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虽然是一部诞生于三千年前的古经,但是今天的人阅读它、理解它并不难,原因是它的卦辞、爻辞都是譬喻性的语言,作为譬喻的语言,多具故事性、类比性,通过这些譬喻,就能理解相应的卦象、爻象的含义。
《周易的故事(周易通俗读本)(精)》作者周山用顺畅的语言、生动的事例深入浅出地为你讲述“周易的故事”。
| 书名 | 周易的故事(周易通俗读本)(精) |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作者 | 周山 |
| 出版社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周易》虽然是一部诞生于三千年前的古经,但是今天的人阅读它、理解它并不难,原因是它的卦辞、爻辞都是譬喻性的语言,作为譬喻的语言,多具故事性、类比性,通过这些譬喻,就能理解相应的卦象、爻象的含义。 《周易的故事(周易通俗读本)(精)》作者周山用顺畅的语言、生动的事例深入浅出地为你讲述“周易的故事”。 内容推荐 《周易》是一部影响中华文化长达数千年的经典。它由卦爻符号与卦辞、爻辞两部分组成,构成一个整体。《周易》六十四卦,象意六十四类事物情况,提供人们行为举事时作参考。《周易》作为一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必读经典,是几千年来国人的共识。《周易的故事(周易通俗读本)(精)》作者周山用顺畅的语言、生动的事例深入浅出地为你讲述“周易的故事”。 目录 前言 一、龙的故事(《乾》) 1.龙的传说 2.潜龙勿用 3.或跃在渊 4.飞龙在天 二、牝马的故事(《坤》) 1.牝马之贞 2.直率、方正、宽容 3.无咎无誉 4.不显摆的黄裳 三、聚草屯粮的故事(《屯》) 1.“建侯”之梦 2.女子嫁人难 3.安危之间 4.“粮草”的使用 四、童蒙的故事(《蒙》) 1.“童蒙求我” 2.教不严,师之堕 3.“困蒙”不可取 4.“击蒙”须谨慎 五、求雨的故事(《需》) 1.久旱盼甘霖 2.耐心等待“及时雨” 3.谨防“引狼人室” 4.下雨之后 六、打官司的故事(《讼》) 1.诉讼风险多 2.见好就收,无灾无祸 3.心态平和,自动撤诉 4.输赢无常 七、军队的故事(《师》) 1.匡扶正义 2.严明军纪,赏罚公平 3.经验和智慧的较量 4.战争之后 八、朋友的故事(《比》) 1.诚信交友 2.热忱交友 3.谨慎交友 4.朋友要守信 九、积云成雨的故事(《小蓄》) 1.密云不雨 2.判断方向 3.夫妻反目 4.下雨之后 十、踩老虎尾巴的故事(《履》) 1.履道含和 2.如何做人 3.履虎尾 4.如何处世 十一、茅草的故事(《泰》) 1.天地和,万物生 2.拔茅茹,以其汇 3.有舍才有得 4.帝乙嫁妹 十二、苞桑的故事(《否》) 1.天地不交,万物难生 2.守望相助 3.忍辱负重 4.系于苞桑 十三、郊野的故事(《同人》) 1.同人于野 2.同人于门 3.化敌为友 4.同人于郊 十四、大车的故事(《大有》) 1.全面的收获 2.大车以载 3.位高不凌人 4.自天祐之 十五、谦谦君子的故事(《谦》) 1.高山甘居于地下 2.谦谦君子 3.居功不傲 4.谦虚与刚毅 十六、快乐的故事(《豫》) 1.人心和乐 2.独乐与众乐 3.真诚乃快乐之本 4.乐而不能极 十七、追随的故事(《随》) 1.追随的本意 2.择善而从 3.追随的方式 4.追随的境界 十八、清除腐败的故事(《蛊》) 1.从电影《落山风》说起 2.父母之蛊 3.裕父之蛊 4.用誉 十九、临政的故事(《临》) 1.“光而不耀”的临政之道 2.“方而不割”,以情动人 3.诚信为重,贴近民众 4.君临天下,重在用贤 二+、童观的故事(《观》) 1.观察要虔诚 2.“童观”与“窥观” 3.从“苛政猛于虎”说起 4.我生与其生 二十一、治狱的故事(《噬嗑》) 1.噬嗑与治狱 2.小惩大戒 3.噬腊肉遇毒 4.割掉耳朵 二十二、修饰的故事(《贲》) 1.修饰也是礼仪 2.修饰要符合身份 3.修饰有度 4.返朴归真 二十三、床的故事(《剥》) 1.阴盛阳衰话剥落 2.不要漠视初始的腐败 3.出污泥而不染 4.君子得舆,小人剥庐 二十四、正义复归的故事(《复》) 1.君子重返舞台 2.既稳妥又完善 3.频复与独复 4.谨防迷失方向 二十五、无妄之灾的故事(《无妄》) 1.不虚妄是做人的底线 2.不耕种哪来收获 3.无妄之灾 4.无妄与自信 二十六、不吃家里饭的故事(《大畜》) 1.不吃家里饭 2.快车配好闸 3.童牛之牿 4.何天之衢 二十七、颐养的故事(《颐》l 1.自求口食 2.切莫贪得无厌 3.虎视眈眈 4.颐养他人 二十八、枯杨的故事(《大过》) 1.超越常规 2.枯杨生梯 3.刚柔相济 4.枯杨生华 二十九、化险为夷的故事(《坎》) 1.有孚维心 2.临危不乱 3.险中有险 4.化险为夷 三十、光明的故事(《离》) 1.光明正大 2.防患于未然 3.突如其来 4.恢复光明 三十一、谈恋爱的故事(《咸》) 1.从“咸亨酒店”说起 2.追求始于足下 3.朝思暮想 4.山盟海誓 三十二、夫妻的故事(《恒》) 1.夫倡妇随,天长地久 2.夫倡妇随,需要磨合 3.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4.坚守夫妻之道 三十三、隐退的故事(《遯》) 1.隐退三义 2.隐退是为了等待时机 3.急流勇退 4.禅让也是一种隐退 三十四、强盛的故事(《大壮》) 1.盛极之时,好生骄溢 2.善泳者溺 3.羝羊触藩 4.退一步海阔天空 三十五、晋升的故事(《晋》) l_依附与柔顺 2.克服静摩擦 3.晋如鼯鼠 4.用柔不用刚 三十六、韬光养晦的故事(《明夷》) 1.太阳沉入地下 2.鸟儿垂下双翅 3.知己知彼 4.箕子装疯 三十七、治家的故事(《家人》) 1.家庭主妇的重要性 2.主妇的准则 3.家和万事兴 4.家长的威信 三十八、远离孤独的故事{《睽》) 1.君子以同而异 2.君子坦荡荡 3.老牛拉车 4.遇雨则吉 三十九、应对困顿的故事(《蹇》) 1.遇险能止 2.停止与奋进 3.来反与来连 4.君王的困顿 四十、赦过宥罪的故事(《解》) 1.春雨贵如油 2.田获三狐 3.招摇过市 4.弯弓射恶鸟 四十一、减损的故事(《损》) 1.减损有道 2.酌损与弗损 3.损其疾 4.以柔居尊 四十二、增益的故事(《益》) L损上益下 2.十朋之龟 3.“中行”之诫 4.惠而不费 四十三、清除奸佞的故事(《央》) 1.不利即戎 2.莫夜有戎 3.独行遇雨 4.苋陆夹央 四十四、壮实女子的故事(《媚》) 1.壮女不娶 2.车闸与小猪 3.庖厨无鱼 4.以杞包瓜 四十五、人才荟萃的故事(《萃》) 1.情同乃聚,气合乃群 2.引荐人才 3.不容犯错的“大吉” 4.尊位思悔 四十六、攀升的故事(《升》) 1.柔以时升 2.诚信与攀升 3.虚邑与岐山 4.拾级而上,不息之贞 四十七、脱离困境的故事(《困》) 1.穷则思变,困则谋通 2.困于酒食 3.困于金车 4.困于葛蕞 四十八、水井的故事(《井》) 1.改邑不改井 2.旧井无禽 3.以砖修井 4.井收勿幕 四十九、革命的故事(《革》) 1.顺天时,应民心 2.黄牛之革 3.革言三就 4.虎变与豹变 五十、铜鼎的故事(《鼎》) 1.立国重器 2.鼎有实 3.鼎折足 4.鼎玉铉 五十一、惊雷的故事(《震》) 1.震惊百里,不丧匕鬯 2.以恐惧修其德 3.震苏苏与震遂泥 4.震索索,视矍矍 五十二、刹车的故事I《艮》) 1.静而止与动而止 2.艮其趾与艮其腓 3.艮其限与艮其身 4.艮其辅,言有序 五十三、鸿雁的故事(《渐》) 1.循序渐进 2.饮食衍衍 3.陆非所安,择木而栖 4.鸿雁精神的高扬 五十四、女子出嫁的故事(《归妹》) 1.归妹征凶 2.跛能履,眇能视 3.迟归有时 4.帝乙归妹 五十五、盛中藏衰的故事(《丰》) 1.如日中天 2.中午能见北斗星 3.中午能见小星星 4.三年不见人踪影 五十六、旅者的故事(《旅》) 1.旅者获安,大智能然 2.旅途三件事 3.焚其次,丧其仆 4.先笑后号眺 五十七、风的故事(《巽》) 1.柔顺是一种美德 2.柔顺与果断 3.田获三品 4.丧其资斧 五十八、愉悦的故事(《兑》) 1.相益则悦 2.和悦与诚信 3.商度所悦,介然守正 4.至尊的愉悦 五十九、拯救涣散的故事(《涣》) 1.宗庙祈祷 2.壮马之用 3.以涣济涣 4.千金散尽还复来 六十、节制的故事(《节》) 1.苦节不可贞 2.节制与时宜 3.不改其节 4.甘苦之间 六十一、公鸡司晨的故事(《中孚》) 1.豚鱼之险 2.我有好爵 3.月几望,马匹亡 4.公鸡不是登天物 六十二、飞鸟遗音的故事(《小过》) 1.宜下不宜上 2.飞鸟以凶 3.弗过防之 4.亢奋的飞鸟 六十三、成功之后的故事(《既济》) 1.初吉终乱 2.曳其轮,濡其尾 3.破絮塞漏洞 4.濡其首 六十四、小狐狸渡河的故事(《未济》) 1.未济可济,量力而行 2.濡其尾与曳其轮 3.忧思与奋发 4.信心与实力 附录《周易》 后语 试读章节 4.不显摆的黄裳 六五、上六两爻属于天爻,是“牝马”的最高位置。“厚德”的积累,至此也达到了顶峰状态。在如此高位上的人们,又应该怎样展示他们的“牝马之贞”呢? 六五爻辞说:“黄裳,元吉。”在古代,黄色是五色中的一种“正色”,不仅漂亮而且高贵。古代人将上身的衣袍称为“衣”、下身的裙裤称为“裳”,所谓“衣裳”,便是上衣与裙裤的统称。“黄裳’’就是用既高贵又漂亮的黄绸布做成的裙裤,其意为谦逊、藏德、不显摆,比“含章”更为难能可贵。用“黄裳”例说六五爻,其意就是:德高望重的君子如同“黄裳”遮隐于上衣下面那样,仍然心甘情愿地追随在君王左右。这样的“牝马之贞”,不仅给他个人带来莫大的吉祥,也给整个社会带来吉祥。 上六爻象征久居高位之臣。这样的老臣、重臣,无论面对老皇帝还是接班人小皇帝,都应该一如既往,保持“牝马之贞”,如同辅助先帝一样辅助幼帝。西周初期的周公,就是一个典范。周武王驾崩后,周公竭尽全力辅助幼帝。周公的两个兄弟不服幼帝统治,发兵取而代之,被周公一一铲除。有人怀疑周公也想取而代之,一时流言纷纷。事实证明,周公呕心沥血,始终保持着“牝马之贞”,维护侄子的君权地位,开创周天下的盛世。相反,如果久居高位的重臣不守“牝马之贞”,与幼主争权夺利,甚至图谋不轨、取而代之,其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上六爻辞的“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就是从“牝马之贞”的反面,形象地说明君、臣相争的流血后果。 《坤》卦六爻,均为谦后之言;谦后则吉,争先则凶,正是《坤》卦的核心思想。 “后”德即是“厚德”的思想观念,由此形成。以“牝马之贞”自诩的妇女们,也便因此傲人,以获得“后”名为荣,做了皇帝的妻子便是“皇后”,做了皇帝的娘便是“皇太后”。总之,“后”是坤德的代名词,融人民族血脉中,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历史上,老子是最早为“后”德唱赞歌的人。后德的内涵中,有两大属性,一日“柔”,二日“不争”。老子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他又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赞美“柔”,赞美“不争”,是因为它们所代表的德性使得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无法与之抗衡。当然,在中国历史上,也并非所有人都欣赏“后德”,唐代的武则天、清代的慈禧太后就是典型代表。住在后宫的她们,偏要走进前面庙堂,破一破“先迷”的戒条。戒条虽然被破了一下,但是传统的“后德”观念实在太强大了。“龙战于野”的结果,难免“其血玄黄”,落得一个两败俱伤的悲剧。 P20-21 序言 殷商末年,暴虐的纣王将雄踞西部地区的“西伯”姬昌囚禁于羑里。这位后来成为周文王的姬昌,遂在囚室里将《连山》、《归藏》两部古代易经重新整理编写:首先,将《连山》首卦《艮》、《归藏》首卦《坤》,改换为首卦《乾》;根据他对事物之间关系的理解,再将其余六十三个卦依次排序。然后,根据卦象所含之义,分别给六十四个卦拟定卦名。最后,以譬喻的方式,分别给各卦象、各卦的六个爻象系辞。我国历史上、也是整个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完整、成熟的思辨巨著,终于诞生了!这部由周文王编写的易经,定名为《周易》。 《周易》自从诞生之后,一直备受后人尊崇,成为主流文化中居于首位的经典之作,完整地流传至今,历三千年之久而弥新。 《周易》六十四卦,象意六十四类事物情况,提供人们行为举事时作参考。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700年之前,周王朝的贵族统治者遇有重大事情,就由史官运用《周易》决疑解难。开始时以占筮形式,通过对相应卦象、卦爻辞的解读决疑解难,用东汉王充的话来说是“以明与天意同”;到了春秋末期,开始放弃占筮这种形式,直接援用卦象或卦爻辞,作为人们行为举事的指导。这就是荀况讲的“善为《易》者不占”。当《周易》的思想融人读书人的血液里之后,就进一步上升到了“日用而不知”的境界;孔子称自己在七十岁以后能够“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想必因为他晚年喜欢《周易》,“读《易》至韦编三绝”的结果。 到了魏晋时期,玄学主将、二十多岁的王弼著《周易注》,并提出了“以言明象,以象尽意;得象忘言,得意忘象”的读《周易》方法,正式开启义理研究风气。唐代初期,孔子后裔孔颖达奉唐太宗圣旨,疏解《周易》;孔颖达专崇王弼《周易注》而众说皆废,遂有《周易正义》问世,成为朝廷开科取士时最具权威性的“统编教材”,位列诸经之首。不仅取得功名的学者深谙《周易》,尚未取得功名的学者,甚至一些“不喜举子业”的学者,也往往对《周易》有着很深入的理解。《周易》智慧,几乎融入每一位读书人的血液之中。《周易》作为一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必读经典,是几千年来读书人的共识。 《周易》虽然是一部诞生于三千年前的古经,但是今天的人阅读它、理解它并不难,原因是它的卦辞、爻辞都是譬喻性的语言,作为譬喻的语言,多具故事性、类比性,通过这些譬喻,就能理解相应的卦象、爻象的含义,这就是古代易学家说的“以言明象”。 我给研究生讲《周易》,已有二十多年时间。我在课堂上讲《周易》,主要是在讲故事。所以,上《周易》课,无疑是最轻松、最有趣的哲学课。 近年来,应社会的需要,我又面向大众开讲“周易的故事”。听众的反应是:这样讲《周易》,有趣味,听得懂。 于是,周易通俗读本《周易的故事》诞生了。 后记 写完六十四个故事,意犹未尽,还想把写作中的一些想法,写出来供大家在阅读故事时参考。 首先是关于每个故事都细分为四小节的缘由。《周易》六十四卦,每卦有六个爻,由下而上,每两个爻为一组,共三组,其中的第一组初爻、二爻,为“地”爻;第二组第三、四爻,为“人”爻;第三组第五、上爻,为“天”爻。这不是哪一朝哪一位读书人的发明,而是《周易》的总纲、首卦《乾》的六个爻辞明明白白表达的:初九称“潜龙”、九二称“在田”,是为“地”之属;九三称“君子”、九四简略“君子”而无称,是为“人”之属;九五称“飞龙在天”、上九称“亢龙”,是为“天”之属。天地上下,人在天地之间,这是世界的基本格局。不仅《乾》卦,其他六十三个卦所及事类,也都不脱这一基本格局。地、人、天的所谓“三才”格局,也象征着事物发展的三个阶段。所以,我在讲述每一个故事的时候,第一小节是根据卦辞对该故事进行概述,后面的三小节,便是按照地、人、天三段式依次渐进的故事展开。 读易三十年,我越来越感到用这三段论式解读《周易》,是不二法门,对《乾》为《周易》之总纲,也日感亲切。在这些故事的讲述中,我时不时地用《乾》中的相应爻辞或其意蕴,作为比照,往往因此豁然贯通。例如在讲初爻时,就会联想到“勿用”;在讲第三爻时,就会联想到“夕惕”;在讲第五爻时,就会联想到“利见大人”,等等。 第二个问题,是在讲述故事的时候,选择的几本易学参考书。 第一本是王弼的《周易注》,这是一本在“以言明象,以象尽意’’的认识之下,对《周易》的注疏。多有历史上和现代的学者认为这是一部以老子思想为底色的易学著作,其实是误解。王弼第一次将《易传》中的《彖辞》、《象辞》与《周易》的经文合在一起,进行解读;《周易注》是在《彖辞》、《象辞》的基调上展开的疏解,儒家色彩占主导位置。这也是孔子后裔孔颖达奉诏作疏时“专崇王注而众说皆废”的主要原因。 第二本是孔颖达奉诏作疏的《周易正义》。孔颖达完全按照王弼的《周易注》疏解,在学术上无任何新意,在具体内容上有更详细的疏解。这本书在科举时代一直以统编教材的身份存在,成为莘莘学子走向仕途的一块敲门砖。 第三本是宋代儒学大家朱熹的《周易本义》,以及《朱子语类》中的卷六十八至卷七十三,朱熹给学生讲解《周易》时的记录。《周易本义》是朱熹研究《周易》的一部专著,如同王弼的《周易注》。仔细阅读,不难发现朱熹对《周易》的解释,并不人云亦云,甚至《易传》对《周易》的阐解,他也多有不同之见。当然,《周易本义》的释言,大凡与《易传》不同处,多采取回避的方式,或以婉转的语言表达己见,而不作直言对辩。对王弼、孔颖达的注疏,相异之处更多一些。朱熹在教学活动中,面对学生的提问时,就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一些关键性的问题上,往往借物取譬,反复讲解,以致在他留下来的读易语录中,有些卦的讲解文字多达数千字。所以,尽管《周易本义》面世之后,成为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们的一本必读教材,但是从学术角度而言,《朱子语类》中的解易语录,更有参考价值。 朱熹治易,有一个特好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朱熹的学生,大多是已经走完科举之路,出任县令、州官等成功人士。这些学生多利用任期之间的休闲时间,到朱熹身边进修学问。所以,这些学生的疑难和发问,都有相当深度。朱熹面对学生发问,掏心挖肺,竭尽所学。遇到自己也不懂的问题,直言相告:“此爻不可晓。”在讲解《困》卦时,他告诉学生:“《困》卦难理会,不可晓。《易》中有数卦如此。”这样的回应,在《朱子语类》中多达数十处。尽管如此,在数千年易学史上,朱熹对《周易》的解读深度,仍然首屈一指。 总结数十年著书作文,最难写的是通俗性的文字。通俗,首先要通。这个通不是让不搞专业的普通人看得懂的通,而是著作人自己要对所要叙述的文本通晓。自己不通,读者怎么通?然而要做到完全通,又谈何容易!朱熹给学生讲《周易》时,时常会冒出一句“此爻不可晓”、“此卦难理会”。还告诉学生:“伊川说《易》亦有不分晓处甚多。”伊川是程颐,宋代理学奠基人,朱熹的前辈人物。程、朱尚且多有不分晓处,更不说别人了。由此可见通之难。 所以,为了写好这本《周易》通俗读本,只好请出王弼、jL颖达、朱熹这三位前辈,帮助我一起通解《周易》中的故事。可是,当我把三位前辈的著作放在一起进行梳理时,又发现三人之间在诸多卦辞和爻辞的理解释义方面的分歧。因为孔颖达是王弼的粉丝,对王注深以为然,所以王、孔之间无矛盾可言。朱熹是一位真正的学问家,他可不管前辈的身份地位,毫不留情直抒己见。这样,在遇到释义冲突时,我也只能深入其中,一探究竟;然后权衡再三,勉为双方的裁判,择其善者而用之。有时候,经过深入探究感觉他们双方均有不妥,便凭借自己的三十年读易体悟,以自己的想法去疏通卦辞、爻辞中的故事情节。为了周文王的一个譬喻的疏通,有时纠结大半天,也难以从笔下流淌出一句文字来。通俗的艰难,就在于需要专业的贯通。 在阅读和比较王弼的《周易注》和朱熹的《周易本义》、《朱子语类》时,明显感觉到两人的解释出现分歧处,基本上都是朱熹的解释更贴近周文王的本义。而在阅读朱熹的两本书时,又感觉到《语类》中的讲解优于《本义》中的释义。思考的结论是:王弼写《周易注》时刚刚二十岁出头,朱熹写《周易本义》时已是一位老夫子,而《语类》中的讲解之辞,更在写《周易本义》之后。《周易》是一部常读常新的书,即便孔子晚年喜《易》而至“韦编三绝”,写出来的《彖辞》、《象辞》,仍多有不足,以致后儒朱熹也时有不恭语;即便宋代理学奠基者程颐,所著《程氏易学》影响很大,朱熹仍认为有许多未讲清楚之处,“伊川晚年所见甚实,更无一句悬空说底话。”由此可见,这些大儒读《周易》.也都是常读常新,而以其“晚年所见”为定论。 写这一长段话,是为我自己辩解。我在1988年写了第一本易学书《易经新论》之后,又在其基础上陆续撰写了《解读周易》、《读易随笔》等书。在近三十年时间里,每写一本易学书,每给学生讲一次周易课,总会有一次收获,如同朱熹说的那样,一些原本“不晓处”,通晓了。这次因为写的是通俗读本,尤其在一卦六爻的贯通上花的功夫特别多,从不通晓而进入通晓的收获尤其大。如果读者拿我20世纪出版的书、21世纪初出版的书、前几年出版的书,以及这一本通俗读本,作一下比较,一定能发现我对《周易》中一些卦爻辞的释义不尽一致。我不因为释义内容的改变而脸红,反而因为这种改变而兴奋不已。正是这些不一致,表明我还在不断地用心读《周易》,还在不断地进步。 在酝酿和写作本书的过程中,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张良一编审,给了我诸多建议和鼓励。在写作过程中,上海社会科学院的黄凯峰研究员、张志宏副研究员,为我做了许多具体性的工作,使我的写作能够高效率地进行。谨此一并表示由衷感谢。 承蒙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的厚爱,将这部周易通俗读本《周易的故事》列入上海市社联2016年度学会学术课题研究项目,并给予资料、写作方面的经费支持,深表谢忱。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