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宏大的宇宙中,个体生命很渺小,朱德群是一个追寻自己理想的行者,他虽然孤寂,在行走的路上寄托着生存的感念和精神渴望,期待孤独的心灵得到慰藉。
他是一位深知自己使命的大艺术家,处于20世纪世界文化大变革中,他用自己的智慧处理好传统精神和时代涌动的现代性诉求,坚持实验和探索甚至去冒险,最终用自己艺术具有独特的影响力征服了世界。
陈忠强著的《抽象气韵(朱德群的艺术之路)》以朱德群的艺术成长之路展开研究,是一部了解朱德群的学术著作。
| 书名 | 抽象气韵(朱德群的艺术之路) |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
| 作者 | 陈忠强 |
| 出版社 |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宏大的宇宙中,个体生命很渺小,朱德群是一个追寻自己理想的行者,他虽然孤寂,在行走的路上寄托着生存的感念和精神渴望,期待孤独的心灵得到慰藉。 他是一位深知自己使命的大艺术家,处于20世纪世界文化大变革中,他用自己的智慧处理好传统精神和时代涌动的现代性诉求,坚持实验和探索甚至去冒险,最终用自己艺术具有独特的影响力征服了世界。 陈忠强著的《抽象气韵(朱德群的艺术之路)》以朱德群的艺术成长之路展开研究,是一部了解朱德群的学术著作。 内容推荐 朱德群是法兰西学院第一位华裔院士,是当今著名海外华人艺术家之一。陈忠强著的《抽象气韵(朱德群的艺术之路)》以朱德群的艺术之路、成长之路、艺术成就、作品分析和社会价值等展开研究,是一部了解朱德群的学术著作。 目录 楔子 故乡·家世 书香·幼年 父爱·成长 杭州·学艺 战乱·奔波 新秀·芳香 台湾·云海 巴黎·体悟 景昭·恩韵 自然·物象 浓墨·淡彩 回家·远路 巅峰·院士 东方·深情 后记·“树”还在 附件 试读章节 书香·幼年 朱德萃生于1920年农历十月二十四(1920年12月3日)。他出生时家里已经有两个男孩儿,在朱家他是排行第三的儿子。 爱玩是儿童的天性,幼年的朱德萃经常跟着哥哥们去村外玩耍。特别是到了暑天,酷热难耐,几个小伙伴常常相约去河里洗澡。游泳上岸后经常去村后的一大片西瓜地里摘西瓜吃。由于交通封闭,当地人种了瓜也运不出去卖,主要靠卖瓜子挣钱。所以这些本村的瓜农也都非常乐意孩子们来吃西瓜。但西瓜也不是白吃的,小朋友们吃完西瓜要把瓜子留下。黄色沙瓤瓜美味极了,当属童年的第一大美味。第二种大美味是煨麻雀,抓了麻雀后用泥巴一糊放在火堆里煨,像电视剧中叫花鸡的做法,刚敲掉泥巴那一刻,香得真让人垂涎三尺。 最有趣而意味隽永的味觉记忆还要数野兔肉,孩子们跟养鹰人一块儿驯服苍鹰去抓兔子。20世纪20年代的白土镇,四面的山上都是树,特别是西山上的朱陵,有一大片很粗很高的松林,那里是鸟的天堂。其中最威武的主角是苍鹰。苍鹰非常英俊,羽毛是深苍灰色的,眼珠是金黄色的。它居高临下能看到几里远的野兔和田鼠,扑下去先用一爪从肚子下面插进去抠住兔子的屁股,兔子受痛反射地回头挣扎,苍鹰再用一个大爪攫住兔子的脑袋,兔子再也动弹不得了,一抓一个准。苍鹰很聪明,总是打伏击,藏在树林的高枝头上观察猎物。当然人比鹰更聪明,他们不仅会捉鹰,还会驯鹰。 白土镇人的先辈们早发现,苍鹰在傍晚归巢前,都会在林问盘旋一圈,飞得很低。养鹰人就在林间张开绳网提前等候。苍鹰有非常好的视力,一般能看到前面有一张网,但是它不晓得网里有什么危险,一不小心就扎了进去。鹰的性格非常倔强,刚开始被捕后,一般它都不吃不喝,以绝食进行抗争。此时养鹰人将苍鹰的眼睛缝上,放在黑屋中,只放一盏小油灯。微弱的光和五六天的饥饿,把苍鹰英武不屈的野陛给收拾掉了。这时养鹰人再将鹰眼上的缝线拆除,在微弱的灯光下开始驯化,养鹰人站在屋的一端,放一块肉在手臂上,招呼苍鹰飞过来吃。苍鹰迟疑一会儿,就会飞过去抓住手臂,狼吞虎咽地把肉吃了。因为戴着长皮手套,苍鹰的利爪不会伤到手臂。养鹰人再走到另一端把肉放在手臂上招呼,这次苍鹰很果断地飞过来了。就这样先在屋里,再到屋外,进行食物刺激的驯化和训练,苍鹰不仅磨掉了野性,而且还很听从养鹰人的口令去抓野兔、野鸡。被驯服的苍鹰抓到猎物后自己不吃,而是送回到主人那里,养鹰人立即剖开兔子的肚,掏出内脏奖励给苍鹰,苍鹰吃了再出征。 每年冬天,满山盖着厚雪,没有什么好玩的游戏,待在屋里也冻得缩手缩脚。朱德萃和小伙伴们就和养鹰人一起到村外捉野兔。小孩子们拿着一头劈出很多枝丫的竹竿去刮雪山,把正在冬眠的野兔赶出来,养鹰人立即将手臂上的苍鹰放飞,猛扑过去,十拿九稳。苍鹰吃下五六只兔子的内脏就饱了,不肯再捉了,一天下来大概可捉五六只。一冬能抓上200多只肥肥的野兔,又刺激又好玩。养鹰人也不是捉了去卖,而是分给一起去抓兔子的人。这样,既能吃上鲜美得没有词能形容的野味,还能用兔皮做很保暖的皮袄。因此,朱德萃这群小孩子们总盼望着冬天的到来——这算是农村孩子们最美的“冬天的童话”。 许多殷实的大户人家都设有自家的私塾,朱禹成家自然也不例外。在他家执教的授课者是一位与朱禹成年龄相差无几的本家侄子。这位教书先生系清朝末年最后一次科举中的秀才,国学相当深厚。 刚满五岁,朱德萃就开始和两位哥哥一起进私塾读书。在不苟言笑的大堂兄的严格监督下,除了摇头晃脑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干字文》等蒙童读本外,背唐诗和临帖写毛笔字也是每日必不可少的功课。 父亲书房中洋溢着的书香墨气,对求知欲旺盛的孩子们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兄弟三人时不时就会结伴来到这里,充满好奇地寻寻觅觅。虽然私塾只读了一年就结束了,但这富有启蒙色彩的短暂学习奠定了朱德萃与笔墨的终生不解之缘。 在远离政治文化中心的偏僻山沟,白土镇的村民们与外部的世界很少沟通,普遍遵循着安土重迁的传统思想。一代又一代延续着普遍的生活方式,在这片祖辈们生息繁衍的土地上娶妻生子,封闭顽固地过着男耕女织的安稳生活,平平淡淡地分家自立,传宗接代,重男轻女,希望儿孙们延续祖宗的香火。他们谨遵先圣“父母在,不远游”的遗训,不希冀生活发生多么大的变化,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固守着封闭的家园,安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质朴农民生活。人们普遍把土地看得比教育还重。长于中医世家的朱禹成,不仅从父辈那里继承了精湛的医术,而且还积累了丰厚的资产。但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他执意要将孩子们送出去,让他们能够有机会到外面丰富多彩的大干世界去见世面,开眼界和长学问,让他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朱禹成说:“只要我在,就要送你们出去远游,把家产全部用在你们求学远游之上。” P7-9 后记 “树”还在 树还在,这里指萧县白土镇学校(新中国成立前是一个寺庙)的一棵银杏树还在,它是院士朱德群回家后通过“它”而找到家的符号,院士朱德群已经离我们远去,“树”还在,特指的是朱德群的艺术精神永在。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在宏大的宇宙中,个体生命很渺小,朱德群是一个追寻自己理想的行者,他虽然孤寂,在行走的路上寄托着生存的感念和精神渴望,期待孤独的心灵得到慰藉。他是一位深知自己使命的大艺术家,处于20世纪世界文化大变革中,他用自己的智慧处理好传统精神和时代涌动的现代性诉求,坚持实验和探索甚至去冒险,最终用自己艺术具有独特的影响力征服了世界。 安徽萧县是朱德群的故乡。是全国著名的“书画之乡”,萧县的群众,能书善画蔚成风气,渊源甚远。据史料记载,可追溯于南北朝时期。萧县古为“文献之邦”,文物颇盛,素有重教慕学之风。境内沃野平畴,农林咸宜,名胜众多,诸如皇藏峪、圣泉寺等。刘开渠、朱德群、王肇民、王子云、萧龙士皆为当今艺苑名流。明末时萧县出现了两位著名书画家。一是王之麟,他自幼颖悟过人,精通经史,风骨佼佼,善鼓琴,工辞赋,书画皆为上乘;二是许辉祖,他善楷书,深得颜鲁公笔意,深厚凝重,端庄大方。方圆左近的学子,不少人受业于他,影响颇大。到了清代,在“扬州八怪”崛起的乾嘉年间,当地出现了一批“重传统、重笔墨、重生活”的乡土书画家。其时,高手林立,群星灿烂,形成了以龙城为活动中心的书画研讨体系,人们誉之为“龙城画派”,从而问鼎徐淮,声闻遐迩。民国初年,在新文化思潮的影响下,萧县书画创作步入一个新的转折。这时,不仅出现了优秀的书画家群体,使得龙城画派的阵容更加壮大,而且书画作为精神财富,逐渐地由富家豪绅的厅堂和士大夫文人的书斋,过渡到与平民百姓所共享。 民国初年,王子云在萧县第一高等小学任美术教师,先后发现、培养了诸如刘开渠、王肇民、欧阳南荪、刘梦笔等一大批书画新秀。当时,国立西湖艺术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共有江北学生六人,除李可染为徐州籍外,王肇民、刘梦笔、欧阳南荪、朱德群、卢致远五人均为萧县人。“欲穷千里目,更上~屡楼。”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王子云、刘开渠师生二人,在乡亲们的激励、支持下,相继走出萧县,步入徐州、北京、杭卅I等更为广阔的艺术天地。后来。二人又先后到了法国巴黎深造。 萧县龙城画派研究院自2014年成立,其中一项任务就是研究老一代艺术家的艺术成果,供晚辈学习。我有幸参与其中,1991年我来萧县艺术高中(红房子)学习绘画,转眼之间26年过去了,当年的学兄学弟已经分散在全国各地从事艺术工作,很有建树。在萧县学艺的学子们都曾经光临过圣泉寺,这里清净、钟声、鸟鸣、泉水留下太多的记忆,在本书最后即将付印时,我又来到这里,写出一首《一座叫圣泉的寺》的诗,放在这里也算纪念那一段在此求学的岁月。 一座叫圣泉的寺 我是赤脚进寺门的不敢穿鞋 来看你是因为人生短暂 25年,只是一片叶落的时间 日和夜的秩序经常被无故打乱 赶路的鸟把天空弯成一支弓背着 阳光在乌云的缝隙中抱头穿行 如果有可能重生,我来世就做乌云 卷着枯叶来滋润泉水和远方 圣泉寺前,风中比梦里热三度的暖 趴在大树的根部开始呜咽 瓦是北宋的钟声却在青石上留痕 “谁定江南第几泉”的水已在腹中翻滚 这里的时光不属于谁这个我知道 你能带来或者带走什么风却不会知道 最后,借一块天的蓝把破烂的乌云缝补 假如还有25年我会一点一点地归还 在本书的采访和材料收集过程中感谢书法家董正夫、研究生韩智鑫等提供的大力帮助,在出版过程中也得到了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和萧县龙城画派研究院的大力支持,再次感谢!更感谢给予它出版协会的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17年1月于上海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