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传奇滇商--苏云安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孙学敏
出版社 云南科技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苏云安,男,生于昆明马街镇马街村,现任云安建筑建设集团董事长兼党委书记。1999年,云安集团正式被昆明市西山区政府国资委收购,正式成为国有企业,当年由云安集团和西山区政府共同投资2亿元的云安会都正式建成。如今,它已成为云南的会议之都。2001~2003年,云安集团实现跳跃式发展,总资产跃居10个亿,上缴国税收近百万元,成了全省十强国有企业。2015年11月24日,疑似乌头碱中毒,抢救无效死亡。孙学敏著的《传奇滇商--苏云安传》介绍了他个人的生平、企业创业以及企业发展历程。

内容推荐

孙学敏著的《传奇滇商--苏云安传》为人物传记,主要以云南省云安建筑建设集团董事长兼党委书记——苏云安为题材,介绍了他个人的生平、企业创业以及企业发展历程。展现了一代企业家的传奇人生。该书具有三个鲜明特点,一是真实性,书中描写的所有人物和事件都是真实的,都是书中人物的亲述,绝非想象和推理。二是客观性,作者完全采用客观写实的文学创作手法,除对主题、标题用画龙点睛之笔外,对书中所有的人物和事件都不加评论,不予褒贬,让读者自己去品鉴、感悟和体会。三是可读性强,作者曾经就职于昆明日报社,曾编辑过无数文章,他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事件活灵活现,让读者读之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目录

传奇滇商——苏云安传

第一章 血泪童年

第二章 穷则思变

第三章 成家立业

第四章 滇池淘金

第五章 崭露头角

第六章 咬定青山

第七章 风正帆悬

第八章 多路出击

第九章 神来之笔

第十章 异军突起

第十一章 心系“上帝”

第十二章 绿色明珠

第十三章 大地飞歌

第十四章 苦乐草海

第十五章 改制之痛

第十六章 尊知爱才

第十七章 桑梓胸怀

第十八章 舐犊情深

第十九章 家族领袖

第二十章 梦在远方

试读章节

传奇滇商

——苏云安传

一个仅读过三年小学的农民,创造出云安“帝国”,充满着传奇色彩。

一个普通的名字,升华为天地间知名的品牌,镌刻出创世神韵。

他的企业,是改革开放后民营企业的缩影;他的经历,是民营企业家奋斗不息、不断成长的典型代表。

一个平凡的人物,冶炼成各方点赞的榜样,走进他方能感悟其人格力量!

西出昆明,碧鸡关是必经要道,它像一道天然大门,紧卡在山峰夹峙的公路上。进来,是昆明主城;出去,一条高速、一条二级公路通往安宁、滇西。史上,这条路叫滇缅公路。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登上碧鸡关时,看到湛蓝的滇池、碧绿的田野簇拥着一座薄雾中的城市,止不住大声惊叹:果然一大城……

农耕时代的昆明城,远非今天的规模。其主城核心在现在的人民中路一片,现南屏街、百货大楼是南城墙,素有“大南城”之称,城外至滇池边,是一望无际的田野,夏秋稻花香,冬春豆麦绿……

城西的坝子,北至普吉,南临滇池,西到碧鸡关,全是肥沃的田野。源于四山的泥沙壅塞,汇水聚集,滇池水位下降,境内河沟纵横,阡陌相通,造就了一片肥得流油的“鱼米之乡”。大大小小的村落星罗棋布地散落在田野中,构成了一幅优美的高原农耕乡村图。

历史上,昆明人去滇西、缅甸,都是出小西门,经西站,过黑林铺,走眠山,穿车家壁,翻碧鸡关而去,这路就是“滇缅公路”雏形,今天称“滇缅大道”。或走水路,在官渡水码头上船,过滇池在西山脚下杨家村上岸,越碧鸡关西去。

后来,在抗日战争中,大量内迁工厂搬到昆明,西郊马街成为工业片区,公路开通。再往后,随着城市扩大,交通发展,政府修通了从小西门直达眠山的人民西路,使从武成路来的车辆、行人不再绕行拥挤的老滇缅路,人民西路随即成了进出滇西的大动脉。

改革开放后,昆明城市快速扩大、南移,人流、车流、物流空前活跃,中心城市的聚集、辐射功能日益凸显,人民西路、滇缅公路空前拥堵,呼唤出了新的高速公路——南过境干道。

在昆明主城至碧鸡关两点一线之间,把公路作个形象的比喻:老滇缅路是弓背,人民中路是弓中,都绕不开马街这个“咽喉”,每到街天,马街是个人山人海的集市,车子一堵半天,司机苦不堪言。南过境干道犹如弓弦,距离短,绕开堵城马街,上下两层都双向六车道,为过境车辆、行人提供了最便捷的大通道。迅速成为昆明西出的交通大动脉,车流滚滚,日夜不息。白天看,来往的小车如在房上飞;夜幕下,上下两层宛如七彩的银河,流光溢彩,灯光灿烂。

在这“咽喉要道”的中间,有两组上下出入口,硕大醒目的蓝底白字标示牌显示:云安会都、苏南路、积善路,由此上下。

云安会都,别具特色的建筑群,坐落在“南过境干道”北侧,每天迎送着南来北往的客人,把温暖和品牌传向四面八方。

苏南路,因位于苏家村之南而冠名,它南通“南过境干道”,北接西区闹市马街,因位置重要而广为人知。

积善路,因连接周边积善三个村而得名。

传奇滇商的故事,就围绕着苏家村、苏南路、云安会都、南过境干道,跌宕起伏地展开,波澜壮阔地上演,精彩纷呈地传扬,在人们心中久久流传……P1-2

序言

2015年11月24日上午9时30分,一代传奇民营企业家苏云安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一时之间,其家人们捶胸顿足,哀哀欲绝;同事们欲哭无泪,茫然无措;朋友们无语凝咽,扼腕叹息;乡亲们热泪盈眶,感念恩德;媒体争先恐后,竞相报道。会都内外,渔村周边,西山脚下,沉浸在悲痛、哀伤、惋惜、迷茫之中……

11月27日,在1000余人自发参加的遗体告别仪式落幕之后,人们开始思索:一个贫苦农民,成长为叱咤风云的企业家;一个小建筑队,演变成资产以10亿元计的大企业集团,除普遍性的客观因素外,靠的是什么?如今斯人已故,将给企业、家庭及社会留下些什么?答案是肯定的:是他独具人格魅力的精神;是他勤劳俭朴、不畏艰险的精神;是他求真务实、一往无前的精神;是他诚信友善、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他爱党爱国、实业报国的精神;是他高瞻远瞩、宽宏大量的精神。

精神现象十分微妙,藏之于里,形之于外;思之于心,动之于行。生前,苏云安用他的躯体、言行和作为,蕴含、承载、表达了他的精神,如今溘然长逝,精神何所依、何所存?于是,云安人想到了要为逝去的人写一部传记。之前,苏云安先生已委托本书作者、原《昆明日报》社总编辑孙学敏先生撰写一本反映企业创业、发展的书而且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于是,为云安先生写传的重任又当然地落在了作者的肩上。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作者不得不把先前已开篇的四章推倒重来,重新定位基调,升华主题,确定目标,布局谋篇。

尽管作者早已是春城赫赫有名的“大笔杆”,但写作本书还是让他费尽了心机。他先后用了3个多月的时间,认真、细致地采访了包括书中人物在内的100多人,其中对苏云安本人生前的采访则不可数计。在他们的倾心交谈中,本书的主人公曾表达、透露了一些包括他的家人在内不为人知的想法和事情。作者万万没有想到,这竟然成为抢救性的发掘,否则,这些宝贵资料将永远被湮没在墓地里,飘荡在九霄中。为了写书,作者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跑遍了企业及相关地点的旮旮旯旯。在绿化工程师的引领下,他对云安会都内外所有的园林、绿地的全部树木花草进行了深入细致地学习、观察、叩问、记录,以至于对它们的名称、习性、形态、渊源都了然于胸。他还不耻下问,拜访、求教了许多的有关人士。他尽可能多地搜集、查阅了相关资料,记写了无以数计的笔记和书稿。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他几十年写作生涯中耗时最多、用心最细、投入最大、篇幅最长的一部作品。

在写作过程中,作者被主人公的生平事绩深深地感动了,不计其数的闪光点,点燃了作者的才思和灵感。深谙取舍之道的作者,面对大量生动、详实的素材,也都欲弃不能,动起笔来,呈一发而不可收之势,以至原计划12万字的书稿,竟然成为洋洋洒洒30万言之巨。

经过作者的辛勤劳作,本书终于大功告成。拿到书稿,我爱不释手,日以继夜拜读完毕。我认为,和一般的纪实文学比较而言,本书具有三个鲜明的特征:其一,真实性。书中描写的所有人物、事件都是千真万确的,绝无任何构想、臆造、杜撰之嫌。即便是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也是书中人物对作者的亲口表白,绝非想象和推理。其二,客观性。作者完全采用客观写实的文学创作手法,除对主题、标题用画龙点睛之笔外,对书中的所有人和事都不加评论,不予褒贬,不论是非,不做判断,让读者去品鉴、感悟、体会作品的内涵和书中的韵味。这正如现实生活中人们所接触到的人和事,都不可能贴上任何标签。其中的是非曲直、善恶好坏、真假美丑,都要靠人们去观察、认识、判断、品鉴。其三,可读性。作者不愧为写作大家,在他的笔下,人物栩栩如生,事件活灵活现,所思所想,跃然纸上。读之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据我所知,凡读过书稿者,无不为之动容,深受感动。多人甚至感慨万千,数度潸然泪下。

写作本书之初,作者曾设定了出精品的目标。如今在我看来,何止如此,从长远而言,可以说是传世的不朽之作。而不朽之作,基于不朽之人;不朽之人,成就不朽之作。从这个意义上说,由众所周知的写作高手孙学敏,为闻名遐迩的传奇人物苏云安写传,不能不说是一对绝配。

我与苏云安先生结识25年之久,见证了他的辉煌人生,感情甚笃。他的辞世,我万分悲痛。哀痛之余,草成小词一阕,借遵嘱为本书作序之机,附录于兹,与读者分享:

临江仙

悼苏云安兄

痛心疾首悼苏公,

泪眼尽是音容。

一生勤奋一日同。

书少才智大,

心诚事业宏。

渔村本是贫瘠地,

如今景象繁荣。

功成名就人去也!

绿水青山在,

百姓颂高风。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