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带一路100个全球故事(附光盘)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新华通讯社、国务院国资委、孔子学院总部编的《一带一路100个全球故事(附光盘)》收录了100个与“一带一路”相关的故事,其中有新华社记者采写的通讯报道,也有孔子学院在全球范围内的征文,介绍了“一带一路”带来的机遇和意义,生动地展现了“一带一路”对沿线国家人民生活带来的改变。全书的故事分为“草根故事”“创业故事”“文化故事”“创新故事”“绿色故事”“工匠故事”“感人故事”“成长故事”和“留学故事”等。每篇文章都配有插图,全书图文并茂,语言通俗易懂,有利于弘扬“一带一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宣传“一带一路”重大战略。

内容推荐

新华通讯社、国务院国资委、孔子学院总部编的《一带一路100个全球故事(附光盘)》中这些作品讲述的,既是关于中国的故事,更是关于世界的故事。这些故事充分表明,“一带一路”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这些故事的主人公大多是和“一带一路”发生关联的外国普通民众:有种中国玉米发家致富的吉尔吉斯斯坦农民卡里莫维奇;有激动得忘了拥抱习主席的厄瓜多尔地震幸存者巴勃罗;有在中国收获知识和爱情的乌兹别克斯坦小伙阿力……

目录

草根故事

 “我激动得竟忘了拥抱一下习主席”

 萨尔瓦多重新“发现”中国

 瓜达尔镇的“迪拜梦”

 远东渔民的“中国梦”

 进步 成就 关怀—在中国企业中快乐工作的埃及员工

 “等路修好了,我想开车去新疆看看”

 一位突尼斯机修工的“逆袭”

 “中国公司做了连缅甸政府都做不到的事情”

 孔子学院改变吉尔吉斯斯坦学生命运

 孟加拉国制衣行业的“中国力量”

创业故事

 走出百年孤独

 蛮荒之地创奇迹

 智利樱桃的中国之旅

 “三最”霍尔果斯活力耀丝路

 给墨西哥跳水打上中国烙印

 一个孔院校长的“三十年规划”

 小果实见证大机遇

 “中国为我的生意发展打开大门”

 “一带一路”上的中意企业“联姻”

 中资企业在沙特“一带一路”建设中风生水起

文化故事

 来生愿为中国人

 “中国亭”、中国制造与中巴情缘

 一位哈萨克斯坦媒体人的中华武术缘

 多哥外交官阿博的中国印记

 “叶问传人”在埃及

 千年丝路上的新交流

 中国传统文化之花绽放秘鲁

 从豆芽女商人到民间外交家

 巴勒斯坦有了首家中医诊所

 缅甸青年人的中国文化情

创新故事

 “键盘经济”在丝路上起飞

 连接大河文明的“万里纽带”

 塔吉克斯坦的“中国”棉花

 玉米地“掘金记”

 古丝绸之路上的巴米扬大佛“复活”了

 行驶在德黑兰的中国地铁

 马达加斯加竹业发展借助“中国力”

 匈牙利老牌化工企业“重生”记

 中国商品走进巴西百姓生活

 “一带一路”奏响马赛之歌

绿色故事

 湄公河畔山乡“变形记”

 迪拜沙漠中的绿色农场

 中国绿色技术助吉尔吉斯斯坦棉农致富

 问渠哪得清如许

 “绿色丝路”:从畅想到现实

 中国太阳能“点亮”喀麦隆农村

 “比亚迪”改变巴西城市交通

 “美丽山”里的中国电力“高速公路”

 荒漠变绿洲

 打造斯里兰卡“热电之都”

工匠故事

 从阿勒颇到天津

 —一块叙利亚手工橄榄皂的旅程

 “丛生竹林河流”上的“辉煌”工程

 连通亚欧大陆的中国路桥人

 练就丝路建设“真功夫”

 —中国师傅与洋徒弟的故事

 醉心中华餐饮艺术的秘鲁名厨

 柬埔寨信息“高速路”上的中国身影

 点亮几内亚绿水青山

 中国匠人筑梦北非

 “中国制造”托起厄瓜多尔地震灾区人民的希望

 以中国工匠精神打造百年工程

感人故事

 迪瓦拉卖羊

 中国公司给补牙,阿诺笑了

 阿宝见副总理

 那场面试改变了我的人生

 中国钻工坐上贵宾席

 跨国“师徒情”

 尼罗河畔的中国“收麦专家”

 中东沙漠造城记

 中斯光明的“纽带”

 海岛渔村的华丽变身

成长故事

 丝路续驼铃,长河话友谊

 我与昆曼公路的美丽邂逅

 我与汉语的不解之缘

 永久牌自行车与我家的故事

 我和中文的美丽邂逅

 汉语改变了我的命运

 汉语为我插上梦想的翅膀

 实现梦想的神奇钥匙

 在学习中国书法的道路上

 汉语和中国带我登上联合国论坛

留学故事

 爷爷最后的礼物

 父女两代人的北京情缘

 我的汉语,我的梦

 感悟“四知堂杨”

 我的汉语梦

 身在塞尔维亚,心在中国

 中国与我的缘分

 “言以爱传,爱以言传”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大爱无疆

梦想故事

 知识改变命运 梦想点亮未来

 我的三个中国梦

 不一样的国家,一样的梦想

 我的中国梦

 中国,我想和你一起梦想,一起腾飞

 达梦中国

 我的中国爱和中国梦

 丝绸之路上的追梦人

 同一条带 同一条路

 “一带一路” 梦在飞翔

试读章节

“我当时真是太激动了,竟忘了代表全体厄瓜多尔人民拥抱一下习主席!”2016 年11 月18 日傍晚,在厄瓜多尔公共安全应急指挥中心的大厅里,52 岁的巴勃罗·科尔多瓦向记者回忆起当天,自己作为“4·16”地震幸存者代表,受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亲切问候时的场景,不由自主地搓着双手,仍然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和激动。

当天上午,正在厄瓜多尔进行国事访问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首都基多同厄总统科雷亚共同出席中方援建的公共安全应急指挥中心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乔内医院奠基、科卡科多-辛克雷水电站竣工发电视频连线活动。活动结束后,习主席在科雷亚总统陪同下来到公共安全应急指挥中心大厅,与中心工作人员交流,现场通过视频连线向地震灾区波托维耶霍指挥中心的员工们致以亲切问候,向地震灾害中获救者表达慰问和祝福。

在指挥大厅,习近平主席见到了科尔多瓦,同他亲切交谈。“我是作为震灾中获救者代表,今天上午从马纳维省首府波托维耶霍赶到这里,接受习主席接见的。”经历了一天的奔波,科尔多瓦难掩倦色,但提起见到习主席的场景不禁两眼放光,向记者滔滔不绝地讲起来。

习主席给他的第一印象是“身材高大,特别平易近人”。“我当时对习主席说:‘主席好,我叫巴勃罗·科尔多瓦,是波托维耶霍市的地震幸存者。当时在废墟下被埋了46 个小时。我要为中国给我们国家的援助向主席先生表示衷心感谢,感谢您同我们厄瓜多尔人民在一起。’”这位中年男子对自己当时说的第一句话记得十分清楚。

“习主席非常和蔼、非常真诚。他走过来握住我的手,轻抚着我的胳膊说:‘我们听说了关于你的故事,你当时受伤了吗?’我回答说:‘只是被石头掉落砸伤了背,没什么大碍。’习主席欣慰地点点头,还问了我现在的工作情况。”

“我当时一心想着,一定要为中国建设的应急指挥中心对自己的救命之恩表达最真心的感谢,不是以我个人的名义,而是以所有厄瓜多尔人的名义。”

他表示,能和习主席交谈是自己一生最大的荣幸。“虽然我们交谈时间很短,但我由衷地感谢习主席、感谢中国为我们所做的一切。中国是世界大国,这些年给予了厄瓜多尔太多的帮助。”

地震前,科尔多瓦在波市的一家酒店做服务员。地震当晚,他在酒店二楼值夜班,灾难降临,酒店完全倒塌,他被埋在废墟下靠着学到的求生技能,顽强地坚持了46 个小时,直到铲土机扒开他头顶的大石块才发现了他。科尔多瓦的亲友赶紧通过厄瓜多尔国家公共安全控制指挥系统(ECU911)联系后续救援人员,终于把他从层层废墟中救了出来。

“看着倒塌的整栋酒店大楼,当时谁也不会想到还有人能活下来,然而我终于活下来了。感谢上帝!”讲到动情处,科尔多瓦眼眶发红,坐在那里双手紧紧抱着膝盖。

停顿了片刻,他向记者谈起中国公司承建的ECU911 系统。“如果没有它,我肯定活不下来。你们的帮助对我们太重要了,它在地震发生后拯救了那么多人的生命。”

目前,厄公共安全应急指挥中心已建立 16 个指挥分中心,覆盖了全国。中心采用的中方技术和设备,在今年地震救灾抢险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ECU911 对我们这样地震多发的国家很有用,现在大街上都装了ECU911 摄像头,可以随时求救。”获救后,科尔多瓦加入了厄瓜多尔公共安全应急指挥中心波市分中心,做检修员,至今入职已有5 个月。能够从事这份有意义的工作,而且有稳定的收入养活家人,是科尔多瓦最大的心愿。

不过,眼下科尔多瓦有了新的高兴理由。他告诉记者,有新结识的中国朋友邀请他全家明年2 月去中国访问。

“我自小在海边长大,听说北京的冬天很冷,不过再冷,那也肯定是一趟温暖的旅行。”科尔多瓦有些腼腆地笑着对记者说。

P3-5

序言

2013年注定将作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载入史册。这一年的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先后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一带一路”为世界描绘了一幅互联互通的宏伟蓝图,被国际社会公认为新时期全球治理的一份“中国方案”。

“中国方案”的背后,是历史与现实的交汇。

撒马尔罕,中亚最古老的城市之一。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问至此。站在一幅古丝绸之路地图前,他说:“我们穿越了时空。”1300年前,这里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通衢要地,“异方宝货,多聚此围”,而路的最东端——长安,正迎来开元盛世,“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1300年后,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转折点的中国,正阔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3年多来,丝绸之路上那些尘封的记忆被重新激活。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了相关合作协议。“一带一路”倡议成为迄今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之一。

我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亲身体会到这个倡议所引发的积极反响和热切期待。2016年1月,我在埃及首都开罗会见中东通讯社社长阿莱.海德尔时,他对丝绸之路的古老历史如数家珍,对其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充满了期望。6月,我对俄罗斯总统普京进行专访时,他用坚定的语气告诉我,习近平主席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非常及时,包括俄罗斯在内的欧亚经济联盟成员都希望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框架内发展和中国的合作。同年11月,我随同习近平主席参加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举行的中拉媒体领袖峰会,拉美各国新闻界人士都表达了希望将“一带一路”倡议延伸到该地区的强烈愿望。

当今世界最缺乏的不是技术、资金和资源,而是创造性的思想和智慧的火花。

“一带一路”倡议的问世正值世界经济歧路彷徨,进入“新平庸”时代。由于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部分国家“逆全球化”思潮涌动,“黑天鹅”事件频出,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排外主义抬头,不同制度和文明间的碰撞更加频繁,世界的发展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的挑战。

世界呼唤“破局之策”,呼唤能够用创造性智慧化解全球治理僵局的推动者。

“一带一路”倡议以发展为导向、以合作为指针、以共赢为目的,这一重大构想所追求的互联、互通,倡导的共商、共建、共享,闪烁着智慧光芒,体现了中国的大国风范和责任担当,为世界提供了走出危机的良方,开创了全球化的新时代。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不仅为世界经济贡献了30%的增长率,同时也为推动全球治理注入了中国动力和中国定力,展现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3年多来,我的新华社同事们行程万里,跋山涉水,走遍沿线国家,采访各国政要,调研实践收获,倾听民间心声。在记者眼前徐徐展开的,是一幅气象万千、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在塔吉克斯坦采访时,他们了解到,塔吉克斯坦原来一直是水泥进口国,进口水泥供不应求,价格昂贵,阻碍了这个中亚国家的经济发展。来自中国的公司在当地投资建厂后,塔吉克斯坦的水泥供应不仅基本实现自给,而且短短几年间就从一个水泥进口国变成一个水泥出口国。

在叙利亚古城阿勒颇,当地生产的手工橄榄皂漂洋过海,沿着“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运到了中国。来自中国的订单,让橄榄皂厂的工人们在战火纷飞的动荡中有了抚养家小的稳定收入,也使这门古老手艺得以传承。

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书写,这样的变化每天都在出现,这样的奇迹每天都在孕育。3年多来,新华社记者用中、英、法、西、俄、阿、葡等文字采写了逾3万篇与“一带一路”相关的稿件。这3万多篇稿件的内容,涵盖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和各国媒体同行的报道形成合力,助力打造“一带一路”上政策沟通的渠道、设施联通的纽带、贸易畅通的途径、资金融通的窗口和民心相通的桥梁。

今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在北京举行。来自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千余名政要和嘉宾将齐聚一堂,共襄盛举。在此盛事举办之际,新华社和国务院国资委、国家汉办通力合作,从新华社记者、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作的中资企业员工及在华外国留学生采写的文章中精心挑选出100篇作品,以中、英、法、西、俄、阿、葡7种文字结集出版。

这些故事的主人公大多是和“一带一路”发生关联的外国普通民众:有种中国玉米发家致富的吉尔吉斯斯坦农民卡里莫维奇;有激动得忘了拥抱习主席的厄瓜多尔地震幸存者巴勃罗;有在中国收获知识和爱情的乌兹别克斯坦小伙阿力……

这些作品讲述的,既是关于中国的故事,更是关于世界的故事。这些故事充分表明,“一带一路”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我们看到,在“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由于缺少与世界经济接轨的有效路径,长期面临发展困境,一些国家甚至因为外部的干预陷入了持续动荡。随着中国的和平发展,广大发展中国家看到了有别于西方发展模式的另一条道路,这条道路更贴近他们的现实,也具有更大的合理性和可行件。

但见时光流似箭,岂知天道曲如弓。一个强盛的中国,正从历史深处走来,重回世界舞台中央。讲好“一带一路”故事,讲好中国和世界的故事,是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职责。  随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召开,可以预见,“一带一路”倡议将得到更多国家的响应,也将推动世界结成更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2017年4月于北京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8:1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