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党史人物研究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即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为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进行持续不懈的探索和努力,付出了最大牺牲,做出了最大贡献。诸多中共党史人物的人生经历,可以说是党为人民而奋斗的光辉历程的缩影。这些前辈人物的卓越功勋,是党的丰功伟绩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奋斗、磨难和考验中表现出来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是党的历史中曾经感动并会继续感动我们民族的最生动、最精彩的部分;他们的思想和情操,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党史人物传记作品,与其他党史作品一样,在对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的《中共党史人物传(第7卷)》是第7卷。
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的《中共党史人物传(第7卷)》共收14篇传记。包括赵世炎、彭璜、刘华、李子洲、袁玉冰、黄道、朱积垒、王佐、张赤男、陈洪涛、朱镜我、任光、吴晗、邓子恢。传记内容丰富,重点突出,真实地反映了人物一生的本质特点;写作方法符合历史人物传记体例要求;语言朴实、通顺、感人。充实和补充了党史,成为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的生动教材,是一部党史教科书。
为民主与科学而战
1914年,赵世炎以优异的成绩在龙潭镇高级小学毕业。翌年8月,他与四哥赵世焜一同来到北京,考入当时著名的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附中课程繁多,但世炎对各门功课都很重视,尤其喜好英语。除了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外,他还借助字典阅读了大量英文书报。为了掌握正确的发音,他不怕个别同学取笑,常常高声朗读,因而成绩相当突出。在一次学生组织的英文会上,他给一位在大会上讲演的外国人当翻译,受到了师生的好评。
赵世炎不仅重视课堂学习,还积极参加课外活动。他爱好体育,喜欢唱歌,常因用四川腔唱歌而引得同学们捧腹大笑。他生活节俭,从不随便花钱,总是把省下的钱用来买书或支援困难的同学。他认为:“俭固美德也,然贤者用以律己,不以对人;盖律己日俭,对人日吝。”①由于赵世炎热情大方,乐于助人,同学们遇着问题都愿和他商量,委托他办理,因此有“外交大臣”之称。
赵世炎在师大附中学习期间,正是祖国处于内忧外患、十分黑暗和混乱的年代。国家的出路在哪里?这是当时广大群众和进步知识分子亟待探索的大问题。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陈独秀在北京主办的《新青年》杂志应运而生了。《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这两面大旗,呼吁人们起来为民主和科学而斗争。赵世炎勇猛地投入了新文化运动的巨澜之中,用各种形式阐发自己的民主主义观点。他在《刘向说菀晏子对》②这篇文章中,深刻地指出了社会上存在着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现象,一些人奴役别人,而另一些人却受人奴役。在《三代非专制辩》①一文中,赵世炎借助历史上三代为公之例,猛烈地抨击袁世凯的封建专制统治。他说:君,群也。认为君主只不过是群众的头,决不能离群而为私。他尖锐地指出:“古代上下一体,今则偏上偏下,古代民意机关萃于众,今日民意机关萃于一,公于众者名实相符,萃于一者有名无实。”一针见血地揭露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反动实质,并号召民众起来为反对专制、争取民主而斗争。赵世炎进一步认为,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和进行社会改革,才能使国家日益富强。在《说图书馆友人问何》②一文中,他指出:“倡之教育,以进其智,兴之法变,以进其德”;此乃兴国之途。为此,他主张把遗散在民间的图书收集起来,并希望藏有图书的私家把书捐献出来,兴办图书馆,为民众获取知识提供条件。在《论青苗法之利病》③一文中,他还积极主张进行有利于民众的社会改革。他说:“夫治国之道,操之有术,行之有方”,“未有不注意于民生之利病者也”。虽然,他从王安石的变革中看到了社会改革之艰难,但他坚持认为,“苟利于民,则虽障碍坎坷,事多掣肘,人言啧啧,几无以立足。而行之既久,及其成也,必可收效于异日”。
1917年,赵世炎结识了伟大的革命先驱李大钊。从此,在李大钊的影响下,赵世炎原有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萌芽有了新的发展。当时,李大钊同王光祈、周太玄等人正在酝酿创办一个传播新思想的学会。他们一致认为赵世炎是一把好手,值得特别注意。在少年中国学会筹备期间,许多活动都邀请赵世炎参加。这样,赵世炎不仅在高师附中,就是在北京大学以及其他一些中学,都进行了积极的活动。
1919年,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了。赵世炎积极投入了这场运动。他大声疾呼:“日本人强占我们的青岛,欧美人同意他占据青岛,段祺瑞不敢力争,我们为了救国,必须起来反对,不能再埋头读书了。”①5月7日,附中学生会成立,赵世炎当选为干事长。在五四运动中,赵世炎十分活跃。他遇事冷静沉着,每当意见发生分歧时,总是耐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把情况弄清楚,经过分析判断后才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他的见解总是能得到多数人的赞同。
7月,赵世炎中学毕业。不久,经李大钊、王光祈等人介绍,参加了少年中国学会。随后,赵世炎仿照这个组织,在附中以留校校友的身份组办了少年学会,并发展了二十多个会员。少年学会与河南开封第二中学进步学生组织青年会建立了联系,彼此经常交换刊物,讨论问题。赵世炎和青年会的负责人曹靖华保持了密切的书信往来,互相学习和勉励。1919年,少年学会出版了《少年》半月刊,以研究中国社会问题和民族文学为主。赵世炎认为,要解决中国问题就必须首先了解中国,要了解中国就必须首先明了中国历史和社会状况。《少年》半月刊在第二十五期上还刊登了十四首中国现代民谣,有的反映了劳动人民深受压迫和剥削的惨状;有的则控诉了封建包办婚姻的罪恶。此外,赵世炎还在附中办起了校役补习班,帮助工人学习文化。P3-5
《中共党史人物传》是经中央有关部门批准,由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主持编纂的大型历史丛书。从1979年至2015年,在第一届至第四届理事会的主持下,陆续编辑出版89卷包括1000余位党史人物的传记,总计2500余万字。该套丛书由陈云同志题写书名,收录的人物传记均为史学传记,在编写过程中力求做到史实准确、详略得当、评介公允、文字简明。
承担此项工作的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是1979年成立的全国性、群众性学术团体,主要致力于中共党史人物的研究和传记的编纂与出版工作。现主管单位为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会员由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的教学研究机构和学者组成。
中共党史人物研究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即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为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进行持续不懈的探索和努力,付出了最大牺牲,做出了最大贡献。诸多中共党史人物的人生经历,可以说是党为人民而奋斗的光辉历程的缩影。这些前辈人物的卓越功勋,是党的丰功伟绩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奋斗、磨难和考验中表现出来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是党的历史中曾经感动并会继续感动我们民族的最生动、最精彩的部分;他们的思想和情操,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党史人物传记作品,与其他党史作品一样,在对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共党史人物传》第1至89卷自出版以来,受到广大读者欢迎,成为了解和研究各位传主生平和党的历史的重要参考。近年来,仍有许多读者不断来信要求购买;但由于该书是陆续出版的,且发行多年,早已脱销。为满足读者需要,我们决定再版《中共党史人物传》第1至89卷。再版时,我们对中共主要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陈云、邓小平的传记做了全面修订。同时请中央党史研究室的专家学者,审看了比较重要的100位党史人物传记。由于《中共党史人物传》出版时间跨度很大,陆续由陕西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和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收入此套丛书的部分完成较早的传记已无法联系到原作者。本次再版时,党史人物研究会的专家学者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编辑们,对稿件进行了细致的审定和编辑加工:吸收了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对原版体例不完全一致的地方尽可能做了规范化处理;校正了原版传记中的一些错漏之处;特别是在人名、地名、名词术语的核实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对一些难以核查的问题仍维持原貌,留待以后考证。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套丛书,无论在内容方面还是编校质量方面,都较此前有所充实和提高。尽管如此,仍难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以利将来的进一步修订,也有利于在今后的人物传记的续编工作中改进。
我们希望,本套大型传记丛书的再版对于推动中共党史人物的研究、宣传和普及党史知识、弘扬党的优良革命传统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也为今年即将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献上一份厚礼!
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
2017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