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古希腊,还是在当代中国,生活的中心问题永远是一样的:善与恶、爱与恨、动荡与稳定、幸福与责任、自由与安全,而古往今来那些伟大的心灵与头脑用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各种方式来诠释和面对,他们提供了足以穿越时空的、生生不息的伟大智慧。
卿磊编写的《王阳明--用心看世界》告诉你在当今这个焦虑的时代,阅读王阳明禅师般的智慧箴言,将使我们慢下脚步、净化内心,于浮躁尘世之间,用心发现生活之美。
| 书名 | 王阳明--用心看世界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卿磊编 |
| 出版社 | 黄山书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无论在古希腊,还是在当代中国,生活的中心问题永远是一样的:善与恶、爱与恨、动荡与稳定、幸福与责任、自由与安全,而古往今来那些伟大的心灵与头脑用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各种方式来诠释和面对,他们提供了足以穿越时空的、生生不息的伟大智慧。 卿磊编写的《王阳明--用心看世界》告诉你在当今这个焦虑的时代,阅读王阳明禅师般的智慧箴言,将使我们慢下脚步、净化内心,于浮躁尘世之间,用心发现生活之美。 内容推荐 王阳明主张“心即是理”,提倡“致良知”,强调人要到自己的内心中寻找“理”,“理”全在人心。在知与行的关系上,他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卿磊编写的《王阳明--用心看世界》告诉你在当今这个焦虑的时代,阅读王阳明禅师般的智慧箴言,将使我们慢下脚步、净化内心,于浮躁尘世之间,用心发现生活之美。 目录 用心看世界的人(代序) 第一章 心灵地图——世界需要你用心解读 第二章 知行合一——内外兼修的治学之道 第三章 修身之学——做一个表里如一的士君子 第四章 即之如玉——王阳明的交际之学 第五章 如沐春风——作育英才的心学教主 试读章节 天地之心 先生曰:“你看这个天、地中间,甚么是天地的心?”对日:“尝闻人是天地的心。”曰:“人又甚么教做心?”对日:“只是一个灵明。”“可知充天塞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明。人只为形体自间隔了。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如此,便是一气流通的,如何与他间隔得!”又问:“天、地、鬼、神、万物,千古见在,何没了我的灵明,便俱无了?”曰:“今看死的人,他这些精灵游散了,他的天、地、鬼、神、万物尚在何处?” (《语录三》) 春听风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倘若没有我的知觉,世间万物、春秋代序,于我又有什么意义呢?每个人的世界,都是由心勾勒出来的。性是心之体,天是性之原,尽心即是尽性。“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知天地之化育”。存心者,心有未尽也。知天,如知州、知县之知,是自己分上事,己与天为一,事天如子之事父,臣之事君,须是恭谨奉承,然后能无失。 (《语录一》) 自然中有风霜雨雪,人生中有喜怒哀乐。人的意识、感情与好恶,其实不过是自然在心中的留影。我们将刮风当作生气,把下雨当作忧郁,闪电或许是情急,打雷则化作愤怒,霜雪如果是冷酷,彩虹和霞光便意味着喜悦。世界在你的眼里,但更在你的心里。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日:“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日:“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语录三》) 赏花,方知花美。如果说心灵是一支烛火,那么只有在烛照之下,你才能发现这个世界的美好。心外无物。如吾心发一念孝亲,即孝亲便是物。(《语录一》)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民爱物,即仁民爱物便是一物。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 《中庸》言“不诚无物”,《大学》“明明德”之功,只是个诚意。诚意之功,只是个格物。(《语录一》) 如果说人心是一卷电影胶片,那么世界只是胶片上的影像而已。 心不是一块血肉,凡知觉处便是心,如耳目之知视听,手足之知痛痒,此知觉便是心也 (《语录三》) 一团血肉之心,非唯人有,万物皆有,人又凭什么做得万物之灵长呢?心,是流动的感情,是触物而知的意识,是阅读世界的智慧。P3-7 序言 明武宗正德元年,也就是公元1505年,如日中天的大太监刘瑾为了独揽朝政,打击反对党,逮捕了南京给事中戴铣等二十余名官员。在这一年的冬天,朝廷里一位人微言轻的兵部主事,出于义愤,抗章申诉,结果被廷杖四十之后,发配到了万里之外的贵州。 带着满身的创痛,经过千山万水的跋涉,终于来到西南边夷的蛮荒瘴疠之地。在所有亲朋故旧的眼中,这个谪官罪臣的前途充满着无限的凶险与杀机。 可是命运就是这样的神奇,当你跌入人生的谷底时,才发现,原来这里埋藏着与世隔绝的珍宝。在贵州龙场驿的崇山峻岭当中,面对着青天白云,聆听着万物苍生,这个疮痍未复的罪臣,却似打开了天眼,悟出了一番即心即理的哲理,成就了中国儒学史上延续数百年的新学流派——王学。 没错,这个人就是王阳明。 在王阳明发明心学一个半世纪之前,洪武皇帝朱元璋与他的首席谋士刘基定下了科举取士的国策。从那时起,以朱熹的儒学思想为代表的宋儒学说逐渐成为了大明王朝的国家意识形态。朱熹主张“格物致知”,也就是说要向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去探索和寻求,发现其中蕴藏的永恒的真理。 真理存在于客观的世界,而不在主观的精神领域,这几乎是王阳明之前明代士林的共识。但正是朱子的这一学说,带来了明代士林与官场的虚假作风。王阳明的信徒李贽,在他那篇著名的《童心说》中痛斥道: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白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 那个时代的假人与假言,想必在官场上浸淫多年的王阳明阅过无数实例。就拿王阳明曾经历过的廷杖制度来说吧。廷杖,说得通俗一点,就是皇帝为了惩罚冲撞自己的大臣,命令执法太监将其拖出庙堂去打屁股的制度。可是打屁股这件事,在明代的官场是极有讲究的,甚至于比我们今天看到的许多真人秀要更有技术含量。 太监听皇帝的口令,若圣上下旨说:“拖出去,给朕认真打。”这意味着皇帝是虚张声势,借着廷杖吓唬吓唬底下的人;如圣上的旨意是“拖出去,给朕着实打”,那就意味着真的是天威震怒,这顿板子恐怕要打瓷实了。 太监们行刑的板子,也是很有讲究的。如果是“认真地打”,那用的是空心的板子,打下去,声如雷动,却只不过伤及皮毛;如果是“着实地打”,那这板子是实心甚至是灌铅的,打下去,必然筋骨寸断! 熟稔作秀规则的官员们,在被拖出去打屁股的时候,会细心地观察执法太监的双脚,如果太监的双脚是分开的,说明这场廷杖只是儿戏;但凡太监双脚并拢,倘若不掏一张银票打点,这顿打只怕很难挨过去…… 明代官场,太多这样的假人假事。在王阳明的思考当中,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程朱理学的教育,只强调读书人向客观世界寻求知识的积累,而忽视了主观精神世界的培养与雕塑。许许多多的人,满口仁义道德,却满腹男盗女娼。 盛开的牡丹,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它美在我的心里眼里,如果我完全感觉不到它的存在,那么,花开花落与我有什么关系呢? 所以,对于万物灵长的人类而言,世界并非仅仅存在于精神之外的客观领域,更存在于我们的主观意识当中。只有当我的内心真正懂得、真正接纳某一样道德、某一样观念,并将它付诸行动的时候,它才真正在我的世界留下了自己的痕迹。 心手相应,知行合一,只有用心去体验、去感受世界的人,才是真诚的、可爱的人。这便是王阳明在龙场的崇山峻岭当中所悟出的天地至理! “桃源在何许?西峰最深处。 不用问渔人,沿溪踏花去。” 这首开示学生的哲理小诗,是王阳明隐居山中所写下的修学体悟。要找到理想中的桃源,靠着渔人的处处标记,是徒劳无益的。因为标记就意味着刻意,意味着外力强加的干预,这只会让宁静的桃源遁入无形,只有当你凝神聆听心灵的指引,顺着那散满桃花的溪流一路寻去,才能找到那与世隔绝的桃源仙境。 今天,王阳明的名字,仍然不时被人们提起,但是他的著作与思想,却似乎在渐渐地离我们远去。 或许在世人的眼中,这位曾经的大儒,他的著作太过深邃,他的思想与我们格格不入。但是,当你真正翻开这本书,与数百年前的王阳明隔空对话的时候,你才会发现,原来最深刻的道理,往往最朴实。而王阳明说道理的方式,也充满着禅师般的智慧与灵敏。这一切,只因为他是一个用心去看世界的人。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