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哲学比作火药武器或枪支的话,它最后发展成什么样就无关紧要了,因为每个个例都是平等的。如果把哲学看作芭蕾的话,我们就能理解哲学之间为何存在着不平等。如果我们接着使用军事(武器和战术)这一思路的话,还会有第三种比较方法:哲学不像是战术,而更像某种特定的军事传统——它以武器和备战为核心发展起来,从中衍生出一些相应的手段,包括设立奖惩制度、参研战例、讨论现有战术等。军事传统是阅兵背后更为基础的东西,不论阅兵仪式多么壮观,花样迭出,它们全都是围绕着军事传统发展起来的——比如说,“舞蹈”比芭蕾更基本,因为跳舞是人们与生俱来的能力。
但哲学背后更基本的东西是什么呢?哲学的起源实在是太多了。我们已经考虑过神话、仪式、法律和其他文化元素的许多层面,以及它们如何支持哲学家的自觉行为。起码在某些社会中,我们所谓的“豆计数法”,用碗里的鹅卵石或黏土片上的记号作为等价交换(比如换牲畜和谷物)的做法也对当地的哲学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不论这种活动的痕迹出现在哪里,它都是该文化拥有某种具象思维的确凿证据(比如人们会用一块鹅卵石代表一头牛,诸如此类)。在此基础上,我们就能放心大胆地假设,该文化中存在着某个精心设计的分类系统,人们已建立起事物间的一系列联系,并追求充分定义(adequate definition)——具象思维就是它们的缩影。尽管这些社会看起来落后,但它们中成员的具象思维水平比我们想象得更发达。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只要人们试着用具象思维记录事物,他们也会同时试着去理解自己记录事物的本质。如果我们想包容地去理解古人的所作所为,那就不妨假设,世界上所有出于实用目的而开展的记录世界的尝试(比如航海、历法等),其背后都有相应理论解释的支持。
有人可能会坚持说,这种理论解释不能只涵盖某个领域,起码还要去思考该领域的知识基础。也就是说,认识论得是科学理论的核心部分。但是也有例外:许多前苏格拉底时代的哲学家们,尤其是米利都学派的成员只负责提出想法,而从不操心“我如何知道自己提出的观点为真”。“哲学必须涉及认识论”是最近才提出的口号,哪怕到了十八世纪中叶,也没多少人认为合宜的理论解释必须满足这一标准。如果人们要是为了顺应最近兴起的潮流,而忽视了某个词已有上千年历史的含义,这种做法会显得不合时宜;如果人们认为哲学和认识论无关,唯一可能的原因就是,这种观点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一直占据了主流。更重要的是,认识论的来源很可能就处于我所描述的这一进程中,我们不应当将这种可能性排除在外。迈克尔·弗里德曼(MichaelFriedman)在他近期的著作中给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例子——因篇幅有限,我无法详述他论证的所有部分——他认为中世纪天文学中的棘手问题是康德“时间与空间是直觉的纯粹形式”这一理论的源头:这些天文学问题的根本目的是敲定复活节的确切日期。归根结底,它们和历法有关。P47-49
贾斯汀·史密斯的《哲学家的六张面孔》旁征博引,目光敏锐,文笔优美,不乏幽默,思路磅礴,探微哲学家们的雄心壮志,对生命本身理解之宽广,恐怕当年尼采也不敢承担这样的工作,读之令人心悸。不管是对莱布尼茨的中国宗教观,还是劳伦斯·斯特恩、T·S·艾略特、J·H·库切,作者同样信手拈来,妙笔生花。哲学爱好者必定会从中收获极大的乐趣。
——克兰西·马丁,《爱与谎言》作者
贾斯汀·史密斯简洁而优雅地阐述了哲学的历史,促使我们反思自己对哲学和历史的固有假定。该书不仅是一部将独特的选材以出人意表的方式组合在一起的概述,更能引起任何有探究心的读者的好奇,对当代大学体系内的哲学研究者与哲学工作的主导范畴发起了一次重量级的挑战,对象牙塔内外的人们都有着极大的意义。
——马可·罗斯,《n+1》杂志主编与联合创始人
《哲学家的六张面孔》精巧而雄辩,写得非常好,通过考察哲学在过去的多个面向,探索了重新定义当下哲学的可能路径。本书最令人惊讶的一点就是,它采用了一种富有原创性的全球性框架,从而修正了欧洲中心主义的哲学观。
——史蒂芬·凡达默,欧洲大学学院
《哲学家的六张面孔》是一部卓越、适逢其时、意义重大的书,每一位哲学家都应该读一读。史密斯的深邃思想与博学多识令人惊叹。
——阿伦·加雷特,波士顿大学
你即将读到一个回答,一个关于最基本的哲学问题—“哲学是什么?”的答案。与其说这是一部严谨的专著,毋宁说是一篇蒙田体的散文。我不会长篇大论地讨论“在理想状态下,哲学应当是什么样的”,也不会大谈“过去的哲学”。相反,我要用一种另辟蹊径的方式回答这个问题。我要先提出问题:一直以来,人们都打着哲学的旗号做了些什么?顺着这个思路,我们接下来要研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环境中,哲学家们形形色色的自我定义的发展史。我们将揭秘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地方,形形色色的 “职业描述”是如何与哲学家的社会角色联系起来的。我们的目标是丰富当前人们对“哲学是什么”,或“哲学可能是什么”的理解。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要翻检历史案例,留意自传中的感慨和虚实相济的闲笔,带着批判的眼光寻找被遗漏的角落;哲学有着辉煌的历史,我们却要找出那些对它持轻视态度的观点。
乍看上去,这个方法不仅不同寻常,而且会误导读者:因为人们通常将哲学设想为与概念分析有关的先验定律,与人们过去研究哲学的具体行为无关。这一观念最为常见,流传也最广。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当哲学家们试着解答何为“哲学的本质”时,他们给出的答案会折射出他们所在地哲学文化的价值观和成见。就这个问题,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和菲利克斯·瓜塔里(Pierre-Félix Guattari)是这样回答的。在出版于1991年的著作《什么是哲学?》(What is philosophy?)一书中,他们论证道:哲学是“概念创新的活动”。顾名思义,哲学产生新概念,因此,它是用与过去不同的方式思考世界的活动。但是这一哲学观念与路德维希· 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的截然不同,他认为,做哲学是 “给苍蝇指出逃出捕蝇瓶的道路”,或是 “一场斗争,反对的是用我们的语言来蛊惑我们的理智”。与德勒兹和瓜塔里的哲学观念相比,十七世纪自然哲学家们的哲学观也大不相同。他们通过研究气象来寻找世界的规律,但没什么兴趣设计出新概念来辨明这些规律。所以,当德勒兹和瓜塔里在论证哲学是一种 “概念创新”活动时,他们实际上在描述哲学在他们心目中应有的样子。
从“哲学”这个词被首次使用算起,至今大约已有2500年。在这段漫长的历史里,哲学一直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存在着—本书的一大重点就是追踪考察哲学的变化。与此同时,对另一个问题的探讨也同样重要:哲学活动是否与哲学概念同延?换言之,是只有那些明确地打着“爱智慧(philosophia)”旗号进行的活动才算是哲学,还是说,在那些脱胎于古希腊传统的文化中,同样存在着一些类似的活动,人们可以把它们称作“哲学”(philosophy)呢?我要论证的是,后者不仅可以被定义为哲学,而且应该被定义为哲学。但即使我们把对哲学的理解限制在某些文化传统之上—这些传统与古希腊最初的哲学实践之间有历史或谱系上的渊源,我们依然会发现,人们对这一活动的看法存在各种各样的分歧。对于哲学活动有许多不同的概念。简而言之,当我们讨论广义上的希腊、罗马、伊斯兰和基督教文化中的文体、论证和作者,并希望清楚地勾勒出它们之间的宗谱关系时,我会使用“爱智慧(philosophia)”这个词;而当我使用“哲学”(philosophy)这个词的时候,我指的是另一些文化实践:它们不管出现在哪里,都和被归为“爱智慧”的实践之间存在某种相似性。需要再次重申的是,“爱智慧”表现的是一个特定的历史传统,严格说来,它是一个专有名词。
……
这本书一共有六个章节,分别对应着哲学家六种不同的形象。读者在每一章都会读到他们的自述,还有他们感兴趣的一些哲学问题—但每一章呈现出的内容远不止于此。阐明特定的对立关系也是每一章的目标:哲学家们希望借助这些关系来定义“什么是哲学”和“什么不是哲学”。某类哲学家所采取的立场,可能又会和其他章节里提到的立场对立。这一联系不会在文中明白地说出来。读者们完全可以试着勾勒出这些联系。相对于研究具体事实来说,哲学的主要贡献在于研究普遍真理。这是我们将在第一章中重点讨论的问题。证据有力地表明,正是这种哲学观念禁锢了人们的观念,把过去几千年中以哲学的名义进行的诸多活动排除在外。对于具体事物在哲学上的重要性的辩护词不仅是第一章的主题,也会在整本书中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即便当我们转而关注其他立场时,它也依然可能是讨论的核心。我们在第二章会重点讨论一种傲慢自负的态度—即认为,“哲学”是一个专有名词,被用来描述来源于希腊远古时期的特定传统。我们将把这个想法和与之相反的其他立场进行比较,在后者看来,哲学是由世界各地的专家在形态各异的文化中实践的东西。甚至可以说,哲学是一种与文化完全交织在一起的东西,因此它是一项所有人都参与的与文化相关的活动。我们将在第三章转向讨论体裁(genre):带有个人风格的第一人称写作与客观的、论文式的第三人称写作之间有何区别?从体裁方面看,哲学写作与创作文学和诗歌有哪些差别?我们要研究的是,这些区分都从哪些方面将哲学和与其相近的领域区分开来。与此同时,我们也会质疑这种区分的合法性。我们会在第四章中探讨作为一项具体的活动的哲学。当我们用思想探索宇宙和永恒的时候,我们的身体该做些什么呢?纵观西方哲学史,我们发现身体鲜少得到重视。我们将思考这一事实潜在的重要性。这一差距存在于许多西方哲学和至少一门(被西方人熟知的)东方哲学之间。它会将我们引导至一个更深层次的讨论:对哲学进行类型区分总是困难重重,而这些人们熟悉的哲学则会成为参考的基准,就像指南针的基点一样。我们将在第五章讨论分析哲学和欧陆哲学之间的区分—这种区分与门户之见(provincialism)息息相关。借此,我希望找到区分不同哲学思考方式的做法,它们或许尚未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但比“分析”和“欧陆”的区分更重要。我们将回顾从第一章和第二章中收获的心得:哲学对于单一事物的关注非常重要,除此之外,生活在其他文明之中的人也有许多独具慧眼的想法。第六章,也就是最后一章,我们将转而讨论哲学与金钱之间关系的难题:二者是否相容?如果它们无法相容,我们又将二者放在一起,这么做究竟会产生怎样的风险呢?
如果我们换一种方法来讲世界哲学史,不是从概念的角度,而是写成岗位描述,也就是在过去2500年间各时各地“哲学家”岗位上都充斥着什么样的人,那会是怎样的别开生面呢?
这正是《哲学家的六张面孔》的写法。该书生动地描绘了纵横千年,横跨万里,都曾被称作“哲学家”的六类人物的形象,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看待哲学史的全新方式。这六类人分别是:求知者、圣徒、牛虻、禁欲者、士大夫、朝臣。它不仅是一本哲学史导论,更是一次富有原创性的探究,关于哲学家过去是什么,或许还有哲学家未来可能回归到什么。
通过挖掘被遗忘,或者被忽视的哲学家们的岗位描述,本书揭示了哲学是一种无所不包的活动,比我们平常认为包含的范围要大得多,女性在其中的分量也重得多。
贾斯汀·史密斯著的这本《哲学家的六张面孔》将激励它的读者去反思:哲学家可以做什么?什么可以算得上哲学?
如果世界哲学史不是以诸多观念来讲述,而是以一些列的职业来讲述,会是什么样呢?本书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哲学史的新方法:讲述在过去2000多年中,在世界范围内不同的社会中,扮演了哲学家的角色的六种人物:自然哲学家,圣人,批判家,苦修者,权力精英,朝臣。通过对历史上哲学家们的重新分类及其思想的总结与对比,让读者对哲学曾经是什么、还有可能是什么进行思考。
贾斯汀·史密斯著的这本《哲学家的六张面孔》通俗易懂,角度新颖,适合学习哲学的大学生和一般读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