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乡村蜡笔画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文里
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李文里著的《乡村蜡笔画》系一部当代原创长篇小说。小说写了赵村一个叫柱子的青年农民的情感经历。在当今乡下农民倾巢出动进城打工的大背景下,柱子的媳妇兰子妈也离家进城打工,柱子坚持留守家乡,耕种田地,长期分离引发了两人的感情危机。此时,村里的留守媳妇玉秀,走进了柱子的生活,随着二人交往的增多,柱子的精神上有了一系列新的变化。

内容推荐

李文里著的《乡村蜡笔画》讲述了在当今乡下农民倾巢出动进城打工的大背景下,柱子的媳妇兰子妈也离家进城打工,柱子坚持留守家乡,耕种田地。长期分离引发了两人的感情危机,而村里留守媳妇玉秀,却走进了柱子的生活。随着两人交往的增多,柱子的精神上有了一系列新的变化。

同时,随着乡下青壮男女大批进城,给农村带来了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留守老人的生存、留守儿童爱的缺失、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问题等,农业现代化及新农村建设流于一句空话。谁来拯救农村?二十一世纪的乡村,应该走向何方?

目录

正文

试读章节

在淮土乡下,这里的年景,越来越像年景,起因跟淮土这些年兴起的民工潮密不可分。

刚踩腊月边,淮土在外打工的乡民们,就开始从四面八方朝回返。街上赶集的本是稀稀拉拉的,现在也开始逐渐增加,到了腊月十几,返回的乡民们便成倍增加。向外走的客车上,乘客寥寥无几,而回返的客车上,却挤得满满的。要不是这些年春运超员管得格外严,乘车的人们,恨不能把整个客车挤炸。往返班车,车次比平时增加了好几趟,可还是缓解不了拥挤。人就像井口喷涌的泉水,一股劲儿地往上冒,男男女女,成群结队,背着大包小裹,朝车站、码头,匆匆奔赶,周围晃动的都是人。

越接近过年,打外边返乡的乡民越达到高潮,尤其到了腊月二十几,再到乡下街面看看吧,可以说清一色都是赶集办年货的乡民。整街筒子塕,人挨人、人挤人,再用熙熙攘攘、人头攒动的词来形容,就不那么贴切了,就像向日葵果盘里的葵花子儿,把整个大街填得满满当当,水泄不通;人声喧哗的,就像河水奔腾,远远地就能听到那种得如万马奔腾般的嘈杂声!

进入腊月,淮土乡间还有另一个充满喜色的繁忙冬景,那就是青年男女扎着堆地操办结婚喜事。

现今的淮土乡民,外出打工有钱了,腰包鼓了,结婚的水平档次也跟着水涨船高了。为了把结婚喜事办得更排场、更热闹一些,无论哪家办喜事都请鼓乐班,现在改叫吹唱团,这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约定俗成的事了。

可淮土乡民大都集中在年前腊月二十几办婚事,僧多粥少的现象就出来了,那就是结婚的人家多,而吹唱团显得稀少了。有的吹唱团,一天能吹两家婚庆,如果两家选择同一个日子操办婚事的,就把时间错开。怎么个错法?那就是一家朝前提,一家朝后推,中间隔开两小时,吹唱团把这一家吹唱结束,再匆匆忙忙赶往另一家,这样两头兼顾,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即便如此,能请到吹唱团,主家脸上就增添光彩,比起那些请不到吹唱团的人家,也算是幸运的。

有个别人家办喜事,不管出多高的价码,就是请不到吹唱团。让喜事场面办得不气派、不壮观,让到场的宾朋有些扫兴,主家脸面无光,还觉得欠了宾朋啥,只得硬挤出一丝笑,向宾朋耐心解释,说好话。

吹唱团难请,唯一的办法,就是在结婚喜日未操办之前,把这件事情早作安排。就说淮土的宝生操办婚事,宝生爹就把请吹唱团的事,提前交给了村里的柱子。

因为青壮男人外出打工的多,常年留在乡下的青壮男人就很少。柱子是常年留在乡下以耕田为业,从未动过外出打工心思的田园守护者。不管买化肥,还是买种子,或是其他农家当用的东西,少不了经常到集上去,跟街面上人打交道,社会关系也就广了。柱子为人热情,平时村里人遇到困难,比如房屋漏雨、烟囱不冒烟、母牛下小牛犊子等,都请柱子帮忙,柱子都是有求必应。村里罗二奶割了一筐青草挎着吃力,柱子遇上,就主动帮罗二奶挎了,直接把她送回家。柱子无论与谁相处,都很实诚。别人托他帮办的事,他都当成自己的事情,有时比他自己的事还看得重。不把答应人家的事情尽心尽力办好,他就觉得对不起人家,失信于人家。有时遇到难办缠手的事,他往往把自家活丢扔一边,想尽一切办法先把人家的事情办妥才是。只有把别人托给他的事情办得圆满周全,他才把一颗心放下,才开心、快活。

可以说,柱子在淮土是个响当当的人物!

一个人要想在村里混出来,有相当的地位,有相当的评价,不是在村子里立起来,而是在人们心里边能立起来,成为一个受赞誉的人物,那可是相当不容易的。

柱子有他自己的活法,也就有了他鲜明的个性。淮土像他这样年轻力壮,本来能外出打工,而偏留守家里的,并不多见。

柱子说,干啥事都一窝蜂吗?只有打工能挣钱,在家里就不挣钱了吗?

柱子不想出去,他觉得自己在近十几年的劳作中,购置了手扶拖拉机、收割机、喷灌机、播种机等,这些农用机械一应俱全。耕种土地,他有这方面的优势,十几亩地种好了,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外出打工,他的这些机械就变成一堆废铁,他舍不得。

村里青壮劳力,都外出打工。遇到干旱年份,柱子抢先把自己的土地浇一遍,接下来,他还给村里那些没有浇灌机械的人家浇灌庄稼。当然不是白浇,浇一亩地收十元钱,一季庄稼浇下来,也能挣下两千多元。到了芒种季节给村民们犁地、收麦时,他用手扶拖拉机带着收割机,收割小麦,两样放一块,也能挣到手四千多元,剔除成本,一年也能挣三千多元。

柱子挣了村民的钱是一个方面,在挣村民钱的同时,他也跟村民建立起了乡情。村里那些留守女人找他的机械浇水,得手抱水管,长时间地浇,自家男人又打工不在家,没有人能够替换,还是很吃力的,有的累得直不起腰,有的累得脸发白。柱子这个机主属本乡本土,乡里乡亲,一村子居住,他狠不下心肠,眼看着不管。他就上前帮着拉拉水管,要不,就接替浇一会儿,让人家女人歇歇身子、喘喘气。碰上个别身体弱的,他干脆扶起水管给人家把地浇了。柱子这些人力帮忙,都是无偿的,因此,人家就记住了他的好,对他充满了感激!P1-3

序言

乡村的歌谣

——《乡村蜡笔画》序

夜幕降临时分,大街两边的路灯次第亮了起来,身旁是急于归家、涌动如潮的车流、人流。在这热闹喧嚣、寒气逼人的冬日夜晚,我迎着寒风向办公室走去。在这里,我急于告诉人们的,是文里出书的好消息,同时还想告诉大家这是怎样的一部小说,还有他所走过的道路,布满的是荆棘还是鲜花,洒下的是甜蜜还是痛苦?

一九九一年夏天,我与文里相识,屈指算来已是二十五个春秋。他跟我一见面,便滔滔不绝地谈论起这个作家、那部小说。望着他那绘声绘色、喜形于色的神情,好像他对文学十分痴迷。尤其提起作家,他是一千个崇拜、一万个赞赏。“这辈子一定要当作家,而且要做响当当的作家。”这是当年不知天高地厚的文里的口头禅,也是他毕生追求的目标,当然也是他命运坎坷、曲折的重要原因之一。

文里生于1968年,平时喜欢听人讲故事,尤其喜欢刘兰芳的评书《岳飞传》《杨家将》等。在田间劳作期间,他心里常常情不自禁地冒出这样一个念头:自己写本书,让人读、被人说、编成戏、拍成电影,那该多好啊!有了这种天真的想法,文里开始付诸行动了。没有钱买书,他就背着家人,从自家粮囤里挖些粮食到街上卖钱,买些笔、墨水和信纸。没有电,他就经常点着煤油灯写作。写好后,觉得自己写得很棒,就到处炫耀。结果遭到村里一些人的冷嘲热讽,误以为他神经不正常。在周围十里八乡,哪听说写作可以当饭吃、算什么职业的呢?文里写作最初两年,每次投稿均石沉大海。后来,听说离村十多里外有位叫潘永德的农民作家靠写作出了名,文里十分高兴,仿佛坠入深渊的自己突然遇到了救星。于是,他前去拜师。去了几趟之后才发现,写作并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不仅需要渊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更需要长期坚韧不拔的精神。从潘老师那里,文里借阅了不少文学书,并且自费订阅了《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当代》《北京文学》《安徽文学》等期刊,从中汲取营养。这在当时的农村实属鲜见。可以说,文里有志于文学创作是做了充分准备的。

那年我师范毕业在乡村学校当老师。文里从报纸上看到我发表文章后面的通讯地址,便登门造访。一番交流之后,得知他坚持业余文学创作已有十一年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农村青年搞文学创作,条件十分艰苦,没想到他不仅能够坚持下来,还能在我省《大时代文学》发表他的短篇小说《雪琴姑娘》。那一期共刊发三个短篇小说,文里的名字紧排在鲁彦周之后。他兴高采烈地告诉我:“那是自己投稿发表的,靠的是实力,凭的是工夫。”

随着交往次数的增多,我对文里由先前的佩服转入对他的担忧。因为他是一根筋,不肯接受我善意劝说他外出打工,而是留在家乡体验生活,感知农民的喜怒哀乐和酸甜苦辣。我告诉他:“在家种田不行,一年挣不了几个钱,不如出去闯闯,先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处境再说。”可他就是不听。十多年后,在亲友的极力劝说下,他在镇上开了一家农资经营店。由于为人太忠厚,轻信奸商,弄得债台高筑。后来,他到城里开了一个餐馆,凡是朋友来吃饭均分文不取,结果又血本无还。再后来他创办编织厂,由于经营不善,把生活小说化,把经商理想化,不到半年厂子便关闭歇业,文里负债累累。作为旁观者,我看得真切,一次次进行提醒。他把头摇得像个拨浪鼓似的,依然一意孤行。文里接二连三地惨遭失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心思根本不在经商、办厂上,无论见什么人,开口便是文学创作,闭口还是文学创作。哪怕见了一个乞讨者,他都要聊上大半天。他白天做事,夜晚读书写作,常常忘了正事,岂有不失败之理?

文里写作非常勤奋,可以三天不吃不喝,待在书房照写不误。写一部长篇小说,需要酝酿、构思、写作、修改等,而每一个字都要赋予其思想和灵魂,还要安排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更要主题鲜明,引人入胜。这谈何容易?所以,文里长期一直坚持不懈地勤于文学创作。到一九九一年,他已经在乡下坚持业余文学创作十一个年头,通过练笔,他大有长进,文学功底深厚了。他通过十余年的努力,能在省级刊物上发表短篇小说,证明他的写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至于创作了多少个长短篇、多少篇散文,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反正是广种薄收,但收获的每一枚果实,总是沉甸甸的。不像某些人发了几百篇文章,却没有一篇含金量。文里写出的每篇文章都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既有声有色、血肉丰满,又耐人寻味,透露出一种淮北乡情和生活诗意。

多年来,作为一位当代作家,文里远离喧嚣和纷乱,一直默默地生活在社会底层,用自己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敏捷而又勤于思考的头脑剖析、思索着生活。中国农村改革开放从一九八○年正式掀起,三十六年来,农村所发生的深刻而剧烈的变化,文里是伴随者,又是亲历者。他长期生活在农村,行走在农民中间,与他们朝夕相处,倾听他们的心声,与他们共欢乐,同忧伤。拿起锄头,他是农民;放下锄头,拿起笔杆,他便是作家。他虽是业余作者,却长期坚持着专业创作。

如今受市场经济大潮冲击,金钱至上的观念改变着人们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好多人为挣钱而到处忙碌奔波,急功近利者比比皆是,为金钱所左右,欲罢不能。文里从一九八O年立志于长篇小说创作,直到三十六年之后,才决定正式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简直让人难以置信。他的作品质量如何暂且不论。单说但凡搞文学创作的人,如果坚持十年、八年还没有走出来,常常会自动放弃!而文里搞创作苦苦坚持三十六年写着小说,且乐此不疲、沉醉其中,怎不让人油然而生敬意。

《乡村蜡笔画》这部作品,主要记述了淮北乡村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人们在滚滚时代洪流中,思想所受到的强烈冲击。乡下一些传统观念被新的时尚所打破,人们的灵魂被金钱所诱惑或驱使,一些男人想坚守田园,却不得不挥泪而别。一些留守妇女,在种种诱惑下不断地拷问心灵:怎样才能做个好女人?小说紧紧围绕柱子和玉秀的爱情纠葛展开情节,高中毕业的柱子心怀理想,想在农村干出一番事业,却遭到种种挫折。好多乡土小说写的都是乡下人的走出去,他写的却是一个乡下人的苦苦在乡间田园的坚守,在乡间故土上突出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价值。整部作品都充满了乡音,洒满了乡愁及对乡村究竟走向何方的深深忧虑。这部作品自有他独特的思想容量和艺术内涵及文学价值。文里用自己朴实无华的乡土语言,真情地告诉人们:爱是不能阻拦的,生活的路永远向远方延伸。它就像淮北乡间一幅蜡笔画,又像一首歌谣、难得的天籁,虽没有阳春白雪的珠光宝气,却是不可或缺的精神营养。

我相信拥有大量生活又文学功底积累扎实的文里,一定能写出更多有思想容量、艺术深度的优秀作品。既然有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的面世,接下来他应该有更上乘之作问世。我有理由对他有所期待!

随着文里这部长篇小说的正式出版,我愿他早成文坛一棵参天大树!

作为一名乡村歌者,文里一直在用那支普通的笔耕耘着、跋涉着,进行心灵的歌唱。而他本身的奋斗历程,岂不正是一首动听悦耳的乡村歌谣?在此,我衷心祝愿文里,在广袤的淮北平原纵情高歌,唱出自己最年轻的风流!

是为序。

王瑞

2016年12月26日

(作者为中国散文协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散文家协会理事,界首市作协主席。)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23:2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