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弟子规/少年读国学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作者 萧史
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弟子规》是一部以学规形式对年幼学子进行学习指导和品行修养教育的启蒙读物。为尽量体现《弟子规》的思想,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萧史对《弟子规》进行了全新诠释:以四句话为一单元,原文采用大字注音,方便儿童诵读;同时对每个单元进行准确的讲解,并配有一则能充分反映其主体思想的故事或相关的文化常识,以帮助儿童深入理解原著的精髓。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每则故事还配有原汁原味的古代插画,或反映当时生活情境的文物图片,以尽量还原故事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内容推荐

“三百千”“四书”等国学书籍是我国古代启蒙教育的经典,本套书选择《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经典意义明确、少年儿童易于诵读的启蒙教育读本,原文采用大字注音,并附有准确释义,同时根据每节内容,配以相关的精彩故事或文化常识(典故),而且每则故事还有原汁原味的古代插画,以反映当时的生活情境,汇集丰富多彩的中华元素,深度解读国学经典启蒙,打造与众不同的国学盛宴。

本书是其中的《弟子规》,由萧史编著。

目录

孔子讲学

巧用“三余”

孟宗泣竹

孟母断机

黄香扇枕

聂政养母

刘备教子

陶母封蚱

郯子奉亲

董卓的恶行

王祥卧鲤

苦心劝父

闵子骞谏父

汉文帝侍母

孝感动天

孔融让梨

重义轻财

信陵君敬老

代人养母

贤明的妻子

圯桥进履

汉惠帝敬老

释之结袜

代人行孝

海神妈祖

温公警枕

结缨而死

王安石的衣着

服食养生

张九龄的风度

祢衡的遭遇

苏嘉折辕

不欺暗夜

坚持改错

管宁割席

程门立雪

查道的信义

宋濂借书

立木为信

妙语救人

说话的艺术

直不疑辟谣

信守诺言

裴秀学礼

三年不窥园

兄弟学贤

曾子自省

三人行必有我师

阮咸晒衣

魏征直谏

拒绝奉承

割发代罚

改过自新

埋两头蛇

晏婴使楚

铁如意

田文不怒

不忘老朋友

不合时宜的劝说

宽厚待人

倒屣迎客

因骂致祸

诤友

知恩图报

曹操的宽容

吕蒙正忘怨

战不旋踵

将相和

感化偷牛人

不下拜

孟母三迁

交友之戒

纸上谈兵

吴下阿蒙

王瞻读书

赵普夜读

王冕学画

王浚问疑

陈蕃扫屋

王献之学书

韦编三绝

胸怀大志

试读章节

孔子讲学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相传,他最早创立私塾(shu),招收学生。据说,孔子有三千学生,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孔子教学生,以儒家典籍《诗》《书》《礼》《易》《春秋》等为教材,以文、行、忠、信四项课目(即历代的文献、社会的经验、对待别人要忠、与人交往要信)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培养了许多人才。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创办私学的教育家,孔子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对今天的教育者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巧用“三余”

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叫董遇的人,从小家里就很穷,整日为生活而奔波。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坐下来读书学习,所以知识很渊博,人们很佩服他。

董遇的名声越来越大,附近的人纷纷前来求教,并问他是如何学习的。董遇告诉他们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请教的人都有一个疑问:董遇是怎么读书的?他哪来的时间读书呢?董遇告诉大家:“学习要利用‘三余’,‘三余’就是三种空余时间。冬天为一年之余,晚上为一天之余,雨天为平日之余。”人们听了恍然大悟,原来董遇是通过利用空闲时间去学习,才使自己的知识越来越渊博的。

孟宗泣竹

三国时期,吴国江夏有一个叫孟宗的孝子,对母亲照顾得十分周到。一年冬天,孟母生病,连续几天都没有胃口,身体日渐消瘦。孟宗急坏了,问母亲想吃什么。孟母说想吃竹笋。孟宗听后,马上跑到山上的竹林中,四处挖掘,希望能找到竹笋。可是当时正值冬天,哪里有竹笋呢?

孟宗无计可施,急得大哭起来。这一哭,奇迹竞出现了,地上忽然冒出了竹笋。原来,孟宗的孝心感动了上天,天帝很同情他,满足了他的要求。孟宗高兴地把竹笋拿回家给母亲吃,母亲的病竞神奇般地好转。这个故事虽然具有神话色彩,却表达了古人认为孝心可以感动天地的愿望。

孟母断机

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小的时候,有一天读书厌倦了,就偷偷跑出去玩,很晚才回到家里。当时,孟母正在织布,见他回来,生气地剪断织机上已经织好的布。孟子很奇怪,问母亲为什么发火。孟母说:“织布要一根根织,一寸寸织,才能织成。但如果半途将它剪断,还能织成一匹布吗?你的学业也一样啊,你还没有学成就厌倦了,什么时候才能成为有用之才呢!”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恍然大悟,从此发奋学习,最终成为著名的思想家。

黄香扇枕

东汉时期,有一个叫黄香的小孩儿,九岁时母亲就去世了,与体弱的父亲相依为命。他知道父亲养育自己的艰辛,就把一片孝心都献给了父亲。夏天天热,每晚他都先为父亲扇凉枕席,以便让父亲安睡。冬天天冷,每晚他都先上床,用体温把被褥焐(wu)热,以免父亲受凉。当时,天下人都知道黄香的孝行,称赞他“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正因为黄香有此孝心,才使他在做人、求学上都有所成就,步入仕途后,成为以孝闻名、以孝施政的榜样。由此看来,一个人要成功,首先要有孝心,这也是做子女应尽的义务。

P2-11

序言

中国自古就重视对儿童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可以使儿童增长智慧,提高修养,从而健康成长。要实现这一目的,需要有许多启蒙教材。中国古代的启蒙教材形式多种多样,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字句简单明了,内容通俗易懂,阅读起来朗朗上口,且容易背诵。如著名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启蒙教材。

《弟子规》是除《三字经》以外影响最大的三字句儿童启蒙教材,由清朝康熙年间山西绛州秀才李毓秀编撰而成,原名《训蒙文》,后经人修订,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是一部以学规形式对年幼学子进行学习指导和品行修养教育的启蒙读物,全书共360句,1080字,以《论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提纲,具体阐述了儿童居家、在外、待人、接物以及在学习上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是古代家长教育子女的理想范本,因此一问世便风行开来。虽然书中个别内容夹杂着与现代社会不相符的封建意识,但书中更多强调了孝顺、和睦、勤劳、好学、谦虚、自律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这对今天建立和谐家庭关系、优化社会风气仍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为尽量体现《弟子规》的思想,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我们对《弟子规》进行了全新诠释:以四句话为一单元,原文采用大字注音,方便儿童诵读;同时对每个单元进行准确的讲解,并配有一则能充分反映其主体思想的故事或相关的文化常识,以帮助儿童深入理解原著的精髓。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每则故事还配有原汁原味的古代插画,或反映当时生活情境的文物图片,以尽量还原故事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经过重新诠释,使古老经典达到知识性与趣味性的完美结合,从而给阅读带来一种全新的感受。相信小朋友通过对此书的阅读,一定能增长不少有益的知识,获得更多的人生启曲。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2:5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