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两地书(共6册)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丁宗皓主编
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一对革命伴侣

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中,记者看到了两位辽宁营口籍的革命烈士袁学群和李若茜生前留下的通信。

信是营口一位叫刘书牛的老先生捐赠的,他在捐赠说明中写道:“袁学群和李若茜都是辽宁营口人。1944年1月,他们曾在一起共事。不久,袁学群被伪满当局征去当兵。抗战胜利后,他回营口参加了革命军队(冀热辽十六军分区七十二团),后到长春从事地下工作。1947年5月,李若茜去长春,边读大学,边在新闻单位做校对,并与袁学群共同从事革命活动。不久,二人不幸先后被军警督察处逮捕。一年之后的10月17日,在国民党六十军宣布起义后的当天晚上,也就是长春解放的前两日,他们与其他数十名革命青年同时被害,袁学群24岁,李若茜21岁。他们的通信始于1944年1月,在40多天中,有近百封。”

记者赶赴营口寻找刘书牛,却遗憾地听说,老先生已经于2014年去世了。记者辗转找到了刘书牛之子刘思杰,他介绍说:“我父亲是营口大学的离休教授,他一直致力于收集、整理营口籍革命烈士的资料。袁学群是我的亲舅舅,对他的生平事迹父亲更是多了一份关注。”

营口市史志办主任韩晓东为记者提供了刘书牛先生当年编辑的袁、李二烈士通信集,其中收录通信共计70余封。展读这些信件,一段遥远的历史向我们走来.

抗日战争期间,日伪黑暗统治下的辽宁营口。1943年底,16岁的李若茜从伪满省立营口女子国民高等学校毕业,被正金银行录用,在计算系工作,与同一部门的袁学群相识,两人都爱好读书写作,情趣相投并互生好感。同处一室却日日通信,既是为了避免在那个相对保守的社会里遭他人非议,更是因为很多情感和思想只能通过书信来表达。这些书信,拉近了他们之间的情感距离,更让他们在理想信念和志趣追求上找到了共鸣。

从未忘记自己是中国人

袁学群和李若茜的通信,除了日常生活琐事的交流以外,二人的情感交流大致包括几个方面内容。

一是从相识到相知到情意深重的情感表达。两个年轻人将白天见面时难以说出口的感情在信中表露无遗,非常炽烈。书信文笔优美,情感真实,格外动人,比如以下段落:“感激我们竟有缘地遇到了一起,从那时起我感觉出我即使是颠簸在海里或是跋涉在山上,但我的求生热望燃烧得是更炽烈了。…‘茜!你的相片被我的母亲看见了,她微笑了,那微笑是快意的呢。我觉得那一瞬间是我多日来最幸福的时间了。我想在走前,是应该有一些话向你说的,你会想到是关于那(哪)方面的吗?你高兴让我告诉你吗?茜!这时不知怎的,我的眼圈又热了,我要留给你的东西,打算明天就送给你。虽然它们都是非常廉价的,但它们却都已浸润了我的爱,都已沾上了我的泪,以后你若摆弄它们时,你就想你是在摆弄着我的鲜红的火热的鼓动的心吧!”

二是读书学习过程中的交流与探讨。两人都酷爱读书,所读之书又非常相近。当时,日本侵略者对东北人民进行全面的奴化教育,不啻为一座思想上的集中营。而袁、李二人却共同选择了那些追求自由、具有革命精神的图书来阅读,这就让他们避免成为精神上的亡国奴。在那个东北人民被迫把自己称为“满洲国人”而不许承认是中国人的年代,在元宵节当天的通信里,袁学群特别将写信的日期标上“汉民族的上元之夜”,表明从未忘记自己是中国人。

三是对身处日伪黑暗统治下的苦闷与迷茫、不满,甚至潜藏着一定的抗争情绪。他们将自己称为“风雨中的一双乳燕”,在信中说:“这畸形发展的社会是应当用青年鲜红的血来洗涤,愿你永远为正义而斗争。”“曾有一个岛国人(两人通信中均以此指日本人,记者注)写给我:非凡的青年啊,把充溢的热血献给满洲吧。我要把‘满洲’字样换作‘正义’。只要是有光的正义,我就肯流我的血,哪怕会流尽。”这种表述是极其大胆的,也可以说,这已经奠定了他们后来能够成为革命者的思想基调。

P9-11

目录

《两地书·望年》

序言

用书信打开中国人的心灵史

启动

翻开家书,走进辽宁人的心灵史

那种追思之痛,永远无法抚平

上海这几天没下雨,爸爸想你们快来

老伴说,咱家过年也要搞联欢

但愿在天堂的你没有病痛,只有欢乐

能否像当年一样,就做简简单单的同学

故乡使我倍感温暖可亲啊

群英,你是妈妈的精神支柱呀

希望京沈高铁早点通车,爸爸就能常回家了

爸爸妈妈快回来教我不会做的题吧

下次回家可能就是清明节了,你们不用给我留好吃的

如果你来,好酒硬菜必备

亲爱的老婆,最近工作顺心吗

《两地书·致她》

开篇

坚忍的巾帼 温柔的你们

想尽办法给父亲买几块布料

老师,我今天就发自内心地叫您一声“妈妈”

一封家书成了英雄的绝笔

工作苦脏累,但你不嫌我

首席技术专家学习当姥姥

别把工作中的负能量带回家

一位普通农村妇女教出一双士儿女

清明节,我和姐姐烧掉了给爸爸的信

我爱他,绝不会离开他

三代儿媳住在同一屋檐下

有你们在,我就是最勇敢的女汉子

写信与妈妈沟通“个人问题”

《两地书·工人》

开篇

咱们工人有力量

不学文化以后连活儿都干不了

我们车间800多人一起干活

我们这代人的生命是融在工厂里的

家乡的老朋友都以为我没了

我把爹爹的信天天装在衣兜里

47年了,我们的友情不变

我对改革的贡献就是实行全员合同制

这个大坑是大伙共同的牵挂

每次离家前都面对面给妻子唱首歌

想装配一个能陪爸妈的机器人

求助信读得细感谢信看得少

徒弟都说我特别“狠”

老工人的精神是我们一辈子都要学习的

我从未中断与工厂的联系

老一辈工人最佩服共产党员

《两地书·孩子》

《两地书·军人》

《两地书·家国》

序言

纸笔间家国情

2016年12月9日,《两地书》在中国近代邮政发祥地营口正式起笔。一年来,报道组以广泛征集所获得的逾万条线索为基础,奔赴全国各地深入采访,近百位人物的家书和人生故事变为一篇篇生动的新闻报道,在《辽宁日报》的平台上被展示,被传播。

这些故事的主人公,有的是历史名人,有的是当代大家,也有时代楷模,更有战斗英雄,但绝大多数是普通的老百姓。他们的经历或轰烈或平常,他们的命运或跌宕起伏或淡然如水,却同样借由一页小小信笺生发出触动人心的力量.

11个月、9期特刊、111块专版,呈现的是不同的人生、不同的情感,讲述的是同一种情怀一一对家的眷恋,对国的热爱。

中国人常说“家和万事兴…‘治国先齐家”。家,作为社会的细胞,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国,由千千万万个家庭集合而成,国家好,民族好,每一个家庭才会好。

家与国,不可分,分不开。对于中国人而言,尤其如此。翻开《两地书》的每一期特刊、每一个版面,您都会从中读到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理想追求。它是对自己国家高度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

家国情怀是中国人共有的情怀,因为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这本书便用十余封写于不同历史时期的书信集中诠释了中国人的家国之思一一

解放前夕,袁学群和李若茜倒在敌人的枪口下,近百封通信记录了这对革命伴侣对光明的追求;志愿军战士张恒志把战场上收到的每封信一笔一画地抄在了笔记本上;1974年上大学的3个王建国,不敢辜负父母为他们取名“建国”的深意,奉献、奋斗是他们人生的关键词;恢复高考让王兴众的命运发生转变,努力做个优秀接班人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共同理想;福建人林祥坤在沈阳工作了大半生,对他而言,只要国家需要,哪儿都是自己的故乡;巩国威用两个37年读懂了父亲巩天民,读懂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执着与奉献;国画大师冯忠莲,为国作画尽职尽责,对家人的无私付出更是令人肃然起敬;在台湾生活了半世纪的张骅毅然决定返回大陆定居,是故土和亲人的召唤,让她下定决心……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再过几天就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华诞,选择在这一节点推出《两地书》重磅特刊,既是向祖国致敬,也是为辽宁日报历时近一年的家书文化大型新闻策划点题。

内容推荐

《两地书·望年》为这一系列的第一本。本书以2015年、2016年辽宁日报特别策划《望年》(两期)报道为主要内容,展现以春节思亲为主题的家书故事,包含辽宁各地的年俗、不同形态家庭对年的思考,深刻反映民生问题。一封封家书能唤起读者的共鸣与思考,令读者产生对传统书信文化的兴趣,这对我国书信文化的延续具有重要意义。

《两地书·致她》是以女性为主题的家书故事,为辽宁日报家文化特别策划《两地书》系列的第二本。本书共12章,每章都是一个关于女性的真实故事,选取跨越200余年的近30封家书,来展现不同时代、不同经历、不同职业的女性对工家庭、丈夫、子女和工作的爱与坚守,彰显中国女性的美好品德在“家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两地书·工人》是以不同时代工人群体为主题的家书故事,为辽宁日报大型新闻策划《两地书》系列的第三本。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辽宁工人默默付出,无私奉献,撑起了辽宁工业的脊梁,本书是给振兴辽宁工业发展做出贡献的“咱们工人”的特别献礼。本书分为15章,借由一封封两地鸿笺,讲述一个个真实的工人故事,试图描绘新中国不同时期、不同际遇的辽宁工人的生动剪影。

《两地书·孩子》为辽宁日报特别策划的《两地书》系列第四本,汇集父母与孩子之间动人的家庭故事。社会的飞速发展和转型,让中国父母承受着巨大的观念冲击,本书是以家庭教育为主题的家书故事,紧扣家庭教育这一重要的时代命题,与读者共探新时代家庭教育方式。

《两地书·军人》是为建军90周年的特别献礼,为辽宁日报特别策划的《两地书》系列第五本。本书共有13章,辽宁日报特别报道组通过线上线下征集和采访,收集数百封90年间不同时期军人留下的书信,讲述一个个震撼心灵的军旅故事,是一部极简版的人民军队建设史。本书借以书信捕捉不同时代背景下值得称颂的军旅片段,寻找贯穿90年间始终不变的中国军魂,向中国军人致敬的同时,更为激励每一个人为国奉献的精神与热血拼搏的豪情。

《两地书·家国》是辽宁日报家书文化大型新闻策划《两地书》系列的第六本。全书共12章,用十余封写于不同历史时期的书信诠释了国人的家国情思。这些故事的主人公有倒在敌人枪口下的袁学群和李若茜这对追求光明的革命情侣,有同名为“建国”的为祖国繁荣富强奉献、奋斗的建设者,有长期在中共隐蔽战线上做出突出贡献的“秘密党员”巩天民,有为国作画尽职尽责的国画大师冯忠莲,等等。他们对祖国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令人肃然起敬,他们对家的眷恋、对国的热爱触动人心。

《两地书(共6册)》由丁宗皓主编。

编辑推荐

由丁宗皓主编的《两地书(共6册)》以家书为载体,通过人物讲述家庭故事,挖掘辽宁家文化资源,折射社会百态,透视时代变迁。约136个专版,270余篇报道,约80万字,平均每本约10万字。

单本书名包括:1.《望年》:以春节思亲为主题的家书故事。2.《致她》:以女性为主题的家书故事。3.《工人》:以不同时代工人群体为主题的家书故事。4.《孩子》:以家庭教育为主题的家书故事。5.《军人》:纪念建军90周年特别策划。6.《家国》:寻找十五位名叫“建国”的人,用他们的书信讲述中国人对祖国的深切眷恋。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4:5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