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是一项重要而又困难的学问,它比任何工作都难。无论父母事业上多么成功,也弥补不了教育孩子的失败。
随着电视剧《虎妈猫爸》的播出,“虎妈”“猫爸”式的教育理念一下子被推到风口浪尖。剧中,对于女儿的教育问题,全家展开了一场“教育大厮杀”。同时,剧中揭露了很多问题,如重点小学问题、就近入学还是择校的问题、报补习班的问题、孩子的童年快乐重要还是学习成绩重要、替孩子指明道路和放任孩子“撞南墙后再回头”,哪种做法更负责,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在现实社会中确实存在的。这些问题浓墨重彩地映射了中国教育的许多乱象,表明了有众多问题困扰着中国家长。这是否能引起人们对教育的反省与改革,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应反思一个问题:关于教子育人,我们到底该不该做中国式“虎妈”“猫爸”?
首先,让我们先弄清楚什么是“虎妈”和“猫爸”。其实,这两种角色分别代表着两种教育观念,“虎妈”代表的是以应试为主的传统中国教育理念,其教育表现常常是粗暴的、严苛的、专制的、武断的、落后的;“猫爸”代表的是以尊重孩子个性为主的西方教育理念,其教育表现常常是快乐的、民主的、尊重的、创造性的。
有这样一句话:在外国,孩子只是孩子;在中国,孩子是整个家庭的中心。由此可以看出,“虎妈”式教育似乎更符合大多数国人的传统教育理念,因为在中国,孩子的未来就是父母的未来,很多家长为了孩子甚至不惜压上自己所有的筹码。尤其是在当前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做父母的都提早为子女打算,凡事都要为子女打点好。加之,在不少父母心中,孩子是生命的延续,自己年轻时未完成的梦想或遗感,理所当然地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去实现自己未完成的夙愿。当每一个家长都这样想时,一场场“疯狂的博弈”就会愈演愈烈,孩子们自然而然成了博弈的“牺牲品”。
提到“虎妈”,我不得不提一下几年前美籍华人蔡美儿写的畅销书《虎妈战歌》,该书不仅讲述了一个母亲如何严苛地教育两个女儿的故事,同时把战火引向了中美教育观及文化传统的差异。作者蔡美儿虽出身精英家庭,是耶鲁大学教授,却秉承了一些华人推崇的“狼性”教育方法来教育女儿,她的两个女儿也先后考入了哈佛大学。生活在美国,却依然沿袭华人教育传统的人中,蔡美儿是典型。
诚然,“虎妈”式教育在个别孩子身上是适用的,但作为教育模式进行推广,肯定会出现很多教育难题,这就是目前中国教育存在的“家教不良”现象:顽劣孩子、问题孩子的背后多是不够温馨、不够开明和不太懂教育的家长。孩子的问题往往就是家庭问题、家长问题和教育方法问题。我们不可否认,“虎妈”式教育确实能让孩子的能力得到提高,但代价是孩子失去了本该欢乐无忧的童年,很多孩子心理过早成熟,心理健康和心智发展状况堪忧。这种“虎妈”式教育方式是否可取,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值得所有父母深思。
当然,也有一些“猫爸”式家长,倡导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教育观念,他们认为美国无论是科技的创新还是人文的创新都处于领先地位,所以应该效仿美国的教育方式。其实:美国的教育理念也是百家争鸣,各执一词,而且经常受到欧洲教育观的冲击和洗礼,如卢梭、蒙台梭利、鲁道夫·史代纳等人的教育理念。这些相对比较注重孩子个人成长的、欧洲首创的教育观念和实践也让很多家长心生向往。
教育不是模具,不可能干篇一律,西方的教育一定好吗?回首改革开放这些年,我们生搬硬套了很多西方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由于“水土不服”,只有那些能“适应和融入”中国社会的理念和方式,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西方教育确实有它的优点,但它能不能全盘融人中国的教育轨道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其实,中西方不同的教育方法是因国家而定的。不能生硬地套用西方的教育模式,那样也许会适得其反。因为孩子周围的环境没变,只改变教育模式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P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