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阅微草堂笔记(精)/中华国学经典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清)纪昀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原文

东光马大还,尝夏夜裸卧资胜寺藏经阁。觉有人曳其臂曰:“起起,勿亵佛经。”醒见一老人在旁,问:“汝为谁?"曰:“我守藏神也。”大还天性疏旷,亦不恐怖。时月明如昼,因呼坐对谈。曰:“君何故守此藏?”曰:“天所命也。”问:“儒书汗牛充栋,不闻有神为之守,天其偏重佛经耶?”曰:“佛以神道设教,众生或信或不信,故守之以神;儒以人道设教,凡人皆当敬守之,亦凡人皆知敬守之,故不烦神力。非偏重佛经也。”问:“然则天视三教如一乎?”曰:“儒以修己为体,以治人为用。道以静为体,以柔为用。佛以定为体,以慈为用。其宗旨各别,不能一也。至教人为善,则无异。于物有济,亦无异。其归宿则略同。天固不能不并存也。然儒为生民立命,而操其本于身。释道皆自为之学,而以馀力及于物。故以明人道者为主,明神道者则辅之,亦不能专以释道治天下。此其不一而一,一而不一者也。盖儒如五谷,一日不食则饥,数日则必死。释道如药饵,死生得失之关,喜怒哀乐之感,用以解释冤愆、消除怫①郁,较儒家为最捷;其祸福因果之说,用以悚动下愚,亦较儒家为易入。特中病则止,不可专服常服,致偏胜为患耳。儒者或空谈心性,与瞿昙②、老聃混而为一;或排击二氏,如御寇仇,皆一隅之见也。”问:“黄冠缁徒,恣为妖妄,不力攻之,不贻患于世道乎?”曰:“此论其本原耳。若其末流,岂特释道贻患,儒之贻患岂少哉?即公醉而裸眠,恐亦未必周公、孔子之礼法也。"大还愧谢。因纵谈至晓,乃别去。竞不知为何神。或日狐也。

注释

①怫:忧郁的样子。

②瞿昙:梵语的音译,佛的代称。

译文

东光人马大还,在一个夏夜光着身子在资胜寺的藏经阁里睡觉。忽然有人拉他的胳膊,说:“起来起来,不要亵渎了佛经。”马大还睁开眼,看见一个老人在身旁,问:“你是谁?”老人说:“我是看守藏经阁的神。”马大还天性粗犷。也不害怕。当时月光明亮就像白天,于是便请老人坐谈。他问:“你为何来看守藏经阁?”老人说:“这是上天的命令。”马大还又问:“儒家的书多得汗牛充栋,没听说有神去守着,上天为何偏重佛经呢?”老人说:“佛教根据神道来设置教化措施,百姓有信有不信的,所以派神来守着:儒家根据人道来设置教化措施,人人都该尊重并守护它,而且人人都知道尊重并守护它,所以不必借助神力,,这不是偏重佛经。”马大还又问:“那么上天对三教都一视同仁吗?”老人说:“儒家以修己为本体,表现形式为治理百姓。道家以清静为主体,表现形式为阴柔。佛家以安于现状为本体,表现形式为慈悲。三教的宗旨各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至于它们的教人向善,则没有区别。对世上万物有所帮助,也没有区别。__二教的归宿也大致相同。上天自然不能不使三教并存。儒家为百姓立命,而将本体体现在自身中。佛、道两教都讲究修炼自身,而以有余的力量顾及万物。所以以体现人道的儒教为主,以体现神道的佛、道两教为辅,也不能只以佛、道两教治理天下。这就是三教中不同一中的同一,同一中的不同一。儒教像是五谷,一天不吃就饿,几天不吃必定会死。佛、道像是良药,在死生得失、喜怒哀乐之际,用来解释冤愆、消除忧郁,较之儒教来很快捷;它的祸福因果学说,用来打动无知的百姓,也比儒教更为容易。只是要适可而止,不能长时间使用,不然就会因过分而成患。儒家有时空谈心性,把自己的主张与佛、道两家混为一谈:或者排斥佛、道,好似对付仇敌,这都是一孔之见。”马大还又问:“道士、和尚肆意以妖妄迷惑百姓,不全力攻击他们,那不是留祸患于世上吗?”老人说:“这里是从本原来论述三教的。要从细枝末节上来说,岂但佛、道留下祸患,儒教留下的祸患还少吗?就像你喝醉了光着身子睡,恐怕也未必是周公、孔子制定的礼法。”马大还惭愧地道了歉。于是两人畅谈到天亮才分手。最终仍不知老人是什么神。有人说是狐狸。

P85-87

目录

卷一 滦阳消夏录一

卷二 滦阳消夏录二

卷三 滦阳消夏录三

卷四 滦阳消夏录四

卷五 滦阳消夏录五

卷六 滦阳消夏录六

卷七 如是我闻一

卷八 如是我闻二

卷九 如是我闻三

卷十 如是我闻四

卷十一 槐西杂志一

卷十二 槐西杂志二

卷十三 槐西杂志三

卷十四 槐西杂志四

卷十五 姑妄听之一

卷十六 姑妄听之二

卷十七 姑妄听之三

卷十八 姑妄听之四

卷十九 滦阳续录一

卷二十 滦阳续录二

卷二十一 滦阳续录三

卷二十二 滦阳续录四

卷二十三 滦阳续录五

卷二十四 滦阳续录六

序言

《阅微草堂笔记》又名《阅微笔记》,是清代著名的学者纪昀以笔记的形式编写而成的文言志怪短篇小说。这部小说搜集了大量的传闻野史和鬼怪故事,包括作者亲身经历的奇闻轶事。这些传闻和故事意在劝人行善,并对当时的劳动人民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并且,这部小说集叙述和议论为一体,文体简约,内容繁多,语言质朴凝练,在清代的笔记小说中独具特色,后人甚至把它与《聊斋志异》并称为清代笔记小说中的“双壁”。

纪昀(1724—1805)字晓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直隶献县(今河北人)。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年少聪颖。天赋异禀,二十四岁便考中解元,三十一岁考中进士,得以进入翰林院。后被提拔为侍读学士,陪伴皇帝读书。后来因学政泄密案,被贬官至乌鲁木齐,三年后遇大赦返回京城。乾隆三十八年(1773),担任四库全书总纂官。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死后谥号文达。

纪昀所处的时代,阶级矛盾尖锐,当时社会的进步思潮深深影响了纪昀的思想,他崇尚实证,蔑视宋明理学的空洞和虚妄。因此,纪昀用自己的文字讽刺了那些只知空谈的道学家,抨击了那些不顾人间疾苦的假道学。与此同时,中国传统的志怪小说在清代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纪昀结合传统创作出了《阅微草堂笔记》。

因此,《阅微草堂笔记》具有明显的反对宋明理学的倾向。这部作品体现了作者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认识。读者可以从那些生动的故事中感受到纪昀对宋儒议论的苛察,作者对道学家言行的虚伪、世俗偏见的迂腐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揭露和抨击。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对当时社会存在的丑恶现象进行了谴责。用我们现代人的视角来看,作者的语言中带有明显的封建意识,但作品中传达出的悲天悯人的情怀,足以让人们重新认识纪昀。此外,《阅微草堂笔记》保留了大量民间掌故和里巷传闻,其中也有不少荒诞不经、渗透着封建迷信的奇情怪谈,但透过这些纷杂的内容,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所隐藏的历史、文学及社会文化价值的内涵。从这一点来看,《阅微草堂笔记》就具有独特的价值,值得我们去研究、品味。

内容推荐

《阅微草堂笔记》一书为纪昀晚年所作,写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至嘉庆三年(1798)之间。全书共二十四卷,包括《滦阳消夏录》《如是我闻》《槐西杂志》《姑妄听之》和《滦阳续录》5种。整部作品恬淡古雅,质朴简洁,无论是写人还是叙事,皆着墨不多,不过粗陈梗概,点到为止,但极有章法,颇见情致。

编辑推荐

《阅微草堂笔记》是五种笔记小说的合集,是纪昀晚年的遣兴之作,“追录见闻”“时作杂记”,却非“消闲”之作,其中寓有深意。全书指导思想是“大旨期不乖于风教”,惩恶劝善。本书采访范围广泛,上起祖辈、官员、师友,下至晚辈、仆人、士兵等;所记内容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地方风情、宦海变幻、诗词文章、典章名物、医卜星相、奇情逸事均有记述。虽是一部谈狐说鬼的小说集,但作者并不是为了谈鬼狐而谈鬼狐。而是通过鬼狐故事来弘扬儒家教化、伸张善良美德。更为可贵之处,还在于纪昀宣扬儒家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时,并不像宋、明的理学家或道学家那样迂执虚伪,而能切合实际、合乎情理。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4:16:17