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中国作家》展现领袖与作家交往的第一手历史资料,信件、谈话和手书。
26位当代作家,几乎囊括了那个时代所有的佼佼者,毛泽东到底以怎样的人格魅力取得了他们的信任和追随?
延安文艺座谈会前后,到底发生了什么?新中国成立后,他们之间到底又发生了什么?他们的命运和思想又发生了哪些改变?
从72年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到今夕的北京文艺座谈会。一个是72年前,一个是列席72位作家。历史的巧合中,蕴含着怎样的秘密?
作者武在平用流畅的文笔、生动的描写来表达严肃的题材。多年独家的搜集的第一手资料,既增加可读性,更增加了权威性。
从72年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到今夕的北京文艺座谈会,历史告诉我们什么?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靠着自己的人格魅力与学识,和很多作家倾心相交,并赢得了他们的尊敬,使得这些作家为党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延安文艺座谈会后,他们的思想、作品、命运,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毛泽东与中国作家》作者武在平是中央政策研究室秘书长兼信息局局长,多年来搜集大量的第一手文献资料,用纪实文学的写法,记述了毛泽东与26位当代知名作家交往的过程,并为读者揭开很多历史谜团。
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毛泽东与丁玲
从文小姐到武将军
丁玲,原名蒋冰之,湖南临澧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她在1927年年底开始发表小说,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左联”机关刊物《北斗》主编。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文联常委、中宣部文艺处处长、文讲所主任及《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杂志主编等职。她以写小说为主,也写散文。著有《莎菲女士的日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母亲》《韦护》《到前线去》《丁玲近作》《我的生平与创造》等。
早在中学读书的时候,丁玲就听说毛泽东是一位奇人。杨开慧是她的同学,曾向丁玲谈起过毛泽东。后来,丁玲在上海大学读书,从瞿秋白等人的口中进一步了解了毛泽东的一些情况。1930年,丁玲在上海从事“左联”工作时,又从冯雪峰的谈话中,听说了一些毛泽东的事情。但她真正与毛泽东的直接会面与接触,却是在她到达陕甘宁边区以后。
1933年,丁玲在上海被国民党特务秘密绑架后,随即押到南京,被囚禁了3年多。直到1936年秋天,在党组织的帮助下,她才逃出南京。1936年11月1日,她从西安出发,经过11天的行程,终于抵达目的地保安。党中央领导同志和文化界、妇女界对丁玲的到来,极表欢迎。中央宣传部特地举行了欢迎宴会。宴会是在一个四五十平方米的大窑洞里举行的,由宣传部部长吴亮平主持。洞内共设4席,各界代表济济一堂,周恩来、张闻天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分别在各席就座。丁玲被邀坐在首席,她感到被温暖抚慰着,被幸福浸泡着,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到家了,真的到家了。她无所顾忌、欢乐满怀地讲了话,讲了自己在南京的一段生活,倾诉了自己的痛苦与向往。此时的她像一个远游归家的孩子,向父母亲昵地饶舌。会上,许多领导同志都讲了话,对丁玲的到来表示欢迎。接着,是生动活泼、别具一格的文艺表演,李克农、邓颖超站在土炕上清唱《武家坡》,全场气氛甚是热烈。
毛泽东也参加了晚会,他披了件棉大衣,脸刮得很干净。当他走进来的时候,窑洞里已经坐满了人。见到毛泽东进来,大家都笑道:主席今天漂亮啦。毛泽东也笑了。他说,他还没理发呢。在晚会上,毛泽东没有讲话,他来只是想轻松轻松,而这种轻松的情绪,或许有益于他的诗兴。宴会后,丁玲到毛泽东的窑洞,毛泽东问她:“你现在打算做什么?”丁玲爽快地回答:“当兵,当红军。”毛泽东高兴地说:“好呀!最近可能还有一仗打,正赶得上,就跟杨尚昆他们领导的前方总政治部到前线去吧!”这样,丁玲在保安仅住了12天,便赴前线去了。
丁玲在前线认识了红军里的许多领导同志,还接触了许多红军干部、战士。她参加了前线的行军、宿营、执勤、作战和做群众工作,经受了初步锻炼,对红军有了感性上的认识。不久,毛泽东在拍给前线聂荣臻将军的电报中,附上了赠送丁玲的一首词《临江仙》。因丁玲一直在前线,所以未能及时看到。1937年元旦,她在庆阳看到了毛泽东的这首词后,高兴得忘记了行军的疲劳。丁玲说:“我收到词的几天里都沉浸在快乐之中。”这年春天,她陪同史沫特莱①从前线回到延安,见到了毛泽东。毛泽东一边说话一边在一张巴掌大的白色油光纸上,用毛笔以横书格式写下了十行字,未标题目和词牌,也没有落款,这便是几个月前在电报中附上的那首《临江仙·赠丁玲》。
P11-13
毛泽东不仅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诗人。他非常喜爱文学,终其一生,都始终保持着对文学特别浓厚的兴趣。他极为重视和关心文学事业的发展,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与很多作家保持密切联系。他与这些作家的友好谈话、书信往来、诗词唱和,在文坛上留下不少动人的佳话。
毛泽东是一位卓越的诗人。他在亲手推动20世纪中国天翻地覆的变化的过程中,由于自己的文学天赋和素养,不断写出一首又一首瑰丽无.比的古体诗词,这些诗词想象丰富、气势磅礴、风格豪放,具有无限意蕴。毛泽东在与南社诗人柳亚子、文史专家郭沫若交往中的诗词唱和、翰墨往来,使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至今还为人们广为传颂。
延安时期是毛泽东与作家交往比较集中的时期。延安文艺座谈会前,毛泽东通过个别交谈、小型座谈会、书信往来等形式,结交了许多作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工作,摸清了文艺队伍的现状,全面掌握了有关正反两方面的意见,从而不断深化和完善了他的文艺思想,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文献——《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毛泽东在与作家无拘无束的谈话中,在字字珠玑的即席发言中,常常古今中外,旁征博引,谈文学、谈作家、谈作品、谈文学掌故和文坛轶事,这些潇洒自如的谈论,往往生动幽默,妙语连珠,不仅表现了毛泽东广博精深的文艺知识,而且有着他对艺术创作实践、对文艺作品欣赏品评方面的深刻思考和独到见解。
毛泽东在与作家的交往中,从不以领袖自居,始终坚持平等待人、平易近人的优良作风。他还善于站在革命的立场热情地帮助作家、保护作家、鼓励和引导作家走上健康的创作道路。
毛泽东凭着他政治家、理论家的威望和文学家、诗人的气质、修养,在广大作家中获得一种超常的崇敬和爱戴。
鉴于本书的文学和历史价值,华文出版社决定再版此书。再版时,版面进行了全新设计,使其更加疏朗和大气。并加入了全新的解秘史料,顺文配以几十张珍贵的照片和来往信件,给读者以全新的阅读享受。
本次出版,文章按照作家姓氏拼音字母先后排序,方便读者阅读。
《毛泽东与中国作家》是我利用工余时间一篇篇写出来的,实现了自己多年来写出一本毛泽东与中国作家交往的书的愿望。我从1992年年初开始查阅资料、搜集文献,并多方采访有关作家,同时吸收国内外有关研究,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终于见了成效,深感欣慰。1995年,本书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发行,据现在已经有20个年头了。尽管近几年,市场上不断涌现各种关于毛泽东的著作,但这本书仍有它的历史和可读价值。本书记述了毛泽东与26位当代知名作家倾心相交、互相信任的至真、至情交往过程,读来感人,让人敬佩。
但由于水平和条件有限,书中谬误和遗漏之处难免,恳请读者教正。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曾得到臧恩钰、陈漱渝同志的支持和帮助,王树人、刘占玉同志为本书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再版过程中,华文出版社的杨艳丽同志在编辑和插图上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在此一并表示深切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