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2300年,沈阳的地名从“候”城(观察哨所)、“沈州”(头下军城)、“沈阳路”(征东省城)、“沈阳中卫”(屯军县城)、“盛京”(国都皇城)、“奉天府”(陪都行宫)、“承德县”(府首县城)、“奉天市”(殖民城市)演变到现在的“沈阳市”(省会大都市)。沈阳地名的变迁,可以问追溯出沈阳城市历史的变化,并从一个侧面透视出中国社会历史的变化。韩晓时编著张毓茂主编的《古城印记/沈阳历史文化丛书》从城区街巷、古迹建筑和乡镇村落几个方面着手,以一个个鲜活的传说故事,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 书名 | 古城印记/沈阳历史文化丛书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 作者 | |
| 出版社 | 沈阳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悠悠2300年,沈阳的地名从“候”城(观察哨所)、“沈州”(头下军城)、“沈阳路”(征东省城)、“沈阳中卫”(屯军县城)、“盛京”(国都皇城)、“奉天府”(陪都行宫)、“承德县”(府首县城)、“奉天市”(殖民城市)演变到现在的“沈阳市”(省会大都市)。沈阳地名的变迁,可以问追溯出沈阳城市历史的变化,并从一个侧面透视出中国社会历史的变化。韩晓时编著张毓茂主编的《古城印记/沈阳历史文化丛书》从城区街巷、古迹建筑和乡镇村落几个方面着手,以一个个鲜活的传说故事,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内容推荐 韩晓时编著张毓茂主编的《古城印记/沈阳历史文化丛书》拨开尘封的历史烟雾,展现金戈铁马的狼烟烽火,筚路蓝缕创业的艰辛,宫闱权谋的变幻莫测,市井民俗的千姿百态,名胜古迹的钟灵毓秀,多种文化的熔铸和传承,文化精英的高风亮节,以及胼手胝足的劳动大众为创造历史的默默奉献。 目录 序 张毓茂 悠悠2300年,从观察哨到大都市 ——沈阳地名的历史变迁 城区街巷 “三羊开泰”是“神羊” ——沈阳地名传说之一 沈哥羊妹留美名 ——沈阳地名传说之二 老罕王迁都之谜 ——奉天的传说 邓大人“八卦造盛京” ——从大东区说起 太祖微服收义女 ——皇姑区的由来 浑河“流”进沈阳城 ——沈河区的故事 天柱百泉归太祖 ——东陵区的由来 十王本是十五子 ——十王府胡同探源及其他 “罕王”亦有通天路 ——通天街的由来 有九门,没有“九门提督” ——九门路的由来 “将军”原驻“金银库” ——盛京路的故事 御路“华山”有“官道” ——从华山路说起 忠义中心聚金银 ——中街由来传说 街道阡陌入神坛 ——天坛街、地坛街漫谈 明朝总兵“满堂”坐 ——堂子街缘由 护城神仙本姓“都” ——都城隍庙巷传说 东岳大帝与天齐 ——天齐巷的由来 欢乐之土辱国主 ——乐郊路的缘由 左宝贵惩腐斩贪官 ——左大人巷的故事 文大人祭祖赔骏马 ——文大人巷的故事 王尔烈主讲萃升堂 ——萃生里的缘由 缪才子诗文冠辽东 ——翰林路的缘由 太祖微服降恶奴 ——莲花街的传说 泪滴荒滩涌万泉 ——小河沿的传说 胭粉花香胭粉屯 ——艳粉街的传说 励子读书四旗杆 ——北行的故事 古迹建筑 神鸦永伴清太宗 ——北陵的传说 晨钟暮鼓定时声 ——钟鼓楼的故事 “四象”镇龙脚 ——四塔的故事 “五彩国宝”镇“皇寺” ——皇寺的传说 锡伯“太平”讨“公正” ——锡伯家庙的故事 “水上漂”巧修庙 ——太清宫的传说 “土埋半截”修辽塔 ——塔湾塔的传说 王尔烈高中借“魁星” ——魁星楼的故事 海娘娘永驻山东庙 ——天后宫的传说 曹雪芹祖居沈阳城 ——长安寺的故事 关公“观泉”不带门 ——盛京关帝庙漫谈 沈阳路见“大世面” ——大十面的故事 敕建“永安”永不安 ——永安桥的传说 “八王水”比“八王”甜 ——八王寺由来传说 函可“思过”显“慈恩” ——慈恩寺的故事 乡镇村落 神鸦庇救清太祖 ——老瓜堡的传说 爱姬悲痛亦传名 ——挨金堡由来传说 鲁班爷显圣锔白塔 ——白塔堡的传说 真情“固伦”赛“梁祝” ——从公主屯说起 清太祖遇险得贤臣 ——大仁镜村的传说 于善人巧对赐“兴隆” ——兴隆镇的传说 虎石台伏虎不用酒 ——虎石台的由来 七星塔影伴菱花 ——石佛寺村的传说 大清开国三勇臣 ——从揽军屯说起 “满堂”悔意为皇子 ——满堂乡的由来 附录:沈阳市街路名称特色 后记 第二版后记 试读章节 悠悠2300年,从观察哨到大都市 ——沈阳地名的历史变迁 沈阳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南部,背倚长白山麓,面向渤海之滨,是辽东半岛的腹地,地势平坦,山地丘陵集中在东南部,地势由东北向西南缓缓倾斜。境内有辽河、浑河、北沙河等河流。受季风影响,降水集中,温差较大,四季分明。 早在七千二百年前,沈阳境内就有人生活、居住。 20世纪70年代初,考古专家发现沿沈阳市北郊西起塔湾,东至东陵天柱山的黄土岗上出土有新石器时代原始人的大量文物,他们把这次重大发现地称作“新乐遗址”,并称这些原始人为“沈阳新乐人”。 就在这条长长的黄土岗上,矗立着北陵、东陵和无垢净光舍利塔等许多世界闻名的名胜古迹。传说这里是“龙兴之地”。大清王朝的皇都在沈阳,努尔哈赤的坟在沈阳,皇太极的墓也在沈阳。大清朝几百年的历史是不是和这条黄土岗有关系呢?没人说得清楚。 “候”城——观察哨所 过了四千九百年,沈阳有了固定的城堡,也有了它的第一个名称——“候”城。 人们都知道“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与荆轲一起去咸阳刺秦王的壮士秦舞阳“拐弯抹角”与沈阳有点关系,他的爷爷“秦开”是沈阳建城的第一人。史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燕国大将秦开大败东胡,设“斥候”,屯兵戍边。 候,《释名》中将之解释为是护,有保护、护卫的含义。后来把守护边防、瞭望敌情的台堡称为“候”,也写作“堠”。候的规模很小,其常驻兵丁也很少。它犹如古长城的城楼,面积不大,四面有墙,每面城墙长几百米,还都是土砌成的。散建于高山、丘陵和平原,多成线性排列,是永久性的军事建筑。后来,由于军人家属的迁入,逐渐形成规模,扩建形成了“候”城。 借助于考古调查,可以勾勒出“候城”的大致范围——从正阳街到朝阳街的区域。故宫大政殿里发现的夯土墙应当是它的北城,沈阳故宫及沈河区公安分局都在城内。 “沈州”——头下军城 又过了约一千年,沈阳有了并不完全用于军事目的的土城,它的名字叫“沈州”。 辽宋时期,辽太宗耶律德光在沈阳重建了土城,用于驻防军队和安置强迁的居民农户及俘虏,并取浑河沈阳段支流古名“沈水”定名为“沈州”。 辽代“沈州城”的规模较候城扩大了许多,是一座军城,设有节度使镇守。但同时,这城是皇族名下的属于辽太宗耶律德光个人的私城。 已发现的考古材料清楚地画出了当时的繁荣市貌。民房还是土砌,只有官属的有些瓦。当时,沈州城的格局向东拓展,从现在的单一的沈河区延伸到大东区。与候城相比,沈州城渐渐模糊了军事痕迹,但还不是真正的城市。金末元初,沈州又连遭兵火,城垣变为废墟。 “沈阳路”——征东省城 又过了约三百年,沈阳第一次升格为省城,第一次出现“沈阳”称谓的地名,也第一次在城内出现通达四门十字交叉大道。 元朝统一后,在废墟上重建城郭。1296 年,改沈州为“沈阳路”,“沈阳”两字第一次出现在正式的史书中。沈阳路受辖于辽阳,统辖二府、一司、五道,后来管理五个总管府、二十四个千户所和十四个州。依据史料可知,元代的沈阳路曾设立过相当于现在的省一级的机构,不过这一机构主要是管理军事事务,而且,是主要掌管征东军事事务的。因为,至元二十年(1283年),元朝为了进行对日战争特组建“征东行省”这一机构。当时的沈阳已是具有五千余户、多个民族共同生活的大城。 “沈阳中卫”——屯军县城 又过了约一百年,沈阳第一次有了带瓮城的砖城,第一次有了城市的中心标志。 明朝时,沈阳设立了军政地方机构,改称为“沈阳中卫”,隶属于辽东都指挥司统辖。1388年,中卫城指挥使闵忠奏请朝廷建沈阳中卫砖城。改建后城墙高达二丈五尺,周长九里三十步;开辟两道护城河各宽三丈,深八尺;城里仍设十字街;城墙四面各辟一城门,起门楼,建瓮城。十字街的中心点上建有中心庙,形成虚假的“丁”字路口,起到军事防守的作用。城的北门建有像碉堡式门垛的建筑物,城楼下墙腹内有藏兵的拱券套洞,城门上加筑了敌台,成为古城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既后来所谓的“九门”。 此时,沈阳城变成以防御功能为主的镇守性城市。虽说逐渐淡化了军事驻地的模式,但城中居民,驻军的军属占很大比例,其余才是士农工商、贩夫杂作等散户居民。沈阳中卫城是辽东长城北部防线的中心,是辽东北部的军事重镇。 P1-5 序言 一个城市,同一个民族一样,若忘记自己的历史,忽略自己的文化传统,也就失去创新的根基,缺乏向前发展的精神动力,也可以说,没有了灵魂。我们今天生活在其中的沈阳市,被史家称为“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悠悠两千三百年,沈阳从一个军事哨所,到现代大都市,其发展过程,充满了先祖们奋斗的血汗,卓越的智慧,不屈不挠的毅力,豪迈刚烈的精神品格……这一切,凝聚成以沈阳为代表的关东文化的独特风貌。对这种文化风貌的探究、展现和弘扬,是当代沈阳人承担的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许多有志于此的有识之士,做了大量工作,撰写出版了不少这方面的书籍和文章。然而,不必讳言,工作还是初步的,还缺乏对沈阳历史的文化深入探讨、全面研究和系统总结,因而也就不能适应和满足沈阳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的需要。 于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这部十大卷的《沈阳历史文化丛书》应运而生了! 这部大型丛书,史料丰富翔实,立意新颖精妙,抒写生动流畅。既回顾往昔,更立足当今。从历史纵深的审视中,不仅凸显出沈阳的过去和现在的雄浑博大,也预示着沈阳未来的辉煌。拨开尘封的历史烟雾,丛书为我们展现出金戈铁马的狼烟烽火,筚路蓝缕创业的艰辛,宫闱权谋的变幻莫测,市井民俗的千姿百态,名胜古迹的钟灵毓秀,多种文化的熔铸和传承,文化精英的高风亮节,以及胼手胝足的劳动大众为创造历史的默默奉献。沈阳的先民在同恶劣自然环境的拼搏中,在同各种邪恶势力的抗争中,在多民族文化的交融中,逐渐形成了乐观开朗、豪爽英武、无所畏惧,既敢于抗争又宽容和睦的宝贵品格。丛书十卷,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把握了沈阳历史文化的血脉和走向。尽管十卷丛书的作者各异,其文风也是姚黄魏紫,各有千秋,但其中的血脉和灵魂却是一以贯之的。正因如此,丛书会给我们当代的沈阳人以启迪,以智慧,以激励,以及坚强的信心和无比的勇气。“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后世的沈阳人应会感激我们今天这份劳绩的。 令人欣慰的是,丛书这项大工程,得到了沈阳市党政领导和各界人士的热情关怀和支持。特别是市委宣传部的领导,对丛书编撰出版尤为重视,将此项目列为沈阳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课题。凡此种种,都极大鼓舞了参与此项目的同志们的热情和干劲。一年多以来,辽沈地区的专家、学者和出版工作者,勾沉史料,深入研究,精心撰写。其文稿立足于严肃的辛勤的学术研究成果基础上,但又绝非书斋里的高头讲章,而是深入浅出,鲜活生动,引人入胜。当然,丛书也完全摒弃了那种随心所欲的“戏说”历史。如今硕果问世,令人欣喜。十册装帧古朴典雅、文图并茂的图书终于摆在我们面前。我相信,凡是关心沈阳历史文化的人,不论是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市民大众,还是国内外各界人士,都会投入关注的目光,先睹为快。 最后,要提到的是这部丛书的策划者和编辑者李树权和信群同志,两位是出版界成就卓著享有盛名的老编辑。他们编辑出版的书籍,很受广大读者欢迎,而且多次荣获各级奖励。他们现在虽已退休,但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借助紫气东来文化集团公司的支持,完成了这项文化工程,令人钦敬。 后记 得知《沈阳历史文化丛书》即将推出第二版的消息,我很欣慰。当初受邀编写《古城印记》时,我选择用地名联系传说和掌故的方式来写沈阳古城,现在看来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这不仅仅是对我个人编写能力的肯定,也是对所有为这本书积极策划并执行的工作人员的一种鼓励。 《沈阳历史文化丛书》是对沈阳历史文化的深入探讨、全面研究和系统总结,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丛书再版得到了沈阳出版发行集团、沈阳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对出版发行单位的前瞻性表示真诚的敬意。 本次丛书再版,尽管做了局部的调整和修正,也难免有疏漏不当之处,希望各位读者指正。 韩晓时 2017年1月12日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