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儿子的第一场分离
有一幅照片一直挂在家里的墙上。那是我和先生、儿子在贝尔法斯特机场的一张合影,这张合影提醒着我曾经欠儿子的爱。
照片上,九个月大的儿子,两个小拳头攥得紧紧的,肢体语言传达出对于新环境和分离的紧张、恐惧。小孩子是有意识的,只是不会表达。后来每次看儿子那两只小拳头,我的心也会跟着揪紧。
当时,我因为要继续攻读学位、找工作,不得不把儿子送回国内父母家。按照我们中国文化的传统,儿女忙的时候,把孩子交给老人带是很正常的。
机场里人来人往,孩子好像知道要和妈妈分开,他从来没有那么紧地抓着我的衣服。当然,也可能还有他对人群的恐惧。他父亲抱着他,一步步走进登机的人流里。
送走爷俩,我回到空空的公租房里,心都是空的,泪哗哗地流。儿子还在吃母乳,一下子不见了妈妈,他该是什么感受!后来,我先生告诉我,在飞机上孩子看见长头发的女乘客,就往人家那里扑。我听后非常心疼。
这样的“分离挫折”,其实对孩子和母亲都是一种心理伤害。哺乳是胎儿离开母体后与母亲保持联系、获得母子间情感交流的纽带。断奶意味着增大了母子间距离,心理学家称为母婴二次分离。短期的母婴分离,会让孩子的自体感受崩解破碎,等到照顾者回来,婴儿又会建立起一种短暂的自体感受。孩子是在这样一次次正常分离的自体感受中,逐渐长大并接受最终必与母亲分离的事实,拥有独立安全的自我。可是,这次长达七个月的母子分离,我给孩子造成“妈妈真的不见了”的心理恐惧。
当时我正读着书,为了实现我自己的梦想,过更好的生活,却放弃了跟儿子在一起朝夕相伴。我知道这样的两难,对今天的职业女性而言,仍然是一种残酷的选择。但是,按照我今天的观念和对生活的把握能力,如果让我再选择一次,我绝不会在孩子九个月的时候把他送到我的父母那里。无论多难多苦,我都会自己扛着,让幼小的孩子感觉到母亲的陪伴。因为,工作可以重新开始,钱可以以后再赚,而唯有孩子的生命成长不可逆转。除非万不得已,也要选取合适的寄养人,并有相应的弥补措施。
当时我有一个英国朋友,她知道我把孩子送回国内让我父母带时很惊讶,特别不理解,她说:“你怎么能这样做?你说是为了事业,可是所谓的事业,最终不都是为了让你自己和家人开心吗?做母亲有母亲的责任,你的孩子这么小,是最需要母亲的时候,孩子会感觉被妈妈抛弃了,这太残忍了。”在国内常见到把孩子送到外地的父母家帮助带的我,当时在朋友的质问下愣住了。
现在想想,当时真的就没有别的办法可以既让孩子在自己身边又能把学业和工作持续下去吗?其实,总会有办法的,只是当时我受到传统女强人形象的影响,认为女强人就要放下儿女情长,把事业放在第一位,认为牺牲家庭情感换来事业成功是值得骄傲的勇敢行为。在我们中国人的传统里,父母帮助子女带孩子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我也没有想其他的办法。我身边的当地人对此很震惊,他们认为孩子那么小母亲就把他“抛弃”,实在太残忍,而且会影响孩子的安全感,这不是钱能弥补的,我这个母亲不合格。
当地朋友的观点,加上我看到周围很多留学生长时间把孩子交给父母造成的后果,在完成了必须要学的课程后,我立即回国去接儿子。
P15-17
作为吉林大学的优秀校友,面对中英两国教育理念的巨大差异,作者以开放的态度和理性的思考,为自己的孩子营造了良好的教育和成长环境。同时,作者又以不断自我革新和与时俱进的人生态度,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幸福。面对日益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新时代,相信作者的故事与感悟会为我们带来有益的人生哲理与思考。
——杨振斌教授,吉林大学党委书记、吉林大学校友会理事长
一位中国母亲,秉承中国文化传统,在西方的人文环境里,把儿子培养为成功的英国绅士,这是一个关于教育、关于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励志故事。
——李孝廉,西安理工大学校长
尼采说过:“如果这世界上真有奇迹,那只是努力的另外一个名字。”这本书把一位普通母亲漂泊海外个人奋斗的心路和培养孩子成人成才的历程呈现给我们,让人读后感动而振奋。一名女性创造生活奇迹的动力不仅来自“为母则刚”的本能,更来自因梦想而激发出来的智慧和坚持。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交融,东西方教育观念的冲突互嵌,是这对母子成长的背景和舞台。个人小家演绎时代之风景,杨卉和她儿子的故事也是千万个移居海外优秀华人生活的缩影。
——刘艳,英国北爱尔兰奥斯特大学孔子学院院长
这是一个有梦想、有抱负的职场女性成功培育出优秀孩子的故事,引人深思,值得一读。
——马军博士,清华大学科研院海外部主任
找在华人家庭中长大,叉在英国学校接受了教育,在两种文化不断产生冲突的环境中,我却有机会从不同的视角去看问题,选择更适合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没有哪一种文化是绝对完美的,能从完全不同的文化中选择好的理念,兼收并蓄,这才是对成长最有力的支持。这本书深入解读了中英文化,更是母亲50多年来不断学习而获得的经验和感悟。对于希望把中华文化和英国文化最精华盼部分给自已孩子的年轻父母来说,我认为这本书将会是非常好的指南。
——博文,作者杨卉之子
“中国式逆袭”背后的家庭文化资本
英国媒体采访我时,问我:很多华人家长特别重视孩子是否考上名校,你是否一直把这个当作教育孩子的目标?我说,我深知孩子只有学习好和有特长是不够的,再有才能的人,如果不会和别人相处,没有社会交往能力,也难有丰富幸福的人生。
我带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英国真实地感受了一个外来族裔,如何努力跻身社会精英阶层的过程,以及“中国式逆袭”的背后,走过的是一段怎样的路。
我和先生都是在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通过高考走出草原的,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我们和那个时代的很多平民阶层的孩子一样,有幸通过了“知识改变命运”的独木桥。当时相对平等的社会环境,给了我们走出偏远的不发达地区的希望和可能。
到了英国之后,我们成了外来的移民,在这样的环境中,如何让儿子不因为父母来自不同的文化而影响他和当地孩子一样茁壮成长,融入当地社会,一直是我和先生努力的目标。
当阶层固化,往上走的希望渺茫时,很多英国普通家庭的父母,并不像我们华人这样给予孩子更多的家庭教育并竭尽全力给孩子提供各种教育资源。为什么?这是一个社会问题,这个问题在英国尤为严重。人类学家、社会学家也对这个问题给予关注并进行专门研究。英国人类学家保罗·威利斯曾经对英格兰传统工业城镇汉默镇上的十二位中学男生深访,这十二位中学男生都出身于工人家庭。保罗得出的结论是:不是他们笨,也不是他们不努力,而是因为能融入主流精英群体的机会太渺茫。于是,大部分工人子弟强化了对自己出身的认同,主动选择了父辈的老路,这最终使得他们丧失了从事中产阶级工作的机会。
我和当地朋友聊过此话题,英国的情况比较复杂。英格兰的工人阶层对精英阶层和学校老师有一种反叛心理。北爱尔兰不同。其实,如果孩子读书好,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还是很有希望的。女王大学的毕业生百分之九十能在毕业后六个月找到工作或继续就读。我对英国社会的了解太少,不便做更深层次的评论。
我知道书呆子在英国社会吃不开,如果儿子被培养成书呆子,会让他在英国社会经历很多困难,所以,我一直避免让他成为书呆子。
我们中华民族有“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传统文化心理,自古重视家庭教育。我们对劳动者和各种职业保有尊重和平等意识,但改善自我、跻身社会精英群体的欲求,一直激励着我们去努力。自己不放弃希望,社会能够提供各种通道和机会,还有家庭教育中文化资本的配置和使用,这是孩子突破阶层向上走的基本。
在阶层固化相对严重的英国,我们作为普通的移民,要想实现“中国式逆袭”很难。所以,在儿子的培养中,我和他父亲全力以赴。我们特别重视儿子的沟通能力、表达方式、与人打交道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孩子和老师如何交谈,和邻居如何相处,和小伙伴们如何交流沟通,如何条理清晰有逻辑地表达自己,并以让他人舒服的方式说服别人……
英国的学校教育很宽松,但我们为了不让孩子被“放羊”,尽量让他参加到丰富的活动中。我们做父母的,几乎是跟着孩子的节奏,用所有业余的时间去陪伴孩子,给他提供各种环境和机会。
在英国,我发现那些来自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和我原来租住的公租房区的一些贫困家庭的孩子相比,他们和父母的关系更为平等和谐;这些孩子在和人交往中,包括和老师以及权威人士的对话中,是沟通而不是对抗;他们的语言表述更有逻辑,对自我生活的管理和安排也是很有条理而不是自由放任。在学校里他们是好学生,很少对老师和同学摆出对抗、排斥的态度。很明显他们在言行举止和思维逻辑上得到了良好的训练,甚至自带一种所谓“气质”或者“气场”的东西,这使得他们在社会竞争中有很大的概率脱颖而出。
家庭教育最有效、低成本的就是“传递文化资本”。不仅仅让孩子学习好、考高分,还要锻炼沟通能力、表达方式、与人打交道的能力。这是一个家庭最为重要的文化资本,父母把这样的文化资本传递给下一代,就是帮助孩子在现代社会中站在了较高的起点上。
PART Ⅰ 英式男孩
1 家,生命的起点
迎接新生命
与儿子的第一场分离
被子里的哭声
姥姥的爱
他的孤独令我心痛自责
帮孩子交朋友
我家的Party
一架老钢琴
父亲的馈赠
2 成为自己
请把我的三明治弄薄一点
别墅里的猫和逻辑思维
朋友与阅读之路
从小就做大题目的作业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无论孩子的想法多离谱,老师从来不说“你的想法错了”
校长亲自给博文寄来贺卡
和朋友出去玩是浪费时间吗
活着是为了什么
放弃什么,选择什么,谁来决定
我自己的人生自己作主
低调是魅力的一部分
善良,是一种高级智慧
三岁孩子的Lady First
我们欠孩子们一堂爱情课
欣赏与敬畏生命
PART Ⅱ 中国母亲
3 为人母者
他是我生命中的领跑者
父母说的都是对的
向“伟大的母亲”说再见
完美母亲剥夺孩子的“自我效能”
不做控制型母亲
4 遇见自己
小城女孩的星夜
学非所长,学非所爱
初入职场,身心俱疲
随夫西行
独在异乡为异客
我吃的竟是鸟食
我的生活,像走进了“黑暗树篱”古路
站在内心深渊的边缘
儿子的小手拯救了我
有学历≠有能力
尴尬的误会
终于有扇打开的窗
总有一些事,是你所擅长的
白金汉宫里的中国红
We can do it!活着就得要有这股劲儿
PART Ⅲ 教育对话
5 杨卉和麦瑟底中学校长的对话
我们常常提醒学生,不要急于“长大”
6 杨卉和博文的对话
人生远远不止考试
没有一种万能和绝对正确的教育体制
不断地帮助孩子做正确的决定
恋爱本身也是学会和人打交道
7 杨卉和国内母亲的对话
孩子在考试前还过度玩游戏,应该怎么处理
男孩开始独立的时候,妈妈该如何应对
怎样才能帮助孩子做到重要事情重点做
如何发现并培养孩子的特长
如何陪伴孩子度过青春期
PART Ⅳ 时光的记忆
后记 “中国式逆袭”背后的家庭文化资本
比考入名校更值得关注的能力
二〇一六年圣诞节,儿子告诉我他被伦敦的一家股票投资公司高薪聘用。近千名来自英国各所高校的毕业生竞争几个名额,其中仅来自剑桥大学的毕业生就有几十名,还有来自牛津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帝国理工学院等名校的。面试的其中一轮是把应聘者分组,监考官在旁边考察每个人在团队中的协调、沟通能力,最终博文被录用。我觉得是他自小在团队中锻炼的社交沟通能力和对问题的反应能力让他受益。
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努力给他创造了一个不设限、开放性的教育环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随机对他进行常识教育,不断训练他的社交能力。这些,都给了孩子增强创造力、沟通力的机会。
我接触过很多国内的中产阶级家长,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有着各种焦虑,用尽各种办法“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种对教育投入的无止境攀比,让家长更多地把期待和压力放到了孩子身上,家长把孩子往各种培训班里一放了之,而自己只负责赚钱,为各种课外班付费。在我看来,家庭教育固然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但物质条件不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孩子小时候更是如此。家庭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养成过程,在日常生活中养育孩子的点滴,考验着父母的教育能力。我认为父母就是孩子的起跑线,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环境、选择什么样的教育,愿不愿意为孩子付出陪伴他的时间,父母的付出、耐心、认知和经历,决定了孩子成长为什么样的人。
哪里的生活都不容易,当年我们是从生存的压力下抬起头,改变了我们传统的家庭教育,和孩子一起成长并做孩子的领跑者。这不仅仅是对孩子的教育,也是我们做父母的对自我的再教育。
英语中有个词组Soclal Skills,中文直译是“社交技能”,但更确切的说法则是“怎么和人相处”。在国外,很多华人家长在培养孩子读书、音乐等兴趣爱好方面,也是下了很大的功夫,有些孩子也确实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很多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比起当地的孩子在社会交往和活动能力方面还是存在明显不足,工作之后也影响了他们的发展。也有不少国内的家长找我“取经”,谈了他们在教育孩子方面的烦恼。我发现我们华人传统思维中一个很重要的框架需要突破,那就是我们从小太注意给孩子灌输知识,过分注意分数而忽略了常识的教育。家长从孩子进入幼儿园起就开始关注孩子背了多少唐诗宋词,会算几位数的数学运算等等,但对孩子是否了解这个世界,是否懂得文明社会的基本行为规则,并不在意。
我们的孩子将来总归都要去社会上历练的,现代社会所青睐的人才,需要具有团队精神,更能够客观对待来自不同方面的意见,能够承受自己所应承担的角色的压力,能够在人际交往中享受到与人交往的快乐和团队协作的力量。他们需要知道什么是好的行为,怎样和他人相处,怎样和自己相处,认同人类普世价值中的礼貌和友善、诚实和坦率、帮助和给予,能够理解和关爱他人,能够沟通和解决问题,懂得与他人分享……这些人与人相处、合作的基本常识,孩子们需要在成长的实际体验中学到。
一个孩子在与人交往中,学会尊重而不是压抑自己的感觉,学会用理性的方式看待和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找到人生的自处之道和与人的相处之道,这些是比考入名校更值得关注的能力。
杨卉
杨卉、麓雪著的《中国母亲和她的英式男孩》讲述的是一位叫杨卉的普通中国女子在英国二十四年的时光里,如何磨砺自己,不断提升自己,并因为对英国华人社区的贡献而获得授勋;一名在中国家庭教育和英国学校、社会教育中长大的男孩博文,从胆小、怯懦、孤独到最终考进剑桥大学。这对母子在文化碰撞、交融中共同成长,重塑彼此生命的价值。
在这场生命相遇的缘分中,杨卉和儿子博文互为成长的启蒙者和帮助者。母亲帮助儿子完善人格,儿子带领着母亲在异文化冲突中进行自我反省。
在国际化的背景下,这对母子的共同成长,折射出东西方两种不同模式的教育。在东西方文化交汇中,带给我们更多值得深思的东西。
杨卉、麓雪著的《中国母亲和她的英式男孩》通过杨卉和她的儿子一起成长的故事,去探索、思考、呈现一些可供我们借鉴的东西,尤其是女性作为母亲的文化觉醒、生命蜕变的可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