写本书稿的时候,一则电视新闻跳人眼帘。

栃木县对县内学校的学生进行了“关于被欺负的问卷调查”,老师将问卷专用纸张发给了学生,让学生填写。在某小学三年级的班上,一名女学生在“是否有过被欺负的经历”的项目中的“有”上画了圈,并将“被人用铅笔尖扎过’’作为被欺负的事例填写到问卷纸上,然后交给了老师。

收到问卷纸的30多岁的女老师说:“这不能算是欺负,所以,不该在‘有’而应该在‘没有上画圈。”然后命令女学生重新填写。

也就是说,问题在于负责问卷调查的老师否定了欺负的事实,并在众多孩子面前命令那孩子改写。教育委员会的相关负责人用老一套的说辞进行辩解道:“这是不该发生的事情。我们会在详细确认之后,对此事予以处理。”

而电视台记者则补充道:“据那位女老师说,‘觉得那不是欺负,而是暴力,所以才让孩子改写的’。”

那么,老师让孩子将调查问卷改写为没有被欺负的这件事,为什么会被曝光,成为人人皆知的事情呢?

按照我的想象,应该是被老师命令改写问卷的孩子觉得无法理解,El家之后就跟父母说了,父母听到之后,感觉到“老师这个做法不当”,故向同年级学生的家长也说了此事。“太过分了!”当来自其他家长的呼声高涨时,事情就传到学校校长、教育部委员那里,最后媒体也因此知道了吧。

不听孩子的意见,就驳斥说“不存在欺负的情况”,对老师的这种态度,作为一般的家长,无论是谁都会感到“过分”,并会将这种心情反馈给老师。这也是家长理所应当的行为。这时,作为当事人的老师会说“以后会改正”,并想以这样一句话来了结此事,家长会说:“孩子不得不在‘没有’上画了圈。请恢复原状。”如果老师不答应,家长就会进一步去找校长。

家长的这种行为,与被学校称为“怪兽家长”(无理取闹的家长)的那一类所做出的举动是完全不同的。这是普通家长的理所当然的行为。

日常生活中所感觉到的“不当”“反常”,会让人产生“不能置之不理”“要想办法做点什么”之类的想法。这就是生气,是为了将改善的要求传达给对方所进行的一种推动。说出口,变成语言,向对方陈述,就会变成改变现状的力量。

对不当的事情,直接说出其不当

基准点就是这个。

问题有两点:

第一,对“不当的事情”的判断。

P6-7

后记

“生气不好。”

这是个巨大的误解。而人们之所以“忍耐生气”,其原因,便如本文反复论述的那样。

为什么人们会说“生气不好”呢?因为人们没有认识到“生气也是一种交流(方式)”。

对方对你生气、单方面地对你大声申斥时,若你堵住耳朵表示“你这样说,让我很生气”,这便属于单纯地、单向地发泄情绪。

生气的艺术的出发点,在于改善上述这种“生气时缺乏双向性交流”的状况。

所谓交流,就是向对方传达自己的想法。为此一一

①首先要传达“我在生气”之意

如果感到生气却选择沉默,“生气”便不能传递给对方,现状得不到任何改变。

想改善现状的想法,只有在发出信息之后,对方才会有所反应。

如果进行忍耐,不久之后“爆发”或使“烦恼在内心中积聚”,那就只能使自己受到伤害。

所谓生气,就是以“让自己生存下去、改善现状”为目的的交流。

②让对方接受“生气的信息”

大发雷霆地申斥对方,得到的是来自对方的“拒绝”和“反抗”,甚至之后可能是“不信任”,这对达到生气的目的没有任何意义。反倒会产生相反效果。

为了让对方接受和理解,需要在传达方法、生气方法上下功夫。本书所叙述的“生气之前应该做的事情”“生气的技巧”等的重要性即在于此。

不是“忍耐”,而是应该在传达方法以及如何维持谈话的方法上下功夫、用心思,以便将生气转化为交流。

不分青红皂白地发出生气的信息,只会成为“谩骂”。

③成为生气对象的一方,也应该去倾听、去理解对方为什么生气,并以这种态度去面对对方

生气也是一种交流,这种认识对于倾听的一方也是不可缺少的。

作为生气对象的一方,应该认真接受对方传达过来的信息,将其作为反省自己的机会,这样不仅有利于自己的成长,而且生气的一方也不会因为觉得自己“不该生气”而后退,反倒会前进一步,在如何生气的方法上再下功夫。

只有将生气作为交流来理解,生气才能成为有价值的、在今天来说是必需的交流方式。

目录

第一章 不满的话就生气吧!

 ▼ 本章要点——生气的益处【在生气中所得到的】

 1.对不当的事情,直接说出其不当

 男人流泪也不稀奇的时代

 首先尝试用语言表现出来

 2.即使忍耐,怒气也不会消失

 “发火”是因为“忍耐不够”吗?

 以明确的态度面对对方

 3.不隐瞒才能形成良好的关系

 为什么想隐瞒生气?

 即使隐瞒本心,也会马上被发觉

 4.“生气”的根源在于想要改善现状的强烈愿望

 人为什么生气?

 生气也需要大量的计算

 你生气的标准是什么?

 从为何事而生气可以判断一个人的价值观

 围绕“报告”,我们进一步展开议论

 如果放弃了生气,那么以前所做的都白费了

 5.这样做,心情会变得轻松

 “不生气”与“不能生气”的区别

 “试着说出口”,会明白很多事情

第二章 不生气为好的场合

 ▼ 本章要点——生气时不要这样做【这样的做法令人讨厌】

 1.“容易发火的人”是什么样的人?

 “生气”与“发火”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发火的人”在增多?

 中年人生气的理由是?

 年轻人令人意外地更容易发火

 2.生气也是一种交流

 单方面地发出信息并非交流

 为了能在生气时保持冷静而需要注意的事项

 单方面告知就算结束了吗?

 对于不想倾听他人意见的对手,你怎么办呢?

 3.改变浮躁、变得快乐之法

 关于三木清所说的“三种怒”

 与生气相比,身体状况管理更要优先

 改变不高兴的方法

 4.当事情未如期望的那样发展时,就考验你的说话能力了

 为守护自己的名誉而生气

 因对方未回应而生气

 向别人托付事情被拒绝时

 当自己的意见遭到反对时

 5.不可以生气的三种情况

 如果不能将自己的意见正确传达给对方,生气就没意义

 关键时刻保护对方

 也有令你无法生气的对手

第三章 生气的艺术

 ▼ 本章要点——生气的要诀【生气方法的十个原则】

 1.让日常关系起到作用

 通过打招呼来打下人际关系基础

 生气也需要得到对方许可

 了解生气方式的特点

 2.认清情感的真实面目

 为了使情感表达更加丰富

 “怒”这种情感,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

 当怒气遭到抑制时,你会怎样呢?

 生气是人的主观意识的情感表现

 探究作为生气的根源的情感面目

 以自己的情感为优先

 3.良好地传达生气情绪的方法

 (1)控制生气

 呼一口气,平复心情

 通过活动身体,改变心情

 回忆自己平静处理事务时的场景

 (2)怎样表现生气?

 不能突然否定对方

 首先说一句肯定对方的话

 说出“我是这样感觉的”

 (3)以正常的声音慢慢地说

 用声音可以调节心情

 声音小的人应该懂得的事情

 (4)试着将生气时的心情写到纸上

 把心情写到纸上的两个好处

 怎样写能看得清自己的心情?

 (5)即使生气也绝不能说的一句话

 致命的一句话

 所谓“触及逆鳞”的一句话

 “绝交”这个词成为废词的背景

第四章 生气之后的收尾方法

 ▼ 本章要点——不能生完气就不管了【收尾的十个原则】

 1.因收尾的方法不同,人际关系也会变得不同

 不生气的最大理由,是不知道生气之后如何面对

 对生气的对象说“谢谢”

 确认希望对方怎么做

 2.生气也无法沟通时

 如果对方满不在乎,你怎么办?

 对做出“不在意表情”的对方,如何进行收尾?

 笑着进行敷衍的类型

 3.留出时间进行思考

 不要仅限于单方面的通知

 逼迫对方当时解决问题的人

 4.错误生气时的收尾方法

 喝酒时注意不要生气过火

 不能生完气就不管了

 5.利落地结束生气的方法

第五章 关于“应对生气的方法”的心得

 ▼ 本章要点——应对生气方法的心得【倾听的十个原则】

 1.在他人对你生气的过程中成长

 “生气的技巧”通过与“应对生气的技巧”相互作用而成熟

 即使抱怨对方“采取高高在上的态度”,也没什么用

 2.生气者需要倾听者的支持,才能达成沟通

 对方生气时,正是你“能够听到其真心话”的良机

 生气者需要听者的支持

 3.因对象的不同而改变应对生气的方法

 通过提问,让对方注意

 询问出对方生气的根本原因

 4.通过态度表现自己在倾听

 越是在自己生气的时候,越要注意自己的态度

 以态度表示在倾听

 倾听时需要留意的三个要点

 5.当对方大声喊叫时,你怎么办?

 不上对方挑衅的当,表示“你说的意思我没理解”

 真正有能力的人会以平静的语气表达生气

后记

序言

生气是件好事

“有钱人不吵架”是有魔力的低语

沿着笔直道路前行的轿车经过丁字路口时,一辆小型车一刻未停地从左侧插了进来。

因为事发突然,直行的轿车虽然紧急刹车,但也未能完全避开闯入的车辆,在“吱”的一声刹车声后,现场紧接着传来“咚”的一声车辆碰撞声。

直行轿车的后侧面与从左侧闯入的小型车的保险杠发生碰撞,两辆车分别被弹至一米以外,同时停了下来。

附近的行人有数人停下了脚步,同时,这两辆车的司机也从各自的车上走了下来。

那辆小型车在进入丁字路口时一刻都没有减速,过错明显就在这一方,通常情况下,轿车司机会责备小型车司机说:“太危险了!你为什么突然插了进来?”但这次,轿车司机只是以平静的语气问道:“没问题吧?没受伤吧?”

驾驶小型车的是一位50岁左右的男子,他回答道:“嗯,没问题。不过,您的车的后部好像凹了下去。”

这时,坐在轿车后座上那位年长的、看起来很富有的绅士,悠然地走下了车,回应道:“不,不用担心。您的车的保险杠没问题吧?”

这种温和的、担心着对方的态度,让小型车的司机感到很过意不去。

“实在对不起!是我没注意。我来承担修理费……”

“不,由我们共同来承担,怎么样?”

年长的男士拿出名片说道:“这是我的名片。您如果有什么问题,请联系我。”

小型车的司机也赶紧从口袋中找出名片递过去,不安地低着头说:“对不起。如果有什么事请务必联系我……”

事情继续这样平和地发展着。

围观的几个行人原本以为会看到激烈的争吵,结果事情的发展脱离了人们的预想,完全没有发展成什么麻烦事。对那位稍施一礼离去后的绅士,人们议论道: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有钱人不吵架’吧?”

“这个人真了不起!估计是哪个公司的社长吧?”

两个当事人相互道歉、鞠躬的样子,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是我半年前所碰到的场面。

遭受意外时不急于指责对方,能在得到对方感谢的同时,理顺事态,这样的处理既巧妙,又优秀。

只是当时在场的那个男子所说的“有钱人不吵架”,仍然印在我的心上。

没有责怪对方的疏忽大意,反而担心对方是否受伤,也不向对方要求车辆凹痕的修理费用,可以说,正是因为有金钱上的余裕,才能这样做事吧?那么,修理费由自己来承担,是不是吃亏了呢?其实并非如此。事情在短时间内得到了解决,还收获了对方的敬意,从这点来看,也可以说是占便宜了。那个有钱人可能是在准确地计算了整件事情之后,才做出那样的举动吧。

从有钱人的立场而言,不吵架、不大声发脾气,可能会更不费事、更顺利地处理好事情,所以才做到不去生气。

对人而言,无论是谁,都“不想吃亏”,而“避免吃亏”就是最佳选择。

那个有钱人不吵架、不生气,就是因为他遵循了这个原则。

但是,“不吵架,不生气”未必就适合“有钱人”以外的人。

不过,普通人因遇到不公正对待而生起气来时,也会被忠告说:“常言道:有钱人不吵架。生气得不到任何结果。不生气为好。”也就是说,将“有钱人不吵架”作为“生气不好”的理由,扩大应用到有钱人以外的人。

大多数人并不是有钱人,所以,当被劝说“有钱人不吵架”时,人们通常会明确地否定道:“我不是有钱人。”

但是这时就会有人将“有钱人”替换为“钱财宽裕的人”“成功的人”,以“钱财宽裕的人不吵架”“成功的人不生气”为理由,向你劝说道:不生气为好。

在这里,作为第二个问题,我想提出疑问:生气真的不好吗?

虽然认真埋头工作是好事,但上司不断将新的工作交给你,无法忍受重负的部下难免会生起气来。

这时,不知从哪里传来悄声低语:“还是辞职为好。生气也不会得到什么好处。”

这时,你会想到“嗯,没什么值得生气的”,因而停止“生气”。

请你不要忘记,“有钱人不吵架”(生气也得不到什么)这句话就如同“有魔力的低语”一般,让你相信“生气不好”。

是“好”还是“坏”,不生气试试就不会知道

任何事都是如此,在没有尝试之前,其结果是不可预知的。

而尝试之后,结果是好是坏,是顺利还是不顺利,就会明了。

已经习惯了方便舒适生活的我们,都会非常想保持这种舒适愉快的状态。

也许正因为如此,对于那些结果不明确的事情,我们会尽量去避免。

在做事前,我们会制订计划,做好准备,以确保事情按照预想的趋势发展,然后才去着手行动。当然,这样做不仅安全,顺利进行的可能性也大。

这里有两种选择,你会选择哪种呢?

①未来的事情不清楚,所以,最好保持现在的状态。

②未来的事情不清楚,但正因为如此,才要进行各种尝试,改变现状。

选择①,会让你安逸,但现状不会改变。

选择②,如果尝试失败的话,受到的损失会很大,所以,有些人会放弃。但是,如果你不想让现状中存在的问题继续下去,而是想创造出一个更好的状态,建议你选择②。

“生气不好”的说法,是以“即使生气事情也不会因此而变得顺利”为前提条件的。

但到底是顺利还是不顺利,只有生过气之后才会明白。

确实,生气是一种伴随着失败可能性的危险的交流方式。

因为你是边说着“你错了”“你做得非常不恰当”“请改正”边接近对方,所以,对方会认为你“是不是想和我作对啊”,因而做出强烈的抵触行为。结果,你所提出的“请改正”这个核心内容本身被无视,你反而被对方视作“自以为是的家伙”“啰唆、讨厌的人”,进而被对方“敬而远之”。

这样,人们就会想着不要去生气,将希望寄托于即使自己不说对方也会意识到问题、对方不久就应该能“改变”等期待之上,进而停止生气。

上述的行为类型绝不少见。

不过,这里也有你没看到的东西:

第一,如果保持沉默,对方会意识不到问题。更可能的情况是,对方即使意识到了,也会装作意识不到。

第二,如果生气后事情发展得不顺利(比如对方态度很差),并不是生气本身不好,而是在生气的方法上存在问题。如果能够在生气的方法上动脑筋,并进行改变,那么,对方接受你的态度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如果意识到了问题却什么都不做,你就会变成一个不会生气的人。

虽然感觉到了可能会有不顺利的危险,但为改变现状、为消除不满,还是选择了生气。我认为,这样的态度,在现在,非常重要。

“生气”与“批评”有什么不同?

当我们提及“生气”这个问题时,一定会有人提出疑问:“这说的不是‘批评’吗?”进而,人们还会问:“批评与生气有什么不同?”

实际上,“批评”与“生气”的区别是很微妙的,也有人会说:“批评”如果被滥用,就会变成“生气”,等等。

第一,“批评”是那些承担着教育他人的职责的人,指出对方的态度、行为、想法等错误以及违反规则之处,以希望对方改正为目的所进行的交流。

人都是不完美的,有很多弱点,在失败时也会做出令人不满意的行为。同时,人也是一种意识不到自己的弱点与浅薄之处的“令人难堪的存在”。

要想改变这些弱点、缺点,使自己进步,就必须借助他人的力量,这就需要“批评”这种形式的交流,在这种交流中人们会受到启发,进而完善自我。

“你错了!”

“这样的做法不行!”

因为诸如此类的批评都伴随着否定的态度,所以,反过来对方的抵触情绪就会很强。结果,一旦批评对方的话,对方就可能会有如下反应:

●顶嘴,或抱怨

●怄气,一言不发

●说想辞职

会有很多人无法接受批评的语言,进而做出上述的反应,这样,做出批评的一方中有人也很可能会变得气愤,或盛气凌人。

因为坚定地认为自己是在说正确的事情,所以,对“不能听自己讲话”“不能按照自己说的去做”的对方,就会以气势汹汹的态度,大声斥责道:

“凭什么抱怨啊!”

“你这是什么态度啊!”

“被批评了就说要辞职,简直岂有此理!”

如果不控制情绪,严加指责的话,就已经不是“批评”了,但也不是“生气”,而是“发火”。

第二,“生气”属于,只要是人,无论是谁都能感知的自然的情感,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

如果说“批评”是为了培养人,那么,“生气”则是为了活得像自己,对于“不当的行为”“只图自己方便的要求”“不守约”“伤害人的言论”等,希望达到以下目的:

●要求改善

●希望理解,进行道歉

大声斥责他人,或大发雷霆进行指责,就不属于“生气”。这些行为与“生气”相比,看似相同,实际上完全不同,这样的行为必须与合理的生气——“在应该生气的时候传达生气的情感,让对方认可,谋求问题的解决”——加以区别。

“批评”之中会混入不讨人喜欢的“生气”,所以,两者的差别有时难以分辨。

“批评”与“生气”是属于目的相异的不一样的交流方式。

大发雷霆地发泄怒火的行为,既不是“批评”,也不是“生气”,这点必须注意。

从对生气的误解中解放出来!

谁都可以生气。

通过生气,表达自己真正的心情,实现心意相通的交流。为此,不是随便地生气,而是要掌握“生气的艺术”,“在该生气时好好地生气”。

内容推荐

人人都说“生气不好”。

日本情绪管理大师福田健说:生气也是一种交流。

谁都可以生气。

从对生气的误解中解放出来!

大师教你生气的技术和应对生气的技术。

日常人际交往时,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摩擦和矛盾,也会让人忍不住“生气”。当你遇到这种情况时,你会以怎样的态度来应对,以怎样的方式来处理呢?通过与对方沟通,问题是否得以解决?你从中又得到什么启发……

《谁说我们不能生气(沟通大师福田健教你生气的艺术)》作者日本口才研究所所长福田健先生通过一些生活化的“生气”案例,帮助我们分析和探究生气的根源,也说明了在不同情况下正确应对“生气”的方法、技巧和注意事项,并总结出一些心得,帮助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实现良性沟通、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编辑推荐

由福田健著的《谁说我们不能生气(沟通大师福田健教你生气的艺术)》是一部心理指导书,为日本口才研究所会长结合个人经验所作的情绪管理技巧指导。从指出“生气的好处”入手,通过设置自我提问,帮助读者找出情绪问题症结所在,运用贴合生活实际的案例,逐步指导人们走出坏情绪,以正确的方式方法应对生活中难以避免的冲突和情绪矛盾,使一切更顺心遂意。全书共五章,分别为“不满的话就生气吧!”“不生气为好的场合”“生气的艺术”“生气之后的收尾方法”“应对生气的方法的心得”。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6 0:3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